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8989U - 电动护理床 - Google Patents

电动护理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08989U
CN202908989U CN 201220542415 CN201220542415U CN202908989U CN 202908989 U CN202908989 U CN 202908989U CN 201220542415 CN201220542415 CN 201220542415 CN 201220542415 U CN201220542415 U CN 201220542415U CN 202908989 U CN202908989 U CN 202908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ection
pivot member
support
cover pad
hois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4241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DAER MENGD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DAER MENGD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DAER MENGD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DAER MENGD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54241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08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08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0898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床体框架包括彼此铰接的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脚部支架(6),在床体框架处固定地设有电动机,电动机分别驱动背部支架(4)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和脚部支架(6)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臀部支架(5)中间设有补位垫通孔,在补位垫通孔内放置有补位垫(51),在臀部支架(5)下方设置有自动座便器,自动座便器包括自动升降机构和放置于自动升降机构上的便盆,电动护理床还设有用于驱动自动升降机构的电动机。

Description

电动护理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座便器的电动护理床,适用于医院、家庭、疗养院、养老院等多种场合。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医院、家庭、疗养院、养老院等场合中,由于病人、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需要躺在床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多在床边进行。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护理床虽然可以从护理床功能通过一定方式转化成轮椅功能,但是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各种护理要求;当病人想要排便时,需要下床借助轮椅等去往洗手间,或者手动地用排便器具来排便,因此,病人不能在护理床上自行完成整个排便过程,这既不方便也不舒适,此外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该床体框架包括彼此铰接的背部支架、臀部支架以及脚部支架,其中,臀部支架中间设有通孔,在该通孔内插设有补位垫,在臀部支架下方设置有自动座便器,该自动座便器包括自动升降机构和便盆,该电动护理床还设有用于驱动自动升降机构的电动机。使用时补位垫下降、自动座便器自动升起。在床体框架固定地设有电动机,电动机分别驱动背部支架相对于臀部支架枢转和脚部支架相对于臀部支架枢转,若同时配合护理床背部向上和腿部向下的操作,还可实现坐位式排便。使用完成后座便器自动归位。从而,病人可以自行进行排便,从而可减轻护理人员和看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自动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以及便盆支承件,其中,第一连杆与驱动电动机的拉杆铰接;第二和第三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端部,另一端分别与第四连杆和便盆支承件连接,以构成一四连杆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在臀部支架的下方沿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设有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和第二横梁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自动升降机构包括长度相等的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第一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以及分别位于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而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和分别位于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自动升降机构还包括便盆支承件,而便盆支承件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杆部和支承部,其中,第一杆部与支承部相比更接近于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且在便盆支承件内、于支承部与第一杆部之间形成贯通的开口,此外,便盆支承件还包括在第一杆部和支承部之间的第二杆部,第二杆部和第一杆部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二距离d,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第一枢转构件的第一套筒部以及第二枢转构件的第一套筒部分别套装于第一和第二横梁上,而第一枢转构件的第二套筒部以及第二枢转构件的第二套筒部分别套装于第一和第二杆部上,转动电动机驱动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中的任一个,以分别绕第一和第二横梁枢转,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在臀部支架的下