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92786U -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92786U
CN202992786U CN2012207216499U CN201220721649U CN202992786U CN 202992786 U CN202992786 U CN 202992786U CN 2012207216499 U CN2012207216499 U CN 2012207216499U CN 201220721649 U CN201220721649 U CN 201220721649U CN 202992786 U CN202992786 U CN 202992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tring
emitting componen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216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佳翼
杨毅
严绍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Shenzhen Appo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7216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92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92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927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该发光装置包括PCB板以及PCB板上的发光元件组,该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两串发光元件,每串中均连续排着同颜色发光元件,且同一串中均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第一串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元件,第二串包括第二颜色发光元件;每串中均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不同串中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布均呈一样折线状,且每串第一排列状发光元件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任意相邻两串的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将每串中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沿着该串发光元件的走向。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在PCB板上布线方便的发光装置。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集中封装结构中,比较常见的是将R(Red,红)、G(Green,绿)、B(Blue,蓝)三色芯片集中封装,并且通过对红绿蓝三种芯片的电流的单独控制,来调节LED灯的颜色。由于LED需恒流驱动,因此LED需串联设置。而对不同颜色的LED的电流需单独控制,因此不同颜色的LED需各自串联。为了LED灯出射的光均匀,在实际运用中,不同颜色的LED灯混合排布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板上。这样,在PCB板上布线时多处出现交叉的情况。而PCB板的大小有限,使得布线困难。并且,电线之间存在安全距离,但在较小的空间内出现多个交叉点而要做跳桥时,容易出现空间不够而使得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
一种常用的解决方式是使用多层PCB板。但使用多层PCB板的成本较高,热阻较大,不利于LED灯的散热,并且工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PCB板上布线方便的发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PCB板以及PCB板上的发光元件组,该发光元件组包括:
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或者激光二极管,该发光元件还包括一正极接件和一负极接件;
该PCB板上的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两串发光元件,其中每串发光元件中均连续排列着同一颜色的发光元件,并同一串中均采用串联的方式将发光元件连接起来;第一串中包括第一颜色的发光元件,第二串中包括第二颜色的发光元件;
该发光元件组中每串中的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其中不同串中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布均呈一样的折线状,且每串中该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中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将每串中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沿着该串发光元件的走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包括上述发光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均由恒流驱动,因此均需串联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将同一串中的连续排列的相同颜色发光元件串联起来,并使得该串中的布线沿着该串的走向,而发光元件组中其他串发光元件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发光元件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因此各串之间的布线也相互平行没有交叉点;而每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以使得不同颜色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混合,以提高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LED封装方式;
图1B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常用的LED封装方式;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描述,以下使用了“上”“下”“左”“右”来表示各元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该“上”“下”“左”“右”分别为图中的上、下、左、右。
每个LED均包括一个正极接件和一个负极接件,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以将该LED连接入电路中。LED的封装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如图1A所示。LED封装100包括散热区100a和正极接件100b和负极接件100c,该两个接件相邻,均位于该LED封装的散热区100a的同一侧。如图1B所示,图1B是另一种较常见的LED的示意图。LED101的正极接件101b和负极接件101c分别位于该LED的散热区101a的两侧。在实际运用中,LED封装的方式多种多样,LED封装的正负极接件的位置也可以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位置相反,或者LED封装也不一定包括散热区,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该LED封装包括正极接件和负极接件即可。以下采用图1A所示的封装方式的LED举例说明,而以下说明中提及到图1A所示的LED封装的正负极接件朝向左侧指该LED封装的正负极接件位于其散热区的左侧,朝向右侧指该LED封装的正负极接件位于其散热区的右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2A,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发光装置包括PCB板105和排布在PCB板105的一面上的发光元件组103。发光元件组103包括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在本实施例中,该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为蓝光LED和黄光LED。
