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78287U - 收纳箱 - Google Patents

收纳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78287U
CN202878287U CN 201220173263 CN201220173263U CN202878287U CN 202878287 U CN202878287 U CN 202878287U CN 201220173263 CN201220173263 CN 201220173263 CN 201220173263 U CN201220173263 U CN 201220173263U CN 202878287 U CN202878287 U CN 202878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se plate
dividing plate
containing box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7326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78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782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Workshop Equipment, Work Benches, Supports, Or Storage Mean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收纳箱,其能够仅在从箱主体部的侧板部离开的中央附近分隔收纳箱的内部。分隔部件(5)一体地具备:隔板(50);伸出部(51),该伸出部向板厚度方向伸出地设置于所述隔板的一边侧;以及四个凸部(52),该四个凸部分别从伸出部的下表面(51a)的四角突起地形成。设置于与箱主体部(2)的底板部(20)一体地铺设的安装板(6)的凹部(6b)与上述的分隔部件的凸部相互嵌合而将分隔部件保持为相对于安装板自立的状态。由此,即使在打开了盖部(3)的状态下,分隔部件也能完全不与箱主体部的侧板部接触地自立。另外,当分隔部件欲向其板厚度方向翻倒时,上述的伸出部的下表面与上述安装板的板面抵接从而限制翻倒。

Description

收纳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于收纳携带工具及其附件等物品的收纳箱。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具备箱主体部和盖部的收纳箱中,利用隔板分隔箱主体部的内部的结构,其中,箱主体部具有底板部和侧板部,盖部用于关闭在该箱主体部的上部形成的开口部。根据这样构成的收纳箱,通过按照收容的携带工具等物品的外形在箱主体内部预先设置隔板,能够在搬运收纳箱时限制该携带工具等的移动,从而保持整齐的收容状态。 
而且,如果将该隔板设置成可相对于箱主体部的多个位置装卸的结构,则通过将该隔板安装于收纳箱的其它位置,能够自由地改变收纳箱内部的布局,因此能够不受想要收纳的携带工具等物品的种类的影响而使用具备共同的箱主体部以及隔板的收纳箱。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收纳箱。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物品的收纳箱”构成为,将隔板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固定于在箱主体的侧板部设置的侧板卡合部,并使隔板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与箱主体底板部的底卡合部以及盖的盖卡合部卡合。由此,在盖上盖的状态下,隔板在其整周上卡合,因此能够提高安装状态下的隔板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09202号公报 
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物品的收纳箱的结构,箱主体的底卡合部形成为V字状的槽部,与之卡合的隔板的下侧亦形成为V字状的卡合突起(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因此,在打开了盖的状态下,仅使隔板相对于该V字状的槽部卡合并不足以使隔板以自立状态保持于箱主体的底板部,还需要将隔板固定于在侧板部设置的侧板卡合部。因此,即使在仅在中央附近分隔收纳箱便足够的情况下,也必须使用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至少一方)到达箱主体的侧板部那样的冗长形状的隔板,因此存在无法实现仅在中央附近分隔收纳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想要解决的课题是,能够仅在从箱主体部的侧板部离开的中央附近分隔收纳箱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具备:箱主体部,其具有底板部和侧板部且上部敞开;和盖部,其用于关闭该箱主体部,该收纳箱还具备分隔上述箱主体部的内部的隔板,在上述箱主体部的底板部与上述隔板的面对该底板部的一边侧之间设置有将该隔板保持为相对于该底板部呈自立状态的自立机构,利用该自立机构将该隔板安装于该底板部。 
根据该结构,利用设置于箱主体部的底板部与隔板的一边侧之间的自立机构将该隔板保持为相对于该底板部呈自立状态。由此,即使在打开了盖部的状态下,隔板也能够完全不与箱主体部的侧板部接触地自立。因此,能够仅在从侧板部离开的中央附近分隔箱主体部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上述隔板具备伸出部,该伸出部向板厚度方向伸出地设置于上述一边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伸出部向厚度方向伸出地设置于隔板的一边侧,所以在隔板将要向厚度方向翻倒的情况下,该伸出部与上述的底板部抵接,从而限制翻倒。因此,能够将隔板稳定地保持为自立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上述自立机构具备设置于上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和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将上述隔板侧卡合部与上述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卡合而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二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上述自立机构具备设置于上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和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将上述隔板侧卡合部与上述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卡合而进行安装。 
