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95860U -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95860U
CN202695860U CN 201220232890 CN201220232890U CN202695860U CN 202695860 U CN202695860 U CN 202695860U CN 201220232890 CN201220232890 CN 201220232890 CN 201220232890 U CN201220232890 U CN 201220232890U CN 202695860 U CN202695860 U CN 202695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nductor
contact
ground connec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differenc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3289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昱宏
许志铭
林永常
锺轩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ang Ying Comput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ang Ying Comput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ang Ying Comput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ang Ying Comput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3289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95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95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958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有关一种二合一连接器结构改良,属于电子类,其主要由接地传输导体、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第一接触传输导体、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触传输导体、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电源传输导体、第三接触传输导体、第四接触传输导体、第五接触传输导体、第六接触传输导体、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七接触传输导体、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第八接触传输导体、第九接触传输导体、第十接触传输导体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构成,藉由USB3.0以及SD的传输导体的结构设置,以达到得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解决高频串音干扰问题,且节省时间及简化步骤的二合一连接器结构改良。

Description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类,为提供一种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藉由USB3.0以及SD的传输导体的结构设置,以达到得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解决高频串音干扰问题,且节省时间及简化步骤的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电子装置以辅助使用者,而电子装置包括有显示器、计算机、相机、随插即用装置(随身碟)等,但为了能够读取该些电子装置的数据或是要讯号连结,则必须具有相对应的配套连接器,而种种该些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型式皆不同,例如:USB系列、SD系列、Micro SD等,分别必须要使用特定对应的连接器才能连结,因此会有多条具有不同连接器的连接线材。
而目前时下最常使用的连接器即为USB连接器,因此许多电子装置多具设有USB连接器供使用者进行连结,而其它型式连接器则另外于个别装置上设置,但是,使用者欲插置各别连接器时,则会发生连接线材交错复杂或必须使用转接头转接等问题,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方便,尤其对于系统厂商来说,时常要不断测试各种不同规格连接器型式的电子装置,甚以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通过同时具备USB3.0以及SD的传输导体的结构设置,以达到节省时间及简化步骤。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结构包括一接地传输导体,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该接地接触部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及第二接地延伸部;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电源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电源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接地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以及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藉由USB3.0以及SD的传输导体的结构设置,且得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解决高频串音干扰问题,使之达到节省时间及简化步骤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接USB连接器的实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接SD卡的实施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更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11,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111,该接地接触部111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112及第二接地延伸部113;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112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16;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3及该电源传输导体16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16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背离该电源传输导体16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及该接地传输导体11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22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
藉由上述的结构、组成设计,兹就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情形说明如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插接USB连接器的实施示意图、插接SD卡的实施示意图及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插接USB连接器7时,其USB连接器7上的金属导通部与该接地传输导体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电源传输导体16、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及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电性连结,达到USB讯号传输的功能,此外,藉由SD记忆卡8的导通部位连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以达到读取SD记忆卡8的数据,故可达到插接SD记忆卡8及USB连接器7的功能且藉由端子的排列方式,更可避免串音干扰的问题。
如附图1及附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及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接地传输导体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电源传输导体16、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于一端处共同接设一印刷电路板5,其接设方式为单排表面贴附(SMT)、单排插接设置(DIP)、双排表面贴附(SMT)、双排插接设置(DIP)、向上弯折延伸(板上)、向下弯折延伸(板下)或连续弯折延伸(沉板)其中之一,又其板上包含有板上平贴、板上垫高其中之一,而其板下又包括有板下平贴或板下垫高其中之一,另其沉板包括有正向沉板或反向沉板其中之一,又接设方式可为垂直平贴、垂直垫高、垂直沉板、直立垫高、直立平贴或直立沉板其中之一,而本实施例为一种单排表面贴附(SMT),但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接地传输导体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电源传输导体16、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得以与一电性线材组6接设,其接设方式为单面热压焊、单面点焊、单面拉焊、单排热压焊、单排点焊、单排拉焊、双面热压焊、双面点焊、双面拉焊、双排热压焊、双排点焊或双排拉焊其中之一。
如附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印刷电路板5上进一步接设有转接端子组51,而印刷电路板5与转接端子组51接设方式可为表面贴附(SMT)、插接设置(DIP)或夹板设置(Clamp)其中之一,其本实施例为表面贴附(SMT),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附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11a,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111a,该接地接触部111a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112a及第二接地延伸部113a;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112a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a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a,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a设有一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且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位于该接地接触部11a的后方;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a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a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a,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a设有一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a,且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a位于该接地接触部111a后方,并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a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a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a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a,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a设有一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a,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a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背离该接地接触部111a的后方;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a,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a设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42a,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42a与该接地接触部11a并排;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a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a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a,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a设有一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a,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a位于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后方,且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a与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a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a,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a设有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52a,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52a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4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a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16a,该电源传输导体16a设有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162a,该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162a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2a接触部后方,且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16a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a及该电源传输导体16a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a,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a设有一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32a,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32a与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a并排;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16a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a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a,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a设有一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42a,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42a与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32a并排;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a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a,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a设有一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52a,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52a与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42a并排;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a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a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a,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a设有一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62a,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62a与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52a并排;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a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a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a,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a设有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72a,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72a与该接地接触部11a并排;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a及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a,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a设有一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72a,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72a与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2a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a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a,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a设有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82a,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82a与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72a并排;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a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a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a设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92a,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