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20035U -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 Google Patents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20035U
CN202620035U CN 201220130001 CN201220130001U CN202620035U CN 202620035 U CN202620035 U CN 202620035U CN 201220130001 CN201220130001 CN 201220130001 CN 201220130001 U CN201220130001 U CN 201220130001U CN 202620035 U CN202620035 U CN 202620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wheel
chair
ro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3000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a ACEM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hua ACEM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ua ACEM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hua ACEM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13000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20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20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200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车。一种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包括车体、驱动车体的电动驱动系统、位于车体前端的转向机构、设置在转向机构上的朝向驾驶人员的操作显示板和安装在车体上的座位,转向机构包括把手和转向柱,所述电动驱动系统为可驱动车体双向行驶的双向电动驱动系统,所述转向柱包括下段和以自驾状态或他架状态连接在下段上的上段,所述上段同所述把手固接在一起,所述下段同所述车体固接在一起,所述上段从自驾状态转换到他驾状态的过程中、上段相对于下段转动18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自驾又能他驾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电动轮椅车驾驶模式单一而导致的通用性差、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车,尤其涉及一种双模式电动家护轮椅车。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老年人、行动不便人员以及残疾人出行时的方便性,实用新型了轮椅车。
最初的轮椅车为人工驱动的人力轮椅车。在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201921017U、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8月10日、名称为“一种轮椅车”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人力推动的人力轮椅车。
为解决人力轮椅车使用时费力的问题,设计出了电动轮椅车。
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174696A、公开日为1998年3月4日、名称为“电动轮椅车”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三轮的电动轮椅车。
在中国专利号为032172966、授权公告日为、2004年7月7日、名称为“电动轮椅车”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四轮的电动轮椅车。
电动轮椅车无论是三轮还是四轮的,由于各部件之间的互相干涉,转向轮不能够实现相对于车体转向180°。而为了便于对车体转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操作上的方便性,必须将把手设计为离驾驶人员较近和将安装在转向机构的操作仪表板朝向驾驶人员。现有的电动车都是设计为只能适应驾驶人员坐在车上的座位上进行驾驶的结构形式,也即只能进行单模式操作。该种自驾模式的电动轮椅车只能适用于手脚灵活的人群适用;相反行动不能自理的病人、老年人即便是有电动轮椅车也没有办法自己操作,仍旧只能通过家人或者护士用非电动的轮椅车去将其送到目的地。与此同时又有一些家属出于对被护理人员(被护理人员是指坐在轮椅车上的人)安全性考虑,就算被护理人员自身能够驾驶电动轮椅车,已不愿意被护理人员进行自驾,而想替代被护理人员进行驾驶,但现有的电动轮椅车又不能实现他驾(他驾指通过没有坐在轮椅车上的人进行驾驶的意思)模式以满足家属或护士代替被护理人员进行驾驶的需求。
