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线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测井仪器上的过线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阵列侧向仪器引进电极系的电子通讯和机械连接方式与测井传输系统不同,若将阵列侧向仪器直接挂接在测井传输系统上,则会因为固定不牢固而造成电线线路接触不良的问题。需要研制研制一种转接装置,实现阵列侧向仪器与测井传输系统无缝挂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线转接装置,能够实现两个仪器的无缝对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过线转接装置,包括套筒状的转接壳体,所述转接壳体的第一端为上接头,第二端为下接头,所述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上转接插座和下转接插头,所述上转接插座和下转接插头分别插接在所述转接壳体的通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均与所述转接壳体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上转接插座和下转接插头之间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转接壳体的第二端的内壁上设置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转接壳体内壁上的键槽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键槽内的定位键,所述定位键包括定位销以及与所述定位销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所述下转接插头的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键的定位销相适配的定位槽。
较佳地,所述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快旋螺母,所述快旋螺母套设在所述转接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快旋螺母的侧壁上设置螺纹。
较佳地,所述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接壳体的通孔内的航空插头,所述航空插头的一端插接在所述上转接插座上,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下转接插头相连接。
较佳地,所述转接壳体的第一端还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能够实现两个仪器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采用组合结构,便于下转接插头与上转接插座的拆卸和维修。
2、下转接插头与转接壳体之间采用纽扣式的定位方式,能够有效固定下转接插头。
3、下转接插头与上转接插座之间采用航空插头连接,使两者的电线路接触良好。
4、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过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线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两个仪器无缝对接,下面以阵列侧向仪器和测井传输系统的对接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过线转接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套筒状的转接壳体1,转接壳体1的第一端为上接头3,第二端为下接头2,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上转接插座6和下转接插头5,上转接插座6和下转接插头5分别插接在转接壳体1的通孔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均与转接壳体1的内壁间隙配合,上转接插座6和下转接插头5之间电连接。
在对接阵列侧向仪器和测井传输系统时,将转接壳体1的上接头3插入到测井传输系统下接头内,同时上转接插座6采用32芯插座与测井传输系统下接头内的承压插头对接,实现电气连接,转接壳体1的下接头2与阵列侧向仪器的上接头机械连接,同时,下转接插头5与与阵列侧向仪器的上接头内的插座对接,实现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转接插座6和下转接插头5与转接壳体1之间为组合式结构,便于对上转接插座6和下转接插头5的更换和维修。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转接壳体1的第二端的内壁上设置定位装置10,定位装置10包括固定设置在转接壳体1内壁上的键槽15以及固定设置在键槽15内的定位键,定位键包括定位销13以及与定位销13固定连接的弹性件14,下转接插头5的壳体上设置有与定位键的定位销13相适配的定位槽9,在将下转接插头5插入到转接壳体1的通孔4中时,下转接插头5挤压定位键中定位销13,定位销13挤压弹性件14,弹性件14被压缩至键槽15内,当定位销13触及下转接插头5的定位槽9时,弹性件14伸开,定位销13卡扣在定位槽9内,实现了对下转接插头5的准确定位和固定。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快旋螺母8,快旋螺母8套设在转接壳体1的第一端,快旋螺母8的侧壁上设置螺纹,在将转接壳体1的上接头3插入到测井传输系统下接头时,快旋螺母8侧壁上设置与测井传输系统下接头的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可以将转接壳体1的上接头3旋入到测井传输系统下接头内,而且,还可以在转接壳体1的上接头3设置密封圈12,既能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的牢固性,又能快速的旋接。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过线转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转接壳体1的通孔内的航空插头7,航空插头7的一端插接在上转接插座6上,另一端通过导线11与下转接插头5相连接。航空插头7能保证下转接插头5与上转接插座6之间的电线路接触良好。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