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17409U -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17409U
CN203117409U CN 201320025698 CN201320025698U CN203117409U CN 203117409 U CN203117409 U CN 203117409U CN 201320025698 CN201320025698 CN 201320025698 CN 201320025698 U CN201320025698 U CN 201320025698U CN 203117409 U CN203117409 U CN 203117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kle
knee
coil
loam cake
magnetic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256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E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E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E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ENG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02569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17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17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1740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主要由支撑人体膝盖和脚踝部位的底座(1)、基于膝盖造型设计的膝盖上盖(8)、基于足踝造型设计的足踝上盖(14)三部分组成,所有外壳部分均由ABS板材制成,内部封装有采集信号的射频电路,通过底座(1)与不同上盖组合,其中的射频电路形成两种不同的射频回路组合,分别构成了适用于膝盖的四个接收单元或适用于整个脚掌与脚踝的四个接收单元。采用一个共用的底座加上两个不同的上盖,通过不同组合,构成两套测试不同部位的线圈,针对被测部位的生理结构造型,每套线圈均拥有4个独立的不同形状的接收单元,能对膝盖或者脚踝进行大范围高质量成像。

Description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磁共振影像系统(MRI)是核磁共振(NMR)在医学上的一个应用。磁共振影像系统的主磁系统产生均匀强磁场(称为MRI系统主磁场—B0)。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B0场下发生自旋极化。磁极化的氢原子核自旋在人体中产生磁矩i。在没有B0以外的外磁场激励情况下,该磁矩处于稳态,方向和主磁场B0方向同轴向,不产生有用的信息。
当有外加的均匀的射频(RF)磁场(称为激发磁场或B1磁场)存在时,人体内磁矩受激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经接收线圈采集,电子线路和软件整合处理后,最终获取磁共振影像系统(MRI)的数据和图像。
具体而言,射频发射线圈在所需探测的图像区域产生B1磁场,该射频发射线圈由采用功率放大器的受计算机控制的射频发射器驱动。在激发过程中,原子核自旋系统吸收能量,使磁矩绕着主磁场方向进动。在激发后,进动的磁矩将经历自由感应衰减(FID),释放其吸收的能量并返回稳态。自由感应衰减(FID)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射频电磁场向周围传播,在人体受激部分附近放置的接收射频线圈会受此射频电磁场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压,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后即得到核磁共振(NMR)信号。接收射频线圈可以是发射线圈本身也可以是专门接收射频信号的独立线圈。集成在主磁场系统中的梯度线圈可以产生附加脉冲梯度磁场,选择性地激发所需要位置的体内的原子核,并对信号进行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在空间频率坐标系(k空间)中建立一幅完整的核磁共振信号图,最终经过傅立叶变换,在寻常空间(R空间)内得到一幅完整的磁共振影像。
在实际情况中,垂直场磁共振系统一般由多个永磁材料制成的磁块按照特殊设计的空间分布拼接而成,其通常采用C形臂、U型臂或双立柱来支撑,一般由上下两组磁体构成,两组磁体之间的空间为患者的检查空间。由于这种类型的系统的这一结构特点,使其磁力线沿上下方向分布,与受检患者的身体长轴相互垂直,所以我们称之为垂直场系统。在这类系统中,主磁场B0为上下方向,发射线圈也不适合同时作为接收线圈。
在磁共振影像系统中,通常发射线圈已包含在系统整体这一客观环境之内,无法改变。但要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成像扫描诊断,就需要更换各种不同类型的接收线圈,接收线圈的大小、形状、通道数决定了该成像区域的信噪比(SNR)。简单的来说,通道数越是多、接受范围越是小、形状越贴合被测物体的线圈其信噪比(SNR)越高,而信噪比(SNR)是磁共振成像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直接决定了诊断扫描的成像质量。所以采用专用线圈进行射频接收以提高所需探测部分的信噪比(SNR)是关键。
