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47499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47499U CN203147499U CN 201320120497 CN201320120497U CN203147499U CN 203147499 U CN203147499 U CN 203147499U CN 201320120497 CN201320120497 CN 201320120497 CN 201320120497 U CN201320120497 U CN 201320120497U CN 203147499 U CN203147499 U CN 2031474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film
- light source
- elastic buffer
- face
- buffe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层和包围所述光学膜层侧面和/或上表面边缘处的限位单元,其中,还包括弹性缓冲单元,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在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且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的内侧面相接触。相应地,提供一种包括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背光模组能够避免光学膜层发生串动和翘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包括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辐射低等特点,已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其只对光线进行调控,为了使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图像,需要为其中的显示面板(Panel)配置背光模组(BLU,Back Light Unit)。
一般来说,根据背光模组中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可将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的侧面,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都包括光学膜层,用于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等处理以使其均匀入射至位于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中。为固定所述光学膜层的位置,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设置在背板或胶框上的定位柱,所述光学膜层上还设置有与该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
以某种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例,如图1、2所示,包括背板(BackCover)1,设置在背板1上的反射片(Reflector Sheet)2和光源(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反射片2和光源的上方的光学膜层,光学膜层包括扩散板(Diffuser Plate)3以及设置在扩散板3上的其他膜层4(一般包括扩散膜、增亮膜、保护层及扩散粒子等);设置在背板1、反射片2、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且延伸至光学膜层的上表面(即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四周边缘处的胶框(Mold Frame)5,以将背板1和光学膜层固定在一起;设置在胶框5的内侧面上接近光学膜层的所述上表面四周边缘处的定位柱6,设置在所述光学膜层上与所述定位柱6的位置及数量均对应的定位孔6a。在实际设计中,考虑到光学膜层会受热膨胀,如图2所示,通常会使所述定位孔6a与所述定位柱6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GAP),该空隙的宽度一般为0.1mm~0.5mm,即所述定位孔6a比所述定位柱6大一些。但是,成品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运输或振动测试过程中,该空隙往往会使得光学膜层发生串动,而且光学膜层在受热膨胀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翘曲,从而导致光学膜层中各层之间相互划伤,或者光学膜层划伤显示面板。
目前,为解决光学膜层的划伤问题一般会采用如下方法:
1)改善光学膜层的表面特性,例如降低光学膜层的表面硬度、减小位于光学膜层表面的扩散粒子的尺寸等,这种方法虽然能缓解因串动而导致的划伤问题,但成本较高;
2)减小所述间隙的宽度,这种方法虽然能缓解因串动而导致的划伤问题,但也大大增加了光学膜层的装配难度;
3)异物管控,即减少背光模组组装时异物的进入,这种方法虽然能缓解因串动而导致的划伤问题,但实现难度较大。
可以看出,上述方法只能缓解因串动而引起的划伤问题,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串动,效果不够理想,实现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无法解决光学膜层在受热膨胀时所产生的翘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光学膜层发生串动和翘曲的背光模组和包括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层和包围所述光学膜层侧面和/或上表面边缘处的限位单元,其中,还包括弹性缓冲单元,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在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且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的内侧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采用弹簧或柔顺机构。
优选的,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设置的弹性缓冲单元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以及设置于光学膜层的靠近所述侧面的边缘处且沿所述侧面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缓冲孔;
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内侧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光学膜层具有四个侧面,所述光学膜层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有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
优选的,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或椭圆弧形面;所述缓冲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
优选的,所述限位单元为胶框,所述光学膜层包括扩散板和位于扩散板上的膜层;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反射片和光源;
所述反射片和光源设置在背板上,所述扩散板设置在反射片和光源的上方,所述胶框包围背板、反射片、光学膜层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扩散板上的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胶框与所述弹性缓冲单元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限位单元为背板,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上的膜层;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光源和胶框;
