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93809U -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93809U
CN203193809U CN 201320126395 CN201320126395U CN203193809U CN 203193809 U CN203193809 U CN 203193809U CN 201320126395 CN201320126395 CN 201320126395 CN 201320126395 U CN201320126395 U CN 201320126395U CN 203193809 U CN203193809 U CN 203193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ole
interface
shape
protective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263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1263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93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93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9380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背景技术
随着机顶盒等外接设备的功率消耗的增大,机顶盒的外露接口如F头(射频输入接口)会出现过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塑胶结构的机顶盒,F头的绝对温度可高达60度,用户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过热的F头有可能会造成手指的烫伤。现有技术解决F头等外露接口过热的方法有:第一种解决方法为用铁壳结构代替塑胶结构,利用铁壳的高导热系数而实现F头的热量与铁壳结构达到热平衡,从而降低F头的温度;第二种解决方法为将F头单独设置于一块PCB板上,F头与机顶盒主板之间通过射频线连接,机顶盒通过射频线传递到F头的热量会大量减少,从而降低F头的温度;第三种解决方法为通过增加的散热片传导机顶盒的热量,进一步通过增加的风扇将散热片的热量导到外界,从而降低F头的温度。
本申请发明人在长期研发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的三种解决方法都会导致机顶盒成本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降低了机顶盒产品的竞争优势,且第二种解决方法生产组装复杂,同时由于机顶盒主板与F头的PCB板共地不好,会影响机顶盒产品的接收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种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
其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其中,位于通孔第三段与卡扣之间的通孔第二段且对应卡扣的位置设置有割槽。
其中,保护套管的外表面为粗糙外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信号外接设备,包括:外接设备、外露接口、电缆线接口以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外露接口突出设置于外接设备的一侧边,保护套管第二端套设于电缆线接口上,通孔第三段穿过外露接口的外端进而使得保护套管套设于外露接口上。
其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其中,外露接口包括接口柱体、垫片以及螺母,接口柱体突出设置于外接设备的一侧边,垫片以及螺母相邻设置于接口柱体的内端且为垫片邻近外接设备,垫片的形状为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为一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穿过接口柱体的外端,保护套管的第一端进一步套设于垫片上。
其中,外接设备为机顶盒,外露接口为射频输入接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电缆线,包括:电缆线接口以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保护套管第二端套设于电缆线接口上。
其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通过各段形状与外露接口以及电缆线接口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套管的设计,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端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信号外接设备一实施方式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信号外接设备一实施方式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缆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管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端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套管10具有第一端11、第二端12以及从第一端11延伸至第二端12的通孔13。通孔13至少包括三段,通孔13的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11的第一段131、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12的第二段132、以及位于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之间的第三段133。通孔第一段131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133的内径大。
通孔第一段131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133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132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其中,外露接口的内端为外露接口邻近外接设备的一端,外露接口的外端为外露接口远离外接设备的一端。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以及外端形状为四边形等其他形状时,此时通孔第一段131处以及第三段133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内端、外端形状相适配的四边形等其他形状;当电缆线接口的形状为圆形等其他形状时,此时通孔第二段132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圆形等其他形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不同外露接口与电缆线接口的结构与形状而将保护套管的通孔设置成对应的通孔段数,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通孔13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12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14,四个卡扣14两两相邻设置,保护套管10的四个卡扣14对应阻挡电缆线接口形状为六边形上的四角,使得保护套管10套设于电缆线接口上。其中,位于通孔第三段133与上述四个卡扣14之间的通孔第二段132且分别对应两两相邻的卡扣14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割槽141,使得卡扣14在卡入电缆线接口时变形以实现保护套管第二端12顺利卡入电缆线接口。