方设有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远离臀部支架的远侧端部沿垂直于床体框架的纵长的方向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自动升降机构包括相等长度的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以及便盆支承件,第一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而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便盆支承件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杆部和支承部,其中,第一杆部与支承部相比更接近于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且在便盆支承件内、于支承部与第一杆部之间形成贯通的开口,此外,便盆支承件还包括在第一杆部和支承部之间的第二杆部,第二杆部和第一杆部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二距离d,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第一枢转构件的中心横杆部和第二枢转构件的中心横杆部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远侧端部铰接,而第一枢转构件的中心横杆部和第二枢转构件的中心横杆部的另一端分别与便盆支承件的第一和第二杆部铰接,转动电动机驱动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中的任一个,以绕远侧端部枢转,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
较佳地,第二杆部是从支承部的沿与所述第一杆部平行的方向的任一侧朝外伸出的杆;替代地,支承部由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肋部构成,这些多个肋部中的一个肋部实施成第二杆部。
此外,电动护理床还设有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它包括升降构件、固定地设置在臀部支架下方的竖直滑道,其中,升降构件至少包括第一水平杆部和从第一水平杆部的远离补位垫的一端竖直延伸的第一竖直杆部以及从第一水平杆部的靠近补位垫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二竖直杆部,第一竖直杆部由直线电动机驱动,以在竖直滑道内上下滑动,而第二竖直杆部可拆卸地连接到补位垫,在第一竖直杆部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绕其自身中心轴线转动的装置。在此须说明的是,第二竖直杆部和第一水平杆部也可以实施成倾斜的。
用于驱动第一竖直杆部绕其中心轴线转动的装置包括从第一竖直杆部延伸出的驱动杆部、拉杆和由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安装的直线电动机驱动作直线运动的推动块,拉杆的一端与驱动杆部铰接,而另一端与推动块铰接,驱动杆部与第一水平杆部在水平投影中间隔开一角度。
另外,补位垫的底部内设有螺纹孔,在第二竖直杆部的远离第一水平杆部的端部上设有螺纹部,螺纹部能与补位垫的螺纹孔配合,以使补位垫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竖直杆部。
作为替代方案,电动护理床还设有这样的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该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包括其上承载有补位垫的补位垫支承板、以及由直线电动机驱动并相对于其作直线运动的推杆,补位垫支承板的一端与床体框架铰接以进行转动,而另一端与推杆铰接,直线电动机设置成能连同推杆相对于床体框架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护理床的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示出自动座便器和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护理床的实施例的示意俯视图,其示出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
图3是座便器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放大俯视图;
图4(a)和4(b)分别是处于使用座便器状态和不使用座便器状态下的座便器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
图5是座便器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中,图5(a)处于不使用座便器状态,图5(b)处于使用座便器状态;
图6(a)和6(b)分别是处于不使用座便器状态和使用座便器状态的、电动护理床的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
图7(a)和7(b)分别是处于不使用座便器状态和使用座便器状态的、图6的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的升降构件的示意俯视图;以及
图8(a)和8(b)分别是处于不使用座便器状态和使用座便器状态的、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护理床的示意俯视图和侧视图。本实用新型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该床体框架包括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脚部支架6,其中,背部支架4与臀部支架5铰接,脚部支架6由相互铰接的第一部分6’和第二部分6”构成。在床体框架的各部分上分别铺有对应的垫子,以使病人舒适地平躺或坐起。为了实现在上述电动护理床上排便的功能,如图2中所示,在臀部支架5中央设有补位垫通孔50,在不使用自动座便器时,补位垫孔内放置有补位垫51。该补位垫尺寸可以设置成略大于通孔,以与该通孔实现紧配合,或者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设计。较佳地,位于臀部支架及由此补位垫下方的座便器呈前高后低、前小后大的形状,以方便收集排泄物。
接下来,参照图3-5,进一步描述自动座便器的工作原理。
如图3中所示,根据自动座便器的第一实施例,自动座便器包括自动升降机构30以及便盆。在臀部支架5的下方沿所述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设有两根横梁30a、30b,它们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作为变型,可设想在臀部支架的下方设有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远离臀部支架的远侧端部沿垂直于床体框架的纵长的方向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