根据该结构,在底板部设置有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它们供设置于隔 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卡合,在将隔板安装于底板部时,能够选择性地将隔板侧卡合部与底板侧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改变隔板相对于底板部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三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设置于上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凸部,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底板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四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设置于上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凸部,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底板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隔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凸部,底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凹部,通过该凸部与凹部的嵌合来进行隔板侧卡合部与底板侧卡合部的卡合。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隔板相对于底板部自立。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五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设置于上述隔板的凸部为圆柱形状,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凹部为棱柱形状的凹陷,在上述隔板的安装状态下,该圆柱形状的凸部与该棱柱形状的凹部以内接的状态相嵌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六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设置于上述隔板的凸部为圆柱形状,设置于上述底板部的凹部为棱柱形状的凹陷,在上述隔板的安装状态下,该圆柱形状的凸部与该棱柱形状的凹部以内接的状态相嵌合。 
根据该结构,凸部和凹部分别是圆柱形状和棱柱形状,即使它们以相互内接的状态嵌合也会在两者之间产生空间的富余。通过该形状设定,从而利用凸部或者凹部发生变形来吸收凸部凹部的尺寸误差。因此,能够不受尺寸误差影响地使隔板相对于底板部自立。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收纳箱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涉及的收纳箱的基础上,上述盖部具有保持部,在将该盖部盖上的情况下,该保持部限制上述隔板的对边侧向板厚度方向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盖部设置有在盖上盖部的情况下限制隔板的对边侧向板厚度方向的移动的保持部,所以能够限制隔板向板厚度方向的翻倒。因此,能够将隔板更加稳定地保持为自立状态。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仅在从侧板部离开的中央附近分隔箱主体部内部。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将隔板稳定地保持为自立状态。 
根据第三、第四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改变隔板相对于底板部的位置。 
根据第五、第六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隔板相对于底板部自立。 
根据第七、第八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不受尺寸误差影响地使隔板相对于底板部自立。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的结构,能够将隔板更加稳定地保持为自立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开了盖部的状态下的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是盖上盖部的状态下的收纳箱切断一部分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所示的分隔部件周边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IV所示的保持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隔板的立体图。 
图6是分隔部件沿横向安装于安装板的图。 
图7是分隔部件沿纵向安装于安装板的图。 
