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63945U -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63945U
CN203063945U CN2012207446058U CN201220744605U CN203063945U CN 203063945 U CN203063945 U CN 203063945U CN 2012207446058 U CN2012207446058 U CN 2012207446058U CN 201220744605 U CN201220744605 U CN 201220744605U CN 203063945 U CN203063945 U CN 203063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n
water tank
evaporator
refrigeration device
lin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446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作勤
姚志敏
张凌杰
徐恒
晋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2012207446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63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63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639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该装置的结构是:在列车顶部装有太阳能真空管(1),其通过循环管路与各节车厢的供水系统相连;在供水系统的集热水箱(3)的内腔中装有吸附床(7),该吸附床装有吸附剂活性炭、制冷剂甲醇和中心空管(10),中心空管(10)伸出后与制冷剂管路相连,该管路通过真空阀后分为两支:一支与冷凝器(13)相连,冷凝器(13)与贮液器(14)相连,贮液器(14)通过真空阀后与蒸发器(16)相连,蒸发器与风机盘管(17)相连;另一支通过真空阀后直接与蒸发器相连(16)。本实用新型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具有结构紧凑、运行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等优点。

Description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尤其是一种长途旅客列车用吸附式制冷及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幅员辽阔,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我国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辐射力大,因此可以在进疆进藏长途列车上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制冷。目前,列车主要采用压缩蒸气集中式空调,供应热水主要采用电热开水箱,都要消耗电能,未能使用到清洁的太阳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该装置在白天提供洗漱热水,晚间提供车厢冷气,以便夜间行车期间可以关停压缩蒸气式制冷机组,从而节约电能,减少碳排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列车顶部装有太阳能真空管,其通过循环管路与各节车厢的供水系统相连;在供水系统的集热水箱的内腔中装有吸附床,该吸附床装有吸附剂活性炭、制冷剂甲醇和中心空管,中心空管伸出后与制冷剂管路相连,该管路通过真空阀后分为两支:一支与冷凝器相连,冷凝器与贮液器相连,贮液器通过真空阀后与蒸发器相连,蒸发器与风机盘管相连;另一支通过真空阀后直接与蒸发器相连。
所述吸附床通过支架固定在集热水箱的内腔中。
所述供水系统包括安放在每节车厢的集热水箱,以及分别与集热水箱相连的列车水箱、供热水箱。
所述列车水箱可以装在列车车厢的上部,所述供热水箱装在列车车厢的盥洗室内。
所述冷凝器可以装在列车车厢的外侧。
所述贮液器可以装在列车车厢的设备间内。
所述风机盘管可以装在列车车厢内,该风机盘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出水口相连,该风机盘管的另一端与蒸发器的进水口相连。
所述蒸发器可以装在车厢设备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优点主要是:
1.采用高效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吸收太阳能量,产生的热水贮存在集热水箱中。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安装在列车顶部,可利用闲置的面积,西部日照充足,行车时间相当长,可以有效接受太阳照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
2.采用活性炭—甲醇吸附工作对,其吸附解吸量较大,所需解吸温度不高(70~100℃左右),吸附热亦不太大(约1800~2000kJ/kg),所以利于解吸出甲醇蒸气。并且活性炭中添加复合金属粉末、泡沫金属来固化。固化的方法成功地使活性炭导热率从0.02W/m·℃提高到0.27~0.34W/m·℃,使活性炭的导热性能有很大的提升。
3.采用太阳能供热与制冷复合系统,具有结构紧凑、运行安全可靠、系统性能稳定的优点。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能提供60℃热水,平均供热性能系数COP可达2.50,平均制冷循环COP达到0.38,节能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列车上的应用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真空管;  2.循环管路;  3.集热水箱; 4.列车水箱;  5.供热水箱; 6.阀门;7.吸附床;  8.吸附剂活性炭;  9.制冷剂甲醇; 10.中心空管; 11.第一真空阀; 12.第二真空阀;13.冷凝器; 14.贮液器; 15.第三真空阀; 16.蒸发器; 17.风机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利用太阳能加热产生热水,该热水一方面对吸附床中的活性炭—甲醇进行加热,另一方面流入供热水箱供旅客使用。利用活性炭—甲醇工作对的脱附、吸附作用,实现白天供热水、晚上制冷气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太阳能真空管1、集热水箱3、列车水箱4、供热水箱5、吸附床7、冷凝器13、贮液器14、蒸发器16和真空阀组成,其中:太阳能真空管1安置在列车顶部,通过循环管路2与集热水箱3相连,集热水箱3可安放在每节车厢前部。供热水箱5与集热水箱3相连,吸附床7通过支架固定在集热水箱3的内腔中。吸附床7的内腔装有吸附剂活性炭8和制冷剂甲醇9,该吸附床的中部插入带网眼的中心空管10,并焊接固定。与中心空管10相连的制冷剂管路上装有第一真空阀11,该管路分为两支:一支连接冷凝器13,冷凝器13通过管路与贮液器14相连,从贮液器14出来的管路上装有第三真空阀15,最后接入蒸发器16;另一支管路装有第二真空阀12,再与蒸发器16连接。列车水箱4作为水源补水通过管路与集热水箱3相连。
所述列车水箱4装在车厢上部。
所述供热水箱5装在车厢盥洗室内。
所述吸附床7装在集热水箱3的内腔中。
所述冷凝器13装在车厢外侧。
所述贮液器14装在车厢设备间内。
所述蒸发器16装在车厢设备间内。
所述风机盘管17装在车厢内,该风机盘管17一端与蒸发器16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16的进水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白天,列车顶部的太阳能真空管1吸收太阳能来使水加热,热水贮存在集热水箱3中,持续地对吸附床7加热。热水通过管路流入供热水箱5,控制阀门6开合,为旅客提供洗漱的温水。列车水箱4为集热水箱3补充冷水。吸附床7被持续加热,吸附剂活性炭8解附制冷剂甲醇9,打开第一真空阀11、第三真空阀15,关闭第二真空阀12,甲醇蒸气达到冷凝器13对应的冷凝压力,凝结成液体进入贮液器14,最后通过阀门节流进入蒸发器16。晚上,太阳能真空管1未接受光照,不再提供热水,列车水箱4持续对集热水箱3提供冷水,对吸附床7进行冷却。打开第一真空阀11、第二真空阀12,关闭第三真空阀15,吸附剂活性炭8开始吸附蒸发器16内的制冷剂甲醇9,使蒸发器16中的甲醇液体因压力骤减而沸腾,从而开始蒸发制冷过程。制冷剂甲醇9蒸发吸热,通过风机盘管17将冷气输送给车厢。因而夜间就可以关掉蒸发制冷机组,本装置单独提供冷气,节约电能。这样实现了白天供应热水,晚间持续制冷的过程。

