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23122U - 废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823122U CN202823122U CN2012205233748U CN201220523374U CN202823122U CN 202823122 U CN202823122 U CN 202823122U CN 2012205233748 U CN2012205233748 U CN 2012205233748U CN 201220523374 U CN201220523374 U CN 201220523374U CN 202823122 U CN202823122 U CN 2028231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al medium
- pipeloop
- cooling water
- medium
- gas coo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将用于冷却高温废气的气体冷却器所回收的大量热稳定地放出(消耗)的装置、且能够稳定地维持除尘装置的性能。在设置于废气流路中的气体冷却器内配置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该废气流路供自包含锅炉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流动,在气体冷却器的入口侧设置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在热介质循环管线上连接供热介质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还设有绕过气体冷却器而与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连接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和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利用热交换器放出高温废气,同时,通过与废气温度相应地调整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稳定地维持除尘装置的除尘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自包含锅炉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中的煤尘、有害成分除去的废气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废气处理装置中的电除尘装置的效率的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废气处理装置,图3表示了低低温EP系统的概略系统。图3所示的废气处理装置由如下结构构成:在自包含锅炉在内的燃烧装置1排出的废气的流路中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2、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3、气体冷却器4、除尘装置5、排气风扇6、湿式脱硫装置7、气体再加热器10和烟囱9。
气体冷却器4和气体再加热器10利用配管以闭环方式连接,热水作为热介质在配管内循环。在气体冷却器4中升温后的热介质流入到气体再加热器10中,通过与废气进行热交换而降温之后,返回到气体冷却器4。
自燃烧装置(锅炉)1排出的废气在空气预热器3中与燃烧用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被导入到气体冷却器4中,在温度进一步降低之后被导入到电除尘机5中,从而除去废气中的大部分煤尘。之后,利用风扇6使废气升压而被送到湿式脱硫装置7中,从而除去废气中的硫氧化物等酸性有害物质。在利用热介质循环管线将气体冷却器4的回收热循环供给到气体再加热器10而使在湿式脱硫装置7中被冷却至饱和气体温度的废气升温之后,将该废气自烟囱9排出到大气中。
在该低低温EP系统中,当利用气体冷却器4使流入到电除尘机5中的废气温度下降时,废气中的煤尘的电阻降低,电除尘机5的除尘性能上升是公知的技术,已经被实用化。
对于利用上述实用化的气体冷却器4使流入到电除尘机5中的废气温度降低的废气处理系统,鉴于废气自烟囱9扩散(落地浓度)的问题,在日本国内等为了使自烟囱9排出的废气排出温度为预定值以上,采用像图3所示的废气处理系统那样利用气体再加热器10使湿式脱硫装置7的出口的水分饱和的废气升温的结构。
但是,在不必使自烟囱9排出的废气排出温度为预定值以上的地区中,不必设置图3所示的气体再加热器10。在这种情况下,公知有替代设置气体再加热器10而设有用于使气体冷却器4的回收热被海水回收的热介质循环管线的结构(日本特开2006-308269号公报(图6))。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9-117169号公报中公开有这样的发明:将热电联供系统的气体发动机的废气高温侧的热作为热电发电单元的热源,使上述废气的低温侧的热流过温水热交换器和散热热交换器来进行散热。
在日本特开2001-239129号公报中公开有在锅炉废气处理装置中的燃烧用空气预热器的下游侧配置热回收器,将由设置在该热回收器中的热介质管线得到的热用作供水加热器的热。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146676号公报中公开有来自被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的电力输出、供发动机废气通过的废气热交换器以及使冷却水通过废气热交换器而取得热水输出的热电联供系统;公开有利用冷却水使上述高温废气在废气热交换器中冷却,将加热冷却水而得到的热水积存在贮水槽中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8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17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39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46676号公报
在图3所示的以往技术中,采用为了使高温废气冷却并且除去废气中的煤尘而使用在电除尘器5的上游侧配置气体冷却器4的废气净化装置。而且,需要将净化后的废气在昂贵的再加热器10中加热而自烟囱9排出到大气中。但是,在不必对导入到烟囱9中的废气温度进行再加热的国家或地区,需要替代用于稳定地放出(消耗)气体冷却器4所回收的大量热的再加热器10的设备。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4所述的发明公开有用于有效利用自燃烧装置的高温废气回收的热的发明,但并未涉及有效地除去废气中的煤尘。由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使用海水,因此需要由高级耐腐蚀材料构成装置,专利文献2~4所述的发明有时难以获得稳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废气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将用于冷却高温废气的气体冷却器所回收的大量热稳定地放出(消耗)的装置、且能够稳定地维持除尘装置的性能的废气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可通过以下的解决手段来解决。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废气流路(13)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2)、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3)、气体冷却器(4)、除尘装置(5)和脱硫装置(7),上述废气流路(13)供自包含锅炉(1)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E)流动,其特征在于,利用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将气体冷却器(4)和配置在废气流路(13)外侧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连接起来。