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0105B -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0105B
CN103070105B CN201210537342.8A CN201210537342A CN103070105B CN 103070105 B CN103070105 B CN 103070105B CN 201210537342 A CN201210537342 A CN 201210537342A CN 103070105 B CN103070105 B CN 103070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spore
marine fishes
tower structure
f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373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0105A (zh
Inventor
宋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JOU
Priority to CN20121053734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0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70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0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0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0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包括若干个圆形的框体单元,所述的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同轴排列并通过若干支柱固定形成梭形支架,所述的梭形支架上设有若干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两个一组呈V形沿着框体单元的外侧均匀分布且相邻框体单元上的塑料瓶错开排列。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采用回收塑料瓶制造、成本低廉的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开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近海捕捞飞速发展,由于捕捞能力成倍增长,过度捕捞而没有受到限制,加上破坏性的非法捕捞等原因,破坏了沿岸近海的生态平衡,已造成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为了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对近海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其中,在近海渔场和渔业资源区投放人工鱼礁是一种比较效果较为良好的办法,人工鱼礁可以营造出一个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觅食和避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现有的人工鱼礁,主要采用混凝土浇注或者钢架结构,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1883597U,授权公告日2011年6月29日,公开的一种鱼礁式多孔混凝土预制块,所述预制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所述预制块的上部的外形轮廓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的一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能与另一预制块相互嵌套的键和凹槽,长方体的纵向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孔洞;所述预制块的下部为4根支撑体,分别设置在长方体下表面的四个角处。又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102599082A,公开的一种方形组合人工鱼礁,它包括方形组合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组合人工鱼礁本体由底部单元、中间柳条单元、中间单元及顶部单元所构成,所述底部单元、中间柳条单元、中间单元及顶部单元通过叠加并焊接连接而形成方形组合人工鱼礁。但是,无论是采用混凝土浇筑还是钢架结构,单个预制块的成本已经很高,而要形成一定规模的鱼礁需要大量的预制块,其成本投入自然非常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鱼礁制造成本较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采用回收塑料瓶制造、成本低廉的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包括若干个圆形的框体单元,所述的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同轴排列并通过若干支柱固定形成梭形支架,所述的梭形支架上设有若干塑料瓶,所述的塑料瓶两个一组呈V形沿着框体单元的外侧均匀分布且相邻框体单元上的塑料瓶错开排列。本发明中的外瓶体采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制造而成,由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塑料瓶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生产本发明的需求。相对与钢筋混凝土高昂的生产成本,塑料瓶回收的价格也较为便宜,因此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制造过程也较为方便快捷。此外,现有技术中采用混凝土浇筑的鱼礁,孔洞较少,空间利用率不高,如果要增加孔洞数量,则浇筑施工难度和成本均会大幅提高;采用钢架结构的鱼礁,在空间上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孔洞结构,对幼鱼无法起到较好保护,聚鱼效果不佳,而且钢架结构的鱼礁也更容易因海水腐蚀而导致结构崩溃,聚集鱼群的功能大大降低。本发明中若干圆形的框体单元与支柱共同构成一个上下直径较小、中间直径较大的梭形支架,每个框体单元便是其中一层,形成了多层的塔式结构,以适合不同水层的鱼类栖息和繁殖。同时采用了塑料瓶,不易被海水腐蚀,使用寿命更长。塑料瓶的底部开口,形成孔洞,瓶体之间形成间隙,内部空间较为复杂,鱼类的生存空间也较大,同时浮游生物可以附着在梭形支架或者瓶体表面,方便鱼类觅食,因此聚集鱼群的能力也较强。
