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22512U - 塑身衣着 - Google Patents

塑身衣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22512U
CN202722512U CN 201220385216 CN201220385216U CN202722512U CN 202722512 U CN202722512 U CN 202722512U CN 201220385216 CN201220385216 CN 201220385216 CN 201220385216 U CN201220385216 U CN 201220385216U CN 202722512 U CN202722512 U CN 202722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ing
pressor areas
body shaping
kenel
are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8521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淑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38521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22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22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2251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Abstract

一种塑身衣着,包括一前衣着、一连接前衣着的后衣着、和一连接在该前衣着、后衣着上端的袖部。该前衣着和后衣着对应人体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加压区;并且,使所述加压区的编织密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其它区域(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而使该加压区对人体形成一塑身作用力。因此,像已知塑身衣穿着麻烦,或车缝、收边区域让使用者产生明显的压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无法长时间穿着、降低调整身型的效果、影响塑身衣整体美观等情形,也获得明显的改善。

Description

塑身衣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塑身衣着的结构设计;特别是指一种应用编织密度的变化,在塑身衣着上形成多数个加压区,来对人体各部位产生一塑身作用力的塑身衣着。
背景技术
应用织物依据人体不同部位进行多层次车缝,来加压调整身体线条、校正不良姿势,以塑造匀称体态或身型的塑身衣着,已属已知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8211470号《塑身衣结构改良》、及第96217524号《调整型塑身衣》专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已知的塑身衣结构通常包含有一背片部和肩带,沿背片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腰片部和前片部;两前片部设有对应的绳体或钩件和扣环。使用者穿着时,施力拉合腰片部和前片部,以便扣合钩件和扣环或绳体,来获得塑身的作用。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这类塑身衣在穿着时费力、费时,穿、脱也很不便利。
另一个有关这类塑身衣在结构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题是,塑身衣主体的加工依据人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经车缝方式将织物缝合在主体上;为了补强车缝效果或作车缝收边,会使用高韧性的线材车结。在使用者穿着后,这些车缝或收边区域会紧压在人体肌肤表面,产生明显的压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和无法长时间穿着的情形;相对的,也降低了塑身或调整身型的效果。并且,上述的车缝或接缝、收边区域会增加织物或塑身衣局部位置的厚度,产生明显凸出的纹路,影响塑身衣整体的美观,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在有关塑身衣着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虑该塑身衣本体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已用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增加它的应用范围,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使该塑身衣着在具备有增加视觉美观的条件下,达到使用者调整身型的作用;同时,使该塑身衣结构具备有较已知技艺理想的穿著舒适性。并且,像已知塑身衣穿着麻烦,或那些车缝、收边区域让使用者产生明显的压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和无法长时间穿着、降低调整身型的效果、影响塑身衣整体美观等情形,也获得明显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塑身衣着,其具备有较已知技艺理想的穿着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身衣着,包括经线和纬线构成的一前衣着、一连接前衣着的后衣着、和一连接在该前衣着、后衣着上端的袖部;该前衣着、后衣着和袖部对应人体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形成几何轮廓型态的加压区;并且,该加压区的丹尼数大于该塑身衣着非加压区域的丹尼数; 
      该前衣着加压区包括:
      一第一胸部集中区,配置在接近前衣着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胸部托高区,连接在该第一胸部集中区的下端;
一第二胸部集中区,布置在前衣着的两侧区域上,用以调整集中人体副乳;
      一第一腹部加压区,配置在前衣着的中间、下方区域;
      连接在第一腹部加压区两边位置上的第二腹部加压区;以及
该后衣着加压区包括:
      一第一背部加压区,配置在接近后衣着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后腰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中间和下方区域;
      一臀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下端区域。
该第一胸部集中区形成长条形轮廓型态;以及该第一胸部集中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交织成十字编织结构。
该胸部托高区形成一向下弯曲的弧形轮廓型态;以及该胸部托高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结构。
该第二胸部集中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该第一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腹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该第一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腹部加压区形成一四边形的轮廓型态。