自动升降机构30包括长度相等的第一枢转构件31和第二枢转构件33,第一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31b以及分别位于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31a和第二套筒部31c,而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33b和分别位于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31c和第二套筒部33c。自动升降机构还包括便盆支承件32,便盆支承件32包括分别位于其沿与床体框架的纵长垂直方向的两端处的第一杆部32a和支承部32c,其中,第一杆部与支承部相比更接近于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且在便盆支承件内、于支承部32c与第一杆部32a之间形成贯通的开口32d。此外,便盆支承件还包括第二杆部32b,第二杆部和第一杆部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二距离d,且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相等,第一枢转构件的第一套筒部以及第二枢转构件的第一套筒部分别套装于第一和第二横梁上,而第一枢转构件的第二套筒部以及第二枢转构件的第二套筒部分别套装于第一和第二杆部上,第一枢转构件或第二枢转构件由转动电动机驱动,以分别绕第一和第二横梁枢转,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
作为变型,还可设想取消第一枢转构件31的第一和第二套筒部31a、31c和第二枢转构件33的第一和第二套筒部33a、33c,而替代地使中心横杆部31b和/或33b的一端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远离臀部支架的远侧端部铰接,而另一端与便盆支承件的第一和第二杆部铰接。
便盆支承件32的第二杆部可以是从支承部32c的沿与第一杆部32a平行的方向的任一侧朝外伸出的、较佳地与杆部32a平行地伸出的短杆,其中,第一和第二杆部32a、32b的间距也为d。此外,支承部32c可以为实心板。替代地,便盆支承件32可以是呈格栅形式的板,即,支承部由多个肋部构成,至少一个肋部平行于杆部32a并与其间距为d,而该肋部则可实施成第二杆部32b。如图3中所示,较佳地,所有这些肋部彼此平行并均匀间隔开,并都平行于第一杆部32a。除了实施成第二杆部32b的、横截面为圆形的肋部以外,其它肋部的横截面可以呈任何合适的形状。套筒部31c和33c的长度较佳地设计成小于便盆支承件32的杆部32a和杆部32b的长度。
如图4(a)和4(b)中所示,第一枢转构件31或者第二枢转构件33通过转动电动机(未示出)驱动,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该呈平行连杆结构形式的自动升降机构使便盆在使用自动座便器位置(参见图4(a))与不使用自动座便器位置(参见图4(b))之间运动的升降过程中保持水平。
根据图5中所示的自动座便器的第二实施例,该自动座便器也包括自动升降机构和便盆(以虚线示出位于自动升降机构上)。便盆放置于自动升降机构20上并由其来支承。根据需要,使便盆在使用时自动上升,并在不使用时自动下降。该自动升降机构20包括第一连杆21a、21b、21c、21d以及便盆支承件26,其中,第一连杆21a与驱动电动机29的拉杆29a铰接;连杆21b、21c与连杆21a铰接,并与连杆21d和便盆支承件26连接以构成四连杆机构。通过电动机29带动拉杆29a移动,可以带动自动升降机构20以铰接点29a转动,从而使便盆支承件26在使用自动座便器位置(参见图5(b))与不使用自动座便器位置(参见图5(a))之间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便盆支承件26保持水平,从而避免座便器内的排泄物在自动升降的过程中溢出。便盆支承件可以制成实心,也可以是网格状或可靠地支承座便器的其它任何形式。
在自动座便器的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可以较佳地在便盆支承件26、32的远离枢转轴线的端部设有挡板60,以防止座便器倾倒或滑出。
在使用时,补位垫51可以手动取出,在此情况下,在补位垫顶面角落处设计有一凹陷部,或者附加地设有一条带,以方便病人拿取该补位垫。较佳地,补位垫也可以自动下降,以有利地使病人在排便时不用挪动位置。下面,借助图6-8来阐释补位垫在使用时自动下降的原理。
如图6中所示,在臀部支架的下方设有一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40。该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40包括升降构件41、臀部支架下方的竖直滑道42以及竖直驱动构件43。竖直驱动构件43可以例如是凸轮43或连杆等,如图6中所示,或者可以是带动升降构件41作竖直运动的任何合适的装置,例如直线电动机。此外,竖直滑道42可以与臀部床架一体形成或者借助螺纹件与臀部床架固定连接。升降构件41至少包括第一水平杆部41b和从第一水平杆部41b的远离补位垫51的一端竖直延伸的第一竖直杆部41a以及从第一水平杆部的靠近补位垫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二竖直杆部41c。第一竖直杆部41a可以由位于其下方的竖直驱动构件43(竖直驱动构件的驱动/控制电动机未示出)或者直接由直线电动机带动、在竖直滑道42内自由上下滑动。
在第二竖直杆部41c的与第一水平杆部相对的端部处设有能与补位垫可释放地配合的端部结构。例如,当在补位垫的底面内设有一螺纹孔时,该端部结构为与其匹配的阳螺纹,从而补位垫在使用自动座便器时直接藉由该升降构件41下降,并在不使用自动座便器时上升。为了给自动座便器的上升腾出位置,较佳地在第一竖直杆部41a上设有转动电动机。
当病人使用座便器时,首先,电动机带动竖直驱动构件43转动,以使升降构件41及由此补位垫竖直下降,然后转动电动机带动第一竖直杆部41a转动,以使第一水平杆部41b和第二竖直杆部41c枢转到通孔正下方区域以外的区域。随后,起动上面已详细阐释的自动座便器,从而进行排便。
如图7(a)和7(b)中所示,代替转动电动机,用于驱动第一竖直杆部绕其中心轴线转动的装置还可以包括从第一竖直杆部延伸出的驱动杆部41d、拉杆48和由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安装的直线电动机驱动作直线运动的推动块,拉杆的一端与驱动杆部铰接,而拉杆的另一端处与推动块铰接,驱动杆部与第一水平杆部在水平投影中间隔开一角度,该装置使第一水平杆部42c以及补位垫枢转到补位垫通孔正下方区域以外的区域。
如图8(a)和8(b)中所示,示出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的第二实施例。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包括其上承载有补位垫51的补位垫支承板80、以及由直线电动机驱动并相对于其作直线运动的推杆82,补位垫支承板80的一端与床体框架铰接以能进行转动,而另一端与推杆82铰接,直线电动机设置成能连同推杆相对于床体框架绕垂直于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的另一水平轴线转动。在使用自动座便器并期望使补位垫下降时,直线电动机驱动推杆82缩回,从而带动连杆80逆时针枢转,从而使补位垫远离补位垫通孔,为自动座便器的上升腾出位置。