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2)、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3)、气体冷却器(4)、除尘装置(5)和脱硫装置(7),上述废气流路(13)供自包含锅炉(1)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E)流动,其特征在于,废气处理装置的设置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构成为将供热介质在其内部流动的翅片管(40)以一层以上的方式串联连接,将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和出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并联连接,并将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外部,在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在上述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连接供热介质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的下游部配置用于测定热介质温度的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19),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有绕过气体冷却器(4)而与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连接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以及设置在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上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设有用于使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泵(12)、及为了将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温度维持在预定值以上而用于对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17)。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中设置用于供给冷却水的冷却水送出管线(22a)和冷却水返回管线(22b),在该冷却水送出管线(22a)和冷却水返回管线(22b)上连接用于放出冷却水自热介质获得的热的冷却部件(23),在冷却水送出管线(22a)上配置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在冷却水返回管线(22b)上配置冷却水温度测定部件(26),配置使冷却水绕过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返回到冷却塔(23)的冷却水旁通管线(32),并且在该冷却水旁通管线(32)上配置有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33)。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2)、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3)、气体冷却器(4)、除尘装置(5)和脱硫装置(7),上述废气流路(13)供自包含锅炉(1)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E)流动,其特征在于,废气处理装置的设置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构成为将供热介质在其内部流动的翅片管(40)以一层以上的方式串联连接,将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和出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并联连接,将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外部,在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自热介质补给源(42)向上述热介质循环管线(11)供给热介质,而且,构成将该热介质自热介质循环管线(11)经由热介质出口(45)而排出到废气处理装置的系统外的结构,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有绕过气体冷却器(4)而使热介质从热介质补给源(42)流到热介质出口(45)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以及设置在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上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并且,从热介质出口(45)侧的比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与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汇合点靠下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连接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该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使热介质流到热介质补给源(42)出口侧的自热介质循环管线(11)分支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分支点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热介质循环泵(12)配置在热介质补给源(42)出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的分别与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和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相连接的两个连接部之间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在比与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连接部靠下游侧、且比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有用于测定热介质温度的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19)。
作用
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点和课题在于,无法稳定地消耗(放出)由气体冷却器4自废气回收的热。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设置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能够稳定地消耗由气体冷却器4回收的热。
另外,为了使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温度不会过度降低,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设有热介质加热部件(热介质-蒸气热交换器等)17。
(a)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在成套设备降低负荷、冬季等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废气温度有可能会降低,因此担忧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过度降低。在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过低时,除尘装置5处发生故障(灰尘粘着等),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负荷,都需要将除尘装置5的入口(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废气温度控制为例如80℃~90℃。因此,打开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增大在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内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对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进行节流,减少在气体冷却器(4)内流动的热介质流量。
