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30723U -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30723U
CN202830723U CN 201220320498 CN201220320498U CN202830723U CN 202830723 U CN202830723 U CN 202830723U CN 201220320498 CN201220320498 CN 201220320498 CN 201220320498 U CN201220320498 U CN 201220320498U CN 202830723 U CN202830723 U CN 202830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skin
grinding
skin
knife rest
grafting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204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托马斯·莱纳特
K·布尔
西鲁斯·巴里马尼
京特·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rtgen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irtge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rtgen GmbH filed Critical Wirtgen GmbH
Priority to CN 20122032049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30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30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307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它在支撑体的加工侧的区域内具有凿刀容纳部,并在支撑体的插接延伸部侧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插接延伸部,其中支撑体具有两个构成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它们彼此成角度地设置。为了在这种刀架中实现稳定和耐用的造型,按本实用新型规定,支撑体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它与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地设置。

Description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尤其是用于路面铣刨机的刀架,它在支撑体的加工侧的区域内具有凿刀容纳部,并在支撑体的插接延伸部侧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插接延伸部,其中支撑体具有两个构成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
Figure BDA00001847761500011
它们彼此成角度地设置。
背景技术
从US 3,992,061已知一种刀架,它构成具有一体成型的插接延伸部的支撑体。此支撑体被圆柱形的、构成为凿刀容纳部的孔穿透。加工刀具(在此是圆柄凿刀)可插入此凿刀容纳部中。支撑体具有两个彼此成角度设置的磨削表面,它们用来支撑在基体部件的相应支撑表面上。此基体部件具有插接容纳部,刀架能够以其插接延伸部可更换地装入此插接容纳部中。在安装状态下,刀架的磨削表面贴靠在基体部件的支撑面上。为了保持固定的平面结构,使用了止动螺钉,它把插接延伸部夹紧在基体部件的插接容纳部中。
在进行加工时,加工刀具嵌入到待加工的地面中。在此传递很高的加工力,并由刀架传导至基体部件中。在此,力的方向和大小在相同的条件下变化,这完全是由以下事实引起的:加工刀具形成从进入点至排出点变厚的切屑(逗号形切屑)。此外,力的方向和大小根据不同的参数而变化,例如铣切深度、进给量、待加工的材料等。
尤其在进给速度很快的情况下,US 3,992,061示出的刀架结构没有足够长的寿命来导出加工力。磨削表面尤其会快速地打坏。此外,插接延伸部也会遭受很高的弯曲应力,并且在构件疲劳之后会有插接延伸部裂开的危险。
从DE 34 11 602 A1已知另一种刀架。此刀架具有支撑体,此支撑体通过隆起支撑在基体部件上。夹紧部件成型在支撑体上,该夹紧部件可以通过花键连接与基体部件相连。
从US 4,828,327已知另一刀架。在此,刀架构成为由凿刀容纳部穿透的实心块。此外,此刀架具有螺纹容纳部,该螺纹容纳部与基体部件的螺钉容纳部排成一条直线。固定螺钉可穿过此螺钉容纳部,并可拧入到刀架的螺纹容纳部中。在拉紧固定螺钉时,刀架被拉到基体部件的L形凹槽中,并在该处支撑在支撑面上。此刀架通常突出地设置在铣削轧辊管的表面上。在进行加工时还出现横向力,此横向力横向于刀具进给方向起作用。借助在US 4,828,327中描述的刀架不能总是足够稳固地承受这些在铣削轧辊管的中间纵轴线的方向上起作用的横向力。这些横向力尤其传递到固定螺钉中,然后该固定螺钉则明显地受到剪切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前述类型的刀架,它的特征在于高稳固性和耐用性。