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底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侧面,所述背板包围光源和反射片的底面以及光源和光学膜层的侧面,所述胶框包围背板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导光板上的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背板和/或胶框与所述弹性缓冲单元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子光源和与该至少一个子光源电连接的印刷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子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或电致发光片。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背光模组由于采用了弹性缓冲单元,既能避免光学膜层在限位单元(胶框和/或背板)内侧面之间来回串动,又具有一定伸缩量以防止光学膜层因受热膨胀而产生翘曲。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述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和包括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层和包围所述光学膜层侧面和/或上表面边缘处的限位单元,其中,还包括弹性缓冲单元,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在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且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的内侧面相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只要其中包含光学膜层,为防止光学膜层的串动和翘曲,都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缓冲单元。光学膜层也不限材质和功能,如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使用的扩散板,或者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使用的导光板,或者其他具有保护功能或者增亮功能的膜层,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光学膜层范围内。限位单元可以为胶框或者背板以及其他可以将光学膜层固定在其内的结构;限位单元可以为多个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限位单元一般为包围光学膜层侧面以及上表面边缘的结构,在其他一些结构中,限位单元也可以只包围光学膜层的侧面,对于这些结构和形状的变形,只要限位单元用于限定光学膜层的位置,在限位单元内侧面和对应的光学膜层的侧面或者上表面边缘处之间均可以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弹性缓冲单元。
可见,本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中的弹性缓冲单元由于和限位单元的内侧面相接触,能够避免光学膜层在限位单元内侧面之间来回串动,同时弹性缓冲单元又具有一定伸缩量可以防止光学膜层因受热膨胀而产生翘曲。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同样由于背光模组中设计了弹性缓冲单元,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稳定性和显示品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单元采用弹簧或柔顺机构。
所述柔顺机构是一种利用其中构件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完成运动和力的传递及转换的新型机构。不像传统刚性机构那样靠运动副来实现全部运动和功能,柔顺机构主要是靠其中柔顺构件的变形来实现机构的主要运动和功能,能实现运动、力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柔顺机构在构件数目上比传统刚性机构少很多,大大减少了机构的重量及加工、安装的时间和费用。柔顺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无摩擦磨损、容易装配、高精度及高可靠性、轻质量及实现微型化等优点。可根据实际应用时所述限位单元和光学膜层的尺寸及所需的弹性模量来选择柔顺机构的材质。
优选地,所述柔顺机构的材质采用铍青铜、钛青铜、铝合金、弹簧钢、聚丙烯中至少一种。
上述材质的弹性模量E如表1所示。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
表1
种类 | 弹性模量E(GPa) |
铍青铜 | 128 |
钛青铜 | 114 |
铝合金 | 71.7 |
弹簧钢 | 207 |
聚丙烯 | 1.4 |
由于弹簧或柔顺机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伸缩变形量,并且与限位单元和光学膜层均接触,使得在发生震动时如运输过程中光学膜层不容易发生串动,受热膨胀也不容易发生翘曲,同时,比较容易进行装配。当然,由于一般光学膜层发生串动的方向为垂直光学膜层侧面的方向,因此在装配过程中,设计弹簧或者柔顺机构在垂直光学膜层侧面的方向可以伸缩变形。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作用都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设置的弹性缓冲单元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以及设置于光学膜层的靠近所述侧面的边缘处且沿所述侧面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缓冲孔;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内侧面相接触。
其中,如果光学膜层的侧面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则对应每一个弧形面设置一个缓冲孔;如果光学膜层的侧面为波浪形面,则对应每一个波峰设置一个缓冲孔;如果光学膜层的侧面为方波形面,则对应每一个方波设置一个缓冲孔;如果光学膜层的侧面为锯齿波形面,则对应每一个锯齿波设置一个缓冲孔,总之,通过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与对应的缓冲孔配合,实现光学膜层的侧面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发生伸缩变形,缓冲外界的震动,防止光学膜层发生串动。
具体的,所述光学膜层具有四个侧面,所述光学膜层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有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
具体的,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或椭圆弧形面;相应的,所述缓冲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圆弧形面与圆形孔的配合或椭圆弧形面与椭圆形孔的配合,可以更加有效的缓冲震动,防止光学膜层发生串动。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作用都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反射片2、光源(图中未示出)、光学膜层和胶框5。其中,光学膜层包括扩散板3和位于扩散板上的其他膜层4。
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分别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在所述光学膜层靠近所述两个侧面的边缘处,对应每一个弧形、波浪的波峰、方波或者锯齿波的位置均设置有缓冲孔,所述多个缓冲孔沿其靠近的侧面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和其对应的缓冲孔构成弹性缓冲单元,也就是说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为光学膜层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或椭圆弧形面;所述缓冲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
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子光源和与该至少一个子光源电连接的印刷电路板(PCB板)。所述子光源可以为点光源,呈阵列式均匀排布形成面光源。
优选地,所述子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Diode)或电致发光片(EL,electrolliminescent)。
所述反射片2和光源设置在背板1上,所述扩散板3设置在反射片2和光源的上方,以保证一定的混光距离;所述反射片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子光源的数量相同并与子光源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通孔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对应子光源的横截面的面积,以使得所述子光源及反射片2均放置在背板1上时,子光源的顶部(即子光源的发光部)能够从反射片2上对应的通孔中露出,进而使得子光源发射的光线中没有直接入射至扩散板3的那部分能够经过反射片2的反射后再入射至扩散板3中,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
所述胶框5包围背板1、反射片2以及光学膜层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以将背板1、反射片2和光学膜层固定在一起。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扩散板上的其他膜层4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有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通过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对应的胶框5的内侧面接触,没有设置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与其对应的胶框5内侧面直接相接触。其中,所述光学膜层的上表面是指光学膜层作为一个整体,其远离背板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以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扩散板之上的其他膜层4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还可以设置于扩散板的侧面,可以设置在一个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多个侧面上,设置有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通过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对应的胶框5的内侧面接触,没有设置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与其对应的胶框5内侧面直接相接触。一般情况下,光学膜层各个层之间也有固定,因此,不管弹性缓冲单元是设置于扩散板的侧面,或者设置于位于扩散板上的其他膜层的侧面,或者扩散板的侧面和位于扩散板上的其他膜层的侧面均设置,都能起到防止光学膜层串动的目的。当然,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还可以设置在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在起到固定的同时还能防止光学膜层的翘曲。