设计较佳的专用射频线圈应当具有下列功能:高信噪比、好的均匀性,谐振电路的高空载质量因子(Q)。此外,线圈装置必需设计成适于医生操作并具有舒适度,而且在病人与射频电子设备之间提供保护屏障。一种提高信噪比(SNR)的方法是正交接收。在这种方法中,由覆盖所需探测区域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线圈探测两个信号。采用正交接收的射频信号信噪比是采用单个线性线圈情况时的倍。另外一种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是相控阵线圈技术。为了对一个较大的区域进行成像,如果使用单个较大的线圈,线圈所覆盖的所有区域的噪声均进入线圈,因此信噪比差。如果使用相控阵技术,使用多个独立的小线圈一起聚焦此区域,由于只有临近线圈的很小区域的噪声才能进入线圈,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噪比。
足膝踝联合射频线圈装置在临床磁共振成像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用于精确诊断膝盖、踝关节、脚掌等区域的病变。一般来说,一家大型综合医院中,膝盖部位的诊断量占到磁共振诊断室一天所有诊断量的20%左右,而在一些骨关节类的专科医院中,这一数值更是高达50%以上。如何提高扫描诊断效率,如何减轻医生负担,一直是相关科室所关心的问题。在目前市面上所有垂直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用于诊断膝盖、踝关节、脚掌的通常是膝盖线圈、柔性线圈,甚至是头线圈。其中,单纯膝盖线圈通常由两个或者四个接收单元组成,能够对膝盖部位进行较为清晰的成像,但是,目前所有的膝盖线圈均为两头空的圆孔状,其形状仅适合放置人体膝盖而无法将脚踝与脚掌安置在内,所以,它无法对其他部位进行检查。另外,相对高昂的价格也使得并非所有拥有磁共振系统的医院拥有膝盖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型医院迫不得已采用柔性线圈来替代它,垂直场中的柔性线圈是一种采用泡沫海绵内封装柔性印刷电路板设计制成的圆环形射频线圈,按照这个圆环直径的不同分为大柔线圈和小柔线圈,基于这种可适当变形的设计,使得柔性线圈既可以包绕在膝盖上进行成像,亦可以包绕在踝关节或者脚掌上进行成像。在柔性线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的同时,也相对存在一些缺陷,譬如:A.柔性线圈只有单个通道,只有在这个通道所包绕的有效接收范围内的信噪比才能得到保证,超出此范围之外,信号急剧衰减,生成的图像完全无法满足诊断需求。换而言之,小柔线圈只能在较小的FOV(观察视野)内生成高SNR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也就是说,该线圈在对较大物体进行成像时,贴近线圈表面的部位会呈现高SNR,而藏在较深处的病灶将因为线圈穿透深度无法达到而无法被清晰显示,甚至被误诊,漏诊。大柔线圈虽然能够对大范围进行较为均匀的成像,但众所周知,单个线圈的SNR和其覆盖范围成反比,因此其大范围成像后的图像质量可见一斑。B.磁共振检查有个必要要求,那就是需要被测物体在扫描进行过程中保持静止,而柔性线圈一般以被测部位作为固定源,一旦在扫描过程中,病人无法按照要求进行有效的配合,线圈将会随着病人运动而运动,产生严重的运动伪影,影响诊断。C.柔性线圈在使用过程中会反复折叠,因此,在一定的使用频率下,它的使用寿命会比硬性线圈要短,短得多。使用头线圈对踝关节或者脚掌进行成像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因为头线圈的内部空间较大,能够完整容纳踝关节和脚掌,也正是因为它大,引入了更多的噪声源,所以SNR也就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各种用于足膝踝成像射频线圈装置存在的图像质量不佳、不易固定、易损坏、适用性单一等缺陷,本发明了提供一种可通过自由组合,适合人体生理结构,同时又是多通道、高信噪比、大视野、易于固定、长使用寿命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呈下凹半圆柱形且内设有射频线圈;所述底座上可拆卸连接下部呈半圆柱形的膝盖上盖或下部呈平面的足踝上盖,所述膝盖上盖及所述足踝上盖内设有射频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方案为,所述底座上方两侧外部设有卡扣,所述膝盖上盖或所述足踝上盖下方两侧外部设有与所述卡扣匹配的旋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方案为,所述底座上面两侧边沿设有母射频通道连接器及导向孔,所述膝盖上盖或所述足踝上盖下方两侧边沿设有与所述母射频通道连接器匹配连接形成射频通道的公射频通道连接器和与所述导向孔匹配的导向柱。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方案为,所述导向柱高度大于公射频通道连接器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方案为,所述旋钮内侧设有弧形导轨,所述卡扣于弧形导轨内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方案为,所述底座与膝盖上盖连接,构成膝盖线圈,所述膝盖线圈包括独立的第一环形单元、第一反向环形单元、第一蝶形单元上及第一蝶形单元下,所述单元两两之间无交叉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优选方案为,所述底座与所述足踝上盖连接,构成足踝线圈,所述足踝线圈包括独立的第二环形单元、第二反向环形单元、第二蝶形单元上及第二蝶形单元下,所述单元两两间之间无交叉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优选方案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膝盖上盖间形成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两端口径大于中间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优选方案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足踝上盖间形成半圆柱形空腔。