此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支撑体具有另一磨削表面,它与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该刀架在加工侧的区域内具有凿刀容纳部,并在支撑体的插接延伸部侧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插接延伸部,其中所述支撑体具有两个构成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所述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该另外的磨削表面与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地设置。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沿着刀架的进给方向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插接延伸部的前方,并且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逆着进给方向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后面,或者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逆着进给方向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后面,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沿着进给方向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前方。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以及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从插接延伸部侧朝加工侧的方向分开。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基本上关于在插接延伸部的中间纵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中间横向面对称地构造。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正面的护罩的下侧。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背面的支撑套口的下侧。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以及另外的磨削表面构成三面的支撑导向器。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的表面法线分别指向其在刀具进给方向上看的刀架侧。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围成在100°到140°之间的钝角。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和/或在插接延伸部侧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通过过渡部段至少局部地彼此相连。
可选地,所述插接延伸部至少局部地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的范围内连接到插接延伸部侧上。
可选地,所述插接延伸部的纵轴线和由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构成的棱形的中间纵轴线围成在100°到130°之间的角度。
可选地,凿刀容纳部的中间纵轴线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凿刀容纳部过渡到冲刷通道中,并且该冲刷通道至少局部地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区域中流出。
可选地,所述磨削表面对的分别一个第一磨削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彼此成在120°到160°之间的角度摆放并构成支撑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设置有包含角平分线的平面,并且所述插接延伸部的纵轴线关于该平面对称地布置,和/或所述插接延伸部的中间纵轴线与角平分线成-10°至+10°范围内的角度,该角平分线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的中心纵轴线和另外的磨削表面之间构成。
按本实用新型,在刀架上提供三个磨削表面,它们用来把负载转移到基体部件中。在此,这三个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地设置,并因此构成三边的支撑,类似于具有三角形底面的棱锥体。即使加工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该支撑也能确保刀架在基体部件上的固定位置。此外,通过这三个磨削表面,还可以减轻插接延伸部的负担。
在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中,还可以把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磨削表面组合到这三个磨削表面中,以使刀架与特殊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例如还可使用四个磨削表面,它们彼此全部成角度地进行摆放。
按优选的实用新型构造可规定,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沿着刀架的进给方向至少局部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前方,另一个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逆着进给方向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后面。备选地还可规定,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逆着进给方向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后面,另一个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沿着进给方向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前方。这些磨削表面和另外的磨削表面在插接延伸部前方和插接延伸部后方的分布在刀架区域内以最佳的方式考虑到了加工嵌入时的受力情况。如同前面所述的一样,形成了从加工刀具的进入点至排出点逐渐变厚的切屑。在此,加工力在刀具开始应用时关于其方向是这样的,即在插接延伸部之前产生刀架的负载。紧接着,加工力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插接延伸部后面的区域的负载也增大了。磨削表面的前述布局最侍地考虑到了产生的受力情况。
