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50229U -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750229U CN202750229U CN 201220317610 CN201220317610U CN202750229U CN 202750229 U CN202750229 U CN 202750229U CN 201220317610 CN201220317610 CN 201220317610 CN 201220317610 U CN201220317610 U CN 201220317610U CN 202750229 U CN202750229 U CN 2027502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port
- power amplifier
- audio frequency
- loud speaker
- signal attenu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所述装置具体包括:功率放大器,矩阵开关,信号衰减器,音频叠加器,左声道扬声器,右声道扬声器,中间声道扬声器,重低音扬声器,左环绕声道扬声器,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右环绕声道扬声器,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通过矩阵开关控制所述率放大器对声道的选择,进一步通过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实现对声音的有选择播放,从而实现该装置有三种声音播放方式供用户选择,即7.1环绕声、5.1环绕声和双声道立体声,提高了声音播放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处理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无论在电影院还是家里人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都能够欣赏到双声道的立体声或环绕声,只有人们置身这样的声场环境中才会产生被声音包围的真实感受,体会到环境声场中更多的声音细节,方向感和临场感更加突出,从而提高了声音的艺术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声音的欣赏乐趣。
立体声是指具有立体感的声音,它是一个几何概念,指在三维空间中占有位置的事物。因为声源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声音有确定的方向来源,人们的听觉有辨别声源方位的能力。特别是有多个声源同时发声时,人们可以凭听觉感知各个声源在空间的位置分布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界所发出的一切声音都是立体声。而环绕声,就是在重放中能把原信号中各声源的方向再现,使欣赏者有一种被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包围的感觉。环绕声是立体声的一种,普通的双声道立体声是平面立体声,电影院或家庭影院仅仅在听众的前方设置左右双声道,随声听领域仅仅在听众的左右设置双声道;而环绕声,属于球面立体声,至少要有三个声道,并且听众必须处于各声道的发声点包围之中。环绕声7.1包括左声道、右声道、中间声道、左环绕声道、左下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右下环绕声道和重低音声道八个声道的声音,这八个声道的声音在用音响播放时需要放在不同的位置才能让处于中心的听众感受到环绕声来自八个不同的方向,从而产生被声音环绕的感觉。同样对于环绕声5.1就是包括了六个声道的声音,即左声道、右声道、中间声道、左下环绕声道、右下环绕声道和重低音声道。
环绕声的主要特点是模拟出一个完整的声场环境,与实际的客观声场更趋接近。环绕声将会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声音制作的主流,以后除了通过DVD等音像媒体欣赏到环绕声以外,还可以从高清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和数字有线欣赏到环绕声的节目。
但是目前国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双声道立体声依然是播出的主流,现有技术中却没有既能支持环绕声7.1和环绕声5.1,又能兼顾双声道立体声播放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通过矩阵开关控制所述率放大器对声道的选择,进一步通过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实现对声音的有选择播放,从而实现该装置有三种生音播放方式供用户选择,即环绕声7.1、环绕声5.1和双声道立体声,提高了声音播放的灵活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功率放大器,矩阵开关,左声道扬声器、右声道扬声器、中间声道扬声器、重低音扬声器、左环绕声道扬声器、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右环绕声道扬声器、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
其中所述矩阵开关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七开关、第八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左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二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三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与所述中间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四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四输出端口与所述重低音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五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左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六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七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右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八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矩阵开关控制所述率放大器对声道的选择,进一步通过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实现对声音的有选择播放,从而实现该装置有三种生音播放方式供用户选择,即环绕声7.1、环绕声5.1和双声道立体声,提高了声音播放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变换的装置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环绕声7.1到立体声变换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变换的装置,如图1 所示,所述装置具体包括:功率放大器101,矩阵开关102,信号衰减器103,音频叠加器104,左声道扬声器1051、右声道扬声器1052、中间声道扬声器1053、重低音扬声器1054、左环绕声道扬声器1055、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1056、右环绕声道扬声器1057、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1058;
其中所述矩阵102开关包括第一开关1021、第二开关1022、第三开关1023、第四开关1024、第五开关1025、第六开关1026、第七开关1027、第八开关1028。
所述第一开关1021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左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二开关1022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三开关1023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与所述中间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四开关1024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四输出端口与所述重低音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五开关1025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左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六开关1026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七开关1027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右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八开关1028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
其中,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一输出端口1011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一输入端口1031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二输出端口1012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二输入端口1032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五输出端口1015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五输入端口1035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六输出端口1016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六输入端口1036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七输出端口1017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七输入端口1037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八输出端口1018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八输入端口1038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一输入端口1041与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一输出端口1011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二输入端口1042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六输出端口1036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一输出端口104a与所述左声道扬声器1051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三输入端口1043与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二输出端口1012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四输入端口1044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八输出端口1038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二输出端口104b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1052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三输出端口1013连接与所述中间声道扬声器1053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四输出端口1014连接与所述重低音声道扬声器1054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五输入端口1045与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五输出端口1015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六输入端口1046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六输出端口1036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三输出端口104c与所述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1056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七输入端口1047与所述功率放大器101的第七输出端口1017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八输入端口1048与所述信号衰减器103的第八输出端口1038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104的第四输出端口104d与所述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1058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矩阵开关控制所述率放大器对声道的选择,进一步通过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实现对声音的有选择播放,从而实现该装置有两种声音播放方式供用户选择,即环绕声7.1和环绕声5.1,提高了声音播放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环绕声7.1到立体声变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放大器201,矩阵开关202,信号衰减器203,音频叠加器204,左声道扬声器2051、右声道扬声器2052、中间声道扬声器2053、重低音扬声器2054、左环绕声道扬声器2055、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2056、右环绕声道扬声器2057、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2058;其中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三输出端口2013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三输入端口2033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四输出端口2014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四输入端口2034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五输出端口2015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