该第一背部加压区形成一X形轮廓型态;并且,该第一背部加压区在后衣着上界定出两个三角形轮廓的弱弹性区。该弱弹性区的丹尼数小于加压区和塑身衣着其它区域的丹尼数。
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的结构。
该后衣着的加压区包括两连接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第二背部加压区,分别配置在该第一背部加压区两边的区域上。该第二背部加压区形成一弯弧形轮廓型态;以及该第二背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该后腰部加压区形成一T形轮廓的型态;以及该后腰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该后衣着的加压区也包括两副加压区,分别连接在该后腰部加压区的两边区域。该副加压区连接到前衣着的一连结区。
该前衣着加压区包括一连结区,布置在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胸部集中区之间的区域。
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连结区、后衣着副加压区和后腰部加压区在塑身衣着上构成一环状加压区的型态。
该前衣着连结区和后衣着副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该臀部加压区延伸到前衣着的下端区域,使该臀部加压区在塑身衣着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以及该臀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密集交错编织型态的结构。
该袖部设置有一臂部加压区;以及该臂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该臂部加压区在袖部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
该塑身衣着的非加压区域使经线和纬线形成相交和交错编织的结构型态。
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丹尼数大于该第二背部加压区的丹尼数。
该塑身衣着是一体成型的衣体。
本实用新型前衣着和后衣着对应人体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加压区;并且,使所述加压区的编织密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其它区域(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加压区对人体形成一塑身作用力。因此,像已知塑身衣穿着麻烦,或车缝、收边区域让使用者产生明显的压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无法长时间穿着、降低调整身型的效果、影响塑身衣整体美观等情形,也获得明显的改善。
本实用新型塑身衣着,该前衣着的加压区对应人体部位,包括一第一胸部集中区、一胸部托高区;一第二胸部集中区,布置在前衣着的两侧区域上,用以调整集中人体副乳;一第一腹部加压区和一第二腹部加压区,配置在前衣着的中间及/或下方区域,用以对人体腹部形成加压缩腹作用。
本实用新型塑身衣着,该后衣着的加压区对应人体部位,包括一第一背部加压区、一连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第二背部加压区,用以校正人体背部的不良姿势;一后腰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中间及/或下方区域,用以对人体后腰部形成加压支撑作用;以及,一臀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下端区域,并且延伸到前衣着的下端区域。所述的臀部加压区对人体臀部产生一拉提调整力量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塑身衣着,该袖部对应人体臂部,设置有一臂部加压区;所述的臂部加压区在袖部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并且产生一弹性加压力量,对人体臂部形成一塑型作用。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新颖性、特点,及其它目的与功效,将在下文中配合所附图式的详加说明,而趋于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该前衣着包括有第一、二胸部集中区、胸部托高区、第一、二腹部加压区和臂部加压区的情形。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外观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该后衣着包括有第一、二背部加压区、弱弹性区、后腰部加压区 、副加压区、臀部加压区和臂部加压区的情形。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描绘了前衣着第一腹部加压区和它连接前衣着其它区域的编织结构的情形。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描绘了后衣着第一背部加压区和第二背部加压区的编织结构的情形。
标号说明:
10        前衣着;
11        第一胸部集中区;
12        第二胸部集中区;
13        胸部托高区;
14        第一腹部加压区;
15        第二腹部加压区;
16        连结区;
20        后衣着;
21        第一背部加压区;
22        第二背部加压区;
23        弱弹性区;
24        后腰部加压区;
25        副加压区;
26        臀部加压区;
30        袖部;
31        臂部加压区;
100       塑身衣着;
χ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塑身衣着,概以参考编号100表示。该塑身衣着100选择一伸缩纤维布料或其类似材料,应用计算机针织机台进纱针织制成一体成型的衣体;包括一前衣着10、一连接前衣着10的后衣着20、和一连接在该前衣着10、后衣着20上端的袖部30等部分。该前衣着10和后衣着20对应人体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形成几何形轮廓型态的加压区;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使所述加压区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10、20其它区域(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加压区对人体形成一塑身作用力。
详细来说,该前衣着10的加压区对应人体部位,包括一第一胸部集中区11;所述第一胸部集中区11形成长条形轮廓型态的配置在接近前衣着10上方的中央位置(或对应于人体两乳房之间的位置);该第一胸部集中区11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包括平行于人体轴线χ方向的经线和垂直于该经线的纬线所构成。并且,该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类似十字编织结构,而在前衣着10中央位置产生一向中央集中的弹性拉力,产生一迫使人体乳房向中间集中的作用。
图1也显示了该前衣着10的加压区也包括一胸部托高区13;所述的胸部托高区13连接该第一胸部集中区11的下端(或对应于人体两乳房下缘的位置),而形成一向上方弯曲或弧形轮廓的型态。该胸部托高区13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结构,而在人体乳房下缘产生一局部加压或弹性支持力量,以获得支撑、托高乳房的作用。
