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30378U - 防风针织布结构 - Google Patents
防风针织布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830378U CN202830378U CN 201220298106 CN201220298106U CN202830378U CN 202830378 U CN202830378 U CN 202830378U CN 201220298106 CN201220298106 CN 201220298106 CN 201220298106 U CN201220298106 U CN 201220298106U CN 202830378 U CN202830378 U CN 2028303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ber
- knitted cloth
- windproof
- density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其具有一织物密度,该防风针织布的经向密度为19.7~59.1g/厘米,纬向密度为31.5~55.1g/厘米,主要是藉由收缩值不同的纤维线混纺成中介于两收缩值的纱线,再以高针织密度予以织造,进行针织织造单层或双层或法兰西组织或刷毛组织等结构,藉此织造出的防风针织布的线环长度得以在高针织密度下更产生适当的收缩,配合进线速度与织造速度具有一定差值的状态,藉此就能使该防风针织布具有针织织法的柔软、富弹性的舒适触感,又增加能具有防水功效,使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针织布能适合作为机能性衣物,提高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具体涉及一种与高密度防风针织布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织物的织造方法中,平织法及针织法为常见织法的其中两种,其中,平织法造出的织物具有密度高、无弹性、布料挺及可防水的结构特性,而针织法则具有密度低、有弹性、布料软及透气的结构特性,不同的织物织法适用于不同的产品,然而,若为了达到防水的特性而使用平织法的织物制成具防水功效的衣物,由于其密度高、无弹性的结构特性使得该具防水功效的衣物整体较为僵硬,使用者长时间穿着较容易产生不舒适感;而一般针织法的织物10,如图1及图2所示,该织物10的线环11长度较长,使该织物10的密度较低,如此使该织物10虽然具有温柔触感及弹性,且适于穿着但无法提供防水的机能性;且也由于该织物的线环11长度长,密度低,因此该织物的结构紧密度低、且表面松散,因此该织物就很容易因勾到物品而损坏,使用寿命短;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潜心研究并更深入构思,历经多次研发试作后,终于实用新型出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藉由至少两种收缩值不同的纤维且不同长度的纤维混纺成纱线后针织而成的防风针织布,使能具备柔软触感以供作为衣物穿着之用,且提升该防风针织布的密度,提供防风甚至防水的功能,并藉以能作为具防水防风防尘机能性高的衣物,提高经济价值。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该防风针织布由数个线环交互环扣所构成,其特点是:所述防风 针织布具有一织物密度,该防风针织布的密度值的经向密度为19.7~59.1g/厘米,纬向密度为31.5~55.1g/厘米,每平方米的重量为60~210g/SQM,环长收缩率为3~25%,且线环以两种不同收缩值的纤维混纺而成纱线。
所述两种纤维分别为BWS为15~85%的高收缩值及BWS为-15~15%的低收缩值纤维。
所述高收缩值纤维是支数为15D~100D的聚脂纤维,而该低收缩值纤维是支数为15D~100D的聚脂纤维或20D~160D的NYLON纤维。
所述两种纤维中的一种成长纤结构形态,另一种纤维则为短纤形态,该长纤为蕊心,而该短纤在外部包覆,或该短纤在内部而该长纤在外部包覆的结构形态。
所述两种纤维以该高收缩值纤维与该低收缩值纤维重量或体积比为1:1.5~1:10.5倍的比例予以混纺。
本防风针织布是由至少两种收缩值不同的纤维且不同长度的纤维混纺成纱线后针织而成的防风针织布,使能具备柔软触感以供作为衣物穿着之用,且提升该防风针织布的密度,提供防风甚至防水的功能,并藉以能作为具防水防风防尘机能性高的衣物,提高经济价值;同时,藉由不同进线速度以及织造速度针织成的防风针织布,藉该收缩特性的改变,更增加该织物结构的密度,并予以改质,形成表面具有高密度高稳定性的防风结构,以达到高防风性能的针织布结构。更藉由进线速度小于织造速的5~35%,便能使防风针织布的线环长度短于该进线速度与该织造速度相当时的长度,以使防风针织布因而形成高线环密度的结构,该防风针织布不仅因而具有防风针织布的柔软、富弹性之触感,又提升防风性,甚至可达到防水的效果,能作为具机能性衣物的使用,且又具有结构紧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更配合改质将该高密度的结构予以固化形成一低弹性高稳定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织物的示意图。
图2为已知织物的线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针织布的织造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针织布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针织布的线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风针织布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针织布的检测数据表。
图8为市售防风功能性商品的检测数据表。
标号说明:
织物10 线环11
进线20 织造30
防风针织布40 线环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兹请配合附图详述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针织布的的制作的较佳实施例如图3所示,包含:
进线20,由一储线器送出纱线,且该储线器送出纱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速度,形成一进线速度;以及
织造30,由一织布机以细针针织的方式织造成具有高密度的数个线环的防风针织布,且织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速度,形成织造速度,其中,该进线速度小于该织造速度5~35%,最佳值为20%,也就是使织造速度大于该进线速度20%,藉此,就能同时减短该防风针织布的各线环的长度,并使该防风针织布整体结构提高密度。
其中,该纱线是以两种不同收缩值的纤维混纺而成,该两种纤维的收缩值以及材料分别为一高收缩值(B.W.S.,Boiling Water Shrinkage沸水收缩值15~85%),而支数系为15D(Denier,纤维丹尼)~100D(Denier,纤维丹尼)的POLYESTER纤维,配合一低收缩值(BWS-15~+15%),而支数则在15D~100D的POLYESTER纤维,或另一低收缩值的20D~160D的NYLON纤维;
该两种纤维依一定的重量(或体积)比例,如:高收缩值与低收缩值比为1:1.5~1:10.5倍的比例予以混纺而成,而该两种纤维系一种纤维为长纤形态而另一种纤维为短纤形态混纺而成,混纺的方式分别为长纤为蕊心,而短纤 在外部包覆,或者短纤在内部而长纤在外部包覆的相反结构形态,以使该纱线的特性界于原两种纤维的物理特性间,且其藉由比例上的调整,使该纱线的特性较为接近长纤或短纤。
而该细针高密度的针织织造形成的经向密度为19.7~59.1g/厘米,纬向密度为31.5~55.1g/厘米,每平方米的重量约为60~210g/SQM,藉以细针针织织造成环长收缩率为3~25%的织物。
而该细针针织的结构,包括有:单层或双层或法兰西组织或刷毛组织等结构,经过后改质加工,防风透气度达到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所规定(ISO 9237),风速压力值100PA,防风数值在50~100 cm3/cm2/s之间。
而以该防风针织布制法织造出的防风针织布40,如图4及图5所示,是由数个线环41交互环扣所构成,且该防风针织布40具有一高密度的结构,使其线环41间的空隙小至达到前述的防风性以及防雨性能,该防风针织布40即藉由该一密度的提升达到防风防雨的功能与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降低储线器的进线速度,因此会使得织造出的防风针织布40的每一线环41长度降低,同时,组成防风针织布40的线环41密度也会提高,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以针织的方式织造,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针织布40具有针织法织造的柔软、有弹性的结构特性,适合作为衣物供使用者长时间穿着;而更由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进线速度与织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得防风针织布40的线环41密度增加,藉此又能提高该防风针织布40密度,提供防风甚至到达防水程度的结构特性;
同时,也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防风针织布40的线环41长度缩短,因此能使该防风针织布40的表面更为平整,而能避免穿着时勾到周围物品的现象,当然,也由于紧密的表面,就算勾到该防风针织布40,藉由其紧密的结构也就能确保其结构不受损坏,如此就同时又能提高该防风针织布40的使用寿命;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同时兼具防风甚至防水但又有柔软、有弹性的触感,能提供具机能性而又舒适的使用,可适用于高经济价值的产物,且又具有结构紧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防风针织布40是本实用新型以单面针织的织造方式 织成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双面针织的织造方式织造,而以双面织造的防风针织布40如图6所示,并能达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功效。
再者,为使本实用新型织造完成后的结构更为稳定,因此于织造30后还能再进行改质的步骤,改质步骤是对织造30完成后的防风针织布40进行加热,使该防风针织布40的表面因加热产生固化反应,如此便能使该防风针织布40改质后的表面结构弹性变小,结构形态更为稳定,并能维持织造30后的密度,而使用时,就能将仅对该防风针织布40进行单面改质,则未进行改质的一面就能面向使用者的肌肤,提供舒适的触感,改质后的一面则面向外面,藉以维持结构密度的稳定性,以提供较佳的防水与防风性能。
该改质的条件是以190~205℃温度经过1~5sec时间,以使该防风针织布物理特性防风透气度达到在风速压力值100PA下,防风数值在3~50 cm3/cm2/s间的国际标准(ISO 9237)规定;且更可达到符合AATCC35雨淋实验检测之规定,以成为可防水的针织布结构。
其中,按本实用新型制成的质轻可防风甚至防雨的针织布结构送验,可获得如图7所示的数据,其中,各块布的防风数值均在3~50 cm3/cm2/s之间,已达到防风的诉求,而同时具有防雨机能的布种则有编号R6033,R6267,R0091,R1268以及R2156等,其雨淋实验的透水量在1g以下,已达到防雨的境界,因此以本实用新型制成的针织布确可达到前述目的所述。
再者若将之与市售防风功能性布料进行测试比对,具有如下优点:
1、质轻:本实用新型藉由布本身的结构予以密织以及改质而可达成防风的目的外,更比较本实用新型与市售防风功能性商品的重量(参见图8),是由市售布190~347平方克重减至本实用新型的126~190平方克重,其约轻量30~40%,因此在运送可降低成本以及CO2排放量,更可在穿着上增加舒适性。
2、加工流程简化:本实用新型藉由结构的密度与直接改质达成诸目的,与习知为予增加防风性而涂布防风材料的工续,显然简化成本低,且少用化学的防风材料,避免对于环境造成二次破坏,以及减少使用者穿着时受到防风材质可能的化学伤害。
3、降低穿着动作摩擦产生的噪音:本实用新型于布的表面并无其它材料, 相互摩擦不致发生不必要的噪音,较市售防风功能性商品穿着时噪音量减低,提高穿着的舒适感。
Claims (5)