五输入端口2035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六输出端口2016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六输入端口2036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七输出端口2017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七输入端口2037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八输出端口2018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八输入端口2038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一输入端口2041与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一输出端口2011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二输入端口2042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三输出端口2033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三输入端口2043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五输出端口2035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四输入端口2044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六输出端口2036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一输出端口204a与左声道扬声器2051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五输入端口2045与所述功率放大器201的第二输出端口2012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六输入端口2046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三输出端口2033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七输入端口2047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七输出端口2037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八输入端口2048与所述信号衰减器203的第八输出端口2038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204的第二输出端口204b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205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矩阵开关控制所述率放大器对声道的选择,进一步通过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实现对声音的有选择播放,从而实现该装置有两种声音播放方式供用户选择,即环绕声7.1和双声道立体声,提高了声音播放的灵活性。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可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变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放大器,矩阵开关,左声道扬声器、右声道扬声器、中间声道扬声器、重低音扬声器、左环绕声道扬声器、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右环绕声道扬声器、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
其中所述矩阵开关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七开关、第八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左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二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三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与所述中间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四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四输出端口与所述重低音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五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左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六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七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右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所述第八开关串联在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信号衰减器和音频叠加器,其中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一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二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五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六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六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七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八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八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一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二输入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六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左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三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四输入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八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三输出端口连接与所述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四输出端口连接与所述音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五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六输入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六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与所述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七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八输入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八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四输出端口与所述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连接。
3.一种环绕声7.1到立体声变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放大器,矩阵开关,信号衰减器,音频叠加器,左声道扬声器、右声道扬声器、中间声道扬声器、重低音扬声器、左环绕声道扬声器、左下环绕声道扬声器、右环绕声道扬声器、右下环绕声道扬声器;其中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三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四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四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五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五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六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六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七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七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八输出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八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一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二输入端口与所述衰减器的第三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三输入端口与所述衰减器的第五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四输入端口与所述信号衰减器的第六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一输出端口与左声道扬声器连接;
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五输入端口与所述功率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六输入端口与所述衰减器的第三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七输入端口与所述衰减器的第七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八输入端口与所述衰减器的第八输出端口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右声道扬声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317610 CN20275022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317610 CN20275022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750229U true CN202750229U (zh) | 2013-02-20 |
Family
ID=47709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31761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5022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75022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5044A (zh) * | 2019-02-25 | 2020-09-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声音信号的能量分布修正方法及其系统 |
-
2012
- 2012-06-29 CN CN 201220317610 patent/CN20275022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5044A (zh) * | 2019-02-25 | 2020-09-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声音信号的能量分布修正方法及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2840B (zh) | 分布式空间音频解码器 | |
CN101695151B (zh) | 多声道音频信号变换为双声道音频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2724609B (zh) | 便携式无线组合音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210387A (zh) | 用于提供三维增强音频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7493542A (zh) | 用于在听音环境中播放音频内容的扬声器系统 | |
CN102143421A (zh) | 终端及该终端的音频处理方法 | |
KR20160061315A (ko) | 사운드 신호 처리 방법 | |
CN201967106U (zh) | 平板电脑立体双声道音响系统 | |
CN106792333B (zh) | 电视机的音响系统 | |
CN106792289A (zh) | 一种音响 | |
CN201878314U (zh) | 一种多声道环绕声缩混成3声道环绕声音响 | |
CN102447996B (zh) | 一种立体声音频系统及视听设备 | |
CN202721808U (zh) | 便携式无线组合音箱系统 | |
CN206559610U (zh) | 一种用于电视的5.1声道无线音响系统 | |
CN104468991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音频收发方法 | |
CN202750229U (zh) | 一种环绕声7.1到环绕声5.1和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
CN108650592B (zh) | 一种实现颈带式环绕立体声的方法及立体声控制系统 | |
CN202210804U (zh) | 数字化可寻址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 |
JP2004144912A (ja) | 音声情報変換方法、音声情報変換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音声情報変換装置 | |
CN102711032B (zh) | 一种声音处理再现装置 | |
CN202353812U (zh) | 3d幻音 | |
CN205071286U (zh) | 一种声音处理的音响系统 | |
CN202750228U (zh) | 一种环绕声到立体声变换的装置 | |
CN114915874A (zh) | 音频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
CN205017552U (zh) | 一种Multi-room的无线音响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