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51510U - 吸收用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用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51510U
CN202751510U CN201220406525.1U CN201220406525U CN202751510U CN 202751510 U CN202751510 U CN 202751510U CN 201220406525 U CN201220406525 U CN 201220406525U CN 202751510 U CN202751510 U CN 202751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item
groove
point
side leakage
absorption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065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锟
郑福良
于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4065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51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51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515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吸收用品的防侧漏区域具有良好的纤维柔软度,保证了使用者在使用所述吸收用品时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吸收用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用品。
背景技术
吸收用品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及夹设于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层。通常情况下,吸收用品包括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其中,周边区域由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顶层的周边相互密封形成,而所述吸收区域则由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顶层夹设所述吸收层形成。
一般情况下,液体会直接落在吸收用品的吸收区域,然后沿着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下渗透以及沿着垂直于厚度方向由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渗透。在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于吸收用品最底层的不透液性底层能够良好的杜绝液体渗出。而在垂直于厚度的方向上,由于周边区域不具有防漏功能,因此如果不对周边区域进行防漏设计,液体就容易自吸收用品的周边区域侧漏渗出。
现有的用于防止侧漏的方式主要是在吸收区域的中部设置沿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呈条状延伸的导流槽,这样液体落到吸收区域内后就会顺着导流槽流向吸收用品的前、后两端,以此来防止液体侧漏。现有的导流槽结构虽然能够较好的解决液体侧漏的问题,但是,导流槽通常是通过压力使透液性顶层与吸收层的纤维向着不透液性底层压缩凹进而形成的,而纤维的压缩会在吸收用品中形成具有较高硬度的纤维区域,因此在现有吸收用品中,呈条状延伸的导流槽在吸收用品的表面就会形成一条具有较高硬度的连续延伸的纤维区域,而具有较高硬度的纤维区域会让使用者在使用吸收用品时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吸收用品实为必要。
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
优选的,所述防侧漏结构靠近所述周边区域设置,并以非连续环状形式环绕所述吸收区域,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扩散。
优选的,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整体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呈非连续条形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所述防侧漏结构设置在吸收区域的相对两侧,以防止液体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自所述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渗透扩散。
优选的,在所述防侧漏结构中,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是以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相互交替间隔排列、每相邻两个点状凹槽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条状凹槽、每相邻两个条状凹槽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点状凹槽三种排列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混合间隔排列。
优选的,在所述吸收区域内,进一步形成有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导流槽。
优选的,所述导流槽由所述点状凹槽间隔排布、条状凹槽间隔排布或者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三种排布形式中的一种排布方式形成。
优选的,所述点状凹槽的直径范围为1mm至2mm。
优选的,所述条状凹槽的宽度范围为1mm至10mm、长度范围为2mm至10mm。
优选的,所述点状凹槽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向内凹进的深度为所述吸收用品总厚度的1/3至3/4。
优选的,所述条状凹槽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向内凹进的深度为所述吸收用品总厚度的1/3至3/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吸收用品,其在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由自所述吸收用品的外表面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非连续延伸的结构。通过在吸收区域内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防侧漏结构,可以在防止液体侧漏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所述吸收用品中与防侧漏结构所对应的受压纤维的高硬度导致吸收用品发硬而使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问题发生,具体如下:一方面,利用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区域保持有较好的纤维柔软度的特点,将点状凹槽穿插设置在条状凹槽之间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可以使整个防侧漏结构保持有一定的柔软度;另一方面,由于单纯的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受压区域的面积较小的特点容易造成液体从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因此将条状凹槽穿插设置在所述点状凹槽之间,可以利用条状凹槽所对应的受压区域面积较大的特点来弥补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小所导致的缺陷,从而有效防止了液体自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的现象。
同时,相对于所述吸收用品中的非纤维受压区,由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的非连续延伸的所述防侧漏结构可以在所述吸收用品的吸收区域内形成一条非连续分布的高密度纤维区。利用毛细管现象原理,使所述防侧漏结构不但能够减缓、阻止液体自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继续渗透,而且因为该防侧漏结构是沿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还能够使液体沿着所述防侧漏结构的延伸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的前、后两端扩散渗透,由此可以使所述吸收用品在具有良好的柔软度的同时,还具有优秀的防侧漏性能及液体扩散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I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收用品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吸收用品 100
透液性顶层 10
外表面 11
吸收区域 110
周边区域 120
防侧漏结构 130
点状凹槽 131
条状凹槽 132
导流槽 200
吸收层 20
不透液性底层 3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100,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110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110的周边区域120,其中所述吸收区域110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100外表面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收用品100包括透液性顶层10、吸收层2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30,所述吸收层20夹设于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之间。所述周边区域120由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密封构成,所述吸收区域110则由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夹设所述吸收层20构成。
所述透液性顶层10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11,所述外表面11构成所述吸收用品100的一个外表面,所述吸收区域110以及周边区域120形成在所述外表面11上。
可以理解的,由于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使用时,所述透液性顶层10需要与使用者皮肤直接接触,因此所述透液性顶层10的材料优选的使用透液性能良好、且具有柔软滑顺的触感的材料,例如棉纤维等天然柔性纤维。
所述吸收区域110内形成有防侧漏结构130,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
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包括多个点状凹槽131以及多个条状凹槽132,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均是通过压力使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吸收层20向着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0凹进而形成。在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中,相邻的点状凹槽131之间、相邻的条状凹槽132之间、相邻的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之间均为非连通的状态,也就是说,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是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形成的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结构。
可以理解的,在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中,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的混合间隔排布可以是以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相互交替间隔的方式排布,也可以是相邻两个点状凹槽131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条状凹槽132,也可以是相邻两个条状凹槽132之间间隔排布由多个点状凹槽131,还可以是上述几种排布方式的任意组合,只要能够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上沿其长度方向形成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的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130即可。
