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50293U - 锁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50293U
CN203050293U CN201220741858XU CN201220741858U CN203050293U CN 203050293 U CN203050293 U CN 203050293U CN 201220741858X U CN201220741858X U CN 201220741858XU CN 201220741858 U CN201220741858 U CN 201220741858U CN 203050293 U CN203050293 U CN 203050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nap close
torsion spring
chute
main bod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418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华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7418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50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50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502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扣装置,包括壳体、锁扣、弹性元件以及推扭,锁扣安装于壳体上,并能够相对于壳体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弹性元件设置于锁扣与壳体之间,用于给锁扣提供弹性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锁扣保持在锁定位置;推扭包括操作部、与操作部相对的抵触部以及介于操作部与抵触部之间的枢接部,推扭以枢接部枢接于锁扣上;壳体包括与抵触部相配合的抵挡部;推扭能够在施加于操作部的外力的作用下,以抵挡部为支点相对于壳体由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带动锁扣克服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由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解锁,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且能够减小操作力量。

Description

锁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扣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用的锁扣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讯、工业产品对于严酷环境下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日益增加,为此,在保证产品在具有高可靠性能同时,如何简化使用者的操作,提高效率成为了一大挑战。
图8至图10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对讲机的电池锁扣装置1a,其主要包括壳体10a、锁扣20a、第一弹性元件30a、推扭40a、转轴50a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0a。锁扣20a安装于壳体10a上,并能够相对于壳体10a在一个锁定位置与一个解锁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第一弹性元件30a设置于锁扣20a与壳体10a之间,用于给锁扣20a提供弹性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锁扣20a保持在锁定位置。推扭40a通过转轴50a可转动地安装于锁扣20a上,用于实现该电池锁扣装置1a的自锁,并用于驱动锁扣20a由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第二弹性元件60a设置于推扭40a与锁扣20a之间,用于给推扭40a提供一个扭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推扭40a保持在使得该锁扣装置1a处于自锁状态的位置。壳体10a可包括下壳体11a和与下壳体11a相配合的上壳体12a,上壳体12a包括基板121a,基板121a上形成有供锁扣20a的锁舌213a容置的通孔1210a。
如图11所示,上述电池锁扣装置1a在开锁时,首先将推扭40a按照图11中箭头的方向转动到图11所示的位置,再按照图12中箭头的方向驱动锁扣20a下移至图12所示的位置,即实现解锁。然而,电池锁扣装置1a的解锁至少存在如下的一些不足:(1)需两个步骤解锁,有些使用者不知道怎样开启,以为推钮40a旋转90度后锁扣20a就已经开启了;(2)锁扣20a的开启较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锁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锁扣装置,包括壳体、锁扣、至少一个弹性元件以及推扭,所述锁扣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一个锁定位置与一个解锁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锁扣与所述壳体之间,用于给所述锁扣提供弹性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所述锁扣保持在锁定位置;所述推扭包括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相对的抵触部以及介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抵触部之间的枢接部,所述推扭以所述枢接部枢接于所述锁扣上;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抵触部相配合的至少一个抵挡部;所述推扭能够在施加于所述操作部的外力的作用下,以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为支点相对于所述壳体由一个第一位置转动到一个第二位置,带动所述锁扣克服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由所述锁定位置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支撑部;所述推扭能够在外力的作用相对所述锁扣由所述第一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来回转动;当所述推扭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抵触部抵触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为所述锁扣提供一个阻挡力,阻挡所述锁扣由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推扭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抵触部与所述支撑部脱离,所述阻挡力移除。
