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71091U -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71091U
CN202771091U CN 201220480132 CN201220480132U CN202771091U CN 202771091 U CN202771091 U CN 202771091U CN 201220480132 CN201220480132 CN 201220480132 CN 201220480132 U CN201220480132 U CN 201220480132U CN 202771091 U CN202771091 U CN 202771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component
framework
lens
image
mou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8013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木学
千代原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coh Moto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coh Motor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coh Moto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8013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71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71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710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其技术方案为将被载置面对向于成像元件的一侧,被载置面被载置在与上述成像元件相平行的载置面上。被载置面是通过向上述框体施加面向上述成像元件方向的压缩力后产生塑性形变,从而形成被载置面,与上述透镜支撑体所支撑的上述摄影镜头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得以被调整。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搭载于手机或平板式个人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自动对焦照相机,特别是关于一种在通过该自动对焦照相机中的摄影镜头后,对被拍摄物进行成像的成像元件与上述摄影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偏斜问题能加以解决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搭载于手机或平板式个人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自动对焦照相机,采用了CCD型和CMOS型的成像元件(热像仪或感光元件),力图使自动对焦照相机小型化。 
对这类自动对焦照相机,不光要求要拥有高画质图像,当摄像镜头在成像元件上对被拍摄物进行成像时,摄影镜头相对成像元件会出现光轴偏斜(TILT)现象,对此问题还得加以解决。随后,为此目的有了种种提案(专利文献1——特开2007-9683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7-178723号公报)。 
对便携式电子装置中搭载的自动对焦照相机的图像素进行持续增加,以使其中所搭载物能具有与数字式相机相匹敌的图像素,在此种情况下,就越发要求要将光轴控制在特定的规格范围内。但是,针对高质量像素所带来的对光轴的高规格要求的问题,通过部品水准的公差管理来加以对应就变得困难了。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在成像元件上被拍摄物进行成像的摄影镜头相对成像元件,将偏斜光轴控制在特定规格值范围内。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框体,具有可在成像元件上对被拍摄物进行成像的摄影镜头以及对该摄影镜头加以可移动性支撑的透镜支撑体;所述框体具有被载置面,被载置面形成于所述成像元件的对向侧上,且被载置在与所述成像元件相平行的载置面上;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向所述框体施加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的压缩力,使所述框体产生塑性形变,与所述透镜支撑体所支撑的所述摄影镜头之间的平 行位置关系得以被调整。 
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在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后端侧至少部分具备热可塑性树脂。 
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的整体来得以形成的。 
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被载置面是根据突部的顶端得以形成,突部的顶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上,且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突出。 
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在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的至少3个微小突起的顶端所形成;所述微小突起是在所述框体的周方向上空出一定间隔且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突出。 
一种自动对焦相机,具备任意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搭载有所述的自动对焦相机。 
【实用新型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出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对成像元件上被拍摄物进行成像的摄影镜头相对于成像元件发生的偏斜光轴,能将其控制于规定规格值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光轴方向后侧开始的斜视图,显示了本实施形态透镜驱动装置的成像元件对向侧面,其中部分进行了省略。 