图8是表示将电动工具收容于箱主体部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收纳箱;2…箱主体部;20…底板部;21…侧板部;3…盖部;30…底板部;31…侧框部;32…保持部;32a…槽部;4…铰接部;5…分隔部件;50…隔板;50a…一边侧;50b…对边侧;51…伸出部;51a…下表面;52…凸部;52a…侧面;6…安装板;6a…板面;6b…凹部;T…电动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箱1。如图8所示,收纳箱1是用于将携带用电动工具以及电池等附件、其他物品收纳于内部从而进行搬运的合成树脂制的箱。收纳箱1具备箱主体部2、盖部3以及分隔部件5。 
箱主体部2是用于收容物品的主体的部分且上部敞开。箱主体部2一体地具备底板部20和从该底板部20的四边立起来的侧板部21。 
盖部3用于封闭箱主体部2的敞开的一端。盖部3一体地具备底板部30和从该底板部30的四边立起来的侧框部31。 
在侧板部21的一边侧与侧框部31的一边侧之间设置有铰接部4。铰接部4将盖部3连结为可相对于箱主体部2开闭。图2中将使盖部3盖住箱主体部2的状态的收纳箱1切断一部分来表示。 
在使盖部3盖住箱主体部2的状态下,收纳箱1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即,箱主体部2的底板部20和盖部3的底板部30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箱主体部2的侧板部21和盖部3的侧框部31形成为近似矩形框状。此外,收纳箱1是内部空间的高度(侧板部21与侧框部31的高度的合计)被设定为比纵向以及横向的长度小的浅型箱。并且,箱主体部2的深度(侧板部21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盖部3的深度(侧框部31的高度)大。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对安装板6进行说明。 
在底板部20的内侧一体地铺设有用于安装分隔部件5的安装板6。安装板6具有作为箱主体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的平坦的板面6a,在该板 6a上遍及板6a的几乎整面地挖去而形成有多个凹部6b。各凹部6b形成为挖去了六棱柱后的形状,特别是其内壁面形成为六棱柱面。该凹部6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底板侧卡合部。此外,板面6a上的凹部6b的排列后述。 
接下来,参照图4对保持部32进行说明。 
在盖部3的底板部30的内侧设置有多个保持部32。保持部32具有限制分隔部件5的对边侧50b向板厚度方向移动的功能。各保持部32沿着底板部30的内侧一体地形成为细长状。各保持部32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的槽部32a,并具有近似“コ”字形状截面。在盖上盖部3的状态下,该隔板50的对边侧50b处于插入到在对置位置处形成的保持部32的槽部32a中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图3以及图5对分隔部件5进行说明。 
分隔部件5安装于上述安装板6并用于分隔收纳箱1的内部空间。此处,“分隔”内部空间不一定必须是指将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空间”,而是指“占据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以便限制所收纳的电动工具等物品的自由移动。分隔部件5能够形成为安装于上述安装板6的安装状态,还能够从安装状态卸下。隔板50以其周边部分中的一边侧50a面对安装板6的方式被安装。若在该安装状态且在盖上盖部3的状态下,则隔板50的周边部分中的对边侧50b面对盖部3的底板部30。 
分隔部件5是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并一体地具备隔板50、伸出部51以及四个凸部52。 
隔板50是具有分隔收纳箱1的内部空间的功能的分隔部件5的主体,并形成为长方形板状。隔板50的宽度任意设定。图1中示出了八张具有宽度较短的隔板50的分隔部件5、和一张具有宽度较长的隔板50的分隔部件5。另外,隔板50的高度形成为几乎从安装板6到盖部3的底板部30的高度。 
伸出部51向板厚度方向两侧伸出地设置在该隔板50的一边侧。详细而言,该伸出部51形成为与隔板50相同的宽度且增大了隔板50的板厚度方向的长度的矩形板状。伸出部51与隔板50的一边侧50a的端 部垂直地结合。在分隔部件5的安装状态下,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与安装板6的板面6a接触。 
凸部52经由伸出板51设置于隔板50的一边侧。详细而言,凸部52分别从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的四角突起地形成。各凸部52形成为近似圆柱形状,特别是其侧面52a形成为圆柱面。此外,该凸部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隔板侧卡合部。 
不论盖部3相对于箱主体部2的开闭状态如何,形成为安装于安装板6的状态的分隔部件5利用自立机构保持为相对于安装板6的自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分隔部件5的四个凸部52形成为分别与设置于安装板6的四个凹部6b嵌合的状态,从而分隔部件5相对于安装板6的自立状态得以保持。即,分隔部件5的凸部52和安装板6的凹部6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自立机构。另外,在上述已嵌合的状态下,即,凸部52的呈圆柱面的侧面52a形成与呈六棱柱面的凹部6b内接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6、图7对安装板6的凹部6b的排列进行说明。 