其中,弹性缓冲单元可以由图示的弧形面和圆形孔构成,作为光学膜层的一部分,也可以为独立的结构,如设置在光学膜层侧面和限位单元内侧面之间的弹簧或者柔顺机构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可见,本实施例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分别与其对应的胶框内侧面相接触,即光学膜层与胶框内侧面之间无间隙,故能避免光学膜层在胶框内侧面之间串动;而且,由于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采用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且光学膜层在靠近该两个侧面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多个缓冲孔,故使得光学膜层具有一定的伸缩量,避免其在受热膨胀时发生翘曲,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方便组装等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的上述优点,使得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作用都与实施例3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反射片2、光源、光学膜层和胶框5,其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导光板7和位于导光板上的其他膜层4。
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分别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在所述光学膜层靠近所述侧面的边缘处,对应每一个弧形、波浪的波峰、方波或者锯齿波的位置均设置有缓冲孔,所述多个缓冲孔沿其靠近的侧面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和其对应的缓冲孔构成弹性缓冲单元,也就是说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为光学膜层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或椭圆弧形面;所述缓冲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
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子光源8和与该至少一个子光源8电连接的印刷电路板(PCB板)9;所述至少一个子光源均匀且分散地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并沿所述印刷电路板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所述至少一个子光源的发光面均不与导光板接触,以避免子光源工作时发热导致导光板受热熔化。
优选地,所述子光源8采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Diode)或电致发光片(EL,electrolliminescent)。
所述反射片2设置在导光板底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板7侧面(即导光板7入光面),所述光学膜层中除导光板之外的其他膜层4设置在导光板7顶面(即导光板出光面);所述导光板7的底部设置有疏密不同、大小不一的导光网点,如条状、三角状、圆点状或者椭球状的导光网点,从导光板入光面入射到其底部的光线经底部导光网点的散射后会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并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
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底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侧面,所述背板1包围光源和反射片2的底面以及光源和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所述胶框5包围背板1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导光板上的其他膜层4的对向的两个侧面,设置有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通过弹性缓冲单元与背板相接触,其他没有设置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直接与背板接触。所述光学膜层的上表面是指光学膜层作为一个整体,其远离背板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导光板之上的其他膜层4的对向的两个侧面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还可以设置于导光板没有设置有光源的侧面,可以设置在一个侧面,也可以设置在多个侧面上,设置有弹性缓冲单元的侧面通过弹性缓冲单元与背板相接触,其他没有设置弹性缓冲单元和光源的侧面直接与背板接触。当然,因为在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光源,因此对应该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导光板上的情况,最多可以设置于导光板的三个侧面,优选为对向的两个侧面。一般情况下,光学膜层各个层之间也是有固定,因此,不管弹性缓冲单元是设置于导光板上还是位于导光板上的其他膜层上,都能起到防止光学膜层串动的目的。当然,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还可以设置在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在起到固定的同时还能防止光学膜层的翘曲。
其中,弹性缓冲单元可以由图示的弧形面和圆形孔构成,作为光学膜层的一部分,也可以为独立的结构,如设置在光学膜层侧面和限位单元如背板内侧面之间的弹簧或者柔顺机构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可见,本实施例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除导光板设置有光源的侧面)分别与其对应的背板内侧面相接触,即光学膜层与背板内侧面之间无间隙,故能避免光学膜层在背板内侧面之间串动;而且,由于所述光学膜层的四周侧面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采用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且光学膜层在靠近该两个侧面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多个缓冲孔,故使得光学膜层具有一定的伸缩量,避免其在受热膨胀时发生翘曲,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方便组装等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的上述优点,使得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作用都与实施例3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以图示的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为例进行示意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如背板和胶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其他形状或者为一体结构,反射片也可以为多个弧面或者斜面的形状等等,总之,只要在光学膜层和限位单元(背板、胶框等)之间通过设置弹性缓冲元件,实现避免光学膜层的串动以及防止光学膜层因受热膨胀而产生翘曲的目的,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层和包围所述光学膜层侧面和/或上表面边缘处的限位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缓冲单元,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在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且所述弹性缓冲单元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的内侧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单元采用弹簧或柔顺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层的至少一侧面设置的弹性缓冲单元为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以及设置于光学膜层的靠近所述侧面的边缘处且沿所述侧面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缓冲孔;