图2是从光轴方向后侧开始的斜视图,显示了本实施形态透镜驱动装置的成像元件对向侧面的变化例,其中部分进行了省略。 
图3是说明光轴调零状态的、对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进行省略后从光轴方向前侧看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对光轴调零工程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5是对图4所示工程的接续工程加以说明的斜视图。 
图6是对图5所示工程的接续工程加以说明的斜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的说明: 
1、11 透镜驱动装置 
2 底座 
3 环口 
4 框体 
5 第一弹簧 
6 第二弹簧 
7 第一、第二弹簧的外周侧部 
8 第一、第二弹簧的内周侧部 
9 第一、第二弹簧的线状的中间部 
10a、10b、10c 微小突起 
13 加压头 
14 光线 
15 调整用镜子 
16 测定用镜板 
17 对向于框体的成像元件侧的面 
18 透镜支撑体 
21 光轴调整用的基准台 
22 基准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是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型驱动装置,即向磁场中的线圈通电,使支撑的摄影镜头向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一种装置。这类透镜驱动装置以往是被采用于为手机、平板式个人电脑等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所搭载的自动对焦照相机上。 
图3是本实施形态的一部分进行了省略的、从光轴方向中的前侧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分解斜视图。在本实施形态中,所谓的光轴方向中的前侧是指被拍摄物侧;所谓的后侧是指成像元件(热像仪)侧。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透镜支撑体18(图1)。透镜支撑体18对成像于无图示的成像元件(热像仪)上的摄影镜头加以支撑。透镜支撑体18是一个向自动对焦照相机的光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体,在其内周侧将摄影镜头支撑,在其外周侧配置有无图示的线圈。 
图3显示的是一种用于光轴倾斜调零的测定用镜板16被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状态。关于光轴倾斜调零方法后面会讲到。如图3所示,测定用镜板16被搭载于透镜支撑体18上,为与透镜支撑体18的内周侧所支撑的摄影镜头相平行而将其搭载于透镜支撑体18上,在光轴倾斜调零之际使用。 
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6,透镜支撑体18被支撑于透镜驱动装置所包含的框体4的内部。 
在图3中,为能看到透镜驱动装置的内部,框体4仅表示出了底座2。底座2是透镜支撑体18处于静止状态时的被载置部材。如图1、图2所示的那样,框体4更具备了被配置在底座2的光轴方向中的前侧上的环口3。 
成像元件框体4具有同成像元件相对向的一侧的被载置面,被载置面被载置于同成像元件相平行的载置面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图2所示,环口3被配置在光轴方向中的前侧,底座2配置在光轴方向的后侧上,构成框体4。因此,图1、图2中附图标记17所示,在底座2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形成了被载置面。 
框体4在光轴倾斜的调零过程中,会受到向成像元件方向的压缩力,即受到光轴方向上的压缩力。框体4在受到塑性形变后,根据此塑性形变,上述被载置面17会对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加以调整。 
即,框体4受到光轴方向的压缩力,据此,框体4的整体或者框体4的光轴方向的后侧部分会受到塑性形变。框体4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所形成的平面叫被载置面,由此塑性形变,被载置面同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得以调整。 
比如,框体4在将光轴倾斜调零过程中,通过图4所示的压头13,沿光线14的方向被加压。据此加压,框体4的整体或者框体4的光轴方向上其后侧部分受到塑性形变。通过朝成像元件方向对框体4进行加压压缩后,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通过塑性形变形成平面,其平面与被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相平行。 
上述成像元件被配置于自动对焦照相机的本体侧上。然后,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由塑性形变形成的平面就会被固定在载置面上,其载置面是一个与上述成像元件相平行的平面。即,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由塑性形变形成的平面就是被载置面。因此,如上述,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的塑性形变所形成的平面和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相平行,据此,上述成像元件和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光轴倾斜就会成为零。 
如上述,向成像元件方向施以针对框体4的压缩力。因为要使框体4的整体或者框体4的光轴方向上对向于后侧部分的成像元件的一侧部分产生塑性形变,所以,框体4的整体或者框体4的光轴方向上后侧部分的底座2最好采用可塑性形变 的材质来形成。或者,至少是底座2的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部分希望是用可塑性形变的材质来形成。 
比如,可事先通过加热方式就能较容易发生塑性形变的热可塑性树脂来事先形成底座2整体和/或底座2的被载置面部分。 
第一弹簧5、第二弹簧6中的任意一个在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为平板状。外周侧部7和内周侧部8是通过线状的中间部9来连接起来的。第一弹簧5的外周侧部7被固定在环口3的内周,内周侧部8被固定在筒状透镜支撑体18的光轴方向中的前侧的端部侧。另外,第二弹簧6的外周侧部7被固定在底座2的内周上;内周侧部8被固定在筒状透镜支撑体18的光轴方向中的后侧端部侧上。 