如图2B所示,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发光元件组103由至少两串发光元件排布而成,其中第一串中连续排列着黄光LED(在图中表示为Y),第二串中连续排列着蓝光LED(在图中表示为B),且每串发光元件均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发光元件组中每串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在本实施例中,每串发光元件只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每串的第一排列状发光元件的排布均呈一样的折线状,且每串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的距离。
具体来说,在图2B中,第一串发光元件1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例如在图中从上往下数第一个黄光LED21和第三个黄光LED23)均位于第一直线L1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如在图中从上往下数第二黄光LED22和第四个黄光LED24)均位于与第一直线L1平行的第二直线L2上,其中该第二直线L2位于第一直线L1的左边。第二串发光元件2的排布位置为由第一串发光元件1的排布位置往右平移,使得第二串2中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如在图中从上往下数第二个蓝光LED212和第四个蓝光LED214)也位于第一直线L1上,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如在图中从上往下数第一个蓝光LED 211和第三个蓝光LED 213)位于直线L0上,其中该直线L0与第一直线L1平行并位于该第一直线L1的右边。发光元件组中其他任意相邻的两串之间的位置关系如第一串1和第二串2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样。
发光元件组各串发光元件之间的排列使得发光元件组中的发光元件排成一个类似方形的阵列,其中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均为该阵列的一个列,而各串发光元件中位于相同次序的发光元件位于该阵列的同一行,例如,各串发光元件的第一个发光元件均位于该阵列的第一行,第二个发光元件均位于该阵列的第二行等等。
在同一串发光元件中,每个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发光元件的负极接件的方向与该串的一个走向一致。具体以图2B所示的发光元件组中的第一串和第二串发光元件的排布举例来说。在图2B中的发光元件组中,黄光LED21包括正极接件21a和负极接件21b,蓝光LED216包括正极接件216a和负极接件216b;而该发光元件组中所有LED均采用一样的封装方式。且第一串1和第二串2中的LED的正负极接件均朝向该串的右侧;则在该两串发光元件中,每个黄光LED和每个蓝光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均与该串向上的走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将同一串中的连续排列的相同颜色发光元件串联起来,并使得该串中的布线沿着该串的走向,而发光元件组中其他串发光元件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发光元件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因此各串之间的布线也相互平行没有交叉点,而交叉点可以设在发光元件组的外围空处较大的地方;同时,每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以使得不同颜色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混合,以提高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的均匀性。
容易理解的是,当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的发光器件混合得越均匀时,发光元件组发出的光混合得越均匀。因此,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任意相邻的两串的发光元件的颜色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串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均与该串的一个走向相同,使得将每一串的发光元件焊在印刷电路板上时,可将一串发光元件串联的布线位于该串的同一侧。当然,也可以其中某一串中部分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负极接件的方向与其余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负极接件的方向不同。
如图2C所示,图2C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2B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一串黄光LED中,黄光LED24的正负极接件朝向该串的右侧。这样,由于黄光LED 24的正极接件24a指向其负极接件24b的方向均向下,与其他黄光LED的正极接件指向负极接件的向上的方向相反,为将黄光LED24串联入该串LED中的同时避免布线的交叉,黄光LED 23的正极接件23a与黄光LED24的负极接件24b直接相连,而黄光LED24的正极接件24a与黄光LED 25的负极接件25b的布线不是如图2B所示中的直接顺延该串的向下的方向布线,而是绕过黄光LED24的上侧和左侧布线再与黄光LED 25的负极接件25b相连。这样会导致布线不方便,因此,发光元件组中每串中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优选沿着该串的同一个走向,以使得任意一串中的串联布线更加方便。
在任意两个距离最近的包括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两串中,为使能在该两串的相同方向的一端对该两串发光元件进行串联,优选地,其中一串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负极接件的方向和另一串中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负极接件的方向相反。具体举例来说,如图2B中的第一串1和第三串3这两串黄光LED中,第一串发光元件1的正负极接件均朝向该串的左侧,使得将该串LED中的正极接件指向负极接件的方向均向上,第三串发光元件3的正负极接件均朝向该串的右侧,使得该串LED的正极接件指向负极接件的方向均向下,因此,在将第一串1和第三串3串联起来时可直接在该两串的下端布线串联,并且避免在布线时出现该布线与第一串1之间的串联布线或第三串3之间的串联布线交叉的情况。
当然,距离最近的包括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两串中每个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也可以都一致,则将该两串发光元件串联起来时,可将其中一串的下端处的连线绕过整个发光元件组与另一串发光元件的上端串联;这样可以使得发光元件组中每一串中的串联布线均位于该串的同一侧,以避免相邻两串的串联布线位于该两串之间的空处上而使得该两串布线距离过近的情况。