优选地,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另一弹性元件,所述另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推扭与所述锁扣之间,用于给所述推扭提供一个扭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所述推扭保持在所述第三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滑槽、前侧面、与所述前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上侧面以及与所述上侧面相对的下侧面;所述滑槽由所述上侧面向所述下侧面延伸,所述锁扣可沿所述滑槽纵向来回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包括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将该滑槽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面贯通;所述推扭安装于所述锁扣的前侧面,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形成所述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滑槽、前侧面、与所述前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上侧面以及与所述上侧面相对的下侧面;所述滑槽由所述上侧面向所述下侧面延伸,所述锁扣可沿所述滑槽纵向来回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的后侧壁面包括至少一个让位槽,以为所述推扭的所述抵触部旋转提供空间,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让位槽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收容槽以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第二收容槽均呈柱状,并分别设置于所述滑槽的两相对侧;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包括两个柱状弹簧,该两个柱状弹簧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第二收容槽中;所述锁扣包括锁扣主体以及安装于该锁扣主体上的连接体,所述锁扣主体插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体将所述锁扣主体与所述推扭相连;所述锁扣主体包括第一侧翼以及第二侧翼;所述第一侧翼和所述第二侧翼分别设置于所述锁扣主体的两相对侧,并可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中,而分别与两个柱状弹簧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配合,将所述锁扣包容;所述滑槽形成于所述下壳体中;所述上壳体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锁扣包括至少一个锁舌,所述至少一个锁舌与所述通孔对应,在所述锁扣处于所述锁定位置上时,从所述通孔伸出;在所述锁扣处于所述解锁位置上时,从所述通孔伸出缩回所述壳体中;所述通孔的侧壁面上分布有至少一个凸起,以抵顶该至少一个锁舌。
优选地,所述滑槽包括导槽,该导槽形成于滑槽的后侧壁面上,以与所述锁扣相配合,以导引所述锁扣移动;所述锁扣包括锁扣主体以及安装于该锁扣主体上的连接体,所述锁扣主体插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体将所述锁扣主体与所述推扭相连;所述连接体穿置于该锁扣主体的中部,其包括前端部以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前端部突出于锁扣主体的前侧面,并与所述推扭转动连接;所述后端部突出于所述锁扣主体的后侧面,以与所述导槽相配合,导引所述锁扣于所述滑槽中移动。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让位槽包括两个让位槽,该两个让位槽分别布置于所述导槽的两相对侧;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包括两个抵挡部,所述两个抵挡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让位槽的上方;所述推扭包括开槽,所述开槽由所述抵触部的下侧缘依次断开所述抵触部和所述枢接部之后,延伸至操作部,将抵触部分割成第一抵触部单元和第二抵触部单元,将枢接部分割成第一枢接部单元和第二枢接部单元;所述锁扣主体包括两个穿孔,所述两个穿孔分别与所述两个让位槽相对应,以供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分别穿过该两个穿孔及该两个让位槽,与所述两个抵挡部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另一弹性元件,所述另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扭簧单元、第二扭簧单元以及将第一扭簧单元和第二扭簧单元相连的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扭簧单元包括第一扭簧主体以及两个第一扭簧臂,所述第二扭簧单元包括第二扭簧主体以及两个第二扭簧臂,所述连接单元将第一扭簧臂与第二扭簧臂相连;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枢接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前端部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由所述锁扣的