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75063U - 侧光式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侧光式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75063U
CN202675063U CN2012203206623U CN201220320662U CN202675063U CN 202675063 U CN202675063 U CN 202675063U CN 2012203206623 U CN2012203206623 U CN 2012203206623U CN 201220320662 U CN201220320662 U CN 201220320662U CN 202675063 U CN202675063 U CN 202675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lgp
emitting diode
type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206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智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 HUA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WEI HUA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 HUANG Inc filed Critical WEI HUANG Inc
Priority to CN2012203206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750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75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750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该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设于该导光板背面的反射片、一设于该导光板前面的扩散片、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前面的增亮膜、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侧面的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其中,位于该遮光片与该发光二极管之间,沿该遮光片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的光源增益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可在不增加该发光二极管数目与不改变该发光二极管入光距离的前提下,消除现有技术所出现在导光板上的暗影区,提升侧光式背光模块正面亮度与大视角方向亮度,降低能耗,维持轻、薄、短、小的产品特色。

Description

侧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将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并将之摆在单一侧边来入射导光板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此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显著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子产品市场的主流的原因之一。
液晶显示器基本上可分为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两个部份,其中背光模块部分通常会根据屏幕的大小尺寸而分别使用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光式背光模块。所谓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是一种将光源摆设在单一侧边入射导光板的背光模块结构设计,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的特色,是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和笔记本电脑较常使用的光源结构设计。
首先,请参考图1与图4,此为现有技术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平面与剖面示意图。图中所示为一侧光式背光模块10,包括有一导光板50(Light Guide Plate)、一设于该导光板50背面的反射片40(Reflector)、一设于该导光板50前面的扩散片60(Diffuser Plate)、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60前面的增亮膜70(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50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50侧面的发光二极管30(Light Emitting Diode,LED),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20(Curtain Tape),该遮光片20主要设于产品光源(即:该发光二极管30)上侧(即:产品侧边),用以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和灯位光的作用,或同时用以反射光线;该遮光片20一般以黑白双面胶(简称:黑白胶)为主,因此也叫黑白膜;黑白胶(遮光片20)是一种双面皆可遮光的胶膜,材质大都为PET;然而该遮光片20如图4所示具有一反射片21(即:黑白胶的白胶面),但由于其反射率偏低,因此常造成该发光二极管30光源的损耗,亦常造成产品正面亮度不足的严重问题。另外,该发光二极管30的数量受产品成本与耗电量的考虑,往往如图1所示,该发光二极管30与另一该发光二极管30之间,会在入射该导光板50的侧面出现该发光二极管30有效光线以外的暗影区31,从而造成明暗不均;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此问题;一方式如图2所示,即将该发光二极管30与另一该发光二极管30的间距X缩小成间距X1,但如此将造成该发光二极管30的数量增加,反而又出现了产品成本提高的问题;另一方式如图3所示,即将位于该导光板50侧面的该发光二极管30的入光距离Y增大为入光距离Y1,但此法亦使得该发光二极管30距离该导光板50太远,从而造成入射该导光板50的光线亮度变低,因而必须一一提高该发光二极管30的亮度,如此不但增加了产品的耗电量,更会造成减短该发光二极管30的使用寿命。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410897)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由该现有技术的专利说明书及其所附图式可知,该现有技术在实施上仍具有下述两大缺陷:一、由于该现有技术的光线自离开发光二极管后,几乎所有的光线都必须要透过其所设罝的反射物体(全反射部)来将光线的行进距离拉长,方可利用较长的距离来达到混光、扩散的效果,也就是等同上述图3中将入光距离Y增大为入光距离Y1的方式,此种方式仍存在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线亮度变低的问题,必须一一提高该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从而增加产品耗电量,亦同样会缩短该发光二极管使用寿命。二、此外,我们可由该现有技术的各实施例图式中清楚看出,由于该现有技术所述的全反射部在实施上皆必须具有较大的反射空间才能将光线在无阻隔的情况下入射至导光板,因此导致产品无法达成轻、薄、短、小的产品薄型化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在不增加发光二极管数目与不改变发光二极管入光距离的前提下,消除现有技术所出现在导光板上的暗影区,同时提升侧光式背光模块正面亮度与大视角方向亮度,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避免产品体积增大,以维持轻、薄、短、小的产品特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Edge-type LEDBacklight Module),包括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一设于该导光板背面的反射片(Reflector)、一设于该导光板前面的扩散片(Diffuser Plate)、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前面的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侧面设置且其光源以直接射入该导光板侧面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Curtain Tape)。位于该遮光片与该发光二极管之间,沿该遮光片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的光源增益结构。
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表面具有一反射层(Reflection Film)。
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为透光且介于该遮光片与该光源增益结构之间具有一反射层(Reflection Film)。
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的截面外轮廓为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
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的截面外轮廓为多边形、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其中,该反射层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经该光源增益结构的反射后,也成为该导光板可用的光而被利用,即可在不增加该发光二极管数目与不改变该发光二极管入光距离的前提下,借由反射该发光二极管边光与灯位光的技术来提高该发光二极管的光照范围与亮度,除了可消除现有技术所出现在导光板上的暗影区之外,亦可提升该侧光式背光模块正面亮度与大视角方向亮度,降低能源的消耗。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不改变该发光二极管入光距离,因此可避免产品体积增大,维持轻、薄、短、小的产品特色。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减小发光二极管间距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增大入光距离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平面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侧光式背光模块    20:遮光片
200:光源增益结构     201:反射层
21:反射片            30:发光二级管
31:暗影区            40:反射片
50:导光板            60:扩散片
70:增亮膜            X:间距
X1:间距              Y:入光距离