此外,保护套管10的外表面为粗糙外表面从而增加用户与保护套管之间的摩擦力,更好的方便用户通过手扭等方式实现将保护套管套设到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上。其中,可通过在保护套管10的外表面15增加纹理等方式实现粗糙外表面的设计。外接设备可为机顶盒(Set TopBox,STB)、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CM)等设备,外露接口可为射频输入接口等接口。由于保护套管10套设在射频输入接口等温度较高的外露接口上,因此保护套管10的材料应选取为耐温度较高的材料,例如耐温度达到125度的材料,以减少保护套管10在应用过程中产生形变及损坏;另外,保护套管10的材料应选取为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以减少外露接口传递到保护套管的热量,降低保护套管10处的温度,使得用户触摸到保护套管10时手不会感觉过热。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通过将保护套管10的通孔第一段131处的内壁的形状设置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将通孔第三段133处的内壁的形状设置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将通孔第二段132处的内壁的形状设置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通过各段形状与外露接口以及电缆线接口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套管10的设计,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和图6,图4是本实用新型信号外接设备一实施方式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信号外接设备一实施方式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信号外接设备20包括外接设备21、外露接口22、电缆线接口23以及保护套管24。
保护套管2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通孔至少包括三段,通孔的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24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24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
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21的外露接口22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22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23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二、三形状也可为四边形等其他形状,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通孔邻近保护套管24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本实施方式中,电缆线接口23为六角的英制F头公头,通过设置于保护套管24上的四个卡扣与电缆线接口23上的四角的卡设匹配使得保护套管24第二端套设于电缆线接口23上。
外露接口22突出设置于外接设备21的一侧边,外露接口22的外端即为外露接口22远离外接设备21的一侧边。外露接口22具体包括接口柱体221、垫片222以及螺母223,其中,接口柱体221突出设置于外接设备21的一侧边,垫片222以及螺母223相邻设置于接口柱体221的内端且为垫片222邻近外接设备21,垫片222以及螺母223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固外露接口22的作用。其中,垫片222的形状为与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即圆形。通孔第三段为一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穿过接口柱体221远离外接设备21一侧边的一端即接口柱体221的外端,保护套管24的第一端进一步套设于垫片222上。本实施方式中,接口柱体221的内端即为外露接口22的内端,接口柱体221的外端即为外露接口22的外端。保护套管24通孔的长度大小大于外露接口22的接口柱体221的长度大小以使得保护套管24完全覆盖外露接口22,防止用户触摸到外露接口22的情况出现。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外露接口22、电缆线接口23以及保护套管24的组装过程可以为:首先通过设置于保护套管24上的四个卡扣将保护套管24套设于电缆线接口23上,进一步通过手扭保护套管24等方式使得保护套管24的第一段、第三段以及第二段依次穿过外露接口22的外端且为保护套管24的第一端套设于外露接口22的垫片222上,从而实现将套设有保护套管24的电缆线接口23组装到外露接口22上。导热系数较低的保护套管24套设于外露接口上,使得用户不会触摸到温度较高的外露接口22,而是触摸到温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套管24,防止过热的外露接口22烫伤用户情况的出现。
本实施方式中,外接设备21为机顶盒,外露接口22为射频输入接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接设备21也可为电缆调制解调器等设备,外露接口22为对应设备的其他输出输入接口,此处不作过多限制。在设计保护套管24的尺寸时,还应当考虑保护套管24与外露接口22、电缆线接口23等器件配合时的公差。此外,在保护套管24与电缆线接口23之间增加防水缓冲胶垫等防水部件,使得外露接口22与保护套管24、保护套管24与电缆线接口23之间没有空隙,当信号外接设备20处于露天环境且遇到下雨天时,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注入到机顶盒等外接设备21内部。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23的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套管24第二端套设于电缆线接口23上,将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21的外露接口22的内端形状相适配、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22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套管24套设于外露接口22上,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21的外露接口22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缆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缆线30包括电缆线接口31以及保护套管32。保护套管32具有第一端321、第二端322以及从第一端321延伸至第二端322的通孔。
通孔至少包括三段,通孔的三段分别为邻近保护套管第一端321的第一段、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322的第二段、以及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通孔的第三段为一环形凸起;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
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31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第三形状为六边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二、三形状也可为四边形等其他形状,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322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电缆线接口31上的四角。本实施方式中,电缆线接口31为六角的英制F头公头,通过设置于保护套管32上的四个卡扣与电缆线接口31上的四角的卡设匹配以将保护套管第二端322套设于电缆线接口31上。装配有保护套管32的电缆线30组装于机顶盒等外接设备上且为电缆线30上的保护套管32套设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上,使得用户不会触摸到温度较高的外露接口,而是触摸到温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套管32,防止过热的外露接口烫伤用户情况的出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缆线接口31也可选取为其他形状规格的公头,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电缆线30装配有保护套管32,保护套管32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电缆线30通过设置于其上的保护套管32套设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上,能够很好解决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过热问题,成本较低,生产组装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护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
