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95240U -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95240U
CN202995240U CN2012207107307U CN201220710730U CN202995240U CN 202995240 U CN202995240 U CN 202995240U CN 2012207107307 U CN2012207107307 U CN 2012207107307U CN 201220710730 U CN201220710730 U CN 201220710730U CN 202995240 U CN202995240 U CN 202995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pectrum
wavelength
light source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107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Shenzhen Appo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7107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95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95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952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间距大于零,且小于等于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且当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两个波长之间;当该两个波长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的正负10nm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兼顾光学扩展量和能量损失的发光装置。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在舞台灯或者照明领域中,常需要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进行照明,或者红光、蓝光和绿光或者其他不同颜色光用波长合光的方式合为一束白光。
世界专利WO2012047873中描述了一种多色发光系统,该发光系统采用多色LED灯盘,该灯盘上相邻排列着多种发出不同波长范围光的LED,以将该灯盘上不同LED发出的光束几何合光为一束合光,其中该灯盘上任意相邻的两个光谱的波长范围紧密排列,使得合光的光谱连续排列,进而使得该合光的显色指数较高。但在这种方案中,由于多色LED采用几何合光的方式,使得合光的均匀性较差,且合光后的光学扩展量较大。
一种解决办法是,将各不同波长范围的光进行波长合光,以减小合光的光学扩展量,且合光的均匀性也得到改善。为使合光后的光损失较少,用于合光的两束光的光谱的交叠尽量要小。但由于在该合光的两束光中,在该两个光谱中间的波长范围内,每个颜色光的光谱中该部分波长范围内的能量较低,使得合光后得到的光谱不平坦,部分地方有凹陷,导致该合光的显色指数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兼顾光学扩展量和能量损失的发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第一光源组,该第一光源组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该两个光源的光谱分别为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其中第一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平顶部分和下降沿部分,该下降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该上升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小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与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有交叠;
还包括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用于透射第一、第二光源发出的两束光中的其中一束光并反射另一束光,将该两束光以波长合光的方式合为一束合光出射;
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的间距大于零,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且当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1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当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λ3的正负10nm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上述发光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经过实验得出,将具有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光进行波长合光,当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的间距大于零,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且当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1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当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λ3的正负10nm内,则该两束光的合光的光谱的凹陷不明显且能量损失较小,因此显色指数较高;而采用波长合光的方式使得合光的光学扩展量相比采用几何合光的方式要小。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归一化发光光谱图;
图2A是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源的一种理想的光谱图以及波长合光器件的一种理想的滤光曲线图;
图2B是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不同的平顶间距下合光的光谱凹陷深度和能量损失的比较;
图2C是当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平顶部分相接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与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关系;
图2D是当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平顶间距为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与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关系;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归一化发光光谱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合光的色温为3200K时发光装置中五个光源的一种光谱分布;
图8是合光的色温为6400K时发光装置中五个光源的一种光谱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引用和清楚起见,下文以及附图中使用的技术名词的说明如下:
平顶部分:光谱中光强大于等于峰值光强的90%的部分。
上升沿部分:在光谱中波长小于峰值光强所对应的波长的部分中,光强大于峰值光强的5%并小于峰值光强的90%的部分。
下降沿部分:在光谱中波长大于峰值光强所对应的波长的部分中,光强小于峰值光强的90%并大于峰值光强的5%的部分。
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在滤光曲线中透过率(反射率)大于5%并小于90%所对应的波长范围部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A,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发光装置100包括第一光源组11和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第一光源组11包括第一光源110和第二光源120。
如图1B所示,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光源110和第二光源120的归一化发光光谱图。第一光源110的光谱为第一光谱,该第一光谱包括互相邻接的平顶部分和下降沿部分,其中该下降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源120的光谱为第二光谱,该第二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其中该上升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小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且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与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有交叠。