图1也描绘了该前衣着10的加压区也包括了一第二胸部集中区12,形成一几何形轮廓的布置在前衣着10的两侧区域上,用以调整集中人体副乳。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第二胸部集中区12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于人体轴线χ的条纹编织结构。
图1也特别显示了该前衣着10的加压区也包括了一第一腹部加压区14和一连接第一腹部加压区14的第二腹部加压区15(或腰部加压区);所述的第一腹部加压区14配置在前衣着10的中间及/或下方区域,用以对人体腹部形成加压缩腹作用。在所采的实施例中,配置了两个第二腹部加压区15(或腰部加压区),分别位于该第一腹部加压区14的两边位置上;因此,该第二腹部加压区15也对人体腰部产生辅助塑型作用。
图中也描绘了该第一腹部加压区14和第二腹部加压区15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于人体轴线χ的条纹编织结构。并且,该第一腹部加压区14和第二腹部加压区15形成一趋近菱形(或四边形)的轮廓型态。
请参阅图2,该后衣着20的加压区对应人体部位,包括一第一背部加压区21;所述的第一背部加压区21形成一趋近于X形轮廓型态的配置在接近后衣着20上方的中央位置(或对应于人体背部区域的位置);并且,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在后衣着20上界定出两个趋近于三角形轮廓的弱弹性区23。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弱弹性区23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小于加压区和塑身衣着100其它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因此,该弱弹性区23提供塑身衣着100局部区域具有一个较大的容许变形量的作用。
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包括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的结构。因此,当人体背部处于不良姿势(例如,弯腰驼背)时,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会在后衣着20的上部区域(或对应于人体背部区域的位置)产生一弹性压力或拉合力量,用以校正人体背部的姿势。
图2也描绘了后衣着20的加压区也包括一连接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的第二背部加压区22,用以辅助第一背部加压区21校正人体背部姿势。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包含了两个第二背部加压区22,分别配置在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两边的区域或位置上。该第二背部加压区22形成一弯弧形轮廓型态;该第二背部加压区22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于人体轴线χ的条纹编织结构。
图2也显示了该后衣着20的加压区也包括一后腰部加压区24,配置在后衣着20的中间及/或下方区域(或对应于人体后腰部区域的位置),用以对人体后腰部形成加压支撑作用。该后腰部加压区24形成一几何形轮廓或类似T形轮廓的型态;它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一平行于人体轴线χ的条纹编织结构。
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后衣着20的加压区也包括一副加压区25(或腰部加压区);副加压区25连接在该后腰部加压区24的两边。并且,副加压区25也连接到前衣着10的一连结区16。所述的前衣着连结区16布置在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15和第二胸部集中区12之间的区域。因此,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15、连结区16、后衣着副加压区25和后腰部加压区24在塑身衣着100上构成一环状加压区的型态,而可共同对人体腰部形成一塑型调整机制。
须加以说明的是,该前衣着连结区16和后衣着副加压区25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也是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请再参考图2,后衣着20的加压区也包括一臀部加压区26,配置在后衣着20的下端区域;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臀部加压区26延伸到前衣着10的下端区域,使该臀部加压区26在塑身衣着100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所述的环状轮廓型态有助于该臀部加压区26对人体臀部产生拉提调整力量的时候,形成一定位作用(辅助前衣着10的下端区域定位在人体腿部的位置)。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臀部加压区26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包括平行于人体轴线χ方向的经线和垂直于该经线的纬线所构成。并且,该经线和纬线形成(密集)交错编织型态和具有较高编织密度(或丹尼数)的结构。
请再参阅图1、2,该袖部30对应人体臂部,设置有一臂部加压区31;所述的臂部加压区31在袖部30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并且产生一弹性加压力量,对人体臂部形成一塑型作用。该臂部加压区31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请参考图3,描绘了前衣着10加压区(例如,第一腹部加压区14)和它连接前衣着10其它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的情形。具体来说,该第一腹部加压区14形成条纹编织结构;该前衣着10其它区域使经线和纬线形成相交或交错编织的结构型态。并且,使该第一腹部加压区14的丹尼数大于该前衣着10其它区域的丹尼数。
图4描绘了后衣着第一背部加压区21和第二背部加压区2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的情形。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的结构型态;可了解的是,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或其它加压区)的经线编织厚度(及/或宽度)可被增加。该第二背部加压区22形成条纹编织结构;并且,使该第一背部加压区21的丹尼数大于该第二背部加压区22的丹尼数。
代表性的来说,这塑身衣着100在具备有符合使用者塑身需求作用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虑条件和优点:
1.该塑身衣着100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组织关系已被重行设计考虑,使其不同于子已用者;并且,也改变了它的使用型态和应用范围,而有别于旧法。例如,对应人
体部位,使该塑身衣着100设置有多数个形成几何轮廓型态的加压区,并且使该加压区的丹尼数大于塑身衣着100其它区域的丹尼数,来对人体形成塑身调整作用,具备有较已知技艺理想的穿着舒适性。实质上,也提供了一个增加使用者视觉美观的作用。
2.该塑身衣着100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了像已知塑身衣穿着麻烦,或车缝、收边区域让使用者产生明显的压痕或疼痛感,造成使用者无法长时间穿着、降低调整身型的效果、影响塑身衣整体美观等情形。
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塑身衣着,其空间型态不同于已知者,且具有旧法中无法比拟的优点,展现了相当大的进步,诚已充分符合新型专利要件。