安装板6的形成于板面6a的上述的多个凹部6b以无论哪一个凹部6b都被其他六个凹部6b包围的方式排列,且整体形成为所谓的蜂巢结构。此外,如图6、图7所示,四个凹部6b配置于一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的各顶点位置,且以该正方形为单位将凹部6b遍及安装板6的整个板面6a地重复设置。对应于此,设置于分隔部件5的四个凸部52以板厚度方向的间隔为d、宽度方向的间隔为3d或者4d的方式配置在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将图1所示的九张分隔部件5中的宽度较窄的八张分隔部件5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间隔设为3d,将宽度较宽的一张分隔部件5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间隔设为4d。图6、图7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这些分隔部件5中的宽度较窄的分隔部件5的、凸部52与安装板6的凹部6b嵌合了的状态。根据以上的结构,分隔部件5可以沿横向(图6)或者纵向(图7)选择性地安装于安装板6的多个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8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中收纳电动工具T的收纳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电动工具T收容于箱主体部2,并沿着该电动工具T的外形将多个分隔部件5安装在安装板6上。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中,预先设定应收纳的电动工具的形状以及箱主体部2中的收容位置。因此,分隔部件5能够如上述那样以多个位置以及朝向安装在安装板6上,并按照电动工具T的收容位置预定分隔部件5的安装位置以及朝向。而且,上述保持部32也以与该预定好的分隔部件5的安装位置以及朝向对应的位置以及朝向预先一体地形成于盖部3的底板部30的内侧。因此,在分隔部件5以预定的位置以及朝向被安装了的情况,且在盖上盖部3的状态下,则保持部32与隔板50的对边侧50b上下对置。此时,隔板50的对边侧50b形成插入到对置的保持部32的槽部32a的状态。由此,利用分隔部件5限制电动工具T在收纳箱1的内部空间移动,从而将电动工具T以整齐的收纳状态收纳于收纳箱1。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收纳箱1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根据该结构,设置于与箱主体部2的底板部20一体地铺设的安装板6的凹部6b、与设置于分隔部件5的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的凸部52相互嵌合,从而将分隔部件5保持为相对于安装板6呈自立的状态。由此,即使在打开了盖部3的状态下,分隔部件5也能够与箱主体部2的侧板部21完全不接触地自立。因此,能够仅在从侧板部21离开的中央附近分隔收纳箱1的内部空间。另外,通过凸部52与凹部6b的嵌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分隔部件5相对于安装板6自立。 
另外,根据该结构,由于矩形板状的伸出部51向隔板50的板厚度方向伸出地设置在隔板50的一边侧50a,所以在分隔部件5欲向该板厚度方向翻倒的情况下,该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会与和底板部30一体地铺设的安装板6的板面6a抵接,从而限制翻倒。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分隔部件5保持为自立状态。另外,能够使凸部52与凹部6b一直嵌合到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与安装板6的板面6a抵接。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分隔部件5保持为自立状态。 
另外,根据该结构,四个凹部6b配置于一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的各顶点位置,以该正方形为单位遍及安装板6的整个板面6a地重复设置凹部6b,并使设置于分隔部件5的四个凸部52与该凹部6b的配置对应地设置。因此,在将分隔部件5安装于安装板6时,该凸部52 能够选择性地与重复配置的凹部6b卡合。因此,能够改变分隔部件5相对于安装板6的位置以及朝向。 
另外,根据该结构,凸部52的呈圆柱面的侧面52a以与呈六棱柱面的凹部6b内接的状态相嵌合。因此,两者相互仅在六个位置接触,即使以相互内接的状态嵌合也会在两者之间也有富余的空间。通过进行该形状设定,从而利用凸部52和凹部6b的任一方发生变形来吸收凸部52与凹部6b的尺寸误差。因此,能够不受尺寸误差影响地使分隔部件5相对于安装板6自立。 
另外,根据该结构,在盖部设置有在盖上盖部3的情况下限制隔板50的对边侧向板厚度方向移动的保持部32,安装于预定的位置的隔板50的对边侧50b处于插入到对置的保持部32的槽部32a的状态,因此可限制分隔部件5向板厚度方向的翻倒。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分隔部件5保持为自立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收纳箱1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利用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特别示出了收纳有携带用电动工具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与此,也可以收纳电池等电动工具的附件,还可以作为用于收纳与电动工具无关的物品的收纳箱使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立机构由设置于分隔部件5的四个凸部52、和形成于安装板6的多个凹部6b构成,通过凸部52与凹部6b的嵌合使分隔部件5自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安装板6置换为铁板,将四个凸部置换为磁铁,从而通过将磁铁吸引到铁板的磁力使分隔部件5自立。除此之外还可以构成为,将安装板6置换为橡胶板,并将四个凸部52置换为多根如剑山那样设置的针,从而将这些多根针刺入橡胶板来使分隔部件5自立。根据这些结构,能够使分隔部件5在铁板或者橡胶板上所有的任意位置自立。 