线圈(无图示)被配置于透镜支撑体18的外周,在线圈的外侧和环口3的内周侧之间配置有形成磁场的磁石(无图示)。按图示的实施形态,透镜驱动装置1的框体4平面为矩形,磁石被配置在矩形的各角部的内周侧上。配置在透镜支撑体18外周上的线圈空出一定间隔与磁石相对向。 
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摄影镜头由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透镜支撑体18可移动地被框体4所支撑。即,通过上述磁石在形成磁场的条件下,向配置在透镜支撑体18外周上的线圈上通以电流产生电磁力,透镜支撑体18及固定在此内周侧上的摄影镜头就会向光轴方向移动。然后,第一弹簧5、第二弹簧6的内周侧部8相应于上述摄影镜头的移动而移动,在上述电磁力和第一弹簧5及第二弹簧6的预压力的合力之间达到平衡位置时摄影镜头就会停止。据此实现自动对焦、变焦、晃动校正等功能。 
像这种VCM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摄影镜头在成像元件上对被拍摄物进行成像,摄影镜头对于摄像元件一旦产生光轴偏斜,就难以得到高画质图像。 
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框体4是由配置于光轴方向中的前侧上的环口3和配置于光轴方向中的后侧上的底座2所构成。由第一弹簧5及第二弹簧6所支撑的透镜支撑体18被组装进框体4内后对被载置面进行调整。即,在组装终了后,朝成像元件方向对框体4施加压缩力,使之产生塑性形变。据此,得以形成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相对向一侧,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成像元件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得到调整。如上所述,成像元件被设置在自动对焦照相机本体侧上,此被载置面被固定在成像元件相平行的平面——载置面上。据此,成像元件和透镜驱动装置1的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处于静止状态,光轴倾斜成为零。 
图1和图2为从光轴方向中的后侧看的斜视图,其对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 置1、11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加以表示并对其表示的一部分加以了省略。 
在本实施形态中,被载置面的形成和调整可按如下方式加以实施。 
此被载置面的形成和调整是在透镜驱动装置1、11被组装后的状态下进行的。透镜驱动装置1、11在被组装后的状态下,框体4的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和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之间有可能处于未平行的一种位置关系状态。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11在被组装后的状态下,通过对被载置面加以形成和调整,在静止状态下的光轴成为零。 
在框体4的被载置面的形成和调整中,采用如图4所示的基准台21、即采用光轴调整用的基准台21。 
框体4的被载置面被固定在与成像元件相平行的平面——载置面上,成像元件被配置在自动对焦照相机的本体侧。为此,被载置面形成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透镜驱动装置1、11在组装后的状态下,对被载置面和摄影镜头的平行位置关系进行的调整就相当于是对成像元件和摄影镜头之间的光轴倾斜进行的调整。 
因此,具有基准台21的平坦的基准面22看作是载置面而进行光轴调整。 
为使得光轴调整用的入射光的光线14相对基准面22呈正交入射,基准台21被加以调整。 
如图示例中,如图4所示,为使光线14正交于基准面22而将入射光的光源进行调整,相对光线14的基准面22的光轴倾斜成为零。 
接下来,如图5所示,对加压头13的冲压面实施调整,使得加压头13的加压面和上述那样被调整后的光源过来的入射光光线14之间光轴倾斜成为零。 
接下来,将对向于成像元件侧的面17面向基准台21,将框体4搭载于基准面22上。即,框体4的底座2被搭载于基准面22上。然后,将测定用镜板16配置于透镜支撑体18上,与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相平行。 
之后,如图6所示,使沿光线14方向加压头13移动。然后,使加压头13的加压面对接于框体4的环口3上。 
因此,为使测定用镜板16正交于光线14上而将框体4夹在加压头13和基准面22之间并进行加压。例如,测定用镜板16相对于基准面22发生偏斜时,为消除其偏斜,即向加压头13施加上一个相反的偏斜,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会产生塑性形变。所以即便去除加压头13,测定用镜板16还是处于正交于光线14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形成框体4的被载置面部分和框体4的底座2整体事先用热 可塑性树脂制成,伴随向基准面22的不断加热就可实施上述加压工程。如按此进行的话,就很容易实现通过上述加压工程的塑性形变。 
按此进行后,向成像元件方向对框体4加以压缩力后使之塑性形变,被载置面则形成于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上,同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测定用镜板16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会被调整。 
如上所述,测定用镜板16同摄影透镜相平行,被支撑于透镜支撑体18上。因此,根据上述内容施以形成和调整,框体4的被载置面与被配置在框体4内部、由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相平行。 
因此,按此进行后,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框体4的被载置面施行了最终调整,被载置面一旦固定在载置面上,则在静止状态下,摄影镜头和成像元件相平行。 
据此,如即便在部品和制造工程中造成有偏差的问题,摄影镜头能防止针对成像元件所产生的光轴偏斜。另外,如即便发生光轴偏斜,也可将光轴控制在当初设定的规定的规格范围内。因此,即使增加自动对焦照相机的图像素,也能得到相应的高画质像素。 