锁扣主体后侧置入所述两个穿孔中,让所述第一扭簧单元和所述第二扭簧单元分别位于所述锁扣的所述连接体的前端部的两相对侧,并位于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之间,且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所述第一扭簧臂和所述第二扭簧单元的所述第二扭簧臂分别抵挡在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解锁,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且能够减小操作力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锁扣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锁扣装置的局部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锁扣装置的平面组合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锁扣装置I-I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锁扣装置II-II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锁扣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锁扣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相关技术中的锁扣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锁扣装置的平面组合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锁扣装置III-III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锁扣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锁扣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锁扣装置1,该锁扣装置1可应用于对讲机等电子设备(未图示)中,用于锁扣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部件(未图示),其可包括壳体10、锁扣20、第一弹性元件30、推扭40、转轴5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0。壳体10可用以覆盖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部件,防止电池等部件从电子设备中脱落。锁扣20安装于壳体10上,并能够相对于壳体10在一个锁定位置(如图5及图6所示的位置)与一个解锁位置(如图7所示的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当锁扣20在锁定位置时,能够将壳体10锁扣到电子设备上覆盖电池等部件;当锁扣20在解锁位置时,壳体1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锁定能够解除,可以打开壳体10,而将电池等部件取出。第一弹性元件30设置于锁扣20与壳体10之间,用于给锁扣20提供弹性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锁扣20保持在锁定位置。推扭40通过转轴50可转动地安装于锁扣20上,用于实现该锁扣装置1的自锁,并用于驱动锁扣20由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第二弹性元件60设置于推扭40与锁扣20之间,用于给推扭40提供一个扭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推扭40保持在使得该锁扣装置1处于自锁状态的位置(即图4及图5所示的位置)。
再如图1所示,壳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下壳体11以及固定于下壳体11上的上壳体12,上壳体12与下壳体11相配合,将锁扣20包容。下壳体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大致呈长方形板状,其可采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下壳体11可包括滑槽110、前侧面111、与前侧面111相对的后侧面112、上侧面113以及与上侧面113相对的下侧面114。滑槽110由上侧面113向下侧面114延伸,其横断面形状大致呈T形,以与锁扣20的横断面形状相适配,从而供锁扣20可来回移动地收容于其中。
滑槽1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收容槽1101、第二收容槽1102、导槽1103以及容置槽1104,第一收容槽1101及第二收容槽1102均呈柱状,并分别设置于该滑槽110的两相对侧,以分别供两个弹性元件30设置于其中,该两个弹性元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柱状弹簧。该导槽1103形成于滑槽110的后侧壁面上,以与锁扣20相配合,以导引锁扣20移动。该容置槽1104将该滑槽110与下壳体11的前侧面111贯通,以让安装于锁扣20前侧面上的推扭40容置于其中。滑槽110的后侧壁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两个让位槽115,该两个让位槽115分别布置于导槽1103的两侧,以为推扭40的抵触部42旋转提供空间,每一让位槽115的上方均包括有抵挡部116,用以与抵触部42相抵触。
上壳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大致呈U形板状,其也可以采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上壳体12与下壳体11之间可以采用螺接、铆接等常见的连接手段相连接。上壳体12可包括基板121以及从基板121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侧板122和第二侧板123。基板121上形成有一个沿基板121纵向延伸的通孔1210,以供锁扣20的若干个锁舌213穿置于其中。通孔1210的后侧壁面上还间隔地分布有若干凸起1211,以分别抵顶该若干个锁舌213,以使得该若干个锁舌213与该通孔1210的配合更加紧密的同时,该若干个锁舌213于该通孔1210中移动时摩擦力又适度。可以理解地,该若干凸起1211也可以设置于通孔1210的前侧壁面,或者布置于通孔1210的整个侧壁面上。再可以理解地,凸起12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一同参阅图4,锁扣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锁扣主体21以及安装于该锁扣主体21上的连接体22。该锁扣主体21可插设于下壳体11的滑槽110中,并可于该滑槽110中来回移动,该连接体22可将该锁扣主体21与推扭40相连。