因此现有的电动轮椅车由于只具有单一的驾驶模式,不能同时满足自驾与他驾的需要,导致其通用性差,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自驾又能他驾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解决了现有的电动轮椅车驾驶模式单一而导致的通用性差、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包括车体、驱动车体的电动驱动系统、位于车体前端的转向机构、设置在转向机构上的朝向驾驶人员的操作显示板和安装在车体上的座位,转向机构包括把手和转向柱,所述电动驱动系统为可驱动车体双向行驶的双向电动驱动系统,所述转向柱包括下段和以自驾状态或他架状态连接在下段上的上段,所述上段同所述把手固接在一起,所述下段同所述车体固接在一起,所述上段从自驾状态转换到他驾状态的过程中、上段相对于下段转动180°。“自驾状态”是指适合于坐在轮椅车上的人员对轮椅车进行驾驶的状态。“他驾状态”是指适合于没有坐在轮椅车上的人员对轮椅车进行驾驶的状态。“操作显示板”是指面板及安装在面板上的电气控制部件和显示部件的总称,具体组成视需要进行配置。当上段以自驾状态同下段固定在一起时,则把手离座位较近、操作显示板朝向车体后方,此时被护理人员面对把手即朝向车体前方的方式坐在座位上,被护理人员自己对轮椅车进行驾驶,车体以前进的方式使被护理人员前行;当上段以他驾状态同下段固定在一起时,则把手离座位较远即远离车体、操作显示板朝向车体前方,被护理人员背对把手即朝向车体的后方的方式坐在座位上,此时通过护理人员对轮椅车进行驾驶,车体以后退的方式使被护理人员前行。
作为优选,双模式电动轮椅车还包括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段和下段二者中有一者设有断开的上半段和下半段,上半段和下半段通过所述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连接在一起,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叠接并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的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上连接头同上半段固接在一起,下连接头同下半段固接在一起,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的叠接面上设有啮合在一起的若干第一齿和第二齿,第一齿和第二齿沿垂直于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的叠接面的圆柱的径向延伸。通过使上连接头相对于下连接头以第一齿所在的圆柱的中心线为轴转动,来改变转向柱的倾斜角度去调整把手的高度和距离加速者的距离、以使把手位置适应不同高度和臂长的驾驶人员,以及驾驶人员在轮椅车上驾驶和地下驾驶的变化,然后使第一齿和第二齿啮合在一起并将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锁紧到第一齿和第二齿不能够脱开即可。适应性和通用性好。
作为优选,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包括连接螺栓和同连接螺栓配合的螺母,所述连接螺栓同所述第一齿所在的圆柱同轴线,所述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通过所述螺栓配合所述螺母固定在一起。此种位置关系,只需要一个螺栓且螺母不需要将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锁紧即能有效防止上段与下段产生水平方向的转动的作用(螺母只要配合螺栓起到限制第一齿和第二齿沿水平方向脱开的作用即可)。
作为优选,上段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上杆体和下杆体之间的夹角为A,90°≤A≤170°。当以自驾模式使用时,下杆体朝向车体的前方倾斜、上段朝向车体的后端倾斜,使得在车体长度较小的情况下,被护理人员具有足够的乘坐空间即转向柱不会干涉被护理人员的乘坐,实现了轮椅车的小型化。
作为优选,双模式电动轮椅车还包括既可连接在车体前端上又可连接在车体后端上的脚踏板,脚踏板连接在车体前端时,转向柱同车体的连接处位于座位和脚踏板位于之间。使用过程中,当以自驾模式使用时,使脚踏板连接在车体的前端上供被护理人员支撑脚用;当以他驾模式使用时,使脚踏板连接在车体的后端上供被护理人员支撑脚用。此种设计,使得被护理人员既能以朝向车体前端或朝向车体后端舒适地乘坐,同时较之现有的只能以一种模式驾驶的轮椅车而言,增加了乘坐方式又不会增加轮椅车的整体长度。
作为优选,所所述脚踏板上设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杆,所述车体的前端和后端都设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一者可插接在另一者上。使用时,通过改变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套接在一起部分的长度,来改变脚踏板距离车体的距离,使轮椅车以紧凑的外观尺寸来同时满足不同腿长人员的乘坐需要。不使用时,将脚踏板取下叠放在车体上,降低不适用时的占用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面为棱柱面。脚踏板不会相对于车体产生在竖直面上的转动,便于脚踏板保持在设定的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座位为包括座板、靠背和扶手的椅子,所述座位可以朝向车体的前方或朝向车体的后方固定在所述车体上。当以自驾模式使用时,使椅子朝向车体的前方;当以他驾模式使用时,使椅子朝向车体的后方。以带有护手的椅子当座位,能够提高乘坐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后端的左右两侧上都设置有防倾轮。防止拐弯时产生侧翻。提高了轮椅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将转向柱设计为由上段和下段构成,且上段可以相对下段转动180°,并使驱动系统为能够双向驱动(前进与后退)的驱动系统,从而能够使在转向轮相对于车体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把手和操作显示板的状态改变,使得电动轮椅车既能方便地进行自驾、又能方便地进行他驾,满足用户对电动轮椅车自驾与他驾的需要,提高了电动轮椅车的通用性,从而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将脚踏板设计为当连接在车体前方时,使脚踏板位于转向柱同车体连接处的前方,提高了车体的紧凑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的爆炸图。
