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84022U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84022U CN203184022U CN 201320097959 CN201320097959U CN203184022U CN 203184022 U CN203184022 U CN 203184022U CN 201320097959 CN201320097959 CN 201320097959 CN 201320097959 U CN201320097959 U CN 201320097959U CN 203184022 U CN203184022 U CN 2031840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p
- sintering
- ring
- edge effect
- sinte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包括:烧结杯体1和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其中,所述烧结杯体1为顶端开口的杯状物,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为顶端、底端开口的环状物,其顶端侧面有用于提拉的提手;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小于所述烧结杯体1的直径,安放在所述烧结杯体1的内部。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烧结整个过程中边缘效应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杯是钢铁厂在实验室中用来研究各种铁矿石烧结性能及指标的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在利用烧结杯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烧结加料,在烧结加料时,大颗粒会滚向边缘,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而烧结杯壁与物料间隙则加剧了这一边缘效应。所述边缘效应的产生会使得烧结过程向边缘发展,烧结不均匀,最终导致烧结实验结果准确度不高,这是烧结实验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
在专利号为ZL201120416520.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抑制烧结杯边缘效应环,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烧结初期对抑制烧结边缘效应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向下烧结过程,上面料层的收缩,该装置几乎起不到抑制作用。在专利号为ZL201020144902.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二段式烧结杯,其原理与一种抑制烧结杯边缘效应环相似,其抑制效果也不佳。总之,现有技术中的烧结杯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烧结杯的边缘效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烧结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烧结杯的边缘效应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包括:烧结杯体1和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其中,所述烧结杯体1为顶端开口的杯状物,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为顶端、底端开口的环状物,其顶端侧面有用于提拉的提手;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小于所述烧结杯体1的直径,安放在所述烧结杯体1的内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与所述烧结杯体1的内径比为1/2~4/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采用钢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烧结杯实验装置,通过增加一个活动烧结内环和对耐高温材料的使用,有效解决了烧结整个过程中边缘效应的问题,烧结过程中,由于外层耐高温颗粒的滚动,填充了烧结边缘的空隙,消除了边缘效应的影响,同时起到了保温作用,降低了烧结边缘的漏风率。具有经济简便,易于操作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中的可提式烧结内环的示意图;
图面说明
1 烧结杯体 2 可提式烧结杯内环
3 烧结混合料 4 耐高温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烧结杯体1和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其中,所述烧结杯体1为顶端开口的杯状物,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为顶端、底端开口的环状物,其顶端侧面有用于提拉的提手;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小于烧结杯体1的直径,可安放在烧结杯体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在工作时,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内部可用来填充烧结混合料3,而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外部与烧结杯体1内部之间可用来填充细小的耐高温颗粒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烧结杯体1为直径为600mm的圆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直径的烧结杯体1。
在本实施例中,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厚度为3mm,直径为400mm,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厚度与直径可以根据需要变化,一般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与烧结杯体1的内径比为1/2~4/5。若该内径比过大,会使形成的边缘层厚度过小,效果不佳;若该内径比过小,则会造成烧结实验混合料填充空间少,烧结实验产品少。
在本实施例中,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采用钢质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抗挤压强度高的材料。
所述细小的耐高温颗粒4要求直径小于1mm,耐温在1400℃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其为石英砂。
下面结合上述装置,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加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包括:
步骤1)、将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放入烧结杯体1内的正中间位置;
步骤2)、向烧结杯体1与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之间的环形隔离带添加耐高温颗粒4;向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内部加满烧结混合料3;
其中,耐高温颗粒4所能耐受的温度应大于1400℃,颗粒的直径应小于1mm;
步骤3)、抽出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然后点火进行烧结实验。
采用上述方法后,在烧结过程中,烧结杯体1与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之间的环形隔离带中所添加的耐高温颗粒4不参与烧结,由于其粒度细且为固态,在烧结过程中填充了由于烧结边缘收缩产生的空间,有效地消除了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还起到了隔热保温、降低漏风率的作用。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3)
1.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烧结杯体(1)和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其中,所述烧结杯体(1)为顶端开口的杯状物,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为顶端、底端开口的环状物,其顶端侧面有用于提拉的提手;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小于所述烧结杯体(1)的直径,安放在所述烧结杯体(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的直径与所述烧结杯体(1)的内径比为1/2~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提式烧结杯内环(2)采用钢质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7959 CN203184022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7959 CN203184022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84022U true CN203184022U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9100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097959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84022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8402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6940A (zh) * | 2013-03-04 | 2013-07-10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及方法 |
CN110055411A (zh) * | 2019-05-31 | 2019-07-26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烧结杯焙烧钒钛球团的方法 |
CN114015868A (zh) * | 2021-11-18 | 2022-02-08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烧结杯凹面压料装置及方法 |
-
2013
- 2013-03-04 CN CN 201320097959 patent/CN20318402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6940A (zh) * | 2013-03-04 | 2013-07-10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及方法 |
CN103196940B (zh) * | 2013-03-04 | 2015-05-06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及方法 |
CN110055411A (zh) * | 2019-05-31 | 2019-07-26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烧结杯焙烧钒钛球团的方法 |
CN114015868A (zh) * | 2021-11-18 | 2022-02-08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烧结杯凹面压料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84022U (zh)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 | |
CN103196940B (zh) | 一种消除烧结杯实验边缘效应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5112992B (zh) | 一种带有自动出料功能的单晶炉炉体 | |
CN103310932B (zh) | 2:17型钐钴系烧结永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4228497U (zh) | 一种适用于手动磨抛多个金相试样的固定夹持装置 | |
CN202757437U (zh) | 可脱除氧的金属铜熔炼装置 | |
CN206241256U (zh) | 一种用于试样冷压成型的模具 | |
CN205254119U (zh) | 一种非晶合金粉体的制备装置 | |
CN204359137U (zh) | 一种用于钒氮合金球的烧结推盘 | |
CN101509597A (zh) | 深冷容器夹层绝热材料的填充方法及专用填充装置 | |
CN207138853U (zh) | 一种行星齿轮烧结工装 | |
CN203109213U (zh) | 铋针生产设备 | |
CN202784897U (zh) | 烧结生石灰及高镁粉仓下料装置 | |
CN107524545A (zh) | 可拆卸伞盘 | |
CN202717590U (zh) | 还原炉绝缘套 | |
CN204027342U (zh) | 锂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 | |
CN204329631U (zh) | 一种烧结多挥发性物质的中频炉 | |
CN204916767U (zh) | 一种燃料油的防爆防火储存罐 | |
CN204296093U (zh) | 一种带排气管水冷却压辊 | |
CN203253927U (zh) | 一种DC-Bias网络磁环的烧结治具 | |
CN206677176U (zh) | 一种非晶制带用漏斗结构 | |
CN206779453U (zh) | 一种烧结用焊料输送漏斗 | |
CN102167595B (zh) | 氧化铝陶瓷真空管壳壁厚超15mm产品脱蜡工艺的控制方法 | |
CN203095886U (zh) | 铁氧体磁材烧结垫片 | |
CN204214701U (zh) | 硬度塞镶嵌辅助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506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