或者,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案,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的发光元件组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发光元件组每串中的每个发光元件的正负极接件均位于该串的同一侧,以使得将该串串联的布线均位于每一串的同一侧(图中每串的布线均位于该串的左侧)。但距离最近的具有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两串中采用的封装方式中正极接件和负极接件的位置相反。如图3所示的,左边第一串黄光LED中每一个LED的正负极接件均和黄光LED305的一样,正极接件位于黄光LED305的左上方,负极接件位于黄光LED305的左下方,使得该串中每个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朝下。左边第三串中黄光LED中每一个LED的正负极接件均和黄光LED306的一样,正极接件位于黄光LED306的左下方,负极接件位于黄光LED306的左下方,使得该串中每个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朝上。这样,将距离最近的具有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两串串联起来的布线可以位于该两串的相同方向的一端,例如将左边第一串和左边第三串串联起来的布线可以位于该两串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串发光元件呈折线状,则在发光元件组中首尾两串发光元件分别背向所述发光元件组的两侧,该首尾两串发光元件凹向该发光元件组处存有空处未放置发光元件。因此可以在这些空处再放置一些其他颜色的发光元件。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图2B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发光元件阵列的最左边一列和最右边一列中空处各放置白光LED。为方便将该两列中的白光LED串联起来,该两列中的白光LED的正负极接件优选朝向不同方向。如图中所示的,最左边一列中的白光LED(例如白光LED401)的正负极接件均朝向该列的左侧,最右边一列中的白光LED(例如白光LED403)的正负极接件均朝向该列的右侧。那么,将最左边一列的白光LED串联的布线均位于该列的左侧,将最右边一列的白光LED串联的布线均位于该列的右侧,而将两串LED串联起来的布线可以位于该两串的下端。在本实施例中,在空处加入白光LED,以更好的利用PCB板上的空处,且能够提高发光元件组最终出射的白光的亮度。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蓝光LED或者黄光LED来取代全部白光LED,或者只取代位于其中一列的白光,以调整发光元件组不同颜色的发光强度所占比例,进而改变最终合光的色温。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2B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组的阵列排布的四个角处可去掉一些发光元件,以使发光元件组发出的光束与圆形透镜的形状匹配。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放置在发光装置的光路上的透镜为圆形的,该透镜只能收集到发光元件组的阵列排布的四个角处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杂散光,因此该四个角出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的阵列排布的四个角处去掉一些发光元件,以使得发光元件组排布形成的形状与圆形透镜的形状相匹配,以提高发光元件组发出的光束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每串发光元件中也可以不仅仅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例如,位于发光元件组中间部分的一些串中,该串的首尾可以再添加一些其他排布形状的与该串同颜色的发光元件。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所示实施例与图4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相比图4所示的发光元件阵列,本实施例中在左边第一串和右边第一串的黄光LED的首尾分别添加一个黄光LED,在左边第一串和右边第二串的蓝光LED的首尾分别添加两个蓝光LED,在左边第二串和右边第二串的黄光LED的首尾分别添加两个黄光LED,这些在各串首尾添加的LED与该串中首尾两个LED中距离其最近的一个在同一条直线上。例如,左边第一串蓝光LED上端添加的蓝光LED 62和蓝光LED 63均与距离其最近的蓝光LED 61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添加后的LED和原发光元件阵列排布形成的形状与圆形透镜的形状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串发光元件的距离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即第二串中的第奇数个或者偶数个的发光元件也可以不是位于第二直线上,相比以上实施例第二串的排布位置还可以往左或往右平移一些,只要使得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就可以使得不同颜色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混合,以提高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中的各发光元件采用另一种封装方式,每个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和负极接件分别位于该发光元件的散热区的两侧。虽然与以上实施例中的LED封装方式不同,但在PCB板的布线中仍然是将每串中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沿着该串发光元件的走向,且相邻两串的布线在该两串之间的空处上没有交叉点。具体说明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中包括黄光LED和蓝光LED,其中从图中左侧数起的第一串和第五串中的黄光LED、第二串和第六串中的蓝光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均向下,第三串和第七串中的黄光LED、第四串和第八串中的蓝光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均向上。每一串中将该串的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沿着该串的走向。将距离最近的具有相同颜色的两串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分别位于该发光元件组形成的阵列的下方和上方。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7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中包括图1A和图1B所示的两种不同封装方式的发光元件。
具体举例来说,发光元件组的左侧第一串黄光LED中包括图1A所示的封装方式的黄光LED81,还包括图1B所示的封装方式的黄光LED82,该两种封装方式的LED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均与该串的一个走向一致。在本图中表现为,黄光LED81的正极接件81a和负极接件81b均朝向该串的左侧,且正极接件81a指向负极接件81b的方向向上,黄光LED82的正极接件82a和负极接件82b分别位于该LED的散热区的下方和上方,使得正极接件82a指向负极接件82b的方向向上。在布线时图中左侧第一串中的所有黄光LED串联的布线均沿着该串的走向。
容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另一颜色发光元件也可以包括不同封装方式的LED,只要使得同一串中相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其负极接件的方向一致即可。