图2为转向柱和同转向柱相连接的相关部件按照在图1中的状态进行放大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按照在图2中的状态进行放大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座板同座位支撑杆的连接处没有将座板画出时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处于他驾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处于自驾模式时是示意图。
图中:车体1,车架11,车罩12,第二连接杆13,脚踏板锁紧螺栓131,座位支撑杆14,下管体141,上管体142,下管体部连接孔143,上管体部连接孔144,卡槽145,防倾轮15,套管16,差速驱动后桥21,电池22,前横轴23,后轮24,前轮25,转向机构3,把手31,把手套311,转向柱32,下段321,换向连接头3211,下段部连接孔3212,上段322,上半段3221,上杆体32211,下杆体32212,下半段3222,上段部连接孔3223,连接管3224,转向柱固定螺栓33,操作显示板4,把手上盖41,把手下盖42,旋钮43,仪表板44,电位器45,座位5,座板51,靠背52,扶手53,护手上盖531,护手下盖532,护手直杆533,座椅方向调节杆54,座位连接头55,转轴56,复位弹簧57,安装座58,脚踏板6,第一连接杆61,操纵把手7,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上连接头81,下连接头82,第一齿83,第二齿84,连接螺栓85,螺母8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一种双模式电动家护轮椅车,包括车体1、电动驱动系统、位于车体1前端的转向机构3、操作显示板4、座位5和脚踏板6。
车体1包括车架11和车罩12。车架11的前端与后端各设有一个第二连接杆13。第二连接杆13为沿车体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方形空心杆。第二连接杆13上设有脚踏板锁紧螺栓131。车架11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防止车体侧翻的防倾轮15。车架11上设有座位支撑杆14。座位支撑杆14竖直设置。座位5通过座位支撑杆14支撑在车架11上。座位支撑杆14包括下管体141和下端穿设在下管体141内的上管体142。下管体141设有下管体部连接孔143。上管体142设有三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上管体部连接孔144。下管体141和上管体142之间通过螺栓穿过下管体部连接孔143和上管体部连接孔144后配合螺母固定在一起。通过以不同的上管体部连接孔144同下管体部连接孔143进行配合来实现座位支撑杆14的长度改变,达到改变座位5的高度的作用。车架11的前端设有一根套管16。
电动驱动系统包括差速驱动后桥21、电池22和前横轴23。差速驱动后桥21为单电机双向驱动的后桥。电池22用于给差速驱动后桥21供电。差速驱动后桥21的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后轮24。后轮24为驱动轮。前横轴23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前轮25。前轮25为转向轮。
转向机构3包括把手31和转向柱32。把手31水平设置。把手31的两端上都套有把手套311。转向柱32包括下段321和上段322。上段322包括上半段3221和下半段3222。上半段3221包括上杆体32211和下杆体32212。上杆体32211和下杆体32212之间的夹角为170°。把手31固接在上杆体32211的上端上。
操作显示板4安装在转向机构3上。操作显示板4包括把手上盖41、把手下盖42、旋钮43、仪表板44、两个电位器45。把手上盖41倾斜设置。把手上盖41和把手下盖42合围成一个腔体结构。两个电位器45位于该腔体结构内部。旋钮43和仪表板44安装在把手上盖板41上。在操作显示板4的下方还设有操纵把手7。使用时通过操作显示板4和操纵把手7去改变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的行驶方向和行驶速度,具体控制双模式电动轮椅车行进方向和行使速度的技术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座位5为包括座板51、靠背52和两个扶手53的椅子。扶手53包括护手上盖531、护手下盖532和护手直杆533。护手53的此种结构形式,使得护手53为空心的壳状结构,既能保证护手有较大的支撑面积与强度又能自重轻。座板51的下方设有座椅方向调节杆54和座位连接头55。座椅连接头55由耐磨塑料制作而成。座椅连接头55为管状结构。
脚踏板6上设有沿车体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大小同第二连接杆13匹配的第一连接杆61。第一连接杆61为四方形空心杆。第一连接杆61可插在第二连接杆13内。
参见图2,下段321为可在套筒16内转动的杆体。下段321的上端面上设有换向连接头3211。换向连接头3211为圆柱形。换向连接头3211上设有两个下段部连接孔3212。下段部连接孔3212沿换向连接头3211的径向延伸。下半段3222的侧面上设有两个位置同下段部连接孔3212位置相对应的上段部连接孔3223和换向连接孔(在图中不可见)。上段部连接孔3223沿换向连接孔的径向延伸。下杆体32212由通过连接管3224固定在一起的两部分组成。下杆体32212和下半段3222之间设有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
将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时的方法为:下段321穿设在套管16内,下段321的下端固定在前横轴23上;下半段3222套设在换向连接头3211上,通过转向柱固定螺栓33穿过下段部连接孔3212和上段部连接孔3223后配合螺母将下半段3222和下段321固定在一起;下杆体32212和下半段3222通过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固定在一起。当摆动把手31(参见图1)时,通过下杆体32212带动下段321相对于车架11转动,下段321带动前横梁23同步转动,前横梁23带动前轮25转动,从而实现的转向。