除了用于驱动自动座便器升降机构的电动机以及用于驱动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的电动机89之外,还设有两个驱动电动机,它们分别驱动背部支架4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和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6”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从而实现基本的从护理床变为轮椅的功能,即,使病人从平躺到坐起,与自动座便器相配合即可实现坐位式排便。使用者可以通过按压操作控制板12上的按钮来选择前述任一操作,特别是,当采用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时,控制器可以协调其与自动座便器的操作,避免干涉。并且,当各个床体支架移动到所需位置时,放开按钮则可使该位置固定。如需将各支架或自动座便器恢复至所原来的位置,则使电动机反向运行即可。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众所周知的,本技术领域中还有多种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座便器和/或补位垫自动升降,而并不仅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还可对此实施例作出多种改变,这些改变都将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所述床体框架包括彼此铰接的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脚部支架(6),在所述床体框架处固定地设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分别驱动背部支架(4)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和所述脚部支架(6)相对于所述臀部支架(5)枢转,其特征在于,所述臀部支架(5)中间设有补位垫通孔,在所述补位垫通孔内放置有补位垫(51),在所述臀部支架(5)下方设置有自动座便器,所述自动座便器包括自动升降机构和放置于所述自动升降机构上的便盆,所述电动护理床还设有用于驱动自动升降机构的电动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21a)、第二连杆(21b)、第三连杆(21c)、第四连杆(21d)以及便盆支承件(26),其中,所述第一连杆(21a)与驱动电动机(29)的拉杆(29a)铰接;所述第二和第三连杆(21b,21c)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端部,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杆(21d)和所述便盆支承件(26)连接,以构成四连杆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臀部支架(5)的下方沿所述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设有第一横梁(30a)和第二横梁(30b),所述第一和第二横梁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所述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
所述自动升降机构包括长度相等的第一枢转构件(31)和第二枢转构件(33),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31b)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31a)和第二套筒部(31c),而所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33b)和分别位于所述中心横杆部两端的第一套筒部(31c)和第二套筒部(33c);
所述自动升降机构还包括便盆支承件(32),而所述便盆支承件(32)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杆部(32a)和支承部(32c),其中,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更接近于所述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且在所述便盆支承件内、于所述支承部(32c)与所述第一杆部(32a)之间形成贯通的开口(32d),此外,所述便盆支承件还包括在第一杆部(32a)和支承部(32c)之间的第二杆部(32b),所述第二杆部和所述第一杆部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二距离(d),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枢转构件的所述第一套筒部以及所述第二枢转构件的所述第一套筒部分别套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横梁上,而所述第一枢转构件的所述第二套筒部以及所述第二枢转构件的所述第二套筒部分别套装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杆部上,转动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中的任一个,以分别绕所述第一和第二横梁枢转,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臀部支架(5)的下方设有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连接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远离所述臀部支架的远侧端部沿垂直于所述床体框架的纵长的方向间隔开第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所述臀部支架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内;
所述自动升降机构包括相等长度的第一枢转构件和第二枢转构件、以及便盆支承件,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而所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中心横杆部,所述便盆支承件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杆部和支承部,其中,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更接近于所述补位垫通孔所在位置,且在所述便盆支承件内、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杆部之间形成贯通的开口,此外,所述便盆支承件还包括在第一杆部和支承部之间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和所述第一杆部彼此平行地间隔开第二距离(d),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枢转构件的所述中心横杆部和所述第二枢转构件的所述中心横杆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竖直部件的所述远侧端部铰接,而所述第一枢转构件的所述中心横杆部和所述第二枢转构件的所述中心横杆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便盆支承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杆部铰接,转动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枢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枢转构件中的任一个,以绕所述远侧端部枢转,从而构成平行连杆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部(32b)是从所述支承部(32c)的沿与所述第一杆部平行的方向的任一侧朝外伸出的杆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32c)由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肋部构成,所述多个肋部中的一个肋部实施成所述第二杆部(32b)。