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优选方案在于,所述足踝上盖竖直方向上设有空心竖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势在于:采用一个共用的底座加上两个不同的上盖,通过不同组合,构成两套测试不同部位的线圈,针对被测部位的生理结构造型,每套线圈均拥有4个独立的不同形状的接收单元,能对膝盖或者脚踝进行大范围高质量成像。同时,不同的外形设计使得每个部位能够自然的被固定在线圈中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患者不自觉的运动,避免了运动伪影的产生,提高了扫描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膝盖组合装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足踝组合装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膝盖组合装内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足踝组合装内部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锁扣,2-导向孔,3-母射频通道连接器,4-第一导向柱,5-第一公射频通道连接器,6-弧形导轨,7-第一旋钮,8-膝盖上盖,9-圆柱形空腔,10第二导向柱,12-第二公射频通道连接器,13-第二旋钮,14-足踝上盖,15-空心竖井,16-第一环形单元,17-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8-第一蝶形单元上,19第一蝶形单元下,20-膝盖线圈,21-第二环形单元,22-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3-第二蝶形单元上,24-第二蝶形单元下,25-脚踝线圈,26-半圆柱形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主要由支撑人体膝盖和脚踝部位的底座1、基于膝盖造型设计的膝盖上盖8、基于足踝造型设计的足踝上盖14三部分组成,所有外壳部分均由ABS板材制成,内部封装有采集信号的射频电路,通过底座1与不同上盖组合,其中的射频电路形成两种不同的射频回路组合,分别构成了适用于膝盖的四个接收单元或适用于整个脚掌与脚踝的四个接收单元。
如图1所示,由底座1和膝盖上盖8构成的膝盖线圈20的内部成像空间大致为圆柱形空腔9,但中间部位的口径略小,两头方向略有放大,当患者将腿部放入该区域后,髌骨下方、股骨和胫骨的交汇处位于线圈中部口径最小的位置,小腿延线圈底面自然下垂,使整个大腿至膝盖至小腿保持一个最自然的体位,在扫描时让患者获得最佳的体感舒适度。线圈两侧分别安装第一公射频通道连接器5和第一导向柱4,线圈安装时,第一导向柱4因为较长而优先没入导向孔2,第一公射频通道连接器5在第一导向柱4的引导和保护下插入母射频通道连接器3,线圈两侧外部有线圈固定锁扣1和线圈锁定第一旋钮7,当旋钮向上旋转后,旋钮内侧的弧形导轨6脱离锁扣1,便可将线圈的底座1与膝盖上盖8分开,当第一旋钮7向下旋转后,锁扣1整个没入第一旋钮7内侧的弧形导轨6,线圈即合为一个整体上下无法分离。当线圈正确安装后,底座1内铺设的射频电路和膝盖上盖8内铺设的射频电路通过射频连接器连接为四个回路,作为线圈的4个接收单元,在正常工作时使整个圆柱形腔体9内形成有效的接收磁场,接收来自x轴和z轴的共振信号。
如图2所示,由底座1和足踝上盖14构成的足踝线圈的内部成像空间大致为:下半部分呈半圆形,用于承载脚后跟和脚踝部分,上半部分前后端平面略高于下半部分的上平面,两部分形成半圆形空腔26,足踝上盖14内的中部有向上的空心竖井15,空心竖井15的空间呈金字塔状,下端开口处较大,上端开口处略小,空心竖井15靠近脚底部位的平面垂直于水平面,脚踝放入时,该平面对脚底形成支撑,可以避免扫描过程中患者不自觉的运动导致的伪影。空心竖井15靠近脚背部位的平面自上而下向前倾斜,这样整个空心竖井15的底部就拥有较大的空间以容纳自然放置的脚踝,而不会对其造成压迫使之产生不适感。线圈两侧同样安有第二公射频通道连接器11、第二导向柱10及第二旋钮13等装置,和膝盖线圈20一样可以通过旋转锁定第二旋钮13安装或者拆卸线圈。当线圈正确安装后,底座1内铺设的射频电路和足踝上盖14内铺设的射频电路通过第二公射频通道连接器连接为四个回路,作为线圈的4个接收单元,在正常工作时使整个线圈半圆形腔体26和空心竖井15内部空间形成覆盖整个脚踝及脚掌、脚趾的有效接收磁场,接收来自x轴和z轴的共振信号。
如图3所示,底座1和膝盖上盖8组成的膝盖线圈20,其内部铺设的射频电路所构成的4个接收单元:
第一环形单元16,它位于线圈中部,包绕于塑料外壳上两圈,两圈等大,之间间隔5厘米,下部线路交叉连接,使这两圈线路成为一个具有相同电流方向的回路,这个回路将产生一个延z轴方向垂直于y轴的矢量磁场。进行临床检查时,患者膝盖被安置在线圈内,其髌骨下方,胫骨与股骨的交汇处正好位于线圈的中部——即第一环形单元16的两圈中间,而这个位置是该单元产生磁场最强的区域,磁力线最为密集的区域,因此被测物体在该区域能够获得最高的信号,此层面的图像亦具备最优信噪比。