参见图3,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包括上连接头81和下连接头82。下连接头82同下半段3222固接在一起。上连接头82同下杆体32212固接在一起。下连接头82的左端面上设有若干第一齿83。第一齿83沿垂直于下连接头82的左端面的圆柱的径向延伸。上连接头81的右端面上设有若干可啮合在第一齿83上的第二齿84。
将上连接头81和下连接头82固定在一起的方法为:使上连接头81和下连接头82沿水平方向叠接在一起,第一齿83同第二齿84啮合在一起。通过连接螺栓85贯穿上连接头81和下连接头82后配合螺母86将上连接头81和下连接头82连接在一起。连接螺栓85同第一齿83所在的圆柱同轴线。
参见图3并结合图1,调节转向柱的倾斜角度的方法为:松开螺母86到第一齿83和第二齿84能够沿水平方向分开,以连接螺栓85为轴转动上连接头81到转向柱的倾斜角度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使上连接头81沿水平方向叠接到下连接头82上并使第一齿83同第二齿84啮合在一起,然后拧上螺母86即可。
参见图4,将座位组装在车体上的方法为:座板51(图中没有画出)固定在座位连接头55的上端上,座椅方向调节杆54通过转轴56铰接在安装座58上,安装座58固定在座板51(图中没有画出)的下表面上。座位连接头55穿设在上管体142内并可以在其内360度任意转动。上管体142的上端部侧边缘上设有四个卡槽145。当座椅方向调节杆54的端部同卡槽145对齐时,在复位弹簧57的作用下、座椅方向调节杆54的端部可以自动卡到卡槽145内。当以转轴56为轴转动座椅方向调节杆54,使座椅方向调节杆54同卡槽145脱离时,则能够使座位相对于上管体142转动,即座位可以相对于车体转动。
四个卡槽145沿上管体142的周向均匀分布。四个卡槽145中的两个位于同车体的前后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另外两个位于同车体的左右方向平行的直线上。此种设计的有有效果为:不但座位朝前和朝后时都能够使座位固定在车体上不动,以提乘坐高安全性,而且当座位朝前时,由于转向柱同座位之间的空间较小,此时可以将座位转动到朝向车体的侧面并固定住,提高上下车时的安全性,有了此设计,使得在车子的整体结构小型化的情况下,仍旧不降低车子使用时的安全性和上下车时的方便性。
参见图5,当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以他驾的模式使用时:通过将第一连接杆61插在第二连接杆13中位于车体1后端的那个内使脚踏板6位于车体1的后方,改变第一连接杆61插入第二连接杆13内的长度来改变脚踏板6距离车体1后端部的距离,使脚踏板6能够支撑在被护理者的脚下,通过脚踏板锁紧螺栓131将脚踏板6同车体1锁紧在一起。使座位5朝向车体1的后方,上段322以自驾状态连接在下段321上,此时操作显示面板4朝向车体1的前方、把手31远离座位5。通过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调整把手31的位置、使把手31的高度适应护理人员的高度。被护理人员面朝车体1的后方坐在座位5上,护理人员手握把手31使车体1以后退、被护理人员以步行的方式将被护理者送到目的地。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的最大后退速度为1.2千米每小时。
参见图6,当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以自架模式使用时:通过将第一连接杆61插在第二连接杆13中位于车体1前方的那个内使脚踏板6位于车体1的前端,调节脚踏板6距离车体的距离及锁紧在车体上的方式同他驾模式时相同,不作重复说明。取下转向柱固定螺栓33,使上段322相对于下段321转动180°再通过转向柱固定螺栓33将上段同下段固定在一起,即使上段322以他驾状态连接在下段221上,此时操作显示面板4朝向车体1的后方,把手31靠近座位5。通过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8调整把手31高度、以适合被护理人员坐在座位上时的高度,此时下杆体32212朝车体1的前方倾斜,使得转向柱32同座位5之间具有宽敞的空间。通过上抬座椅方向调节杆54使座位5能够转动,转动座位5到朝向车体1的左侧或右侧,松开对座椅方向调节杆54的上抬作用,使座位5定位在朝向车体的左侧或右侧的位置,被护理人员坐到座位5上。再通过座椅方向调节杆54使座位5转动并固定到朝向车体1的前方。被护理人员脚踏在脚踏板6上、手握把手31使车体1以前行的方式行驶到目的地。本实用新型双模式电动轮椅车的最大前进速度为4千米每小时。设计为最大前进速度大于最大后退速度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后退时不容易拐弯及护理人员步行速度不可能太快,防止误操作到最大后退速度而产生拐弯侧翻和护理人员同车子分开而导致车子失控的事故发生,提高了轮椅车的安全性。
在另一没有画出图的实施例二中,将上杆体32211和下杆体32212之间的夹角设计为90°。

Claims (9)

1.一种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包括车体、驱动车体的电动驱动系统、位于车体前端的转向机构、设置在转向机构上的朝向驾驶人员的操作显示板和安装在车体上的座位,转向机构包括把手和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系统为可驱动车体双向行驶的双向电动驱动系统,所述转向柱包括下段和以自驾状态或他架状态连接在下段上的上段,所述上段同所述把手固接在一起,所述下段同所述车体固接在一起,所述上段从自驾状态转换到他驾状态的过程中、上段相对于下段转动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所述上段和下段二者中有一者设有断开的上半段和下半段,上半段和下半段通过所述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连接在一起,转向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叠接并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