CN203194302U -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94302U
CN203194302U CN2012206862821U CN201220686282U CN203194302U CN 203194302 U CN203194302 U CN 203194302U CN 2012206862821 U CN2012206862821 U CN 2012206862821U CN 201220686282 U CN201220686282 U CN 201220686282U CN 203194302 U CN203194302 U CN 203194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 bottle
bottle
benthon
marine alga
big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6862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业炬
庞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to CN2012206862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94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94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943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包括若干方形的框体单元,所述的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排列且边长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述的框体单元通过支柱固定连接形成支架,所述的框体单元上设有交错分布的若干大塑料瓶,所述大塑料瓶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的框体单元上设有可与大塑料瓶的瓶口相卡接的卡孔。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采用回收饮料瓶制造、成本低廉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Description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生物开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的栖息场所。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近海捕捞飞速发展,由于捕捞能力成倍增长,过度捕捞而没有受到限制,加上破坏性的非法捕捞等原因,破坏了沿岸近海的生态平衡,已造成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为了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对近海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其中,在近海渔场和渔业资源区投放人工鱼礁是一种比较效果较为良好的办法,人工鱼礁可以营造出一个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觅食和避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现有的人工鱼礁,主要采用混凝土浇注或者钢架结构,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1883597U,授权公告日2011年6月29日,公开的一种鱼礁式多孔混凝土预制块,所述预制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所述预制块的上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的一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能与另一预制块相互嵌套的键和凹槽,长方体的纵向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孔洞;所述预制块的下部为4根支撑体,分别设置在长方体下表面的四个角处。又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102599082A,公开的一种方形组合人工鱼礁,它包括方形组合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组合人工鱼礁本体由底部单元、中间柳条单元、中间单元及顶部单元所构成,所述底部单元、中间柳条单元、中间单元及顶部单元通过叠加并焊接连接而形成方形组合人工鱼礁。但是,无论是采用混凝土浇筑还是钢架结构,单个预制块的成本已经很高,而要形成一定规模的鱼礁需要大量的预制块,其成本投入自然非常巨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鱼礁制造成本较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采用回收塑料瓶制造、成本低廉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包括若干方形的框体单元,所述的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排列且边长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述的框体单元通过支柱固定连接形成支架,所述的框体单元上设有交错分布的若干大塑料瓶,所述大塑料瓶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的框体单元上设有可与大塑料瓶的瓶口相卡接的卡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加工而成,由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塑料瓶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生产本实用新型的需求。塑料瓶回收的价格也较为便宜,因此可以极大地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制造过程也较为方便快捷。此外,现有技术中采用混凝土浇筑的鱼礁,孔洞较少,空间利用率不高,如果要增加孔洞数量,则浇筑施工难度和成本均会大幅提高;采用钢架结构的鱼礁,在空间上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孔洞结构,对海底生物无法起到较好保护,聚集海底生物的效果不佳,而且钢架结构的鱼礁也更容易因海水腐蚀而导致结构崩溃,功能性大大丧失。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大塑料瓶,不易被海水腐蚀,因此有较长的寿命。大塑料瓶的底部开口,通过大塑料瓶的排列形成含有孔洞和间隙的空间结构,多层的框体单元使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在海底生物可以钻入到大塑料瓶以及大塑料瓶之间形成的间隙或者框体单元形成的支架内部,因此可供利用的空间得到大幅增加,在聚集更多数量的海底生物的同时,能对其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塑料瓶的瓶底开口处设有若干向外翻折的附着须,所述的附着须和大塑料瓶为一体结构。