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用于将第一光源110产生的第一光和第二光源120产生的第二光以波长合光的方式合为一束合光出射。
如图2A所示,图2A是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源的一种理想的光谱图以及波长合光器件的一种理想的滤光曲线图。就理想情况来说,当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源的光谱S1和S2如图2A所示的,该两个光谱S1和S2的位于该两个光谱之间的边沿均比较陡峭时,而用于合光的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L1的边沿也比较陡峭且位于该两个光谱的交界处时,合光后没有能量损失且合光的光谱为连续光谱,不存在凹陷,使得显色指数较高。
参考图2A所示,一般认为,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平顶部分相接或者更接近才能保证合光后的光谱连续,同时应该选择滤光曲线边沿尽量陡峭的波长合光器件来合光。
但是,实际运用中的光谱的形状往往为钟形的,如图1B所示。光谱110的下降沿和光谱120的上升沿的跨度均较大。而实际运用中用于将该两个光谱进行波长合光的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图未示)的位于该两个光谱之间的边沿的跨度也较大。当然,也有滤光曲线的边沿较陡峭的波长合光器件,但是往往价格较昂贵,这就造成实际运用中带来困扰。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如图2B所示,图2B是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不同的平顶间距下合光的光谱凹陷深度和能量损失的比较。可以看出,当该两个光谱的平顶间距越大时,合光的光谱凹陷深度越大,能量损失越小;平顶间距越小时,合光的光谱凹陷深度越小,能量损失越大;且由图2B中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可看出,两个光谱的平顶间距存在一个较佳的范围,使得该两个光谱合光后的光谱的凹陷深度和能量损失达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
与一般所认为的不同的是,发明人发现,当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并不需要相接,而是要分离,只要其间距D3小于或等于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D1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D2的平均值的一半,该两个光谱合光后的光谱的凹陷深度和能量损失就能达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
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的跨度的改变会对合光的宽谱的凹陷宽度造成影响,但也并不如一般认为的那样需要尽量陡峭的波长合光器件。通过实验发明人发现,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的跨度对于合光的光谱的凹陷宽度影响较大,但合光的光谱的凹陷深度对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的跨度并不敏感。而实验数据证明,光谱的凹陷深度和凹陷宽度这两个因素中,主要对光谱的显色指数起影响作用的是光谱的凹陷深度,凹陷宽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合光的显色指数对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并不敏感。
如图2C所示,图2C是当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平顶部分相接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与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关系。由图可看出,在两个光谱的平顶部分相接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的增大并未引起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明显改变。如图2D所示,图2D是当用于波长合光的两个光谱的平顶间距为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与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关系。由图可看出,在两个光谱的平顶间距为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的改变并未引起合光的光谱凹陷程度的明显变化。
可见,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的跨度范围位于0至30nm之间时,该边沿的跨度大小对合光的光谱的影响都很小,可以忽略。这样,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选择滤光曲线边沿跨度较大的波长合光器件,例如边沿跨度范围大于或等于10nm的波长合光器件,以降低成本。当然,波长合光器件的边沿跨度也不需要太大,边沿跨度大到30nm以上时成本就不会随之降低了。
在实践中发明人发现,当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间距较大时,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部分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之间即可,此时的合光的能量损失较小;而当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间距较小时,该滤光曲线的边沿在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交接处左移一些和右移一些该合光的光谱改变不大。从实验数据中发明人归纳出如下结论,当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1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图未示)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当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图未示)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λ3的正负10nm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透射第一光并反射第二光。第一光和第二光分别从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的两侧入射,并合成一束合光从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出射。当然,在实际运用中,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也可以是反射第一光并透射第二光。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当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的位置如上描述时,第一光和第二光经波长合光后光损失较小,而且又能实现合光后的光谱连续,以使得合光的显色指数较高。
优选地,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为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这样,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经第一波长合光器件合光后光谱的凹陷和能量的损失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具体举例来说,第一光为绿光,第二光为红光,第一波长合光器件101为滤光片101,用于将绿光和红光合为一束黄光。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发光装置300包括第一光源组和第一波长合光器件301。第一光源组包括第一光源310和第二光源320。
与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区别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光源330和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其中第三光源的发光光谱为第三光谱。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光源310、第二光源320和第三光源330的归一化发光光谱图。第三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该上升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小于该平顶部分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还包括与其平顶部分相互邻接的下降沿部分,该下降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且与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有交叠。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和第三光谱的平顶部分的间距D4大于零,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D5和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D6的平均值的一半。