(b)另外,在成套设备起动时,燃烧废气温度自大气温度上升,但在低温的废气流到气体冷却器4中而使气体冷却器4的热介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废气中的水分在翅片管40的表面上凝结,因此,气体冷却器4内的热介质温度需要达到60℃以上。因此,通过使热介质流到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加热部件17中而进行加热或者使温度60℃左右的作为热介质的热水从热介质补给源(42)经由气体冷却器(4)而流到热介质出口(45),能够事先使翅片管40的表面温度上升。
(c)并且,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通过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利用冷却水对由废气加热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进行冷却。通常,冷却水温度在冷却塔23的出口处为30℃左右,在冷却塔23的入口处为35℃左右,由于存在根据气体冷却器4的运转状态而使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的出口处的冷却水温度超过35℃的情况,因此,需要将冷却塔23的入口的冷却水温度(返回温度)控制为恒定(35℃左右)。因此,利用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来调节冷却水流量,将冷却水温度(返回温度)控制为恒定(35℃左右)。
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使用热介质循环管线11将由热介质自配置在废气流路13上的气体冷却器4处回收的高温废气,在配置于废气流路13外侧的热交换器14处放出,同时能够容易地将除尘装置5处的入口的废气温度调整为适合除尘的温度。
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将配置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和出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并联连接,并将供热介质循环的单一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外部,在上述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连接供热介质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因此,能够利用单一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来回收由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4获得的锅炉1等的废气的热量,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除尘装置5处的入口的废气温度调整为适合除尘的温度。
此时,在锅炉1等燃烧装置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存在废气温度过高而无法利用除尘装置5进行除尘的情况。因此,在本发明中,在由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19测定的热介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使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全开,使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的流量增加,将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关闭而使其全闭,连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1a和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利用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放出高温废气,同时能够使去往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降低到适合除尘的温度,不必使用昂贵的GGH再加热器10(图2)。
在锅炉1等燃烧装置低负荷运转时或者基于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影响而使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废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若不进行任何控制,则会产生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过低,使灰尘粘着在除尘装置5内等故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进行节流,将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打开,连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1a和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能够将去往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提升到适合除尘的温度。
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锅炉1等燃烧装置无论在起动之前或者起动之后低负荷运转等时,若气体温度变得相对过低而使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过低,则发生使灰尘粘着在除尘装置5内等故障。因此,与用于将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温度维持在预定值以上的蒸气进行热交换,或者利用用于对热介质循环管线11进行加热的电热加热器等加热部件17来进行加热,将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加温,能够容易地将除尘装置5处的入口的废气温度调整为适合除尘的温度。
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利用冷却水送出管线22a将由冷却部件23获得的冷却水送出到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中,将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冷却,能够将去往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降低到适合除尘的温度。另外,调节设置在冷却水送出管线22a上的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的开度,并且借助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来调节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温度,使得设置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的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19的测定温度与适合在除尘装置5的入口处除尘的废气温度相等。
另外,通过调节冷却水旁通管线32的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33的开度,使得冷却水返回管线22b内的冷却水温度达到适当的值(约35℃),从而能够将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冷却,将去往除尘装置5的入口废气温度降低到适合除尘的温度。
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不设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的用于回收由热介质循环管线11回收的燃烧装置的废气热量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就能够在处于热介质补给源42与热介质出口45之间的废气处理装置的系统外利用锅炉1的废气热量。