大塑料瓶的瓶底开口处设置附着须,附着须向外翻折后,提高浮游生物的接触机会,同时附着须之间的缝隙也为浮游生物提供了可以依附的空间,为鱼类提供一定的食物来源,形成小型的生态链,有利于提升鱼群数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塑料瓶的瓶身上设有若干通水孔。通水孔一方面可以便于塑料瓶内外的水体进行交换,同时也便于小型鱼类或者幼鱼等更快的进入到瓶体内以躲避天敌攻击。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的内侧设有底部开口、瓶口封闭海藻培育瓶,所述的海藻培育瓶中设有若干层通过铁片分隔的腔室,所述的腔室内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将本实用新型投入到海底时,海水可以进入到海藻培育瓶中靠近瓶底的腔室中,腔室内的海藻孢子大部分会释放出来,在周围的海底生长,而那些残留在腔室内的海藻孢子会利用海藻培养基中的养分生长,并伸出到瓶外,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由于铁片将各个腔室分离,并且能够阻隔海水,而当铁片接触到海水时,会被海水慢慢腐蚀,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铁片腐蚀穿孔,海水可以进入到下一个腔室内,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有海藻孢子释放出来,海藻生长为鱼类提供更多食物的同时,可以对周边海底的生态进行长期的改善,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合鱼群生存的栖息地。
作为优选,所述的铁片中心处的厚度为0.15至0.4mm,所述铁片中心处的厚度小于边缘处的厚度。铁片根据使用的材质中碳和其它合金的含量略有不同,因此腐蚀量会有所差异,如采用Ni20Cr8铸铁材料制成的铁片其一年的腐蚀量约为0.1mm,而腐蚀量较大的CrCu球墨铸铁一年腐蚀可达0.7mm,考虑到较为常用的材料如HT200铸铁其一年的腐蚀量为0.25mm,因此将铁片中心厚度控制在0.15至0.4mm,这样,铁片的中心部分较薄,会先被海水腐蚀穿孔,而且每过一年就会有新的海藻孢子被释放出来。铁片边缘较厚,能提供较高的强度,提高铁片的密封能力,同时便于对铁片进行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的海藻培育瓶底部开口处设有铁制的网格状阻隔层。网格状的阻隔层可以防止鱼类直接进入到培育瓶中吃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保证海藻能顺利生长。铁制的阻隔层会慢慢被海水腐蚀,当阻隔层被海水腐蚀断裂穿孔后,瓶内的海藻孢子也已全部释放。此时周围海底的环境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海藻培育瓶变为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提高鱼群和其它生物的数量。
作为优选,所述框体单元内侧的大塑料瓶内设有小塑料瓶,所述的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填充有微溶性的鱼饵。直径较小的小塑料瓶位于大塑料瓶内侧,可供鱼类进行产卵,也可供幼鱼进入其中进行躲避,提高了对鱼卵和幼鱼的保护。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鱼饵可以在投放初期尽快聚集海洋生物前来栖息,并可以在初期为海洋生物提供一定的食物来源,一段时间后鱼饵会逐渐溶化,增加了新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塑料瓶的表面设有贝壳碎片。表面覆有贝壳碎片后,增大了与海水接触面,为浮游生物提供了较好的附着环境,海底生物的觅食也变得更为方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采用回收的塑料瓶制造,成本较低,制作较为方便;(2)形成复杂的结构,为更多的海洋生物生存提供空间,聚鱼效果较好;(3)在投入使用后,能连续多年释放海藻孢子,增加生产者数量,保证食物供给;(4)瓶体不易被海水腐蚀,使用寿命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海藻培育瓶的剖面图。
图中,框体单元1,大塑料瓶2,通水孔2a,海藻培育瓶3,铁片31,阻隔层32,腔室33,附着须4,小塑料瓶5,鱼饵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包括若干方形的框体单元1,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上排列,边长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并通过支柱11固定连接形成支架。在框体单元的外侧设有大塑料瓶2,大塑料瓶交错分布,其底部有开口,便于鱼类进入到瓶内躲藏。大塑料瓶的瓶口与框体单元上的的卡孔卡接。大塑料瓶的瓶身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通水孔2a,以便于瓶体内外的水体交换,也方便幼鱼钻入。在大塑料瓶的表面设有贝壳碎片,从而使得浮游生物更易附着。框体单元外侧的部分大塑料瓶,其瓶底开口处形成若干向外翻折的附着须4,提高与浮游生物的接触机会。靠近支架底部的大塑料瓶,呈水平放置,可与海底接触,因此可以聚集蟹类、贝类等生物,丰富生物数量,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链。
如图2所示,位于框体单元内侧的大塑料瓶,其内部设有直径较小塑料瓶5,可供鱼类进行产卵,鱼卵在其中孵化较为安全,同时为幼鱼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庇护所。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填充有微溶性的鱼饵6,可以吸引海底生物聚集。支架的内侧设有海藻培育瓶3,海藻培育瓶的位置靠近支架底部,其结构如图3所示,瓶中设有若干层通过铁片31分隔的腔室33,每个腔室内均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铁片边缘的厚度较大,而中心处的厚度较小,且中心处的厚度控制在0.15至0.4mm内,使得铁片被海水腐蚀一年后中心处能产生穿孔。海藻培育瓶底部开口处设有网格状的阻隔层32,用于阻挡鱼类进入到海藻培育瓶中吞食海藻培养基。阻隔层也采用铁制,可以被海水慢慢腐蚀。
在投入到海底后,位于框体单元内侧的大塑料瓶和小塑料瓶之间的鱼饵,会吸引海底生物快速聚集。通过大塑料瓶本身的孔洞以及瓶体之间的空隙产生交错复杂的结构,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大型的鱼类很难进入到支架内部,小型的海洋生物躲避较为容易。同时海水会与海藻培育瓶接触,最靠近瓶底开口的腔室内,海藻孢子散发出来,在附近的海底生长,而残留在腔室内的海藻孢子则利用海藻培养基中提供的养分进行培育,生长并穿过阻隔层的网格伸出到瓶体外部。生长出来的海藻为鱼类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位于框体单元外侧的部分塑料瓶上设置有附着须,浮游生物附着在附着须上,可以作为另一个食物来源。位于大塑料瓶内部的小塑料瓶,由于有外部的框体单元和大塑料瓶的遮挡,较为安全,而且内部水流也较为平缓,因此可作为产卵场所,大型鱼类无法进入到内部,对幼鱼的保护较好。刚孵化出来的幼鱼可以直接从大塑料瓶和小塑料瓶之间的鱼饵处得到食物,稍稍长大后可以到海藻处或者附着须觅食。海藻培育瓶中,铁片中心处进过海水一年的腐蚀后穿孔,下一个腔室内的海藻孢子释放出来,继续进一步改善海底环境。由于海藻培育瓶位于底层,当铁制的阻隔层也被海水腐蚀破坏之后,产生了新的空间,可以吸引其他生物进入居住,从而进一步扩大生物数量。