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用于将第一光、第二光和第三光源发出的第三光合为一束合光出射。当第二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4和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5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nm时,第二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波长λ4和波长λ5之间。当波长λ4和波长λ5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图未示)上透过率(反射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λ6的正负10nm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用于透射第一光和第二光,并反射第三光。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放置在第一波长合光器件301的出射光路上,并使得第一波长合光器件301出射的光和第三光源330发出的光分别从该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的两侧入射,以将第一光、第二光和第三光合为一束合光。当然,在实际运用中,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也可以用于反射第一光和第二光并透射第三光。
具体举例来说第一光为蓝光,第二光为绿光,第三光为红光,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为滤光片,则滤光片301和滤光片302将该蓝光、绿光和红光合光为一束白光。
第一波长合光器件301和第二波长合光器件302也可以合为一个十字形滤光片。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滤光片301用于透射第一光源310和第三光源330发出的光并反射第二光源320发出的光。滤光片302用于透射第一光源310和第二光源320发出的光并反射第三光源330发出的光。第一光源310、第二光源320和第三光源330发出的光分别从十字形滤光片的三个入射面入射,经该十字形滤光片的合光作用合为一束合光。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发光装置600包括第一光源组61和第一波长合光器件601。第一光源组60包括第一光源610和第二光源620。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包括: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光源组62和几何合光器件602,其中该第二光源组62包括第四光源640,并且该第四光源640与第一光源组61中的至少一个光源的归一化光谱中重叠光谱的能量大于或者等于该两者中能量较小的50%。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光源640为黄光光源,用于产生黄光。几何合光器件602为透镜,用于将经第一波长合光器件601发出的光和第四光源640发出的光合为一束合光。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四光源640与第一光源组61中的至少一个光源的归一化光谱中重叠光谱的能量较大,由于波长合光器件是利用两束光的波长差异来将这两束光合光,若用波长合光器件合光,会导致光损失较大。因此,采用几何合光器件,利用两束光的位置的不同来将两束光合光,可以避免光损失。
在实际运用中,几何合光器件602也可以包括反射镜和匀光棒,其中反射镜放置于第四光源的出射光路上,匀光棒放置于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出射光路上,反射镜将第四光源产生的光反射至匀光棒,使得第一波长合光器件出射的光和第四光源产生的光在匀光棒中进行合光和匀光。当然,也可以将匀光棒放置于第四光源的出射光路上,反射镜放置于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出射光路上,以将第一波长合光器件出射的光反射至匀光棒,使得第四光源产生的光和第一波长合光器件出射的光在匀光棒内进行合光和匀光。
同样的,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加强蓝光、绿光和红光所合成的白光的强度,可以围绕十字形滤光片发出的光束的光轴放置第二光源组,例如白光光源,其中该白光光源发出的光避开十字形滤光片。第二光源组发出的光束优选尽量靠近十字形滤光片发出的光束,以减小合光的光学扩展量。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一波长合光器件和第二光源组的出射光路上放置几何合光器件(例如透镜),以对该两束光进行几何合光。
在以上实施例中,发光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发光装置中各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以调整合光的光谱分布。例如,第一光源组中包括五个光源,用于波长合光以得到一束合光。如图7所示,图7是合光的色温为3200K时发光装置中五个光源的一种光谱分布。该五个光源的光谱701、702、703、704和705的发光强度依次减小,因此合光的光谱700随着波长的增大发光强度减小。如图8所示,图8是合光的色温为6400K时发光装置中五个光源的一种光谱分布。该五个光源的光谱801、802、803、804和805的发光强度依次增大,因此合光的光谱800随着波长的增大发光强度增大。可以看出,当各个光源的光谱分布不同时,得到的合光的光谱分布也不同,但都具有高效和凹陷小的优点。因此,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来得到不同光谱分布的合光。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控制装置中预先设定好不同的合光色温分别所对应的一组各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的具体数值,那么在调整各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时,可通过用户直接输入合光的色温,而控制装置则根据预先设置好的数据将各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直接调整到预设数值。
进一步地,发光装置还可以包括探测装置,用于探测该发光装置发出的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强度,并发送该发光强度至控制装置,或者将该发光强度反馈给用户。若探测装置将该发光强度发送至控制装置,可预先设定好预定发光强度和预定阈值,以及探测到的发光强度与预定发光强度之差超出该预定阈值时控制装置如何控制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强度的预定控制信号。这样,当探测装置将探测到的发光强度发送至控制装置时,若该探测到的发光强度与预定发光强度之差没超出预定阈值时,控制装置没有动作;若超出预定阈值,则控制装置向驱动装置发送预定控制信号,该驱动装置根据该预定控制信号对各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强度进行控制。其中具体如何探测和控制过程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说明只是为举例说明而用,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功能。该投影系统可以采用各种投影技术,例如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投影技术、数码光路处理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or)投影技术。此外,上述发光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照明系统,例如舞台灯照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发光装置,包括第一光源组,该第一光源组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该两个光源的光谱分别为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其中第一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平顶部分和下降沿部分,该下降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该上升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小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与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有交叠;
还包括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用于透射第一、第二光源发出的两束光中的其中一束光并反射另一束光,将该两束光以波长合光的方式合为一束合光出射;