请参阅图9A,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包括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以蓝光LED、绿光LED(在图中表示为G)和红光LED(在图中表示为R)来说明。第一串发光元件1包括绿光LED91,第二串发光元件2中包括红光LED93,第三串发光元件3中包括蓝光LED95。容易理解的是,当不同颜色发光元件混合得越均匀时,发光元件组发出的光混合得越均匀。因此,优选地,当该发光元件组排列的阵列中至少部分任意相邻的两串的颜色不同,该两种颜色光的混合光较为均匀,当任意相邻的三个串中发光元件的颜色均不同时,该发光元件阵列中三种颜色光的混合光更为均匀。当然,在对不同颜色混合的均匀程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也可以相邻两个串的发光颜色相同。
如上面所描述的,在该发光元件阵列的最左边和最右边两列中的空处,还可以添加白光LED,以增加发光元件阵列最终出射的白光的亮度,或者绿光、红光和蓝光中的其中一种颜色的LED,以调整发光元件阵列最终出射的白光的色温。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一串中的各发光元件分别位于相邻的两列中。在实际运用中,一串中的各发光元件也可以分别位于相邻的多列中。具体举例来说,如图9B所示,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9A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串发光元件分别位于相邻的三列中。以第一串发光元件1举例来说,第一串发光元件1的第一个绿光LED 97位于第一直线L1上,第二个绿光LED 98位于第二直线L2上,其中该第二直线L2位于第一直线L1的左边,第三个绿光LED 99位于第三直线L3上,其中该第三直线L3位于第二直线L2的左边,该三条直线相互平行,在发光元件阵列中为相邻的三个列。在第一串1中,任意相邻两个绿光LED分别位于相邻的两列中,且与位于第二直线L2上的任意一个绿光LED相邻的两个LED分别位于第一直线L1和第三直线L3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组的布线图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图9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发光元件组包括四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具体为红光LED、绿光LED、蓝光LED和白光LED,其中每串发光元件中包括其中一种颜色的LED。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为其他颜色的LED。
各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折线形状为:在第一串1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图中为红光LED 101、103、105)均位于第一直线L1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图中为红光LED 102、104、106)均位于与第一直线L1平行的第二直线L2上;第二串2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图中为绿光LED 111、113、115)均位于第三直线L3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图中为绿光LED 112、114、116)均位于与第三直线L3平行的第四直线L4上。第三直线L3与第一直线L1平行。第二串的排布位置由第一串1的排布位置往右平移,因此第三直线L3位于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之外,位于第二直线L2的右边,第四直线L4位于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之间。
发光元件组中其他任意相邻的两个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位置关系均如第一串和第二串发光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样。发光元件组中各发光元件排布成一个近似方形的阵列,其中第一、二、三、四直线均为该阵列中依次排列的列。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列形状,任意构成一个方形的相邻的四个发光元件分别为不同串中的发光元件。因此优选地,任意相邻的四个串中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颜色不同,以使得任意构成一个方形的相邻的四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颜色不同,进而使得不同颜色的串发出的光混合得更加均匀。当然,在对混光要求不是很均匀的场合,也可以相邻的四串发光元件中包括相同颜色的发光元件。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颜色为说明需要而举例,并不限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可根据具体需要来确定发光元件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颜色。并且不同类串的比例以及发光元件组中不同颜色发光元件的比例可以根据发光装置的实际色坐标或者亮度需要来设计,并不局限于上述举例。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每个发光元件并不限于只包括一个发光芯片,也可以包括多个发光芯片。
由于激光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一样,需恒流驱动且相同颜色的发光元件需串联设置,因此,在以上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激光二极管。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功能。该投影系统可以采用各种投影技术,例如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投影技术、数码光路处理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or)投影技术。此外,上述发光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照明系统,例如舞台灯照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光装置,包括PCB板以及PCB板上的发光元件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或者激光二极管,该发光元件还包括一正极接件和一负极接件;
所述PCB板上的发光元件组包括至少两串发光元件,其中每串发光元件中均连续排列着同一颜色的发光元件,并同一串中均采用串联的方式将发光元件连接起来;第一串中包括第一颜色的发光元件,第二串中包括第二颜色的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组中每串中的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其中不同串中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布均呈一样的折线状,且每串中该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的排布位置均由第一串中的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沿同一方向平移而成,任意相邻两串之间的平移距离不大于第一串的第一排列状中距离最近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间的距离,将每串中发光元件串联起来的布线沿着该串发光元件的走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中,至少部分任意相邻的两个串的发光元件的颜色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组还包括第三串,该第三串中连续排列着第三颜色的发光元件;至少部分任意相邻的三个串连续