Claims (23)

1.一种塑身衣着,包括经线和纬线构成的一前衣着、一连接前衣着的后衣着、和一连接在该前衣着、后衣着上端的袖部;其特征在于,
 该前衣着、后衣着和袖部对应人体部位,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形成几何轮廓型态的加压区,并且,该加压区的丹尼数大于该塑身衣着非加压区域的丹尼数; 
 该前衣着加压区包括:
 一第一胸部集中区,配置在接近前衣着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胸部托高区,连接在该第一胸部集中区的下端;
 一第二胸部集中区,布置在前衣着的两侧区域上;
 一第一腹部加压区,配置在前衣着的中间、下方区域;
 连接在第一腹部加压区两边位置上的第二腹部加压区;以及
 该后衣着加压区包括:
 一第一背部加压区,配置在接近后衣着上方的中央位置;
 一后腰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中间和下方区域;
 一臀部加压区,配置在后衣着的下端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胸部集中区形成长条形轮廓型态;以及该第一胸部集中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交织成十字编织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胸部托高区形成一向下弯曲的弧形轮廓型态;以及该胸部托高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胸部集中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腹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腹部加压区形成一四边形的轮廓型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背部加压区形成一X形轮廓型态;并且,该第一背部加压区在后衣着上界定出两个三角形轮廓的弱弹性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弱弹性区的丹尼数小于加压区和塑身衣着其它区域的丹尼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交错编织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后衣着的加压区包括两连接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第二背部加压区,分别配置在该第一背部加压区两边的区域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背部加压区形成一弯弧形轮廓型态;以及该第二背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后腰部加压区形成一T形轮廓的型态;以及该后腰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后衣着的加压区包括两副加压区,分别连接在该后腰部加压区的两边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前衣着加压区包括一连结区,布置在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和第二胸部集中区之间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副加压区连接到前衣着的一连结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前衣着第二腹部加压区、连结区、后衣着副加压区和后腰部加压区在塑身衣着上构成一环状加压区的型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前衣着连结区和后衣着副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臀部加压区延伸到前衣着的下端区域,使该臀部加压区在塑身衣着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以及该臀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经线和纬线形成密集交错编织型态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袖部设置有一臂部加压区;以及该臂部加压区的布料纤维编织型态使排列的经线的编织厚度和宽度增加而形成条纹编织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臂部加压区在袖部上形成一环状轮廓的型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塑身衣着的非加压区域使经线和纬线形成相交和交错编织的结构型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背部加压区的丹尼数大于该第二背部加压区的丹尼数。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着,其特征在于,该塑身衣着是一体成型的衣体。
CN 201220385216 2012-08-06 2012-08-06 塑身衣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22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5216 CN202722512U (zh) 2012-08-06 2012-08-06 塑身衣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5216 CN202722512U (zh) 2012-08-06 2012-08-06 塑身衣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22512U true CN202722512U (zh) 2013-02-13

Family

ID=47648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8521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22512U (zh) 2012-08-06 2012-08-06 塑身衣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225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7724A (zh) * 2015-06-15 2017-01-11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织物及其用途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7724A (zh) * 2015-06-15 2017-01-11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织物及其用途
CN106307724B (zh) * 2015-06-15 2020-01-1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织物及其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5484A1 (de) Bekleidungsstück
CN104939338A (zh) 具有罩杯部的衣物
US20130189900A1 (en) Piece of clothing
CN202722512U (zh) 塑身衣着
CN201683063U (zh) 带抹胸的运动背心
CN204393376U (zh) 一种新型无钢圈内衣
CN203762305U (zh) 一种高腰束身内裤
CN205671502U (zh) 文胸后比位交叉稳定结构
CN104413561A (zh) 一种保健和易穿的男式针织内裤
CN204292216U (zh) 功能性衣物
CN102652580B (zh) 一种一体式文胸
CN202603631U (zh) 一种一体式文胸
CN206675012U (zh) 一种无钢圈聚拢定型无缝内衣
CN105455209B (zh) 丝绒内衣钢圈套及内衣
CN204560984U (zh) 高弹透气文胸
CN213154054U (zh) 一种贴合性好的打底裤
CN218978048U (zh) 套头塑身胸托
CN202722509U (zh) 女士无缝网眼平角内裤
CN212325403U (zh) 一种具有透气功能的长袖腰背夹
CN218185325U (zh) 一种裤腰及裤子
CN206596704U (zh) 一种无缝纤体衣的托胸肩带及无缝纤体衣
CN218551358U (zh) 一种超柔且高弹的内衣套装
CN220607393U (zh) 内衣
CN216019187U (zh) 自动纠正人体姿势的无缝服装
CN209975084U (zh) 一种横向有弹性纵向无弹性的织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