Claims (8)

1.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若干方形的框体单元(1),所述的框体单元(1)在竖直方向上排列且边长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述的框体单元(1)通过支柱(11)固定连接形成支架,所述的框体单元(1)上设有交错分布的若干大塑料瓶(2),所述大塑料瓶(2)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的框体单元(1)上设有可与大塑料瓶(2)的瓶口相卡接的卡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大塑料瓶的瓶底开口处设有若干向外翻折的附着须(4),所述的附着须(4)和大塑料瓶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大塑料瓶(2)的瓶身上设有若干通水孔(2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的内侧设有底部开口、瓶口封闭海藻培育瓶(3),所述的海藻培育瓶(3)中设有若干层通过铁片(31)分隔的腔室(33),所述的腔室(33)内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铁片(31)中心处的厚度为0.15至0.4mm,所述铁片(31)中心处的厚度小于边缘处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海藻培育瓶(3)底部开口处设有铁制的网格状阻隔层(3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框体单元内侧的大塑料瓶内设有小塑料瓶(5),所述的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填充有微溶性的鱼饵(6)。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海底生物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大塑料瓶的表面设有贝壳碎片。
CN2012206862821U 2012-12-13 2012-12-13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94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862821U CN203194302U (zh) 2012-12-13 2012-12-13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862821U CN203194302U (zh) 2012-12-13 2012-12-13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94302U true CN203194302U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38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8628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94302U (zh) 2012-12-13 2012-12-13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9430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1350A (zh) * 2012-12-13 2013-07-03 浙江海洋学院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103931532A (zh) * 2014-04-19 2014-07-23 严斯文 螃蟹脱壳装置
CN104782538A (zh) * 2015-03-26 2015-07-2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组合拼装式子母牡蛎礁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1350A (zh) * 2012-12-13 2013-07-03 浙江海洋学院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103181350B (zh) * 2012-12-13 2014-07-16 浙江海洋学院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103931532A (zh) * 2014-04-19 2014-07-23 严斯文 螃蟹脱壳装置
CN104782538A (zh) * 2015-03-26 2015-07-2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组合拼装式子母牡蛎礁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0106B (zh) 一种海洋生物栖息场所
CN201595082U (zh) 多层立体养殖网箱
CN203072655U (zh) 一种适于贝藻附着的生态型人工鱼礁
CN203181787U (zh) 一种用于池塘海参养殖的组合式多层三角体人工礁
CN203884433U (zh) 一种三角柱状人工鱼礁
CN105123565A (zh) 一种单体牡蛎外海深水养殖方法及装置
CN203194302U (zh)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204837559U (zh) 一种单体牡蛎外海深水养殖装置
KR20140068322A (ko) 해삼 양식 장치
CN203072650U (zh) 一种沉浮式人工鱼礁
CN103081794A (zh) 一种兼顾藻类附着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
CN107242177A (zh) 一种复合型人工鱼礁
CN203206961U (zh) 一种海洋浮游生物的附着组件
CN203194301U (zh) 螺旋塔式鱼类生存构件
CN1720790B (zh) 一种浅海贝类的生态养殖方法
CN202535898U (zh) 一种用于池塘刺参养殖的组合式多层复合体人工礁
CN203058087U (zh) 一种海洋生物栖息场所
CN203206960U (zh)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CN103181350B (zh)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103070105B (zh)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CN103070096B (zh) 一种伞形幼鱼保护装置
CN202085588U (zh) 一种围堰海参养殖箱
CN204707751U (zh) 一种三疣梭子蟹幼蟹养殖装置
CN103168721B (zh) 一种适合海洋浮游生物附着的组件
CN103070104B (zh) 螺旋塔式鱼类生存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