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与靠近所述侧面的限位单元内侧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具有四个侧面,所述光学膜层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有所述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形面、波浪形面、方波形面或锯齿波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或椭圆弧形面;所述缓冲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单元为胶框,所述光学膜层包括扩散板和位于扩散板上的膜层;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反射片和光源;
所述反射片和光源设置在背板上,所述扩散板设置在反射片和光源的上方,所述胶框包围背板、反射片、光学膜层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扩散板上的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胶框与所述弹性缓冲单元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单元为背板和胶框,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上的膜层;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光源;
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底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侧面,所述背板包围光源和反射片的底面以及光源和光学膜层的侧面,所述胶框包围背板的侧面并延伸至光学膜层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弹性缓冲单元设置于位于导光板上的膜层的至少一侧面和/或与所述侧面相邻的上表面的边缘处,所述背板和/或胶框与所述弹性缓冲单元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子光源和与所述至少一个子光源电连接的印刷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或电致发光片。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20497 CN203147499U (zh) | 2013-03-15 | 2013-03-15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20497 CN203147499U (zh) | 2013-03-15 | 2013-03-15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47499U true CN203147499U (zh) | 2013-08-21 |
Family
ID=48975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20497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47499U (zh) | 2013-03-15 | 2013-03-15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47499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2346A (zh) * | 2016-03-08 | 2016-06-01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106094062A (zh) * | 2015-04-30 | 2016-11-09 | 住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其的显示面板 |
CN109031744A (zh) * | 2018-08-30 | 2018-12-18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
CN110716346A (zh) * | 2019-09-23 | 2020-01-2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13341610A (zh) * | 2021-06-28 | 2021-09-03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13
- 2013-03-15 CN CN 201320120497 patent/CN20314749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4062A (zh) * | 2015-04-30 | 2016-11-09 | 住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其的显示面板 |
CN106094062B (zh) * | 2015-04-30 | 2018-07-06 | 住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其的显示面板 |
CN105632346A (zh) * | 2016-03-08 | 2016-06-01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109031744A (zh) * | 2018-08-30 | 2018-12-18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
WO2020042271A1 (zh) * | 2018-08-30 | 2020-03-0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
CN110716346A (zh) * | 2019-09-23 | 2020-01-2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13341610A (zh) * | 2021-06-28 | 2021-09-03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4749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1696950U (zh) | 背光模组 | |
CN101956936B (zh) | 侧光式背光模块与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 |
CN202101082U (zh) | 一种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 |
US2007009770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integrally formed with point illuminator | |
US20110025944A1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
CN202152969U (zh) | 一种下扩散片及其侧光源led背光模块 | |
CN202216081U (zh) | 一种局部调光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 |
US9164224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1539258B (zh) |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件 | |
CN202647428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3149626B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7991810B (zh) | 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 |
CN102518984A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873492A (zh) | 显示装置 | |
TWM466278U (zh) |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 |
CN103375738A (zh) |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 |
CN203431608U (zh) |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器及液晶电视 | |
US9405149B2 (en) |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 |
CN20709663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 | |
CN203784748U (zh) | 车载音响透镜式led背光模组 | |
US9389356B2 (en) | LED backlight modu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03899979A (zh) |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9022636B2 (en) |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 |
CN201654391U (zh) | 一种具有直下式导光板结构的双面液晶显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