一般来讲,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中,与所述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小,因此所述点状凹槽131所在区域的纤维柔软度较高,而与所述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大,因此所述条状凹槽132所在区域的纤维硬度较高。与此同时,由于点状凹槽131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小,如果全部采用点状凹槽131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这样在液体量较大时,液体容易从相邻两个点状凹槽131之间的未受压区向所述周边区域120渗透侧漏,但如果全部采用条状凹槽132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又会因为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大而导致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所对应的纤维区域的硬度较高,会让使用者产生不适。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通过采用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相互混合间隔排布的方式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使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避免了由于高密度受压纤维的高硬度导致吸收用品100发硬而使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问题发生,具体的:一方面,利用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区域保持有较好的纤维柔软度的特点,将点状凹槽131穿插设置在条状凹槽132之间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可以使整个防侧漏结构130保持有一定的柔软度;另一方面,由于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区域的面积较小的特点容易造成液体从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因此将条状凹槽132穿插设置在所述点状凹槽131之间,可以利用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受压区域面积较大的特点来弥补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小所导致的缺陷,从而有效防止了液体自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的现象。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收用品100中,由于所述点状凹槽131以及条状凹槽132是通过压力使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吸收层20的纤维向着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0的方向压缩凹进而形成,因此,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中,与所述点状凹槽131以及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根据毛细管现象的原理,液体容易从低密度纤维区域流向高密度纤维区域。因此,在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110向周边区域120渗透的过程中,当液体到达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所对应的区域后:一方面,由于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所对应的区域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因此液体在到达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后,其会减缓并停止继续向周边区域120渗透扩散,从而解决了液体自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周边区域120侧漏渗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液体在到达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后,其在停止向周边区域120渗透扩散的同时,会沿着所述防侧漏结构130的高密度纤维区域进行扩散渗透,由于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在所述防侧漏结构130的导引下,液体会沿着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向着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前、后两端扩散渗透,进而避免了液体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中部区域聚集而造成中部区域因为液体吸收过早饱和而过早丧失液体吸收能力。
优选的,所述防侧漏结构130靠近所述周边区域120设置,以使液体能够在所述吸收区域110内拥有尽可能大的渗透扩散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靠近所述周边区域120设置,是相对于吸收区域110的中心区域来讲,也就是说,可以使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尽可能的远离所述吸收区域110的中心区域,以此来使液体能够在所述吸收区域110内拥有尽可能大的渗透扩散区域。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侧漏结构130靠近所述周边区域120设置,并形成一个非连续的环状形式环绕所述吸收区域110,这样可以从各个方向来防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110向所述周边区域120扩散渗透。
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还可以混合间隔排布形成整体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呈非连续条形延伸的防侧漏结构130,并且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宽度方向,使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以非连续条形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吸收区域的相对两侧,以此来防止液体自所述吸收用品100的两个侧边渗漏。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为非连续的环状时,所述环状可以是椭圆环或者其它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环,只要能够减缓或者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吸收区域110向周边区域120渗透即可。
如图4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吸收区域110内,还可以形成有导流槽200,从而进一步的引导液体快速扩散。
可以选择的,所述导流槽200由所述点状凹槽131间隔排列形成。
可以选择的,所述导流槽200由所述条状凹槽132间隔排列形成。
可以选择的,所述导流槽200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列形成。
优选的,在上述防侧漏结构130及/或导流槽200中,所述点状凹槽131的直径D的范围为1mm至2mm。
优选的,在上述防侧漏结构130及/或导流槽200中,所述条状凹槽132的宽度W的范围为1mm至10mm,长度L的范围为2mm至10mm。
优选的,在上述防侧漏结构130及/或导流槽200中,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自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外表面向内凹进的深度H的范围为所述吸收用品100的总厚度的1/3至3/4。
优选的,在上述防侧漏结构130及/或导流槽200中,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所述条状凹槽132相互交替间隔排列。
当然,为了增加所述吸收用品100的美观,可以通过对所述点状凹槽131及条状凹槽132的排列方式进行设计,以使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及/或所述导流槽200以特殊图案的形式形成在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外表面上,例如可以通过设计使所述导流槽200整体以花朵的形式呈现在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外表面。
所述吸收层20用于吸收从所述透液性顶层10渗透下来的液体。所述吸收层20优选为主要由绒毛浆所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所述吸收层20的材料没有特殊的限定,只要能够用于吸收用品中并且能够形成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层的材料或者混合材料均可应用到本实用新型中,例如具有吸湿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与植物纤维的混合材料等。
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0用于阻挡所述吸收层20内的液体继续向下渗漏。形成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0的材料可以是具有疏水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或者具有密实结构的不透水材料层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吸收用品100,其在吸收区域110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防侧漏结构130,所述防侧漏结构130由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厚度方向自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外表面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形成非连续延伸的结构。通过在吸收区域110内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防侧漏结构130,可以在防止液体侧漏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高密度受压纤维的高硬度导致吸收用品100发硬而使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问题发生,具体如下:一方面,利用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区域保持有较好的纤维柔软度的特点,将点状凹槽131穿插设置在条状凹槽132之间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可以使整个防侧漏结构130保持有一定的柔软度;另一方面,由于单纯的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区域的面积较小的特点容易造成液体从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因此将条状凹槽132穿插设置在所述点状凹槽131之间,可以利用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受压区域面积较大的特点来弥补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小所导致的缺陷,从而有效防止了液体自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的现象。
同时,相对于所述吸收用品100中的非纤维受压区域,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形成的非连续延伸的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可以在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吸收区域110内形成一条非连续分布的高密度纤维区。利用毛细管现象原理,使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不但能够减缓、阻止液体自吸收区域110向周边区域120继续渗透,而且因为该防侧漏结构是沿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还能够使液体沿着所述防侧漏结构130的延伸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前、后两端扩散渗透,由此可以使所述吸收用品100在具有良好的柔软度的同时,还具有优秀的防侧漏性能及液体扩散能力。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故,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侧漏结构靠近所述周边区域设置,并以非连续环状形式环绕所述吸收区域,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扩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整体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呈非连续条形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所述防侧漏结构设置在吸收区域的相对两侧,以防止液体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自所述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渗透扩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侧漏结构中,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是以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相互交替间隔排列、每相邻两个点状凹槽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条状凹槽、每相邻两个条状凹槽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点状凹槽三种排列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混合间隔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内,进一步形成有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导流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由所述点状凹槽间隔排布、条状凹槽间隔排布或者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三种排布形式中的一种排布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凹槽的直径范围为1mm至2mm。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凹槽的宽度范围为1mm至10mm、长度范围为2mm至10mm。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凹槽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向内凹进的深度为所述吸收用品总厚度的1/3至3/4。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凹槽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向内凹进的深度为所述吸收用品总厚度的1/3至3/4。
CN201220406525.1U 2012-08-16 2012-08-16 吸收用品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51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06525.1U CN202751510U (zh) 2012-08-16 2012-08-16 吸收用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06525.1U CN202751510U (zh) 2012-08-16 2012-08-16 吸收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51510U true CN202751510U (zh) 2013-02-27