排列的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颜色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串发光元件中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发光元件的负极接件的方向均沿着该串的同一个走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个距离最近的包括相同颜色发光元件的串中,其中一串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发光元件的负极接件的方向与另一串中的发光元件的正极接件指向该发光元件的负极接件的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串发光元件中的串联布线均位于该串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元件组中首尾两串发光元件分别背向所述发光元件组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该侧对应的该串发光元件凹向所述发光元件组处均设有同一颜色的发光元件,并用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第一直线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与第一直线平行的第二直线上;而第二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的第奇数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二直线上,或者第二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的第偶数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第一直线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与第一直线平行的第二直线上;
第二串中第一排列状的发光元件中,第奇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第三直线上,第偶数个发光元件均位于与第三直线平行的第四直线上;
第三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且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之中的一条直线位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第三直线和第四直线之中的另一条直线位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外。
10.一种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属的发光装置。
CN2012207216499U 2012-12-24 2012-12-24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2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216499U CN202992786U (zh) 2012-12-24 2012-12-24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216499U CN202992786U (zh) 2012-12-24 2012-12-24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92786U true CN202992786U (zh) 2013-06-12

Family

ID=48563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2164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2786U (zh) 2012-12-24 2012-12-24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927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9647A (zh) * 2019-03-29 2019-05-2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10671615A (zh) * 2018-06-15 2020-01-10 阿诺尔德-里希特电影技术两合公司 聚光灯的发光模块以及聚光灯
US10575374B2 (en) 2018-03-09 2020-02-25 Ledengin, Inc. Package for flip-chip LEDs with close spacing of LED chip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75374B2 (en) 2018-03-09 2020-02-25 Ledengin, Inc. Package for flip-chip LEDs with close spacing of LED chips
CN110671615A (zh) * 2018-06-15 2020-01-10 阿诺尔德-里希特电影技术两合公司 聚光灯的发光模块以及聚光灯
CN109799647A (zh) * 2019-03-29 2019-05-2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58423U (zh) Led单元模组、发光装置以及光源系统
CN101803454B (zh) 控制背光单元的方法以及固态背光单元
CN204834691U (zh) 一种基于双反光杯的四芯5050 led贴片光源
TW201432360A (zh) 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
CN202992786U (zh) 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
KR101185253B1 (ko) 엘이디 조명 장치
KR100759439B1 (ko) 엘이디 모듈을 이용한 광고패널내 배선구조
CN204538080U (zh) 一种内置rgbw晶片的led支架及其led产品
CN101165391A (zh) Led光源系统及背光模组
CN203690296U (zh) 一种大功率rgbw交叉混色cob集成封装结构
CN203286343U (zh) 一种多基色led光源
CN103438401A (zh) 一种led集鱼灯
CN201133611Y (zh) Led与oled相配合的三基色器件
CN207621734U (zh) 一种新型混色led灯带
CN103148354B (zh) 一种发光装置及相关光源系统
CN102620169A (zh) 照明区域色温选择性分布的方法
CN209119098U (zh) 五色led灯珠
CN103062680A (zh) 一种帕灯用大功率led灯珠及混光方法
CN108474523A (zh) Led灯和影响led灯的光谱分布的方法
US10641444B2 (en) SMT LED light string which control chip is embedded in light bead
CN207921779U (zh) 发光二极管灯丝模块
CN202126810U (zh) 一种新型户外三合一led全彩显示屏
CN203690297U (zh) 一种大功率多色cob集成封装结构
CN210771671U (zh) Led阵列、led灯具及摄影灯
CN203036300U (zh) 一种led像素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f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dustrial Park, 1089 Chaguang Road, Xili Tow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after: 518000 20-22, 20-22 headquarters building, 63 high tech Zone, Xuefu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