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它分布于塑料外壳的前后两头,在两头分别形成一个并不封闭的环形,两个环通过下方的两根平行的导线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回路。这种结构的回路也会产生一个延z轴方向垂直于y轴的矢量磁场,但不同于第一环形单元16的是,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两头的两个环所产生的磁场方向虽然同样平行与z轴,但它们一个与z轴同向,一个相反,两者相差180度。
第一蝶形单元上18,它包绕在整个膝盖上盖8上方,两侧延伸至底座1两侧上部,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z轴和y轴的延x轴方向的磁场并用于采集来自该方向的信号。
第一蝶形单元下19,它包绕在整个底座1下方,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z轴和y轴的延x轴方向的磁场并用于采集来自该方向的信号。
如图3所示,四个接收单元叠加分布在膝盖线圈20内,设计多通道相控阵线圈有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就是如何解决cross talk问题,因为每个单元都对同一区域内进行作用,它们所产生的磁场由于方向、强度等因素不同会产生强烈的耦合,这就是所谓的cross talk,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它将会严重的影响设备的工作状态,影响磁场的均匀性,从而对扫描图像造成各种各样的伪影,使医生无法阅片诊断。本发明通过设计和调谐两方面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
首先,使用该膝盖线圈20时,膝盖线圈20是延z轴方向水平放置在病床之上的,所以第一环形单元16所产生的磁场与z轴一致,同样这种放置状态下第一蝶形单元上18和第一蝶形单元下19所产生的磁场与x轴方向一致,第一环形单元16形成的磁场与第一蝶形单元上18和第一蝶形单元下19形成的磁场相互垂直,相互垂直的磁场之间是不会发生耦合的,所以第一环形单元16和任意一个蝶形单元均不会产生干扰。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和第一环形单元16一样产生两个z轴方向上的磁场,不同的是这两个磁场方向相反,不过既然是z轴方向,它垂直于x轴,所以对于两个蝶形单元来说,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对它们依然不会产生任何干扰。但对于第一环形单元16来说,我们采取调谐的方法,以第一环形单元16为中轴,对称调节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的前后两端两个环的位置,使其对于第一环形单元16来说,前后两端的磁通量能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它俩之间的问题便不存在了。关于两个蝶形单元,由于这两个线圈分处上下位置,耦合程度很小,所以只需要通过在两侧面进行适当的交叠便可解决耦合的问题。根据上面的几种解决方案,本发明的四个接收单元两两之间均不会发生耦合,cross talk的难题就迎刃而解。按照这四个单元的空间分布方式,第一环形单元16能够在胫骨股骨间半月板处提供足够的信号,但以此为中心,信号向两边逐渐衰减,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的两个环形分别包绕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它能为两端包绕处提供较强的信号,同样,也分别以两个环为中心,向两边衰减,两环中间的位置信号相对就较弱了,第一蝶形单元下19能够加强膝盖下方血管、韧带的信号采集能力,第一蝶形单元上18能够加强膝盖上方骨骼、软骨的信号采集能力。四个单元组合在一起后,第一环形单元16对主要病患位置提供优良的信号,第一反向环形单元17为环形单元两头衰减的信号进行补充,上下两个蝶形单元和这两个环形单元正交分布,为整个膝盖部位提高倍的信噪比,4个单元为整个圆柱形空腔9内提供了均匀而强烈的磁场,使此区域内的图像获得了优质的信噪比,让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如图4所示,底座1和足踝上盖14组成的脚踝线圈25,其内部铺设的射频电路所构成的4个接收单元:第一环形单元21,它位于线圈中部,包绕于塑料外壳上两圈,两圈等大,上半部分依附于机械结构便面较为扁平,类似半圆形,之间间隔5厘米,下部线路交叉连接,使这两圈线路成为一个具有相同电流方向的回路,这个回路将产生一个延z轴方向垂直于y轴的矢量磁场。进行临床检查时,患者脚踝被安置在脚踝线圈25内,脚掌被套在空心竖井15内,该脚踝线圈25紧紧包绕在踝关节四周,而这个位置是该第一环形单元21产生磁场最强的区域,磁力线最为密集的区域,因此被测物体在该区域能够获得最高的信号,此层面的图像亦具备最优信噪比。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它分布于底座1塑料外壳的前后两头,在两头分别形成一个并不封闭的半圆状环形,两个环通过下方的两根平行的导线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回路。这种结构的回路也会产生一个延z轴方向垂直于y轴的矢量磁场,但不同于第二环形单元21的是,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两头的两个环所产生的磁场方向虽然同样平行与z轴,但它们一个与z轴同向,一个相反,两者相差180度。第二蝶形单元下23,它包绕在整个底座下方,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z轴和y轴的延x轴方向的磁场并用于采集来自该方向的信号。第二蝶形单元上24,它包绕在足踝上盖14的空心竖井15上,两侧向下延伸至底座1两侧上部,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z轴和y轴的延x轴方向的磁场,接收空心竖井15内安置的整个脚掌的信号。