此时,在锅炉1等燃烧装置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全开,使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为全闭,在热介质补给源42和热介质出口45连接于例如近郊城市供热用热水网络的情况下,热介质补给源42的温度为50℃~65℃左右,对于气体冷却器4来说过低,因此,调整热介质流量,使得利用翅片管40加热后的热介质的一部分从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返回到热介质循环泵12正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热介质温度计19的温度达到70℃~75℃左右。
另外,在锅炉1等燃烧装置低负荷运转时或者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废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若像高负荷运转那样使从热介质循环泵12输送的全部热介质循环到翅片管40中,则由热介质进行的热回收过度,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气体温度(电除尘装置5的入口气体温度)过度降低,因此,为了防止这一点,对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进行节流,打开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使得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部的废气温度达到例如80℃~9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3是由以往技术的气体冷却器和气体再加热器组合而成的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表示气体冷却器4的热介质循环系统。本实施例采用将配置于废气处理装置的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4、4配置在燃烧装置(锅炉)1的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13内,自高温的锅炉废气E、E进行热回收的结构。另外,废气流路13也可以是一个,但在大规模成套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空气预热器系统之后的设备配置一个以上。图1是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13中分别配置有气体冷却器4、4的结构。
一对气体冷却器4、4由如下结构构成:在废气流路13、13内将许多个翅片管40、40折曲而做成层叠状态,利用热介质配管11a、11a将该层叠状态的各翅片管40多层地串联连接;将各个气体冷却器4的多层翅片管40中的最上游部的翅片管40的入口部和最下游部的翅片管40的出口部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由于一对气体冷却器4、4的各最上游部的翅片管40、40的入口部相互间和最下游部的翅片管40、40的出口部相互间利用单一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相连接,因此,一对气体冷却器4、4并联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也可以不形成这样的并联连接、而利用热介质配管将一对气体冷却器4、4设为串联连接的结构而构成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在配置于废气流路13、13中的气体冷却器4、4的多层翅片管40、40之间配置多个吹灰器41,能够适当地清洗易于附着煤尘的翅片管40、40。
另外,图1所示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也在与一对气体冷却器4、4并列的位置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而且,将能够仅向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循环供给热介质的热介质旁通管线16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为了使热介质同时在并列配置的两个气体冷却器4、4中循环,其一部分构成分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并且,在并列配置的一对气体冷却器4、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分别设有用于调节热介质的循环量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而且,在热介质旁通管线16中也设有用于调节热介质的循环量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
利用热介质循环泵12自热介质罐29向热介质循环管线11供给热介质。在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的正下游侧、即配置有热介质循环泵12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下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设有热介质温度计19。
还设有在热介质-蒸气热交换器17中与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蒸气供给管线15。与上述热介质温度计19的热介质温度的热介质温度测定值相应地,利用设置于蒸气供给管线15中的蒸气流量控制阀21对来自蒸气供给源20的蒸气供给量进行控制。
另外,由于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设有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和经由冷却水循环管线22向该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供给冷却水的冷却塔23,因此能够调整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温度。冷却水循环管线22由冷却水管线(送出)22a和冷却水管线(返回)22b构成,在冷却水管线(送出)22a中配置有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在冷却水管线(返回)22b中设有用于测定冷却水温度的冷却水温度计26。另外,在冷却水管线(送出)22a与冷却水管线(返回)22b之间设有绕过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而使冷却水旁通的冷却水旁通管线32和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33。另外,在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部的废气流路13中设有用于测定废气温度的废气温度计31。
另外,能够替代冷却塔23而使用现有的工厂内的冷却设备。另外,也可以替代热介质-蒸气热交换器17而使用能够对热介质管线11内的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电热加热器等。
在锅炉1高负荷运转时,将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以全开的方式运用,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为全闭。由一对气体冷却器4、4加温后的热介质被送到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中,利用设置于冷却塔23的送出冷却水管线22a中的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将设置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的热介质温度计19的温度控制为70℃~75℃左右。另外,返回冷却水管线22b中的冷却水温度通常为35℃左右,但在以冷却水温度为35℃以上这样的热平衡来进行运转的情况下,利用冷却水温度计26和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33的开度将冷却水循环管线22a、22b内的冷却水冷却至恒定温度(例如35℃)。
接着,说明锅炉1的低负荷运转时等的运转方法。