该锁扣主体21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致呈平板状,其可包括两个穿孔210、第一侧翼211、第二侧翼212以及若干个锁舌213。在锁扣20安装于下壳体11中时,该两个穿孔210分别与下壳体11上的两个让位槽115相对应,以供推扭40的第一抵触部单元421和第二抵触部单元422分别穿过该两个穿孔21及该两个让位槽115,与让位槽115上方的抵挡部116相配合。该第一侧翼211和第二侧翼212分别设置于锁扣主体21的两相对侧,并可分别插入到下壳体11的滑槽110的第一收容槽1101和第二收容槽1102中,而分别与两个弹性元件30相配合,使得该两个弹性元件30能够对锁扣20施加一个由下壳体11的下侧面114朝向上侧面113的方向的弹性力。该若干个锁舌213间隔地分布于该锁扣主体21的上侧,用以实现与电子设备的锁孔(未图示)的配合。
该连接体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置于该锁扣主体21的中部,其包括前端部221以及与前端部221相对的后端部222(如图4所示)。前端部211突出于锁扣主体21的前侧面,并具有一个横向贯穿的轴孔2110,以供转轴50穿置于其中,该轴孔2110的轴线可与该锁扣主体21相平行。后端部222突出于锁扣主体21的后侧面,以与该下壳体11的导槽1103相配合,导引锁扣20于下壳体11的滑槽110中移动。
再如图1所示,推扭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其纵截面大致呈ㄑ形,并包括操作部41、与操作部41相对的抵触部42以及介于操作部41和抵触部42之间的枢接部43。操作部41用于为推扭40提供施力点,驱动推扭40相对于锁扣20旋转。枢接部43用于将推扭40转动连接于锁扣20上,其上形成有一个横向的轴孔430,以供转轴50穿置于其中。抵触部42用于与壳体10相抵触,以实现该锁扣装置1的自锁或与外力一道实现该锁扣装置1的解锁。
推扭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开槽44,该开槽44呈倒U形,并由抵触部42的下侧缘依次断开抵触部42和枢接部43之后,再延伸至操作部41,将抵触部42分割成第一抵触部单元421和第二抵触部单元422,将枢接部43分割成第一枢接部单元431和第二枢接部单元432,使得推扭40的外形整体呈倒U形。可以理解地,推扭40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开槽44,相应地,其可包括抵触部42和枢接部43均可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单元。
第二弹性元件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扭簧,其包括第一扭簧单元61、第二扭簧单元62以及将第一扭簧单元61和第二扭簧单元62相连的连接单元63。第一扭簧单元61包括第一扭簧主体611以及两个第一扭簧臂612、613,第二扭簧单元62包括第二扭簧主体621以及两个第二扭簧臂622、623,连接单元63将第一扭簧臂613与第二扭簧臂623相连。
再如图2及图3所示,锁扣装置1组装时,可先将推扭40放置到锁扣20的连接体22的前端部221上,让推扭40的第一枢接部单元431和第二枢接部单元432分别位于前端部221的两相对侧,且轴孔430与前端部221的轴孔2210对准。然后,将第二弹性单元60由锁扣20的锁扣主体21后侧放入穿孔210中,让第一扭簧单元61和第二扭簧单元62分别位于锁扣20的连接体22的前端部221的两相对侧,并位于推扭40的第一抵触部单元421和第二抵触部单元422之间,且第一扭簧单元61的第一扭簧臂612和第二扭簧单元62的第二扭簧臂622分别抵挡在第一抵触部单元421和第二抵触部单元422的后侧,给推扭40提供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扭力,驱使推扭40保持在图4及图5所示位置。再将转轴50从推扭40一侧,穿入到推扭40的轴孔430、锁扣20的轴孔2210以及第一扭簧单元61和第二扭簧单元62的轴孔中,而将锁扣20、推扭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0组合成一体。再将锁扣20、推扭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0的组合体插设于下壳体11的滑槽110中,让两个第一弹性元件30分别与锁扣20的第一侧翼211和第二侧翼212相对应。最后,将上壳体12固定到下壳体11上,让锁扣20的锁舌213伸入到上壳体12的通孔1210中即可。
下面结合图5~图7对该锁扣装置1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推扭40在第二弹性元件60的作用下保持在图4及图5所示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推扭40的操作部41与锁扣20的锁扣主体21相平行,推扭40的抵触部42抵顶在下壳体11的容置槽1104的底面,容置槽1104的底面对推扭40可产生一个向上的阻挡力,从而能够阻挡锁扣20向下移动,该锁扣装置1处于自锁状态,该容置槽1104的底面即为该壳体10的一个支撑部。
当对推扭40的操作部41施加一个逆时针方向的外力,并克服第二弹性元件60对推扭40施加的顺时针方向的扭力时,推扭40将顺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推扭40旋转到一定角度A达到图6所示位置时,推扭40的抵触部42与容置槽1104的底面脱离,锁扣20能够向下移动,该锁扣装置1的自锁解除。在图6所示位置上,推扭40的抵触部42还穿过让位槽115与抵挡部116相抵触,推扭40形成一个以抵挡部116为支点的杠杆,推扭40能够在施加于操作部41上的外力的作用下,以抵挡部116为支点相对于壳体10由图6所示位置转动到图7所示位置,带动锁扣20克服第一弹性元件30的弹性力,由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推扭40利用杠杆原理实现锁扣20的开启,能够减小操作力量,且仅通过旋转推钮40就能开启锁扣20,与相关技术相比带来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当外力移除时,推扭40首先将在第一弹性元件30施加的向上的力以及第二弹性元件60施加的顺时针方向的扭力的合力作用下由图7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图6所示的位置。