通过以下方式产生了负载优化的构造,即磨削表面对的这两个磨削表面以及此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从插接延伸部朝加工侧的方向分开。分开的磨削表面也在插接延伸部侧的区域内构成棱形的支撑,并在此使得力能够可靠地朝外传递。
为了能使刀架既可当作左边部件也可当作右边部件在不同的位置上加装在铣削轧辊管上,一种尤其优选的实用新型构造规定,此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构造为基本上关于在插接延伸部的中间纵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中间横向面对称。由于刀架在其与基体部件接触的磨削表面的表面区域上对称地构成,在不同的安装位置上可实现相同的负载情况。
优选可规定,另一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刀架正面的护罩(Schürze)的下侧。此正面的护罩通常遮盖基体部件的正面区域,并因此保护它免受磨损。由于此正侧护罩现在也用来安放磨削表面,所以可实现紧凑的构造方式,并可简单地制造出刀架。
还可规定,另一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背面的支撑套口的下侧。在一定的应用条件下,通过此背面的支撑套口可传递大部分的力。此平整的另外的磨削表面在此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如同前面已提到的一样,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以及另外的磨削表面构成三面的支撑导向器。相应地,这三个磨削表面构成具有三角形底面的棱锥体,作为支撑导向器。
为了能可靠地承接在进行加工时出现的横向力,按照实用新型方案规定,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的表面法线分别指向它在刀具进给方向上看的刀架侧。相应地,例如当把刀架装在铣削轧辊管上时,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设置得相对铣削轧辊管的旋转轴线倾斜。通过此布局,能够可靠地将横向力传递出。
如果规定,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围成尤其在100°到140°之间的钝角,则在粗糙的建筑工地运行时以及在不明显的位置上可将刀架可靠地安装在基体部件中。此构造还避免了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卡死,在长时间使用时磨削表面相对于支撑面可能过度疲劳而突出一段。因此,刀架可总是简单地更换。此外,磨削表面的成角度摆放可确保加工力的可靠转移。尤其可考虑到加工力在刀具嵌入时的变化。
按本实用新型的刀架可以是这样构造的,即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和/或此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通过过渡部段在插接延伸部侧的区域内至少局部地彼此相连。相应地,磨削表面在角顶端不重合,因此不会产生可能被破坏的尖锐角度过渡。此外,借助过渡部段,并与基体部段共同作用,还可创造出增补区域。相应地,如果磨削表面和/或基体部件的支撑面过渡疲劳,则刀架可持续地增补到这些增补空间中,其中磨削表面总是保持贴靠在支撑面上。即便必须在现有的基体部段上更换新的刀架,而且可以多次进行,尤其也可以保持平面的表面贴靠。
尤其优选的是,插接延伸部至少局部地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和/或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的范围内连接到插接延伸部侧上。因此,磨削表面可直接配属于插接延伸部,这可使构件尺寸更小,还可提供优化的力传递。
按本实用新型的刀架的特征在于,插接延伸部的纵轴线和由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构成的棱形的中间纵轴线围成在100°到130°之间的角度。在此,还通过此结构特征实现了最佳的力传递。
在刀架上设置凿刀容纳部,例如用来容纳加工刀具(尤其是圆柄凿刀)的孔,在这样的构造中优选规定,凿刀容纳部的中间纵轴线至少局部地设置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因此一方面,可以实现使通过加工刀具施加的加工力良好地分散在两个磨削表面上。此外,刀架也可定位在相对铣削轧辊管的不同定向中,其中在此可保持可靠的力传递。
业已表明,如果规定,由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构成的棱形的中间纵轴线和凿刀容纳部的中间纵轴线之间的角度在40°到90°之间,优选在50°到80°之间,则待传递的力可最优地划分成纵向力和横向力。此角度位置还确保,刀架通过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的摆放不会出现过大的构造宽度,并因此确保了材料优化的构造。
按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构造方案可规定,凿刀容纳部过渡到冲刷通道中,并且冲刷通道至少局部地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的区域中离开。此冲刷通道因此这样设置,即磨削表面不会彼此接合成尖端。
如果按实用新型方案规定,磨削表面对的第一磨削表面和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分别彼此成角度摆放,优选在100°到140°之间,并构成支撑区域,则刀架可插入并且稳定地保持在基体部件的同样相应构成的、成角度的刀架容纳部中。张开角度在方向上塑造很大的带宽,力从此方向在刀具嵌入的进程中并通过其它参数的变化来起作用。
一种尤其优选的实用新型方案是,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之间设置有包含着角平分线的平面,并且插接延伸部的纵轴线关于该平面对称布置。通过此对称构造,刀架还可安装在铣削轧辊管或类似物体的不同安装位置上,其优点是,只需要一个方案,不必借助左边和右边的刀架来工作。