92a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a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a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a,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a设有一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82a,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82a与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7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a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a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a,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a设有一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92a,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92a与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82a并排;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a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a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a,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a设有一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02a,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02a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92a并排;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a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a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a,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a设有一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12a,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12a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02a并排,其中该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11a、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42a、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52a、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72a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82a为板状形态,且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a、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a、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162a、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92a、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a、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a、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32a、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42a、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52a、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62a、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72a、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82a、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92a、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02a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12a为弹性端子形态。
如附图7及附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及立体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有:
一绝缘基体4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的接地传输导体11b,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111b,该接地接触部111b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112b及第二接地延伸部113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112b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b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b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b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b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b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b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b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b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b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b一侧地方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b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b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16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b及该电源传输导体16b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电源传输导体16b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b背离该电源传输导体16b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b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b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b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b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b及该接地传输导体11b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b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b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b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b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b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b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b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b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b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b;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4b上并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b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b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b; 一包覆该绝缘基体4b的屏蔽壳体9b,且于一侧设有一开口91b。
并且接地传输导体11b、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b、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b、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b、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b、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b、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b、电源传输导体16b、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b、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b、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b、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b、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b、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b、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b、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b、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b、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b、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b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b于一端处共同接设一印刷电路板5b(与附图4相同,故无图示),其接设方式为单排表面贴附(SMT)、单排插接设置(DIP)、双排表面贴附(SMT)、双排插接设置(DIP)、向上弯折延伸(板上)、向下弯折延伸(板下)或连续弯折延伸(沉板)其中之一,又其板上包含有板上平贴、板上垫高其中之一,而其板下又包括有板下平贴或板下垫高其中之一,另其沉板包括有正向沉板或反向沉板其中之一,又接设方式可为垂直平贴、垂直垫高、垂直沉板、直立垫高、直立平贴或直立沉板其中之一。
再者,印刷电路板5b上进一步接设有转接端子组51b,该转接端子组51b可为表面贴附(SMT)、插接设置(DIP)或夹板设置(Clamp)其中之一。(与附图5重复,故无图示)
如附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排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11c,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111c,该接地接触部111c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112c及第二接地延伸部113c,且该第一接地延伸部112c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c分别设有一第一接地延伸焊接部1121c及第二接地延伸焊接部1131c;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112c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c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c,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c延伸一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21c;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c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113c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c,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c延伸一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31c;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12c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13c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c,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21c延伸一第一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11c;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c,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c延伸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41c;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c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c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c,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22c延伸一第二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21c;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c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c,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c延伸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51c;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16c,该电源传输导体16c延伸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161c;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5c及该电源传输导体16c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c,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c延伸一第三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31c;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16c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23c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c,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c延伸一第四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41c;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c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c,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c延伸一第五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51c;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25c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24c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c,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26c延伸一第六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61c;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11c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4c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c,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c延伸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71c;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c及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c,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27c延伸一第七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71c;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c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11c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c,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c延伸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181c;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c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7c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c,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c延伸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191c;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c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18c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c,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c延伸一第八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81c;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c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28c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c,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c延伸一第九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291c;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c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19c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c,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c延伸一第十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301c;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30c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29c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c,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31c延伸一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311c。