Family

ID=47730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0652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51510U (zh) 2012-08-16 2012-08-16 吸收用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515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2281A (zh) * 2012-08-16 2012-11-14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吸收用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2281A (zh) * 2012-08-16 2012-11-14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吸收用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9590B (zh) 吸收制品
CN104367418A (zh) 复合吸收芯体
CN202751510U (zh) 吸收用品
CN209500092U (zh) 一种新型超薄吸收芯体
CN102772281A (zh) 吸收用品
CN205459395U (zh) 一种立体压点式吸收芯
CN211326180U (zh) 一种用于卫生用品的芯体
CN103284844B (zh) 吸收性用品
CN202086679U (zh) 无纺布构造
CN101543442B (zh) 具有导流功能的薄层物
CN201692171U (zh) 一种具有防前后漏吸水层的纸尿裤
CN214679189U (zh) 一种防渗型纸尿裤
CN208989386U (zh) 一种干爽复合吸水垫
CN211633930U (zh) 一种无胶吸液芯体、纸尿裤及卫生巾
CN101623226B (zh) 一种吸湿用品
CN203970686U (zh) 复合吸收芯体
CN202801958U (zh) 一种干爽纸尿裤
CN205612380U (zh) 一种双层速干降温毛巾
CN220808761U (zh) 一种导流干爽的立体3d凸起的热风无纺布
CN215192995U (zh) 一种新型吸收芯体
CN211156730U (zh) 一种失禁垫用芯体结构及失禁垫
CN209301505U (zh) 一种含壳聚糖的卫生巾复合珍珠纹表层
CN203647584U (zh) 防侧漏立体护围卫生巾
CN103479482A (zh) 防侧漏立体护围卫生巾
CN204618580U (zh) 医用吸收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8

Address after: 215126 No.1 Jinsheng Road, Shengpu Distric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WANG (SUZHOU INDUSTRY AREA) SANITATION SUPPL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Jinshe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5

Address after: No. 1, Jinshe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Area, China (Jiangs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26

Patentee after: GOLD HONGYE PAP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26 No.1 Jinsheng Road, Shengpu Distric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NWANG (SUZHOU INDUSTRY AREA) SANITATION SUPPL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