可额外或备选地规定,插接延伸部的中间纵轴线与角平分线设置得在-10°至+10°的角度范围内,此角平分线形成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的中间纵轴线和另外的磨削表面之间。因此,在刀架与基体部件拉紧时,可施加均匀的预应力。在此尤其优选地规定,此角度范围在-2°至+2°之间。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在附图中描述的实施例详细地阐述了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在透视的侧视图中示出了基体部件和刀架的组合;
图2在拆分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的视图;
图3在前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和2的刀架;
图4在后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至3的刀架;
图5在从左边看的侧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至4的刀架;
图6在通过刀架的中间横向平面的竖直剖面中示出了按图5的视图;
图7在从右边看并且局部剖切的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至6的刀架;
图8示出了图5中的用VIII-VIII标出的截面;
图9示出了图7中的用IX-IX标出的截面;
图10示出了图7中的用X-X标出的截面;
图11在俯视图中示出了按图1的刀具组合;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用XII-XII标出的截面;
图13在从前方看的视图中示出了按图5的刀架;
图14在从后方看的视图中示出了刀架;以及
图15在旋转后的侧视图中示出了刀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由基体部件10和刀架20构成的刀具组合。在此,刀架20可更换地与基体部件10相连。此基体部件10具有实心的基体13,此基体具有下方的连接侧11。此连接侧11是凹陷地拱曲,其中按照铣削轧辊管的外径来选择此拱形。因此,基体部件10能以其连接侧11安放在铣削轧辊管的外侧上,并固定地焊接在它上面。基体13在正面具有隆起,此隆起在侧面由斜面14限定,并在正面由坡面15限定。坡面15彼此成角度地设置,而斜面14成角度地与坡面15相接。因此,基体部件10在正面形成箭头状的几何形状,此几何形状使基体部件10具有更好的空间效果。
如图2所示,在基体部件10中加工出具有插接容纳部16.7的刀架容纳部16。在此,插接容纳部16.7完全穿透基体13,并因此通到连接侧11中。在基体部件10中加工有螺纹容纳部18,它通到插接容纳部16.7中(见图12)。刀架容纳部16具有第一支撑面16.1和第二支撑面16.2。此第一支撑面16.1构成第一支撑面对,第二支撑面16.2构成第二支撑面对。在此,支撑面16.1、16.2在每个支撑面对中都分别彼此成角度地设置。此外,支撑面16.1也分别相对支撑面16.2成角度地设置,因此产生了钝角的刀架容纳部16。在单个支撑面16.1和16.2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分别设置有形式为凹槽的增补空间16.3、16.4、16.5。在增补空间16.5的区域中还设置有凹槽16.6,它创造了从刀架容纳部16至螺纹容纳部18的过渡部位。
还如图2所示,在螺纹容纳部18的入口周围形成有表面17,此表面在侧面由斜面限定,其中此斜面分叉地朝基体部件10的背侧敞开。以这种方式使表面17更易清洁,并使压紧螺栓40的刀具容纳部43更易清洁。此压紧螺栓40具有螺纹部段41,压紧螺栓借助它可拧到螺纹容纳部18中。此外,压紧螺栓40构造具有形式为截锥形的轴颈的压紧部42,该压紧部一体地成型在螺纹部段41上。
还如图2所示,刀架20可与基体部件10相连。此刀架20具有支撑体21,此支撑体在正面配备有护罩22。此护罩22承载着一体成型的连接件22.1,此连接件从护罩22开始朝上升高。套口23还一体地成型在支撑体21上,此套口终止于圆柱形部段24。此圆柱形部段24设置有磨损标志,它在此处构成为环形槽26。圆柱形部段24借助支撑面25封闭,此支撑面同中心地环绕着凿刀容纳部27的孔入口。此凿刀容纳部27通过棱角状的导入部段27.1过渡到支撑面25中。
还如图4所示,凿刀容纳部27构成为通孔。支撑体21配设有背侧的凹槽,此凹槽当作冲刷通道28来用。此冲刷通道28因此在其孔出口的范围内径向朝外地开启凿刀容纳部27。因此,在刀具使用时进入凿刀容纳部27中的废料颗粒可通过冲刷通道28径向朝外地输送出去。
从图3可看到,支撑体21在护罩22的区域内具有第一磨削表面29.1。这些磨削表面29.1彼此设置成钝角ε1(见图13),并通过过渡部段29.2彼此相连。在此,第一磨削表面29.1之间的角度ε1相当于基体部件10的第一支撑面16.1之间的角度。
从图4可看到,支撑体21在背侧具有指向下方的第二磨削表面29.4。此第二磨削表面29.4彼此以角度ε2设置(见图14),其中第二磨削表面29.4之间的角度ε2在此也相当于基体部件10的第二支撑面16.2之间的角度。第一磨削表面29.1借助过渡部段29.2过渡到彼此,而在第二磨削表面29.4之间通过冲刷通道28和过渡部段29.5构成过渡区域。
磨削表面29.1和29.4分别构成形式为棱形的磨削表面对。在此,此棱形具有中间纵轴线MLL,此中间纵轴线构成在第一磨削表面29.1或第二磨削表面29.4中的两个之间的角平分面中。在图13和14中,这些角平分面用WE标出。中间纵轴线在该处用MLL标出,其中中间纵轴线MLL原则上可位于角平分面内的任意位置上。
图3和4结合图13和14示出了,第一磨削表面29.1以及第二磨削表面29.4从插接延伸部侧出发朝加工侧分开。在此实施例中,磨削表面29.1、29.4上的平面法线相应地从插接延伸部侧朝加工侧集中。此表面法线因此在刀具作用点的范围内集中,在此范围内加工力传导至刀具系统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意义中,例如第一磨削表面29.1可指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第二磨削表面29.4中的一个或两个指另外的磨削表面。反过来,这两个第二磨削表面29.4也可构成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而一个或两个第一磨削表面29.1则构成另外的磨削表面。下面继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磨削表面29.1/29.4。