再在第二弹性元件60的顺时针方向的扭力的作用下,转动到图5所示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锁扣装置,包括壳体、锁扣、至少一个弹性元件以及推扭,所述锁扣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一个锁定位置与一个解锁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锁扣与所述壳体之间,用于给所述锁扣提供弹性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所述锁扣保持在锁定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扭包括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相对的抵触部以及介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抵触部之间的枢接部,所述推扭以所述枢接部枢接于所述锁扣上;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抵触部相配合的至少一个抵挡部;所述推扭能够在施加于所述操作部的外力的作用下,以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为支点相对于所述壳体由一个第一位置转动到一个第二位置,带动所述锁扣克服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由所述锁定位置移动到所述解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支撑部;所述推扭能够在外力的作用相对所述锁扣由所述第一位置与一个第三位置之间来回转动;当所述推扭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抵触部抵触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为所述锁扣提供一个阻挡力,阻挡所述锁扣由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推扭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抵触部与所述支撑部脱离,所述阻挡力移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另一弹性元件,所述另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推扭与所述锁扣之间,用于给所述推扭提供一个扭力,以在外力移除时将所述推扭保持在所述第三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滑槽、前侧面、与所述前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上侧面以及与所述上侧面相对的下侧面;所述滑槽由所述上侧面向所述下侧面延伸,所述锁扣可沿所述滑槽纵向来回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包括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将该滑槽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面贯通;所述推扭安装于所述锁扣的前侧面,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形成所述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滑槽、前侧面、与所述前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上侧面以及与所述上侧面相对的下侧面;所述滑槽由所述上侧面向所述下侧面延伸,所述锁扣可沿所述滑槽纵向来回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的后侧壁面包括至少一个让位槽,以为所述推扭的所述抵触部旋转提供空间,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让位槽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收容槽以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第二收容槽均呈柱状,并分别设置于所述滑槽的两相对侧;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包括两个柱状弹簧,该两个柱状弹簧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第二收容槽中;所述锁扣包括锁扣主体以及安装于该锁扣主体上的连接体,所述锁扣主体插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体将所述锁扣主体与所述推扭相连;所述锁扣主体包括第一侧翼以及第二侧翼;所述第一侧翼和所述第二侧翼分别设置于所述锁扣主体的两相对侧,并可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中,而分别与两个柱状弹簧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配合,将所述锁扣包容;所述滑槽形成于所述下壳体中;所述上壳体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锁扣包括至少一个锁舌,所述至少一个锁舌与所述通孔对应,在所述锁扣处于所述锁定位置上时,从所述通孔伸出;在所述锁扣处于所述解锁位置上时,从所述通孔伸出缩回所述壳体中;所述通孔的侧壁面上分布有至少一个凸起,以抵顶该至少一个锁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包括导槽,该导槽形成于滑槽的后侧壁面上,以与所述锁扣相配合,以导引所述锁扣移动;所述锁扣包括锁扣主体以及安装于该锁扣主体上的连接体,所述锁扣主体插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体将所述锁扣主体与所述推扭相连;所述连接体穿置于该锁扣主体的中部,其包括前端部以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前端部突出于锁扣主体的前侧面,并与所述推扭转动连接;所述后端部突出于所述锁扣主体的后侧面,以与所述导槽相配合,导引所述锁扣于所述滑槽中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让位槽包括两个让位槽,该两个让位槽分别布置于所述导槽的两相对侧;所述至少一个抵挡部包括两个抵挡部,所述两个抵挡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让位槽的上方;所述推扭包括开槽,所述开槽由所述抵触部的下侧缘依次断开所述抵