在上述中,如图1所示,根据框体4的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就能做到形成被载置面。此种场合,根据上述冲压工艺,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图1)的整体所形成的平面与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测定用镜板16之间被调整成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另外,这里虽无图示,框体4的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上形成被载置面,也可以通过成像元件的方向突出的突部顶端来形成。在上述加压工艺中,如图1所示,即使不进行加压,也可对被载置面同测定用镜板16平行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这种场合下,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整体上也要与测定用镜板16之间成相平行位置关系为止。 
在此种场合,被载置面比如可以形成于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根据向成像元件方向突出的突部顶端来形成。或者形成于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上,根据向成像元件方向突出着的多个突部顶点来形成。不管任何一种,此突部顶端和顶点或者形成这些突部的底座2的光轴方向最后端中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部分是根据光轴方向的压缩力来进行塑性形变的。 
更进一步,如图2那样,也可以为了框体4的周方向上空出一定间隔向成像元件方向突出而事先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上至少形成3个微小突起 10a、10b、10c。在此种场合下,根据微小突起10a~10c的顶端所形成的平面就成为被载置面。 
另外,此种场合下,微小突起10a~10c如上所述,根据这些顶端来形成平面是必须的,所以最好至少形成3个。 
根据具备上述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11的自动对焦照相机和搭载该自动对焦照相机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由于对如前所述的光轴问题加以解决,所以能得到高画质的图像素。 
以下,参考附件图纸对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1进行说明。此实施例中,如图2图示那样,框体4的底座2是通过热可塑性树脂来成形的。在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上形成有3个微小突起10a、10b、10c。被载置面是根据底座2、底座2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部分、微小突起10a等、或者这些顶端等的塑性形变来形成的。另外,此被载置面被调整成同支撑固定于透镜支撑体18的内周侧的摄影镜头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在形成此被载置面后,同摄影镜头之间处于相平行位置关系的调整工艺采用有基准台21和加压头13。 
通过加压头13将框体4压向基准面22,在基准台21上配置有对3个微小突起10a~10c的突出高度进行调整时可加热的加热装置(无图示)。 
基准台21具有平坦的基准面22。为消除对成像元件的摄影镜头的偏斜,基准台21的平坦基准面22成为了调整时的基准。如后面讲到的那样,因为使激光入射后进行调整,基准面22则形成如镜面那样将激光进行反射的平坦面。 
对于基准面22在光线14方向上移动的加压头13,拥有在图4下侧的加压面。在此加压面和基准面22之间夹住框体4,通过加压面将框体4进行加压后压固在基准面22上。 
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向基准面22的入射光(激光)的光线14为与基准面22相正交而对入射光的光源(无图示)进行调整。据此,针对光线14的基准面22的光轴倾斜就为零。 
另外,此工艺通常是在没有框体4的状态下进行的。如图4那样,将对向于成像元件侧的面17面向基准台21的状态下,即便将无配置透镜状态下的框体4搭载于基准面22上也不会有所损害。此时,光线14是处于将筒状透镜支撑体18的内侧在前后方向贯通状态下进行的。 
这样,在对入射光的光源进行调整后,为使加压头13的加压面和上述从调整 后的光源处过来的入射光的光线14之间的光轴倾斜成为零而对加压头13的加压面进行调整。 
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加压头13为中空,图4中具有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入射光会通过此贯通孔。另外,图4中,形成于加压头13后侧的加压面和图5中载置有调整用镜子15的前侧所形成的面之间为相互平行。 
因此,如图5图示那样,在加压头13的前侧面上搭载有调整用镜子15,调整用镜子15和光线14之间的光轴为成为零而对加压头13进行调整。据此,加压13的加压面和光线14之间的光轴倾斜就会成为零。 
接下来,在未配置有摄影镜头状态下的透镜支撑体18上,如图6图示那样搭载上测定镜板16。搭载透镜支撑体18的测定用镜板16的面形成为同摄影镜头相平行。据此,测定用镜板16同被支撑固定在透镜支撑体18的内侧周上的摄影镜头处于相平行的位置状态。另外,本实施例中,测定用镜板16被制作成同摄影镜头几乎相同的重量。 
如图4图示工艺中上述那样,光源被调整后的入射光入射于测定用镜板16的状态,使加压头13移动向光线14方向。并且,将框体4夹持于基准面22之间,使加压头13的加压面对接于框体4的环口3上。 
因此,图6中,为使塑性形变能够容易,通过无图示的加热装置,将对接于基准面22的框体4的后侧持续加热,为能使测定用镜板16与光线14相正交而用加压头13进行加压。 
测定用镜板16相对基准面22偏斜的场合,为抵消此偏斜,即向加压头13给予相反的偏斜,则在加压头13和基准台21之间夹住框体4后加压。框体4的成像元件的对向侧就会塑性形变,所以即使取消掉加压头13,测定用镜板16也与光线14呈相正交状。 
实际上,3个微小突起10a~10c中的至少一个会塑性形变,此微小突起10a~10c在突出于成像元件方向上的大小就会变为加压后。此塑性形变后,根据3个微小突起10a~10c的顶端所形成的新的面就是被载置面。此新形成的被载置面和测定用镜板16被调整成相平行。 
如上述图6所示的调整工艺中,测定用镜板16同摄影镜头相平行。因此,按上述,根据使3个微小突起10a~10c突出的大小塑性形变后加以调整,从而使由上述3个微小突起10a~10c的顶端所形成的被载置面同透镜支撑体18支撑的镜头之间相平行。 
此结果,框体4的被载置面平行于成像元件,在面向平面的载置面上一旦将透镜驱动装置11搭载于此载置面上,摄影镜头同成像元件就会变成平行。即,光轴倾斜不会产生。或者,即便产生光轴倾斜,也能将光轴倾斜控制在当初设定的一定规格值内。因此,即便增加自动对焦照相机的图像素,对应于此,也能得到鲜明的图像素。 
以上是参考附图,对本实施形态中所希望的实施形态和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形态并不限定于这些,只要在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能把握到的技术范围内可作种种形态的变更可能。 