的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上连接头同上半段固接在一起,下连接头同下半段固接在一起,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的叠接面上设有啮合在一起的若干第一齿和第二齿,第一齿和第二齿沿垂直于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的叠接面的圆柱的径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螺栓和同连接螺栓配合的螺母,所述连接螺栓同所述第一齿所在的圆柱同轴线,所述上连接头和下连接头通过所述螺栓配合所述螺母固定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上段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上杆体和下杆体之间的夹角为A,90°≤A≤17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既可连接在车体前端上又可连接在车体后端上的脚踏板,脚踏板连接在车体前端时,转向柱同车体的连接处位于座位和脚踏板位于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设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杆,所述车体的前端和后端都设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一者可插接在另一者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面为棱柱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为包括座板、靠背和扶手的椅子,所述座位可以朝向车体的前方或朝向车体的后方固定在所述车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后端的左右两侧上都设置有防倾轮。
CN 201220130001 2012-03-31 2012-03-31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0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30001 CN202620035U (zh) 2012-03-31 2012-03-31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30001 CN202620035U (zh) 2012-03-31 2012-03-31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20035U true CN202620035U (zh) 2012-12-26

Family

ID=47373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3000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0035U (zh) 2012-03-31 2012-03-31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200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0360A (zh) * 2012-03-31 2012-09-19 金华爱司米电气有限公司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及其使用方法
CN107280869A (zh) * 2016-04-01 2017-10-24 苏旺你株式会社 轮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0360A (zh) * 2012-03-31 2012-09-19 金华爱司米电气有限公司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及其使用方法
CN107280869A (zh) * 2016-04-01 2017-10-24 苏旺你株式会社 轮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6339B (zh) 一种旋转升降式轮椅
KR101017146B1 (ko) 탈착식 전동 휠체어 모듈
CN206852719U (zh) 无障碍电动升降轮椅
CN105559984A (zh) 一种护理助动系统
CN112168519A (zh) 一种多轴驱动自适应轮椅
CN204150096U (zh) 双转向系统电动车
CN202620035U (zh)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
CN110916988A (zh) 一种电动助行器
CN201164548Y (zh) 太阳能多功能电动轮椅车
CN102670360A (zh) 双模式电动轮椅车及其使用方法
CN2602741Y (zh) 微电脑控制便携式电/手动轮椅
CN104173148A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及其使用方法
CN207286244U (zh) 一种越障电动助力轮椅
CN105362005A (zh) 一种可调式轮椅
CN205698283U (zh) 一种轮椅助力转向装置
CN104546328A (zh) 椅背脚踏可摆动式电动双模爬楼轮椅
CN205698286U (zh) 一种护理助动系统
CN2801117Y (zh) 手摇三轮轮椅车
CN104873343B (zh) 一种单手前操控手摇轮椅
CN211382257U (zh) 一种电动轮椅
CN111888114A (zh) 一种全地形多功能轮椅
CN102824251A (zh) 电动轮椅
CN200987745Y (zh) 轮椅助行车
CN201847847U (zh) 一种电动轮椅
CN2803328Y (zh) 一种电动轮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