在锅炉1低负荷时、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废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像上述高负荷运转那样使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部的全部热介质循环到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侧时,利用热介质进行的热回收过度,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气体温度(电除尘装置5的入口气体温度)过度降低。
为了防止这一点,控制向气体冷却器4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使得设置在气体冷却器4出口部的废气流路13中的废气温度计31例如为80℃~90℃。在例如将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温度控制为不会达到80℃以下的情况下,与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废气温度计31的温度相应地同时对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进行节流,将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打开。另外,对冷却水管线22a、22b系统的温度控制进行与高负荷时的控制相同的操作。
另外,由于在锅炉成套设备启动之前从较冷的大气温度开始,来自锅炉1的废气E流入到气体冷却器4内,有可能达到水露点,因此,预先将气体冷却器4内的热介质加热。接下来说明上述加热系统的一例子。
调整设置于冷却水管线(送出)22a中的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5的开度而投入冷却水,使得设置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计19达到预定温度(60℃~70℃)。
另外,进行利用同样的热介质-蒸气热交换器17对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进行加热的控制,使得无论在高负荷运转时及低负荷运转时、即使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入口部的热介质温度计19的指示温度变为预定温度(70℃左右)以下的情况下,该热介质循环管线11内的热介质也能达到预定温度以上。
在应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不需要昂贵的GGH再加热器就能够获得低低温EP的较高的煤尘除去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中,设有气体冷却系统专用的冷却塔23,但由于在通常发电成套设备中大量地使用冷却水,因此,也可以使用现有设备的一部分冷却水。
实施例2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表示气体冷却器4的热介质采用近郊城市供暖用热水网络的水时的气体冷却器4的热介质循环系统。本实施例是将配置在废气处理装置中的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4、4配置在燃烧装置(锅炉)1的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13内,自高温的锅炉废气E、E进行热回收的结构。另外,废气流路13也可以是一个,但在大规模成套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空气预热器系统之后的设备配置一个以上。图2是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13中分别配置有气体冷却器4、4的结构。
一对气体冷却器4、4由如下结构构成:在废气流路13、13内将许多个翅片管40、40折曲而做成层叠状态,利用热介质配管11a、11a将该层叠状态的各翅片管40多层地串联连接;将各个气体冷却器4的多层翅片管40中的最上游部的翅片管40的入口部和最下游部的翅片管40的出口部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由于一对气体冷却器4、4的各最上游部的翅片管40、40的入口部相互间和最下游部的翅片管40、40的出口部相互间利用单一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相连接,因此,一对气体冷却器4、4并联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也可以不形成这样的并联连接、而利用热介质配管将一对气体冷却器4、4设为串联连接的结构而构成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在配置于废气流路13、13中的气体冷却器4、4的多层翅片管40、40之间配置多个吹灰器41,能够适当地清洗易于附着煤尘的翅片管40、40。
自热介质补给源42经由热介质罐29向该热介质循环系统供给作为热介质的水,该水在经由热介质循环管线11流到气体冷却器4内的翅片管40之后,从热介质出口45流出到系统外。
另外,在热介质补给源42的正下游侧设置用于调节热介质的补给量的热介质补给流量调节阀43和热介质补给流量计44,在热介质出口45的正上游侧设置用于调整热介质向系统外的流出量的热介质流出流量调整阀46和热介质流出流量计47。
另外,将能够使流出热介质循环泵12而被输送到翅片管40的热介质的一部分旁通到翅片管40的出口侧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和用于调节其流量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另外,将能够使流出翅片管40而欲自热介质出口45流出的一部分水的返回到翅片管40的入口侧并进行再循环的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连接于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即,连接有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使得热介质从热介质出口45侧的比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与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汇合点靠下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流向热介质补给源42出口侧的自热介质循环管线11分支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分支点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
另外,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为了使热介质同时循环到并列配置的两个气体冷却器4、4,其一部分构成分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
在并列配置的一对气体冷却器4、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设有用于调节热介质的循环量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
利用热介质循环泵12自热介质补给源42经由热介质罐29向热介质循环管线11供给热介质。在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与热介质补给源42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的汇合部的正下游侧、即热介质循环泵12的正下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设置热介质温度计19。
另外,在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部的废气流路13中设有用于测定废气温度的废气温度计31。
在锅炉1高负荷运转时,将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18a以全开的方式运用,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为全闭。在热介质补给源42和热介质出口45连接于近郊城市供热用温水网络的情况下,热介质补给源42的温度为50℃~65℃左右,对于气体冷却器4来说过低,因此,利用热介质补给流量调节阀43进行控制,使得利用翅片管40加热后的热介质的一部分从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返回到热介质循环泵12的正上游侧,热介质温度计19的温度达到70℃~75℃左右。另外,利用热介质流出流量调整阀46进行控制,使得此时的热介质补给流量计44的测量流量与热介质流出流量计47的测量流量相同。