比如,在上述中框体4的底座2用热可塑性树脂制成,根据光轴调整用的基准台21所具有的加热装置(无图示),对对接在基准面22上的框体4的底座2进行持续加热,通过加压头13实施加压。但事先将底座2或者底座2的被载置面部分使用可塑性形变材质来构成的话,则不需加热,实施加压后就能形成和调整上述被载置面。 
另外,在实施例中,在框体4的底座2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上形成3个微小突起10a~10c时,至少使此微小突起10a~10c中的一个塑性形变后形成被载置面,为同透镜支撑体4所支撑的测定用镜板16之间成相平行的位置关系而实施调整。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上,如图1所示,特别是如没有形成微小突起的场合下也同样能进行调整。 
即便在这种场合下,首先,对基准台21的基准面22和加压头13的加压面实施调整。然后,成像元件对向侧为面向基准台21,将组装后的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基准面22上。然后,将测定用镜板16载置于透镜支撑体18上。接下来,将偏斜施向加压头13,使测定用镜板16正交于光线14。这样,形成框体4的被载置面,被载置面和透镜支撑体18所支撑的摄影镜头得以调整至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此场合下,如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那样,框体4的被载置面的平面是由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整体所形成。或者,形成于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上,通过面向成像元件方向进行突出的突部顶端来形成的平面就成为框体4的被载置面(无图示)。 
后者的场合是在上述加压工艺中,即使不加压的情况,被载置面和测定用镜板16之间平行位置关系也会得以调整。其平行位置关系是直至框体4的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17的整体所形成的平面同测定用镜板之间呈相平行为止。 
例如,突部顶端被形成于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上,并向成像元件 方向突出,被载置面根据突部顶端而得以形成。或者,由通过形成在框体4的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17上的、向成像元件方向突出的多个突部顶端来加以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摄影镜头搭载到透镜支撑体18之前,对框体4的被载置面的形成和调整情况作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摄影镜头搭载到透镜支撑体18之后对框体4的载置面加以形成和调整。这种场合,最好是将测定用镜板16做得尽量的薄。另外,不采用测定用镜板16而采用实际的摄影镜头来进行调整也没有关系。这种场合下,将成像元件配置进摄影镜头的光轴方向后侧,使光从前侧入射,得到从成像元件传来的输出,以此成像元件的输出为基础,也可以对摄影镜头和成像元件之间的平行度作出直接判断,并实施加压。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加压头13通过单一平面来构成加压面,也可以通过多个针的顶端等来向框体施加朝向成像元件方向的压缩力。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预先对加压面的偏斜作了确定,之后才实施了加压。代替此,也可以边监视其测定用镜板16的偏斜,边通过加压面和上述有针的顶端等对框体4施加压缩力来使得测定用镜板16的偏斜成为零。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框体,具有可在成像元件上对被拍摄物进行成像的摄影镜头以及对该摄影镜头加以可移动性支撑的透镜支撑体;
所述框体具有被载置面,被载置面形成于所述成像元件的对向侧上,且被载置在与所述成像元件相平行的载置面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向所述框体施加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的压缩力,使所述框体产生塑性形变,与所述透镜支撑体所支撑的所述摄影镜头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得以被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后端侧至少部分具备热可塑性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为,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的整体来得以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为,所述被载置面是根据突部的顶端得以形成,突部的顶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对向侧的面上,且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突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为:所述被载置面是通过在所述框体的光轴方向最后端的所述成像元件所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的至少3个微小突起的顶端所形成;所述微小突起是在所述框体的周方向上空出一定间隔且面向所述成像元件方向突出。
6.一种自动对焦相机,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7.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搭载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对焦相机。