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护理床还设有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40),它包括升降构件(41)、固定地设置在所述臀部支架(5)下方的竖直滑道(42),其中,所述升降构件(41)至少包括第一水平杆部(41b)和从所述第一水平杆部的远离所述补位垫的一端竖直延伸的第一竖直杆部(41a)以及从所述第一水平杆部的靠近所述补位垫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二竖直杆部(41c),所述第一竖直杆部由直线电动机驱动,以在所述竖直滑道(42)内上下滑动,而所述第二竖直杆部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补位垫(51),在所述第一竖直杆部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的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竖直杆部绕其中心轴线转动的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一竖直杆部延伸出的驱动杆部(41d)、拉杆(48)和由相对于所述床体框架固定安装的直线电动机驱动作直线运动的推动块(49),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部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推动块铰接,所述驱动杆部与所述第一水平杆部在水平投影中间隔开一角度。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护理床还设有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所述补位垫自动升降机构包括其上承载有所述补位垫(51)的补位垫支承板(80)、以及由直线电动机驱动并仅相对于所述直线电动机作直线运动的推杆(82),所述补位垫支承板(80)的一端与床体框架铰接以进行转动,而另一端与所述推杆(82)铰接,所述直线电动机设置成能连同所述推杆相对于床体框架转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补位垫的底部内设有螺纹孔,在所述第二竖直杆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杆部的端部上设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能与所述补位垫的所述螺纹孔配合,以使所述补位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杆部。
CN 201220542415 2012-10-22 2012-10-22 电动护理床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8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42415 CN202908989U (zh) 2012-10-22 2012-10-22 电动护理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42415 CN202908989U (zh) 2012-10-22 2012-10-22 电动护理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08989U true CN202908989U (zh) 2013-05-01

Family

ID=48157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42415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8989U (zh) 2012-10-22 2012-10-22 电动护理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089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9954A (zh) * 2013-10-25 2014-01-22 罗晓君 一种床上如厕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9954A (zh) * 2013-10-25 2014-01-22 罗晓君 一种床上如厕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4254B (zh) 一种辅助护理移乘装置
CN203619805U (zh) 一种肿瘤科用床椅一体化护理病床
CN201271333Y (zh) 一种护理床
CN102510748B (zh) 淋浴担架床
CN106264920B (zh) 一种护理床
US20130212807A1 (en) Bed chair
CN101611974B (zh) 有升降机构的日常生活用床
CN109907901A (zh) 一种老年人多功能护理床
CN202982451U (zh) 多功能病床
CN201076574Y (zh) 全自动护理床
CN107157676A (zh) 一种用于电动护理床的坐便器移动定位装置
CN204798211U (zh) 一种瘫痪病人护理移位器
CN201404390Y (zh) 瘫痪病人用床
CN201361203Y (zh) 一种全自动电动多功能护理床
CN203234935U (zh) 多功能护理床
CN107496105A (zh) 一种便于上下床的护理床
JP2010172630A (ja) 電動ベッドを利用した病弱者や寝たきり老人等の移送装置
EP3600205B1 (en) Adjustable bed solution
CN202908989U (zh) 电动护理床
CN201602991U (zh) 多功能医疗护理折叠床
EP3900687A1 (en) Retractable bed for people with limited or no mobility
KR20130098508A (ko) 와상환자용 이동수단
CN202143684U (zh) 一种便盆床
CN201481693U (zh) 电动多功能病床
CN108309625A (zh)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