如附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有:
一绝缘基体4d; 
一限位部41d,该限位部41d设于该绝缘基体4d上位于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12d、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22d、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32d、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42d、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52d、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72d、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82d、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92d及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02d外侧处,且该限位部41d向外延伸一限制误插结构42d,该限制误插结构42d设有一对应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312d的第一限制误插区域421d,且该限制误插结构42d设有一对应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262d的第二限制误插区域422d,并该限制误插结构42d设有一对应该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11d、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42d、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52d、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72d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82d、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22d、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132d、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162d及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192d的第三限制误插区域423d。

Claims (9)

1.一种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该接地接触部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及第二接地延伸部;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电源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电源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接地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
2.一种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
一绝缘基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的接地传输导体,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该接地接触部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及第二接地延伸部;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电源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电源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电源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接地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
一设于该绝缘基体上并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 
一包覆该绝缘基体的屏蔽壳体,且于一侧设有一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接地传输导体、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第一接触传输导体、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触传输导体、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电源传输导体、第三接触传输导体、第四接触传输导体、第五接触传输导体、第六接触传输导体、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七接触传输导体、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第八接触传输导体、第九接触传输导体、第十接触传输导体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于一端处共同接设一印刷电路板,其接设方式为单排表面贴附SMT、单排插接设置DIP、双排表面贴附SMT、双排插接设置DIP、向上弯折延伸、向下弯折延伸或连续弯折延伸其中之一,又其板上包含有板上平贴、板上垫高其中之一,而其板下又包括有板下平贴或板下垫高其中之一,另其沉板包括有正向沉板或反向沉板其中之一,又接设方式为垂直平贴、垂直垫高、垂直沉板、直立垫高、直立平贴或直立沉板其中之一;
其中,该印刷电路板上进一步接设有转接端子组,该转接端子组为表面贴附SMT、插接设置DIP或夹板设置Clamp其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接地传输导体、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第一接触传输导体、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触传输导体、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电源传输导体、第三接触传输导体、第四接触传输导体、第五接触传输导体、第六接触传输导体、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七接触传输导体、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第八接触传输导体、第九接触传输导体、第十接触传输导体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得以与一电性线材组接设,其接设方式为单面热压焊、单面点焊、单面拉焊、单排热压焊、单排点焊、单排拉焊、双面热压焊、双面点焊、双面拉焊、双排热压焊、双排点焊或双排拉焊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两侧分别设有固定部,其该固定部为鱼叉脚、青蛙脚、平贴脚或直插脚其中之一。
6.一种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该接地接触部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及第二接地延伸部,且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分别设有一第一接地延伸焊接部及第二接地延伸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一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二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该电源传输导体延伸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电源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三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四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五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六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接地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七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八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九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十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延伸一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焊接部。
7.一种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
一接地传输导体,其一端设有一接地接触部,该接地接触部由一端叉开分别延伸有第一接地延伸部及第二接地延伸部;
一位于该第一接地延伸部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且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位于该接地接触部的后方;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接地延伸部之间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且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位于该接地接触部后方,并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一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位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背离该接地接触部的后方;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接地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二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位于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后方,且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电源传输导体,该电源传输导体设有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后方,且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电源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三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电源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第四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第五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四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六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接地传输导体背离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接地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该接地传输导体之间的第七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与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之间的第八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背离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一位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以及
一位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九接触传输导体一侧的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设有一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并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为板状形态,且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及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为弹性端子形态。
9.一种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
一绝缘基体; 
一限位部,该限位部设于该绝缘基体上位于第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三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四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五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七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八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九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及第十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外侧处,且该限位部向外延伸一限制误插结构,该限制误插结构设有一对应第十一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一限制误插区域,且该限制误插结构设有一对应该第六接触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二限制误插区域,并该限制误插结构设有一对应该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部、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及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三限制误插区域。
CN 201220232890 2012-05-23 2012-05-23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5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32890 CN202695860U (zh) 2012-05-23 2012-05-23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32890 CN202695860U (zh) 2012-05-23 2012-05-23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95860U true CN202695860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51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32890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5860U (zh) 2012-05-23 2012-05-23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9586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2702A (zh) * 2015-06-03 2015-09-02 杨仲辉 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CN106785594A (zh) * 2016-11-22 2017-05-31 东莞市米南实业有限公司 Usb与sd卡混合型电连接器
CN107039861A (zh) * 2017-03-09 2017-08-11 陈文九 电转接卡
CN110011091A (zh) * 2018-01-05 2019-07-12 维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2702A (zh) * 2015-06-03 2015-09-02 杨仲辉 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CN106785594A (zh) * 2016-11-22 2017-05-31 东莞市米南实业有限公司 Usb与sd卡混合型电连接器
CN106785594B (zh) * 2016-11-22 2019-12-13 东莞市米南实业有限公司 Usb与sd卡混合型电连接器
CN107039861A (zh) * 2017-03-09 2017-08-11 陈文九 电转接卡
CN110011091A (zh) * 2018-01-05 2019-07-12 维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0011091B (zh) * 2018-01-05 2020-11-27 维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95860U (zh) 二合一连接器改良结构
CN20188727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934794B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101242056A (zh) 跳帽
CN209571592U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205389222U (zh) 一种显示模组
CN205029050U (zh) 一种接线端子分路连接器
CN106911023A (zh) 一种平行板间高传输速率的电连接器
CN202817399U (zh) Usb双向导通公头连接器
CN101847791B (zh) 电子组装及其储存装置
CN105226419B (zh) 一种接线端子分路连接器
CN201674022U (zh) Usb插座连接器
CN203352943U (zh) 线路板与电子组件
CN205071058U (zh) 移动终端
CN212062912U (zh) 结构优化的连接器
KR100366921B1 (ko) 의도된 용도에 따라 다수의 접점들이 복수의 접점그룹들로 집합되어지는 커넥터
CN201355710Y (zh) 电连接器
CN201820012U (zh) 光纤连接器
CN104882702B (zh) 二合一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CN241077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20156715U (zh) 一种基于异形pcb板的电气组件及电气布局结构
CN20550913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17468845U (zh) 直立式插头
CN2608990Y (zh) 插拔式电度表
CN203242857U (zh) 挠性线缆的电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