所述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
所述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
所述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所述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所述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所述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三形状为六边形;
所述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所述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所述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套管,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通孔第三段与所述卡扣之间的通孔第二段且对应卡扣的位置设置有割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套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套管的外表面为粗糙外表面。
5.一种信号外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接设备、外露接口、电缆线接口以及保护套管;
所述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
所述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
所述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
所述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所述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所述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所述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
所述外露接口突出设置于所述外接设备的一侧边,所述保护套管第二端套设于所述电缆线接口上,所述通孔第三段穿过所述外露接口的外端进而使得所述保护套管套设于外露接口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三形状为六边形;
所述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所述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所述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露接口包括接口柱体、垫片以及螺母,所述接口柱体突出设置于外接设备的一侧边,所述垫片以及螺母相邻设置于接口柱体的内端且为垫片邻近外接设备,所述垫片的形状为第一形状;
所述通孔第三段为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穿过所述接口柱体的外端,所述保护套管的第一端进一步套设于所述垫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接设备为机顶盒,所述外露接口为射频输入接口。
9.一种电缆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缆线接口以及保护套管;
所述保护套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通孔;
所述通孔至少包括三段,分别为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一端的第一段、邻近所述保护套管第二端的第二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
所述通孔第一段的内径比通孔第三段的内径大;
所述通孔第一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外接设备的外露接口的内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形状,所述通孔第三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所述外露接口的外端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形状,所述通孔第二段处的内壁的形状为与电缆线接口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三形状;
所述保护套管第二端套设于所述电缆线接口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三形状为六边形;
所述通孔邻近保护套管第二端的六边形的四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四个卡扣,所述四个卡扣两两相邻设置,以阻挡所述电缆线接口上的四角。
CN 201320126395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93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26395 CN203193809U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26395 CN203193809U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93809U true CN203193809U (zh) 2013-09-11

Family

ID=49110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26395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93809U (zh) 2013-03-19 2013-03-19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93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874456S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2042136U (zh) Led显示屏防水结构系统
CN202587091U (zh) 降低手机摄像头温升的结构
CN203193809U (zh) 一种保护套管、信号外接设备以及电缆线
USD631484S1 (en) Computer with an icon
CN200944922Y (zh) 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掌上电子设备用皮套
CN204362188U (zh) 一种平板电视用wifi安装架构
CN202851590U (zh) 连接器螺帽改良结构
CN203308760U (zh) 一种简易壁扇
CN202887114U (zh) 一种防水鼠标
CN203277758U (zh) Usb接口扩展器用上盖
CN201910030U (zh) 全封闭防水键盘
CN203733033U (zh) iPad保护壳
CN203506618U (zh) 一种应用于吸尘器软管上的导电结构
CN201836078U (zh) 一种usb风扇
CN201917882U (zh) 一种usb电热保暖鼠标用手套
CN205408071U (zh) 一种机顶盒的主控装置
CN204230124U (zh) 一种防水键盘按键
CN201725868U (zh) 一种扇子造型的电视天线
CN204303632U (zh) 橡胶键盘
CN204634216U (zh) 电子产品外壳用护套
CN203205658U (zh) 一种86型带二位开关的插座
CN202373750U (zh) 带盖子的插线板
CN203324938U (zh) 带收音机的无线鼠标
CN202310344U (zh) 一种移动电子设备外壳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0 No. 2 Building, Area B,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0 No. 2 Building, Area B,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6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0 No. 2 Building, Area B,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Shenzhe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6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