Claims (8)

1. 一种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是在列车顶部装有太阳能真空管(1),其通过循环管路与各节车厢的供水系统相连;在供水系统的集热水箱(3)的内腔中装有吸附床(7),该吸附床装有吸附剂活性炭、制冷剂甲醇和中心空管(10),中心空管(10)伸出后与制冷剂管路相连,该管路通过真空阀后分为两支:一支与冷凝器(13)相连,冷凝器(13)与贮液器(14)相连,贮液器(14)通过真空阀后与蒸发器(16)相连,蒸发器与风机盘管(17)相连;另一支通过真空阀后直接与蒸发器相连(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7)通过支架固定在集热水箱(3)的内腔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包括安放在每节车厢的集热水箱(3),以及分别与集热水箱(3)相连的列车水箱(4)、供热水箱(5)。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水箱(4)装在列车车厢的上部,所述供热水箱(5)装在列车车厢的盥洗室内。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3)装在列车车厢的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器(14)装在列车车厢的设备间内。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17)装在列车车厢内,该风机盘管的一端与蒸发器(16)的出水口相连,该风机盘管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6)的进水口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6)装在车厢设备间内。
CN2012207446058U 2012-12-31 2012-12-31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63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46058U CN203063945U (zh) 2012-12-31 2012-12-31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46058U CN203063945U (zh) 2012-12-31 2012-12-31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63945U true CN203063945U (zh) 2013-07-17

Family

ID=48762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4460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63945U (zh) 2012-12-31 2012-12-31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6394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15768A (zh) * 2016-11-02 2017-03-22 上海钧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甲醇燃料电池的列车空调系统
CN108583603A (zh) * 2018-05-18 2018-09-28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列车用连续式太阳能供冷暖及热水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15768A (zh) * 2016-11-02 2017-03-22 上海钧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甲醇燃料电池的列车空调系统
CN108583603A (zh) * 2018-05-18 2018-09-28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列车用连续式太阳能供冷暖及热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5824A (zh) 空气吸湿装置、太阳能热水器、制冷机、电池组、蒸箱
CN104896787B (zh) 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吸附制冷装置
CN203785150U (zh) 基于相变蓄热的回质型吸附制冷空调系统
CN114877558B (zh) 一种沙漠用太阳驱动的吸附式冷热电水联产系统及其方法
CN105222448A (zh) 太阳能吸附式接触法制取冰浆装置
CN205783976U (zh)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吸附式制冷复合的制冷系统
CN203063945U (zh) 列车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
CN201237400Y (zh) 一种热管集热型太阳能冰箱热水器一体机
CN104454232A (zh) 一种燃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
CN107576093A (zh) 太阳能吸附集供热供冷净水一体化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2252480B (zh) 太阳能冰箱
CN205653194U (zh) 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联合驱动的吸附式海水淡化系统
CN108317769A (zh) 一种热电协同蓄能式吸收-吸附复叠多效制冷系统
CN211823259U (zh) 一种太阳能吸附、吸收式联合间接供冷系统
CN202209810U (zh) 一种翅片管式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
CN102410675B (zh) 用于蒸发冷凝式制冷系统的过冷装置及方法
CN201218626Y (zh) 一种中温太阳能驱动且冷热双向利用的第三种吸收式热泵
CN205505485U (zh) 一种连续型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及供热系统
CN202485269U (zh) 一种带压力驱动阀门的吸附制冷机
CN205245634U (zh) 太阳能吸附式接触法制取冰浆装置
CN205300021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工程管集热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CN105674635B (zh) 一种客车用连续式太阳能‑排气热回收吸附制冷系统
CN1227489C (zh) 太阳能平板式冷热联供装置及其液体循环方法
CN206117285U (zh) 一种带有降噪音功能的节能型热泵
CN105967258A (zh) 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联合驱动的吸附式海水淡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Termination date: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