CN 201220480132 2012-09-18 2012-09-18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71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80132 CN202771091U (zh) 2012-09-18 2012-09-18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80132 CN202771091U (zh) 2012-09-18 2012-09-18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1091U true CN202771091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7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80132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71091U (zh) 2012-09-18 2012-09-18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710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077A (zh) * 2012-09-18 2014-03-26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防止光轴偏斜的调整方法
CN106054346A (zh) * 2015-04-03 2016-10-2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077A (zh) * 2012-09-18 2014-03-26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防止光轴偏斜的调整方法
CN103676077B (zh) * 2012-09-18 2016-05-2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防止光轴偏斜的调整方法
CN106054346A (zh) * 2015-04-03 2016-10-2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CN106054346B (zh) * 2015-04-03 2020-10-2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74274A1 (en)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5323454B (zh) 多相机图像撷取系统与图像重组补偿方法
TWI531815B (zh) 攝像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9817206B2 (en) MEMS auto focus miniature camera module with fixed and movable lens groups
KR20130073465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01911671A (zh) 摄像装置和光轴控制方法
US20110141342A1 (en) Lens control apparatus
TWI694275B (zh) 透鏡驅動裝置、相機模組、及相機搭載裝置
CN111034168A (zh)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2771091U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US20130293765A1 (en) MEMS Auto Focus Miniature Camera Module with Abutting Registration
CN109683430A (zh) 光学驱动机构及其组装方法
EP3787274A1 (en) Camera module arra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TWI460522B (zh) 取像鏡頭調整結構
US11399122B2 (en) Adjustable camera module and assembly test method therefor
JP4970420B2 (ja) カメラマウント構造
CN103676077A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防止光轴偏斜的调整方法
TW201315221A (zh) 電子裝置以及影像感測器平面度調整模組
WO2012005141A1 (ja) 撮像装置の調整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543540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の調整方法
KR20110110581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00035386A (ko) 손떨림 보정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지털 촬영장치
JP6951980B2 (ja) 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を備え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重心位置調整部材の固定方法
JP5069850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WO2022227846A1 (zh) 变焦镜头和变焦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XINSIKAO ELECTRIC MO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KAO ELECTRIC MOTOR (SHANGHAI)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17

Address after: 314112 Jiashan City, Jiaxing province Huimin County Street, No., Jia Jia Road, building 3, 1 floor, 58

Patentee after: New math courses Electric Machi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613 No. 38 Teng Teng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export processing zone, Shanghai,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icoh Motor (Shanghai)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525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