如图4所示,四个接收单元叠加分布在足踝线圈内部,第二环形单元21及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与两组蝶形单元构成的磁场相互垂直,它们之间不会发生耦合。第二环形单元21与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之间通过调整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的两个环的位置改变它对于第二环形单元21的磁通量分布来解决它俩之间的耦合。第二蝶形单元上24和第二蝶形单元下23通过改变两侧两个通道间的交叠面积对其耦合程度进行调谐。按照这四个单元的空间分布方式,第一环形单元21包绕在踝关节四周且紧贴其表面,第一环形单元21的中心磁力线最为密集的区域正好穿越踝关节的胫骨、腓骨、距骨、跟骨等位置,为该区域提供了优质的信噪比。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的两个环形包绕在前后两端即脚底和胫骨的位置,使整个踝关节及足踝上部图像均匀。第二蝶形单元下23能够加强踝关节下方跟骨、跟腱等部位的信号采集能力。第二蝶形单元上24紧密的包绕在空心竖井15上,对安置在内超过其他几个单元安置高度的脚掌脚趾进行有效成像。四个单元组合在一起后,第二环形单元21对主要病患位置提供优良的信号,第二反向环形单元22为第二环形单元21两头衰减的信号进行补充,第二蝶形单元下23与两个环形单元形成正交,为踝关节提高倍的信噪比,第二蝶形单元上24覆盖在空心竖井15上采集整个脚趾脚掌的信号。4个单元为脚踝线圈25内部成像空间提供了均匀而强烈的磁场,既使重点病患部位脚踝的信号采集得到加强,又能对足踝和整个脚掌的全局进行大范围扫描,让患者的任何部位都逃不过线圈锐利的“眼睛”,避免漏诊。
设y轴为系统永磁体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也就是所谓的B0场。而x与z轴与主磁场相垂直,所有可供线圈采集的信号均来自于这两个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呈下凹半圆柱形且内设有射频线圈;所述底座上可拆卸连接下部呈半圆柱形的膝盖上盖或下部呈平面的足踝上盖,所述膝盖上盖及所述足踝上盖内设有射频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方两侧外部设有卡扣,所述膝盖上盖或所述足踝上盖下方两侧外部设有与所述卡扣匹配的旋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面两侧边沿设有母射频通道连接器及导向孔,所述膝盖上盖或所述足踝上盖下方两侧边沿设有与所述母射频通道连接器匹配连接形成射频通道的公射频通道连接器和与所述导向孔匹配的导向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高度大于公射频通道连接器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内侧设有弧形导轨,所述卡扣于弧形导轨内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膝盖上盖连接,构成膝盖线圈,所述膝盖线圈包括独立的第一环形单元、第一反向环形单元、第一蝶形单元上及第一蝶形单元下,所述单元两两之间无交叉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足踝上盖连接,构成足踝线圈,所述足踝线圈包括独立的第二环形单元、第二反向环形单元、第二蝶形单元上及第二蝶形单元下,所述单元两两间之间无交叉干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膝盖上盖间形成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两端口径大于中间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足踝上盖间形成半圆柱形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足踝上盖竖直方向上设有空心竖井。
CN 201320025698 2013-01-17 2013-01-17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17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25698 CN203117409U (zh) 2013-01-17 2013-01-17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25698 CN203117409U (zh) 2013-01-17 2013-01-17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17409U true CN203117409U (zh) 2013-08-07

Family

ID=4889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25698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17409U (zh) 2013-01-17 2013-01-17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17409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4997A (zh) * 2013-12-06 2014-03-26 东南大学 基于印刷电路板螺线管线圈的低场核磁共振探头