作为优选,所述的梭形支架内靠近底部处设有底部开口、瓶口封闭的孢子瓶,所述的孢子瓶中设有若干孢子室以及将相邻孢子室分隔的铁片,所述的孢子室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将本发明投入到海底时,海水可以进入到孢子瓶中靠近瓶底的孢子室中,孢子室内的海藻孢子大部分会释放出来,在周围的海底生长,而那些残留在孢子室内的海藻孢子会利用海藻培养基中的养分生长,并伸出到瓶外,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由于铁片将各个孢子室分离,并且能够阻隔海水,而当铁片接触到海水时,会被海水慢慢腐蚀,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铁片腐蚀穿孔,海水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孢子室内,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有海藻孢子释放出来,海藻生长为鱼类提供更多食物的同时,可以对周边海底的生态进行长期的改善,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合鱼群生存的栖息地。
作为优选,所述的铁片中心处的厚度为0.15至0.4mm,所述铁片中心处的厚度小于边缘处的厚度。铁片根据使用的材质中碳和其它合金的含量略有不同,因此腐蚀量会有所差异,如采用Ni20Cr8铸铁材料制成的铁片其一年的腐蚀量约为0.1mm,而腐蚀量较大的CrCu球墨铸铁一年腐蚀可达0.7mm,考虑到较为常用的材料如HT200铸铁其一年的腐蚀量为0.25mm,因此将铁片中心厚度控制在0.15至0.4mm,这样,铁片的中心部分较薄,会先被海水腐蚀穿孔,而且每过一年就会有新的海藻孢子被释放出来。铁片边缘较厚,能提供较高的强度,提高铁片的密封能力,同时便于对铁片进行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的孢子瓶底部开口处设有铁制的网格状阻隔层。网格状的阻隔层可以防止鱼类直接进入到孢子瓶中吞吃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保证海藻能顺利生长。铁制的阻隔层会慢慢被海水腐蚀,当阻隔层被海水腐蚀断裂穿孔后,瓶内的海藻孢子也已全部释放。此时周围海底的环境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孢子瓶变为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提高鱼群和其它生物的数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梭形支架中心设有若干个附着瓶,所述附着瓶的瓶底开口并设有若干向外翻折且与附着瓶为一体结构的附着须,所述的附着瓶在竖直方向上串联固定形成长条形的附着体。设置附着须后,可以提高浮游生物的接触机会,同时将多个附着瓶串联叠加起来,形成长条形的附着体后,进一步提高了附着浮游生物的能力,为浮游生物提供了更多可以依附的空间。另外上下相邻附着瓶的附着须之间会有间隙,鱼类将鱼卵产于此处后,附着须可以对鱼卵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防止鱼卵漂走。鱼卵在孵化后,附着须上的浮游生物可以为幼鱼提供食物来源,幼鱼在觅食时也较为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料瓶的瓶身上设有若干小孔。小孔一方面可以便于塑料瓶内外的水体进行交换,同时也便于小型鱼类或者幼鱼等更快的进入到瓶体内以躲避天敌攻击。
作为优选,还包括拉绳,所述的拉绳穿过相邻塑料瓶的小孔形成网状结构。拉绳穿过塑料瓶的小孔后,可以对塑料瓶的位置起到加固作用,提高了构件的强度。同时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降低水流速度,因此使梭形支架内部适合产卵。网孔使的大型鱼类无法通过,对幼鱼提供较好的保护。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料瓶的表面覆有贝壳碎片。表面覆有贝壳碎片后,增大了与海水接触面,为浮游生物提供了较好的附着环境,幼鱼觅食也变得更为方便。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采用回收的塑料瓶制造,成本较低,制作较为方便;(2)形成复杂的结构,为更多的海洋生物生存提供空间,聚鱼效果较好;(3)在投入使用后,能连续多年释放海藻孢子,增加生产者数量,保证食物供给;(4)瓶体不易被海水腐蚀,使用寿命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孢子瓶的剖面图。
图中,框体单元1,塑料瓶2,小孔2a,孢子瓶3,铁片31,阻隔层32,孢子室33,附着瓶4,附着须4a,拉绳5,支柱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包括五个圆形的框体单元1,框体单元在竖直方向同轴排列,并通过两个支柱6固定形成梭形支架,梭形支架上设置有塑料瓶2,塑料瓶两个一组呈V形,两者的夹角为90度,塑料瓶沿着框体单元的外侧均匀分布,上下相邻的框体单元上的塑料瓶错开排列。塑料瓶上设有若干小孔2a,小孔在瓶身上均匀分布,以便于瓶体内外的水体交换,也方便幼鱼钻入。此外,如图2所示,在支架中心设置若干个附着瓶4,每个附着瓶的瓶底均贯通,并通过刀具将瓶身割出若干向外翻折的附着须4a,同时将多个附着瓶在竖直方向串联固定形成长条形的附着体,以提高对浮游生物的附着能力,也为鱼类提供了较为安全的产卵场所。此外,相邻塑料瓶的小孔之间穿有拉绳5,最终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可以降低水流速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对于幼鱼的保护。
梭形支架内靠近底部处设有底部开口、瓶口封闭的孢子瓶,其结构如图3所示,孢子瓶的底部开口、瓶口封闭,通过铁片31将孢子瓶内部分隔成若干个孢子室33,每个孢子室内均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铁片边缘的厚度较大,而中心处的厚度较小,且中心处的厚度控制在0.15至0.4mm内,使得铁片中心处被海水腐蚀一年后能产生穿孔。孢子瓶底部开口处设有网格状的阻隔层32,用于阻挡鱼类进入到孢子瓶中吞食海藻培养基。阻隔层也采用铁制,可以在海水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腐蚀。
在投入到海底后,梭形支架、塑料瓶以及拉绳都为浮游生物附着提供了环境,同时通过塑料瓶的孔洞、瓶体之间的空隙以及梭形支架产生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为鱼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此外,海水可以进入到孢子瓶中最靠近瓶底开口的孢子腔内,海藻孢子散发出来,在附近的海底生长,而残留在孢子腔内的海藻孢子则利用海藻培养基中提供的养分进行培育,生长并穿过阻隔层的网格伸出到瓶体外部。生长出来的海藻为鱼类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位于附着瓶上的附着须可以附着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另一个食物来源,丰富了食物种类,上下相邻的附着瓶之间的空隙可以对鱼卵起到较好的保护,同时附着瓶串联形成的附着体,为各水层的鱼类均提供了较为安全的产卵场所,而且鱼卵孵化后,幼鱼可以直接从附着须上获取浮游生物作为食物,觅食较为安全。塑料瓶之间的拉伸保证大型鱼类无法进入到支架内部,对幼鱼的保护较好。孢子瓶中下一个孢子腔的铁片中心处经过海水一年的腐蚀后穿孔,因此会有海藻孢子释放出来,继续进一步改善海底环境。海藻培养瓶位于梭形支架的内侧靠近底部位置,当瓶底开口处的阻隔层也被海水腐蚀破坏之后,鱼类和其它生物,特别是贝类和蟹类等,也可以进入到其中,丰富了生物种类,完善了生态链。