应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磨削表面29.1或29.4的两个磨削表面对最优地考虑到了刀具嵌入时的加工力的变化。在刀具作用时产生逗号形切屑。在产生切屑时,不仅力的大小会改变,而且力的方向也会改变。相应地,加工力在刀具嵌入开始时这样起作用,即它通过由第一磨削表面29.1构成的磨削表面对来导出。在刀具继续嵌入时,加工力的方向则会转动,加工力则慢慢增大地通过由第二磨削表面29.4构成的磨削表面对来导出。相应地,磨削表面对之间的角度γ’(见图5)必须这样构成,即考虑加工力的变化,并且此加工力总是作用到由磨削表面对构成的棱形中。
在图3和9中标出了刀架20的中间横向平面MQ。此刀架关于该中间横向平面MQ镜像对称地构成,因此它可作为右边部件或左边部件加装在铣削轧辊上。
在图3和4中用常见的箭头标出了进给方向。刀架侧横向于进给方向布置。磨削表面29.1和29.4的表面法线因此分别指向刀架在刀具进给方向上看的侧面,并且指向下方,如同从图3和4中明显示出的一样。图5再次在侧视图中示出了此情况。
但是,加工力不仅在按图5的图面方向上起作用,而且还在横向方向上起作用。此横向力分量然后通过磨削表面29.1、29.4的成角度摆放(ε1、ε2)理想地承接。因为在刀具开始嵌入时,在横向方向上把加工力传递得较少,所以角度ε1也可选择得小于ε2。
图5还示出了,插接延伸部30一体地成型在支撑体21上,并通过倒圆过渡部位29.3过渡到第一磨削表面29.1和第二磨削表面29.4中。在此,插接延伸部30这样设置,即它基本上(在此大约90%)在第一磨削表面29.1的范围内接在支撑体21上。此插接延伸部30在正侧具有两个贴靠面31.1。如图3所示,它们构成为凸出拱起的圆柱形表面。此贴靠面31.1沿着并且平行于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见图5)延伸。贴靠面31.1因此也彼此平行。贴靠面31.1在插接延伸部30的圆周方向上设置得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它们具有相同的拱起半径并设置在共同的分度圆上。此拱起半径相当于分度圆直径的一半。在贴靠面31.1之间的范围内设置有凹槽31.2,其中贴靠面31.1平行于此凹槽31.2进行延伸。此凹槽可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是简单的凹部。在此实施例中,凹槽31.2构成波谷,它在贴靠面31.1之间凹下地构成。在此这样设计凹度,即产生局部-圆柱形的几何形状。如图13所示,凹槽31.2不是在插接延伸部30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而是只在部分区域上延伸。凹槽31.2朝插接延伸部30的自由端部(即在插入方向)上敞开。在贴靠面31.1的对面,插接延伸部30在背侧具有压紧螺栓容纳部32,它可配备压紧面32.1。
图6和9示出了,两个贴靠面31.1之间的凹槽31.2具有凹下拱曲的几何形状,并且尤其可构成局部圆柱形的横截面。
图7至10详细地阐述了插接延伸部30的造型。图9明显地示出了凹槽31.2的凹下拱曲部,它接在凸起的贴靠面31.1上。从图10中可明显看到,插接延伸部30在它与贴靠面31.1相接的区域中具有基本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横截面造型。图8示出了压紧螺栓容纳部32的区域,其中压紧面32.1相对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形成角度δ。在此,此装置角(Anstellwinkel)δ优选在20°到60°之间的范围内,以实现刀架20最佳的啮合效果。
图7还示出,压紧面32.1以间距A相对插接延伸部30在支撑体21上的接合区域布置。
贴靠面31.1以间距B相对插接延伸部30在支撑体21上的接合区域布置。贴靠面31.1的表面重心以间距C相对压紧面32.1的表面重心布置。
为了把刀架20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中,插接延伸部30插入插接容纳部16.7中。此插入运动借助第一和第二第一磨削表面29.1、29.4来限定,它们止挡在第一和第二支撑面16.1、16.2上。
如同从图1和12可看到的一样,此配置这样安排,即过渡部段29.2位于增补空间16.4上,增补空间16.5被过渡部段29.5搭接,并且侧面的增补空间16.3被在第一和第二磨削表面29.1、29.4之间构成的角区域搭接。通过刀架20在这些增补空间16.3、16.4、16.5的区域内的间距,可使在磨削表面29.1,29.4和/或支撑面16.1,16.2疲劳时,刀架20在进行加工时增补到增补空间16.3、16.4、16.5中。如果磨损的刀架20在现有的基体部件10上更换成新的时,这一点尤其适用。为了固定前述的安装状态,压紧螺栓40拧入螺纹容纳部18中。在此。压紧部42以其平坦的端面压在压紧面32.1上,并且这样产生在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的方向上起作用的牵引力。但同时,压紧螺栓40相对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这样成角度地摆放,使得在朝向前侧的方向上起作用的张力可施加到插接延伸部30中。此张力通过贴靠面31.1传递到插接容纳部16.7的圆柱形部段的相应凹下的配对面中。通过凹槽31.2确保贴靠面31.1的间距,即,插接延伸部30通过两个在侧面由贴靠面31.1构成的支撑区域可靠地固定。因此,尤其还通过这两个贴靠面31.1,可把出现的单位面积压力保持较小,这可实现插接延伸部30的可靠固定。
由于刀架20在磨损情况下可增补到增补空间16.3、16.4、16.5中,所以能有效地补偿磨损,其中磨削表面29.1、29.4在每个位置都超出支撑面16.1、16.2,所以在磨损的情况下,每个支撑面16.1、16.2都能均匀地磨损,而不会出现所谓的毛刺或毛边。如果基体部件10的耐用度持续了刀架20的多个寿命周期(如同通常要求的那样),则此构造是尤其有利的。未磨损的刀架20则总是还可稳固地夹紧并保持在部分磨损的基体部件10上。因此机器的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在此机器中应用了由基体部件10和刀架20构成的刀具系统。通常,在这样的机器(例如路面铣刨机或露天采煤机)上安装着多个刀具系统。在此,基体部件大多焊接在铣削轧辊管的表面上。现在如果所有刀具20或其中的几个磨损了,则可简单地用新的未磨损的刀架或部分磨损的刀架20(它例如可用于粗略的拆卸工作)来更换。