CN104569879A (zh) * 2015-01-12 2015-04-2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脚踝线圈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06019187A (zh) * 2016-07-25 2016-10-12 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射频成像线圈
CN106546933A (zh) * 2015-09-17 2017-03-2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CN107811637A (zh) * 2017-11-24 2018-03-20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成像眼部线圈装置
CN108107387A (zh) * 2017-12-28 2018-06-01 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多通道磁共振膝关节与脚踝足部共用成像线圈
CN108139452A (zh) * 2015-10-19 2018-06-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可调节rf线圈组件以及其操作方法
CN110932023A (zh) * 2019-11-25 2020-03-27 深圳市特深电气有限公司 电接插件以及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射频线圈
CN111220936A (zh) * 2018-11-23 2020-06-02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脚踝线圈
CN111537929A (zh) * 2020-04-20 2020-08-14 联影(常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线圈组件及磁共振系统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4997B (zh) * 2013-12-06 2015-12-02 东南大学 基于印刷电路板螺线管线圈的低场核磁共振探头
CN103674997A (zh) * 2013-12-06 2014-03-26 东南大学 基于印刷电路板螺线管线圈的低场核磁共振探头
CN104569879A (zh) * 2015-01-12 2015-04-2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脚踝线圈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US10684333B2 (en) 2015-09-17 2020-06-16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Device for connecting cable and RF coil assembly
CN106546933A (zh) * 2015-09-17 2017-03-2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CN108139452A (zh) * 2015-10-19 2018-06-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可调节rf线圈组件以及其操作方法
CN108139452B (zh) * 2015-10-19 2021-03-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可调节rf线圈组件以及其操作方法
CN106019187A (zh) * 2016-07-25 2016-10-12 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射频成像线圈
CN106019187B (zh) * 2016-07-25 2018-09-14 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射频成像线圈
CN107811637A (zh) * 2017-11-24 2018-03-20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成像眼部线圈装置
CN108107387A (zh) * 2017-12-28 2018-06-01 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多通道磁共振膝关节与脚踝足部共用成像线圈
CN111220936A (zh) * 2018-11-23 2020-06-02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脚踝线圈
CN110932023A (zh) * 2019-11-25 2020-03-27 深圳市特深电气有限公司 电接插件以及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射频线圈
CN110932023B (zh) * 2019-11-25 2021-06-01 深圳市特深电气有限公司 电接插件以及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射频线圈