Y1:入光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同时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0(Edge-type LED BacklightModule),包括一导光板50(Light Guide Plate)、一设于该导光板50背面的反射片40(Reflector)、一设于该导光板50前面的扩散片60(Diffuser Plate)、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60前面的增亮膜70(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50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50侧面的发光二极管30(LightEmitting Diode,LED),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20(Curtain Tape),位于该遮光片20与该发光二极管30之间,沿该遮光片20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50的光源增益结构200;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表面具有一反射层201(Reflection Film),该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另外,图5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当然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亦可为不规则形状;或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多边形、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再请同时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0(Edge-type LEDBacklight Module),包括一导光板50(Light Guide Plate)、一设于该导光板50背面的反射片40(Reflector)、一设于该导光板50前面的扩散片60(Diffuser Plate)、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60前面的增亮膜70(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50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50侧面的发光二极管30(Light Emitting Diode,LED),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20(Curtain Tape),位于该遮光片20与该发光二极管30之间,且沿该遮光片20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50的光源增益结构200;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为透光且介于该遮光片20与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之间具有一反射层201(Reflection Film),该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另外,图6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当然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亦可为不规则形状;或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多边形、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最后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0(Edge-type LED BacklightModule),包括一导光板50(Light Guide Plate)、一设于该导光板50背面的反射片40(Reflector)、一设于该导光板50前面的扩散片60(Diffuser Plate)、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60前面的增亮膜70(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50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50侧面的发光二极管30(LightEmitting Diode,LED),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20(Curtain Tape),位于该遮光片20与该发光二极管30之间,沿该遮光片20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50的光源增益结构200;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为透光且介于该遮光片20与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之间具有一反射层201(Reflection Film),该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另外,图7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不规则四边形;当然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亦可为几何形状;或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0,当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经该光源增益结构200的反射后,亦成为该导光板50可用的光而被利用,即可在不减少该发光二极管30间距X(如图1与图2所示,亦即为不增加该发光二极管30数目)与不增加(不改变)该发光二极管30入光距离Y(如图1与图3所示)的前提下,借由反射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技术来提高该发光二极管30的光照范围与亮度;除了可消除现有技术所出现在导光板50上的暗影区31之外,亦可得到该侧光式背光模块10正面亮度与大视角方向亮度的提升,降低能源的消耗。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不改变该发光二极管30入光距离Y,因此可避免产品体积增大,维持轻、薄、短、小的产品特色。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50)、一设于该导光板(50)背面的反射片(40)、一设于该导光板(50)前面的扩散片(60)、至少一设于该扩散片(60)前面的增亮膜(70)、多个相对于该导光板(50)侧面设置且其光源直接射入该导光板(50)侧面的发光二极管(30),以及一遮蔽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的遮光片(20),其特征在于:
位于该遮光片(20)与该发光二极管(30)之间,且沿该遮光片(20)直线排列有多个可将该发光二极管(30)边光与灯位光反射至该导光板(50)的光源增益结构(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增益结构(200)表面具有一反射层(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为透光且介于该遮光片(20)与该光源增益结构(200)之间具有一反射层(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多边形、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增益结构(200)的截面外轮廓为多边形、半弧形或多边形与弧形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201)为可反射光线的镀膜层或金属层。
CN2012203206623U 2012-07-03 2012-07-03 侧光式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75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206623U CN202675063U (zh) 2012-07-03 2012-07-03 侧光式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206623U CN202675063U (zh) 2012-07-03 2012-07-03 侧光式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75063U true CN202675063U (zh) 2013-01-16

Family

ID=4749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2066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75063U (zh) 2012-07-03 2012-07-03 侧光式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750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0362A (zh) * 2013-06-04 2014-12-1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显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0362A (zh) * 2013-06-04 2014-12-1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显示设备
CN104210362B (zh) * 2013-06-04 2017-04-1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6007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96421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1954400U (zh) 一种led混光背光源
CN20333795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432357U (zh) 一种无导光板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M466278U (zh)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CN105333334A (zh) 一种led灯条及液晶显示模组
CN202813236U (zh) 防漏光黑白双面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206378665U (zh)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CN201439904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源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967867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2813043U (zh) 一种led背光源
CN102878525A (zh) 棱镜膜、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35519U (zh) 一种显示屏背光模组
CN202675079U (zh) 侧向光源的背光模块
CN202675063U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208270886U (zh) 一种可实现动态hdr显示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
CN201420997Y (zh) 一种新型背光源
CN209962057U (zh) 一种led背光结构
CN102591065A (zh)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的光学复合片
CN203745767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
CN210894927U (zh) 一种薄型直下式显示模组
CN11001859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202992882U (zh) 背光模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7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