接着,说明锅炉1的低负荷运转时等的运转方法。
在锅炉1低负荷时、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废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像上述高负荷运转那样使从热介质循环泵12输送的全部热介质向翅片管40循环时,利用热介质进行的热回收过度,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气体温度(电除尘装置5的入口气体温度)过度降低。
为了防止这一点,控制向气体冷却器4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使得设置在气体冷却器4出口部的废气流路13中的废气温度计31例如为80℃~90℃。在例如将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温度控制为不会达到80℃以下的情况下,与气体冷却器4的出口废气温度计31的温度相应地对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进行节流,将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打开。另外,对热介质温度计19的温度控制进行与高负荷时的控制相同的操作。
另外,在锅炉成套设备启动时从较冷的大气温度开始,来自锅炉1的废气E流入到气体冷却器4内,有可能达到水露点,因此预先使来自热介质补给源42的温度50℃~65℃左右的温水流到翅片管40而将翅片管40加温。在来自热介质补给源42的温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的实施例所示地利用蒸气热交换器对热介质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以图1的实施例所示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4为代表的冷却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锅炉;2、脱氮装置;3、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4、气体冷却器;5、除尘装置;6、风扇;7、脱硫装置;9、烟囱;10、气体再加热器;11、热介质循环管线;11a、热介质配管;11c、热介质旁通管线;12、热介质循环泵;13、废气流路;14、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15、蒸气供给管线;16、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7、热介质加热部件(热介质-蒸气热交换器等);18a、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9、热介质温度计;20、蒸气供给源;21、蒸汽流量控制阀;22、冷却水循环管线;22a、冷却水送出管线;22b、冷却水返回管线;23、冷却塔;25、冷却水流量调节阀;26、冷却水温度计;29、热介质罐;31、废气温度计;32、冷却水旁通管线;33、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40、翅片管;41、吹灰器;42、热介质补给源;43、热介质补给流量调节阀;44、热介质补给流量计;45、热介质出口;46、热介质流出流量调整阀;47、热介质流出流量计;48、热介质再循环管线;E、锅炉废气。
Claims (5)
1.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废气流路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气体冷却器、除尘装置和脱硫装置,上述废气流路供自包含锅炉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流动,其特征在于,
利用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将气体冷却器和配置在废气流路外侧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连接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热介质循环管线上设有用于使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泵、以及为了将热介质循环管线内的热介质温度维持在预定值以上而用于对热介质循环管线内的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中设置用于供给冷却水的冷却水送出管线和冷却水返回管线,在该冷却水送出管线和冷却水返回管线上连接用于使冷却水放出自热介质获得的热的冷却部件;
在冷却水送出管线上配置冷却水流量调节阀,在冷却水返回管线上配置冷却水温度测定部件;
配置使冷却水绕过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返回到冷却塔的冷却水旁通管线,并且在该冷却水旁通管线上配置有冷却水旁通流量调节阀。
4.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气体冷却器、除尘装置和脱硫装置,上述废气流路供自包含锅炉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流动,其特征在于,
废气处理装置的设置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内的气体冷却器构成为将供热介质在其内部流动的翅片管以一层以上的方式串联连接,将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内的气体冷却器的入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和出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并联连接,并将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的外部,在气体冷却器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上配置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在上述热介质循环管线上连接供热介质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在热介质循环管线的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的下游部配置用于测定热介质温度的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在热介质循环管线上配置有绕过气体冷却器而与热介质-冷却水热交换器连接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以及设置在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上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
5.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从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有脱氮装置(2)、燃烧装置用空气预热器(3)、气体冷却器(4)、除尘装置(5)和脱硫装置(7),上述废气流路(13)供自包含锅炉(1)在内的燃烧装置排出的废气(E)流动,其特征在于,
废气处理装置的设置在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构成为将供热介质在其内部流动的翅片管(40)以一层以上的方式串联连接;
将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内的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和出口侧的端部相互间并联连接,将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配置在上述一个以上的废气流路(13)的外部;
在气体冷却器(4)的入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一个以上的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
自热介质补给源(42)向上述热介质循环管线(11)供给热介质,而且,构成将该热介质自热介质循环管线(11)经由热介质出口(45)而排出到废气处理装置的系统外的结构;