在更换时,首先松开压紧螺栓40。然后,磨损的刀架20以其插接延伸部30可从基体部件10的插接容纳部16.7中拔出,并且拿开。然后,新的(或部分磨损的)刀架20以其插接延伸部30装在基体部件10的插接容纳部16.7中。现在,压紧螺栓40必要时可用新的来代替。它然后拧入基体部件10中,并以上述方式与刀架20拉紧。
从图12可看到,基体部件10具有隆起50,它伸入插接容纳部16.7中。此隆起50在此由圆柱形销钉构成,它从接合侧11压入局部圆柱形的凹槽19中。此局部圆柱形的凹槽19在此以超过其圆周的180°包围着圆柱形销钉,因此它不可丢失地被固定。圆柱形销钉突出到凿刀容纳部27中的区域嵌入贴靠面31.1之间的凹槽31.2中。在插接延伸部30插入插接容纳部16.7中时,此隆起50可靠地穿过朝插接延伸部30的自由端部敞开的凹槽31.2。因此,实现了刀架20相对于基体部件10的对齐。此对齐确保了,第一和第二磨削表面29.1、29.4配合精确地贴靠在支撑面16.1、16.2上,从而避免错误安装。此外,隆起50以及在几何形状方面与之相匹配的凹槽31.2以锁-钥-原理避免错误的刀架20意外安装在基体部件10上。
下面还详细地阐述了按本实用新型的刀架20的角度关系。
从图5可看到,凿刀容纳部27的中间纵轴线24.1与过渡部段29.2或29.5的纵向朝向成角度α或并因此也相对由第一磨削表面29.1或由第二磨削表面29.4构成的棱形的中间纵轴线MLL成角度α或
Figure BDA00001847761500132
在此,此角度α在40°到60°之间,而
Figure BDA00001847761500133
在70°到90°之间。
图5还示出了,当磨削表面29.1和29.4投影到横向于进给方向的平面中时(按图5的投影),磨削表面29.1和29.4彼此以在40°到60°之间的角度γ进行布置,或过渡部段29.2和29.5之间的张开角度在按图5的纵向定向中在120°到140°之间。相应地,两个由磨削表面29.1和29.4形成的棱形(磨削表面对)的中间纵轴线MLL之间的角度γ′在120°到140°之间。此外,在磨削表面29.1、29.4的这种投影中,第一磨削表面29.1相对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成角度β,而第二磨削表面29.4相对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成角度μ。相应地,这也适用于棱形的中间纵轴线MLL。此角度β和μ在此可在100°到130°的范围内,优选在110°到120°的范围内。
图13示出了,第一磨削表面29.1围成角度ε1。此角度ε1优选应在100°到120°的范围内。此角度ε1的角平分线在一个平面内,图13示出的插接延伸部30关于该平面对称地布置。
如图14所示,后面的第二磨削表面29.4也相应地以角度ε2进行摆放。当然,此角度ε2与角度ε1不同,在此实施例中在120°到140°之间,插接延伸部30也关于该角度ε2的角平分面对称布置和构造。
图15示出,第一磨削表面对的分别一个第一磨削表面29.1以及第二磨削表面对的第二磨削表面29.4彼此以角度ω进行摆放,并构成支撑区域。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该刀架在加工侧的区域内具有凿刀容纳部(27),并在支撑体(21)的插接延伸部侧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插接延伸部(30),其中所述支撑体(21)具有两个构成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所述磨削表面彼此成角度(ε1、ε2)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21)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该另外的磨削表面与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29.1、29.4)彼此成角度(γ’、ω)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29.1、29.4)沿着刀架(20)的进给方向(V)至少局部设置在所述插接延伸部(30)的前方,并且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至少局部地逆着进给方向(V)设置在插接延伸部(30)的后面,或者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29.1、29.4)逆着进给方向(V)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插接延伸部(30)的后面,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至少局部地沿着进给方向(V)设置在插接延伸部的(30)前方。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两个磨削表面(29.1、29.4)以及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从插接延伸部侧朝加工侧的方向分开。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基本上关于在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M)的方向上延伸的中间横向面(MQ)对称地构造。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正面的护罩(22)的下侧。
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至少局部地构成背面的支撑套口的下侧。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以及另外的磨削表面(29.1和29.4)构成三面的支撑导向器。
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的表面法线分别指向其在刀具进给方向(V)上看的刀架侧。
9.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围成在100°到140°之间的钝角(ε1、ε2)。