CN111537929A (zh) * 2020-04-20 2020-08-14 联影(常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线圈组件及磁共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17409U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足膝踝射频线圈装置
US6750653B1 (en) Knee/foot/ankle combination coil for MRI systems
US7596402B2 (en) MRI probe design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vascular tracking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
Liney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quisition techniques for radiotherapy planning
US5590655A (en) Frameless laser guided stereotactic localization system
US7999548B1 (en) Dual lower extremity MRI coil array with simultaneously independent MRI signal detection from both legs
CN102028470B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眼球射频线圈装置
US6850065B1 (en) MRI coil system for breast imaging
CN102955140B (zh) 具有集成的匀场导体的局部线圈装置
CN103185875A (zh) 用于诊断、介入和治疗的mrt局部线圈装置
KR101743185B1 (ko) 심 코일 디바이스 및 심 코일 디바이스를 갖는 자기 공명 코일 시스템
Qian et al. Wireless amplified nuclear MR detector (WAND) for high-spatial-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internal organs: preclinical demonstration in a rodent model
US98802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chemical specie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N108828478A (zh) 头颈胸联合成像线圈组件
US9689939B2 (en) Split birdcage coil, devices, and methods
Mallard et al. Imaging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its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CN201691926U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动物射频线圈装置
CN102809735B (zh) 具有上部件和/或取决于支承的元件选择的肩部线圈设计
CN202196164U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婴儿全身射频线圈装置
Sveinsson et al. Detection of nanotesla AC magnetic fields using steady-state SIRS and ultra-low field MRI
JP5771354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用受信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Zhu et al. Detunable wireless Litzcage coil for human head MRI at 1.5 T
Bottomley In vivo tumor discrimination in a rat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KR20150010639A (ko) 기계적 높이 조절 기능을 갖는 브레스트 코일
Asfour A three-coil RF probe-head at 2.35 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o the 23 Na and to the hyperpolarized 129 Xe MRI in small anim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Qi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in 201707 Huaqing Road No. 1269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CHEN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07 building 1199, Lane 8, Ji Zhai Road,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HEN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