另外,实施方式的自立机构构成为,将隔板侧卡合部设为凸部,将 底板侧卡合部设为多个凹部,但也可以将该凸部与凹部的关系颠倒而构成为,将隔板侧卡合部设为凹部,将底板侧卡合部设为多个凸部。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将自立机构的隔板侧卡合部设为凸部并将底板侧卡合部设为凹部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b的内壁面形成为六棱柱面,但也可以形成为四棱柱等其他种类的棱柱面。另外,也可以是将凸部设为将隔板50延长了的单纯的平板状,而将凹部设为从安装板6的一端到另一端的“コ”字形状槽的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5形成为能够成为安装于上述安装板6的安装状态,或从安装状态卸下的部件。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分隔部件5一旦形成安装状态就不能卸下的结构。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分隔部件5的凸部的前端设置向其径向外侧张开的具有挠性的爪,并在安装板6的凹部的深处设置可接受该爪的张开形状的接受部,一边向内侧弯曲一边插入到凹部的上述爪在形成分隔部件5的安装状态同时伸入到上述接受部并解除该弯曲,从而分隔部件5不能卸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凸部52分别从伸出板51的下表面51a的四角突起地形成,即,经由伸出板51设置于隔板50的一边侧。但是,特别是在不在分隔部件设置伸出部的情况等下,该凸部可以在隔板50的一边侧直接突起地形成。另外,设置于伸出部51的下表面51a的凸部52的个数以及配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只要与安装板6的凹部6b的排列对应地配置并能够与其嵌合则可自由地进行变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隔板50形成为矩形板状,但不局限于该形状。首先,隔板并非必须是板状,还可以是例如立方体或圆柱等块形状、圆棒等棒形状。在将隔板构成为该块形状或者棒形状的情况下,虽然无法区分其宽度方向、板厚度方向,但是设置于隔板的一边侧的伸出板可以向任意方向伸出。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隔板50构成为板状的情况下,其形状可以设为例如三角板状、圆板状,并且其板厚度无需均匀。另外,隔板50并非必须设为平板状,也可以设为L字形状等的弯曲形状、圆弧等的弯曲形状、矩形或圆形等框形状或者这些形状的组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隔板50具有从安装板6到盖部3的底板部30的高度,但也可以将其设为具有例如从安装板6到盖部3的底板部30的一半的高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伸出部51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与隔板50的一边侧50a的端部垂直地结合。但是,并非局限于此,伸出部可以是例如从隔板50的一边侧50a向板厚度方向两侧伸出地设置的棒状的突起。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板6的四个凹部6b配置于一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的各顶点位置,并以该正方形为单位遍及其整个板面6a地反复设置。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构成为,三个凹部6b配置于正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并以该正三角形为单位遍及其整个板面6a地重复设置。根据该构成,分隔部件5能够以错开60°的任意的朝向选择性地安装于安装板6的多个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32与盖部3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将其构成为独立形成的保持部件。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利用例如双面胶带、面紧固件之类的固定机构并选择任意的位置将该保持部件固定于盖部3的底板部30的内侧。另外,可以与使分隔部件5相对于安装板6自立的情况相同地构成为,可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嵌合将保持部件固定于盖部3的底板部30的内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32以与预定的分隔部件5的安装位置以及朝向对应的位置以及朝向预先一体地形成于盖部3的底板部30的内侧。但是并不局限于该位置以及朝向,可以构成为预先以与所有可能安装分隔部件5的位置以及朝向对应的位置以及朝向而形成。 

Claims (9)

1.一种收纳箱,其具备:箱主体部,其具有底板部和侧壁部且上部敞开;和盖部,其用于关闭该箱主体部,
该收纳箱的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所述箱主体部的内部的隔板,在所述箱主体部的底板部与所述隔板的面对该底板部的一边侧之间设置有将该隔板保持为相对于该底板部呈自立状态的自立机构,利用该自立机构将该隔板安装于该底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备伸出部,该伸出部向板厚度方向伸出地设置于所述一边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立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和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隔板侧卡合部与所述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卡合而进行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立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和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并且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隔板侧卡合部与所述多个底板侧卡合部卡合而进行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凸部,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底板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隔板的隔板侧卡合部形成为凸部,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底板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隔板的凸部为圆柱形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凹部为棱柱形状的凹陷,在所述隔板的安装状态下,该圆柱形状的凸部与该棱柱形状的凹部以内接的状态相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隔板的凸部为圆柱形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凹部为棱柱形状的凹陷,在所述隔板的安装状态下,该圆柱形状的凸部与该棱柱形状的凹部以内接的状态相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保持部,在将该盖部盖上的状态下,该保持部限制所述隔板的对边侧向板厚度方向的移动。 