10.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和/或在插接延伸部侧的区域内的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通过过渡部段(29.12、29.5)至少局部地彼此相连。
11.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延伸部(30)至少局部地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的范围内连接到插接延伸部侧上。
12.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延伸部(30)的纵轴线和由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构成的棱形的中间纵轴线(MLL)围成在100°到130°之间的角度(β、μ)。
1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凿刀容纳部(27)的中间纵轴线(24.1)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之间。
1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凿刀容纳部(27)过渡到冲刷通道(28)中,并且该冲刷通道(28)至少局部地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4)之间的区域中流出。
1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表面对的分别一个第一磨削表面(29.1)和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磨削表面(29.4)彼此成在120°到160°之间的角度(ω)摆放并构成支撑区域。
1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刀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之间设置有包含角平分线的平面,并且所述插接延伸部(30)的纵轴线关于该平面对称地布置,和/或所述插接延伸部(30)的中间纵轴线与角平分线成-10°至+10°范围内的角度,该角平分线在磨削表面对的磨削表面(29.1、29.4)的中心纵轴线和另外的磨削表面(29.1、29.4)之间构成。
CN 201220320498 2012-07-03 2012-07-03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0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20498 CN202830723U (zh) 2012-07-03 2012-07-03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20498 CN202830723U (zh) 2012-07-03 2012-07-03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0723U true CN202830723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42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2049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0723U (zh) 2012-07-03 2012-07-03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07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28A (zh) * 2011-07-04 2013-01-09 维特根有限公司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28A (zh) * 2011-07-04 2013-01-09 维特根有限公司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4728A (zh)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CN102562063B (zh) 刀架
CN202081892U (zh) 刀具夹持器、基座和工具结构
US9765620B2 (en) Chisel holder
RU2479717C2 (ru) Резцедержатель и базирующая деталь для приема резцедержателя
CN203214061U (zh)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支承件及地面加工机
CN101990502B (zh) 挂车的插接系统
CN202830723U (zh) 用于地面加工机的刀架
CN102644192A (zh) 在圆柱体上装配刀片的方法、刀片、圆柱体和切割装置
EP2811114A1 (en) Tool support for cutting heads
CN104364446A (zh) 用于拆除工具的钳口组件
CN201482877U (zh) 具有快拆式模具的送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1020110515259 2011.07.04 DE

Number: 13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9

CU03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1020110515259 2011.07.04 DE

Number: 13

Volume: 29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NONE TO: 1020110515259 2011.07.04 DE

RECT Rectification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