触部和所述枢接部之后,延伸至操作部,将抵触部分割成第一抵触部单元和第二抵触部单元,将枢接部分割成第一枢接部单元和第二枢接部单元;所述锁扣主体包括两个穿孔,所述两个穿孔分别与所述两个让位槽相对应,以供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分别穿过该两个穿孔及该两个让位槽,与所述两个抵挡部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另一弹性元件,所述另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扭簧单元、第二扭簧单元以及将第一扭簧单元和第二扭簧单元相连的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扭簧单元包括第一扭簧主体以及两个第一扭簧臂,所述第二扭簧单元包括第二扭簧主体以及两个第二扭簧臂,所述连接单元将第一扭簧臂与第二扭簧臂相连;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枢接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前端部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二弹性单元由所述锁扣的锁扣主体后侧置入所述两个穿孔中,让所述第一扭簧单元和所述第二扭簧单元分别位于所述锁扣的所述连接体的前端部的两相对侧,并位于所述推扭的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之间,且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所述第一扭簧臂和所述第二扭簧单元的所述第二扭簧臂分别抵挡在所述第一抵触部单元和所述第二抵触部单元的后侧。
CN201220741858XU 2012-12-28 2012-12-28 锁扣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50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1858XU CN203050293U (zh) 2012-12-28 2012-12-28 锁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1858XU CN203050293U (zh) 2012-12-28 2012-12-28 锁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50293U true CN203050293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33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4185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50293U (zh) 2012-12-28 2012-12-28 锁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502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8911A (zh) * 2015-08-27 2019-03-29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手柄云台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77718A (zh) * 2019-07-26 2021-01-29 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止机构、电池包及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8911A (zh) * 2015-08-27 2019-03-29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手柄云台及其控制方法
US10753532B2 (en) 2015-08-27 2020-08-25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Gimbal and locking structure
US11852282B2 (en) 2015-08-27 2023-12-26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Gimbal and locking structure
CN112277718A (zh) * 2019-07-26 2021-01-29 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止机构、电池包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4555B (zh) 可自控定位的闭门器
CN101871284B (zh) 一种机电一体化的防盗锁锁体
CN107191078A (zh) 一种汽车电动吸合电动开启背门锁
CN105105624A (zh) 改进的夹钳压力锅开合结构
CN102966271A (zh) 机电一体化电子锁锁体
CN203050293U (zh) 锁扣装置
CN109538022A (zh) 一种自动上锁开锁且能反倒锁舌的智能锁
CN108019101A (zh) 用于重卡轻卡商用车上的一体式车门锁
CN201687287U (zh) 一种机电一体化的防盗锁锁体
CN110924760A (zh) 一种用于乘用车的一体式车门锁
CN200985682Y (zh) 电子智能柜门锁
CN110112671B (zh) 一种插拔式配电箱多功能联锁机构
CN207776635U (zh) 用于重卡轻卡商用车上的一体式车门锁
CN109209084B (zh) 一种家用电器用的门盖锁止装置
CN110323630A (zh) 锁紧结构及具有该锁紧结构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
CN210714223U (zh) 一种铰链结构
CN110504585B (zh) 充电插座
CN108457534B (zh) 一种自动锁及安全箱包
CN110265240B (zh)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1258155U (zh) 一种手套箱锁结构
CN209860465U (zh) 一种插拔式配电箱多功能联锁机构
CN208310466U (zh) 一种自动锁及安全箱包
CN202945893U (zh) 一种汽车门锁的弹簧转门式多功能开启机构
CN201796812U (zh) 真空断路器储能机构
CN201078128Y (zh) 电子锁面板滑盖锁止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