CN 201220173263 2011-06-09 2012-04-20 收纳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782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9321A JP2012254814A (ja) 2011-06-09 2011-06-09 収納ケース
JP2011-129321 2011-06-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78287U true CN202878287U (zh) 2013-04-17

Family

ID=47526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7326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78287U (zh) 2011-06-09 2012-04-20 收纳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54814A (zh)
CN (1) CN20287828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0648A (zh) * 2014-01-14 2015-06-03 万代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
CN105438602A (zh) * 2015-12-18 2016-03-30 南京理工大学 存储空间可调的储物盒
CN111802773A (zh) * 2019-04-11 2020-10-23 国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物品收纳盒
CN113710130A (zh) * 2019-04-19 2021-11-26 株式会社贝比多 设置有托架的搓澡巾套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5488A (zh) * 2018-03-28 2019-08-23 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带防潮的锂电池组装运输盒
JP7142900B2 (ja) * 2018-07-03 2022-09-28 三甲株式会社 容器
JP7075686B1 (ja) * 2021-04-28 2022-05-26 廣 峯 工具収納具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0648A (zh) * 2014-01-14 2015-06-03 万代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
CN107680259A (zh) * 2014-01-14 2018-02-09 万代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
CN105438602A (zh) * 2015-12-18 2016-03-30 南京理工大学 存储空间可调的储物盒
CN111802773A (zh) * 2019-04-11 2020-10-23 国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物品收纳盒
CN113710130A (zh) * 2019-04-19 2021-11-26 株式会社贝比多 设置有托架的搓澡巾套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54814A (ja)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78287U (zh) 收纳箱
CN203739770U (zh) 控制台组件
DE602004008564D1 (de) Fahrzeug Seitenwand Aufbewahrungsbehälter Anordnung
CN206623764U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的储物箱
JP2010535141A5 (zh)
CN203726468U (zh) 一种汽配箱
CN203372499U (zh) 可折叠的收纳箱
CN205327636U (zh) 一种能防止手机晃动的包装盒
CN202345556U (zh) 汽车后备箱分类存储箱
CN202039697U (zh) 用于控制台的支撑机构
KR101965129B1 (ko) 칸막이를 구비한 플라스틱 상자
CN202764781U (zh) 车用杯架
DE50106618D1 (de) Flurförderzeug mit einem Batterieblock
KR200424472Y1 (ko) 한글 놀이 기구
CN202418242U (zh) 滚柱式线性滑块
CN202944616U (zh) 一种汽车后备箱用储物装置
CN203719304U (zh) 制冷设备的门体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KR20120104052A (ko) 슬라이드 적층형 수납용기의 적층구조 및 적층보관장치
KR200460656Y1 (ko) 벽돌 완구
EP1595818A4 (en) STORAGE BOX
CN205075739U (zh) 物品保持系统以及包括该系统的车辆储存控制台
CN202089318U (zh) 模块组合式储运箱
CN201287863Y (zh) 一种口腔正畸产品包装盒
CN211793587U (zh) 一种侧开口的猫柜
CN106143329A (zh) 用于车辆的储物盒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