1.一种防风针织布结构,该防风针织布由数个线环交互环扣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针织布具有一织物密度,该防风针织布的密度值的经向密度为19.7~59.1g/厘米,纬向密度为31.5~55.1g/厘米,每平方米的重量为60~210g/SQM,环长收缩率为3~25%,且线环以两种不同收缩值的纤维混纺而成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针织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纤维分别为BWS为15~85%的高收缩值及BWS为-15~15%的低收缩值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风针织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收缩值纤维是支数为15D~100D的聚脂纤维,而该低收缩值纤维是支数为15D~100D的聚脂纤维或20D~160D的NYLON纤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针织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纤维中的一种成长纤结构形态,另一种纤维则为短纤形态,该长纤为蕊心,而该短纤在外部包覆,或该短纤在内部而该长纤在外部包覆的结构形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针织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纤维以该高收缩值纤维与该低收缩值纤维重量或体积比为1:1.5~1:10.5倍的比例予以混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98106 CN202830378U (zh) | 2012-06-25 | 2012-06-25 | 防风针织布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98106 CN202830378U (zh) | 2012-06-25 | 2012-06-25 | 防风针织布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830378U true CN202830378U (zh) | 2013-03-27 |
Family
ID=47942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298106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0378U (zh) | 2012-06-25 | 2012-06-25 | 防风针织布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83037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38555A (zh) * | 2017-07-21 | 2017-11-10 | 何炽斌 | 一种柔软膨松的纱线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10129970A (zh) * | 2019-04-03 | 2019-08-16 | 盐城福汇纺织有限公司 | 具有抗皱、防风性能的高收缩短纤针织布料及其制造方法 |
-
2012
- 2012-06-25 CN CN 201220298106 patent/CN20283037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38555A (zh) * | 2017-07-21 | 2017-11-10 | 何炽斌 | 一种柔软膨松的纱线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07338555B (zh) * | 2017-07-21 | 2021-03-23 | 何炽斌 | 一种柔软膨松的纱线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10129970A (zh) * | 2019-04-03 | 2019-08-16 | 盐城福汇纺织有限公司 | 具有抗皱、防风性能的高收缩短纤针织布料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84565U (zh) | 一种牛仔面料 | |
CN103469435A (zh) | 一种多功能弹力牛仔布 | |
CN208930858U (zh) | 一种防紫外线面料 | |
CN203080271U (zh) | 一种锦纶dty褶皱织物 | |
CN202830378U (zh) | 防风针织布结构 | |
CN203159822U (zh) | 一种弹力牛仔布 | |
CN202744761U (zh) | 一种具有立体感的面料 | |
CN201817640U (zh) | 一种人字仿毛呢面料 | |
CN210759651U (zh) | 一种麂皮复合贝斯压花人造革 | |
CN208274105U (zh) | 一种吸湿速干且环保有型的针织自然弹polo衫 | |
CN207535393U (zh) | 一种新型防水面料 | |
CN201752944U (zh) | 雪纺复合布 | |
CN202099486U (zh) | 全棉竹节老粗布床单 | |
CN206337357U (zh) | 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涤纶大提花面料 | |
CN217418926U (zh) | 一种弹力羊绒牛仔面料 | |
CN104404787A (zh) | 一种全棉防水、防油、防污性能的全棉复合功能面料 | |
CN215628567U (zh) | 一种蜂窝式3d经编服装面料 | |
CN215551488U (zh) | 一种耐磨防水型牛仔布面料 | |
CN211222363U (zh) | 一种柔软透气的仿鹿皮布 | |
CN201800276U (zh) | 针织植绒布 | |
CN210362836U (zh) | 一种仿棉记忆针织布 | |
CN211522501U (zh) | 一种超柔双层双色吸湿保暖摇粒绒面料 | |
CN202965369U (zh) | 一种双面弹性泳衣面料 | |
CN217395871U (zh) | 一种复合型保温针织布 | |
CN215531730U (zh) | 一种透气凉爽训练t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