在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有绕过气体冷却器(4)而使热介质从热介质补给源(42)流到热介质出口(45)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以及设置在该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上的气体冷却器旁通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b);
并且,从热介质出口(45)侧的比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与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汇合点靠下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连接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该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使热介质流到热介质补给源(42)出口侧的自热介质循环管线(11)分支的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分支点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中;
热介质循环泵(12)配置在热介质补给源(42)出口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的分别与热介质再循环管线(48)和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相连接的两个连接部之间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
在比与旁通热介质循环管线(16)的连接部靠下游侧、且比气体冷却器热介质流量调节阀(18a)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的热介质循环管线(11)上配置有用于测定热介质温度的热介质温度测定部件(19)。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45277A JP2014009835A (ja) | 2012-06-28 | 2012-06-28 | 排ガス処理装置 |
JP2012-145277 | 2012-06-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823122U true CN202823122U (zh) | 2013-03-27 |
Family
ID=47934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52337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23122U (zh) | 2012-06-28 | 2012-10-12 | 废气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009835A (zh) |
CN (1) | CN20282312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130A (zh) * | 2016-07-18 | 2016-12-07 | 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干式急冷成套装置及其应用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58342A (zh) * | 2018-08-17 | 2018-11-06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环电厂 | 一种脱硝系统中热解炉的冲洗管路 |
-
2012
- 2012-06-28 JP JP2012145277A patent/JP2014009835A/ja active Pending
- 2012-10-12 CN CN2012205233748U patent/CN2028231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130A (zh) * | 2016-07-18 | 2016-12-07 | 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干式急冷成套装置及其应用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09835A (ja) | 2014-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482387U (zh) | 退火炉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
US10436096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eat exchanger | |
KR20110022634A (ko) | 순산소 연소에 의해 전력을 생성하는 방법과 시스템 | |
CN103249999B (zh) | 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102269401A (zh) | 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法 | |
CN105091015B (zh) | 带有热联合的燃煤氧气设备 | |
CN102918324A (zh) | 废气的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4595919A (zh) | 一种利用火电厂废热的节能型烟气污染物处理系统 | |
JP2014009877A (ja) | 排煙処理装置と方法 | |
CN201827875U (zh) | 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CN105546564A (zh) | 一种火电厂烟气污染物处理中的低品位热能回收节能系统 | |
WO2012172173A1 (en) |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utilizing thermal energy | |
CN202823122U (zh) | 废气处理装置 | |
CN105333450A (zh) | 一种热力发电的回热、余热综合梯级利用的系统 | |
CN103575124A (zh) | 火电厂驱动汽轮机乏汽冷却系统及火电机组 | |
FI75661B (fi) |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aoterupphettning av fraon svavel renade roekgaser. | |
FI123073B (fi) | 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polttoaineen kuivaamiseksi kattilasysteemissä | |
CN204554852U (zh) | 一种利用火电厂废热的节能型烟气污染物处理系统 | |
CN105508055B (zh) | 分布式能源站冷却循环水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5484816B (zh) | 燃气蒸汽联合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
CN108014615B (zh) | 一种锅炉废气处理系统 | |
WO2012137010A2 (en) | Biomass plant | |
RU2083919C1 (ru) | Установка утилизации тепла в блоке теплогенератора с системой очистки газов | |
CN205897183U (zh) | 一种用于电厂锅炉的干湿混合烟气换热系统 | |
JP2004333033A (ja) | ガスガス熱交換器の熱媒体循環装置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BCOCK HITACHI K. K. Effective date: 20150402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0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Babcock-Hitachi Kabushiki Kaisha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