Claims (7)

1.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个圆形的框体单元(1),所述的框体单元(1)在竖直方向同轴排列并通过若干支柱(6)固定形成梭形支架,所述的梭形支架上设有若干塑料瓶(2),所述的塑料瓶(2)两个一组呈V形沿着框体单元(1)的外侧均匀分布且相邻框体单元上的塑料瓶错开排列,所述的梭形支架内靠近底部处设有底部开口、瓶口封闭的孢子瓶(3),所述的孢子瓶(3)中设有若干孢子室(33)以及将相邻孢子室分隔的铁片,所述的孢子室含有海藻培养基和海藻孢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铁片(31)中心处的厚度为0.15至0.4mm,所述铁片(31)中心处的厚度小于边缘处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孢子瓶(3)底部开口处设有铁制的网格状阻隔层(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梭形支架中心设有若干个附着瓶(4),所述附着瓶(4)的瓶底开口并设有若干向外翻折且与附着瓶为一体结构的附着须(4a),所述的附着瓶在竖直方向上串联固定形成长条形的附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塑料瓶(2)的瓶身上设有若干小孔(2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拉绳(5),所述的拉绳(5)穿过相邻塑料瓶的小孔形成网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塑料瓶(2)的表面覆有贝壳碎片。
CN201210537342.8A 2012-12-13 2012-12-13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Active CN103070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37342.8A CN103070105B (zh) 2012-12-13 2012-12-13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37342.8A CN103070105B (zh) 2012-12-13 2012-12-13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0105A CN103070105A (zh) 2013-05-01
CN103070105B true CN103070105B (zh) 2014-08-27

Family

ID=4814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37342.8A Active CN103070105B (zh) 2012-12-13 2012-12-13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701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8647B (zh) * 2021-04-13 2022-04-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贝藻生态礁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6708A (en) * 1986-11-10 1988-04-12 Yoder Daniel C Portable habitat and havesting apparatus for stone crabs, lobster and crayfish
UA73485C2 (en) * 2001-06-06 2005-08-15 Azov Branch Of South Res Inst Artificial reef for habitation of aquatic organisms
CN100394846C (zh) * 2004-01-13 2008-06-18 徐汉杰 综合海产养殖系统
JP2006000022A (ja) * 2004-06-16 2006-01-05 Yasuhisa Choshoin 多品種水草養殖型魚礁
KR100818980B1 (ko) * 2007-06-19 2008-04-04 김종화 용승 기능형 인공어초
RU2446682C2 (ru) * 2010-06-11 2012-04-10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марин Искусственная рифовая банка для разведения водных организмов
CN201928814U (zh) * 2010-11-04 2011-08-1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塔型生态抗风浪人工鱼礁
CN203206960U (zh) * 2012-12-13 2013-09-25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0105A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95082U (zh) 多层立体养殖网箱
CN103070106B (zh) 一种海洋生物栖息场所
CN203181787U (zh) 一种用于池塘海参养殖的组合式多层三角体人工礁
CN203072655U (zh) 一种适于贝藻附着的生态型人工鱼礁
CN103168722B (zh) 一种沉浮式人工鱼礁
CN105123565A (zh) 一种单体牡蛎外海深水养殖方法及装置
CN204837559U (zh) 一种单体牡蛎外海深水养殖装置
CN210580516U (zh) 一种用于鱼类产卵和保育的管道框架浮鱼礁
CN203194302U (zh)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CN103070105B (zh)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CN203206960U (zh) 一种适于海洋鱼类繁殖的塔式结构
CN202535898U (zh) 一种用于池塘刺参养殖的组合式多层复合体人工礁
CN203194301U (zh) 螺旋塔式鱼类生存构件
CN203206961U (zh) 一种海洋浮游生物的附着组件
CN102948379B (zh) Hdpe塑砼复合矩阵型海参鲍鱼增殖礁及其构建方法
KR100734466B1 (ko) 해중림 조성용 하우스형 인공어초
CN203058087U (zh) 一种海洋生物栖息场所
CN103070096B (zh) 一种伞形幼鱼保护装置
CN103070104B (zh) 螺旋塔式鱼类生存构件
CN103168721B (zh) 一种适合海洋浮游生物附着的组件
CN103181350B (zh) 海底生物保护装置
KR200392536Y1 (ko) 해중림 조성용 하우스형 인공어초
CN111387120B (zh) 三角形人工鱼礁及其投放布局方法
CN103168673B (zh) 一种海底生态环境改善装置
CN203058085U (zh) 一种伞形幼鱼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