其特征在于,第一光谱的平顶部分和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的间距大于零,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且当第一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1和第二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该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当波长λ1和波长λ2之间的距离小于20nm时,第一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一光谱和第二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λ3的正负10nm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光源组还包括第三光源,其光谱为第三光谱,包括相互邻接的上升沿部分和平顶部分,该上升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小于该平顶部分的范围波长;
第二光谱还包括与其平顶部分相互邻接的下降沿部分,该下降沿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大于该平顶部分所在的范围波长,且与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有交叠;
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二波长合光器件,用于透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并反射第三光源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并透射第三光源发出的光,以将第一、第二和第三光源发出的三束光合为一束合光出射;
其中第二光谱的平顶部分和第三光谱的平顶部分的间距大于零,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光谱的下降沿部分的跨度和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的跨度的平均值的一半,且第二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上透过率为50%处所对应的波长位于第二光谱的下降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和第三光谱的上升沿部分及其平顶部分交接处所对应的波长之间,或者位于第二光谱和第三光谱相交处所对应的波长的正负10nm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光源发出的光为蓝光,第二光源发出的光为绿光,第三光源发出的光为红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二光源组,该第二光源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
第二光源组的任一光源与第一光源组中的至少一个光源的归一化光谱中重叠光谱的能量大于等于两者中能量较小的50%;
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几何合光器件,用于将第一光源组最终输出的光束与第二光源组最终输出的光束利用几何合光的方式合为一束光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组包括一个光源,该光源用于产生黄光或者白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发光装置中至少部分光源的发光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探测装置,用于探测该发光装置发出的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强度,并在所探测到的发光强度与预定发光强度之差超出预定阈值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预定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合光器件的滤光曲线的边沿跨度范围大于等于10nm并小于等于30nm。
CN2012207107307U 2012-12-20 2012-12-20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5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107307U CN202995240U (zh) 2012-12-20 2012-12-20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107307U CN202995240U (zh) 2012-12-20 2012-12-20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95240U true CN202995240U (zh) 2013-06-12

Family

ID=48566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1073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5240U (zh) 2012-12-20 2012-12-20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952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8299A1 (zh) * 2016-01-07 2017-07-13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其光源控制方法、投影系统
WO2022100100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光路和投影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8299A1 (zh) * 2016-01-07 2017-07-13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其光源控制方法、投影系统
WO2022100100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光路和投影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86821U (zh) 光源系统及相关投影系统
CN205910481U (zh) 光源结构及投影系统
CN204028554U (zh) 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CN103486466A (zh) 一种led灯具
CN102645827B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CN104977790A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CN203258507U (zh) 一种发光装置及舞台灯系统
CN103542276B (zh) 反射式显示面板实现均匀前光光源的方法
CN102645829B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CN105938271A (zh) 一种投射型全息光栅背光结构
CN103225773A (zh) 一种侧光式led动态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00240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背光色温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CN202995240U (zh)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CN106933009A (zh) 光源装置及包括该光源装置的投影系统
CN203037933U (zh) 激光光源合光系统
CN205281087U (zh) 一种光学调制器、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1731424U (zh) 一种红绿蓝黄四色激光灯
CN202756978U (zh) 一种可调色温的白光led照明装置
CN102287717A (zh) 具有波导结构的背光系统
CN104102082A (zh) 一种led投影机及其光源装置
CN204855951U (zh) 多波段激光物证搜索仪
CN203421626U (zh) 折反射出光装置
CN204187405U (zh) 生态友好型智能调光调色led路灯
CN203273678U (zh) 圆锥体led灯具光学面罩
CN101749566A (zh) 半导体照明装置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微型投影光学引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0-22, 20-22 headquarters building, 63 high tech Zone, Xuefu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f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dustrial Park, 1089 Chaguang Road, Xili Tow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POTRONICS Corp.,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