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14050U -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14050U
CN202614050U CN 201220291099 CN201220291099U CN202614050U CN 202614050 U CN202614050 U CN 202614050U CN 201220291099 CN201220291099 CN 201220291099 CN 201220291099 U CN201220291099 U CN 201220291099U CN 202614050 U CN202614050 U CN 202614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capillary structure
capillary
defines
blin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910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巫俊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910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14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14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1405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发热源及一散热模组。该散热模组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及一热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分别具有一通孔。该热管结构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包含一蒸发部接触该发热源及一冷凝部贯穿所述通孔。该蒸发部具有一第一厚度及一第一毛细结构界定一第一流道。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厚度,其小于该第一厚度,且该冷凝部内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Description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对电子元件散热的热管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热管结构的散热模组及使用该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元件的功率与效能日益提升,连带地在操作时也产生更多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未能及时散逸出去而累积于该电子元件的内部,将会导致该电子元件的温度升高且影响其效能,甚至严重者将导致该电子元件故障损坏。所以业界为了有效解决电子元件散热的问题,便陆续提出具有导热效能较佳的均温板(Vapor chamber)及薄型化的热管(Heatpipe),并将其可与散热器做搭配组合,以有效解决现阶段的散热问题。
目前薄型化的热管结构,其于圆管口径的热管内的中空部分填入金属粉末,并通过烧结的方式于该薄型热管的内壁形成一环状的毛细结构,其后将该薄型热管抽真空并填充工作流体,最后封闭压扁以成就薄型化的热管结构;然而由于所述毛细结构布满该薄型扁平热管的腔室表面,当工作流体由蒸发部受热蒸发后扩散至该冷凝端,并该工作流体于该蒸发部为汽态,由该蒸发部离开后向该冷凝端扩散时逐步受冷却冷凝转换为液态,并且再通过毛细结构回流至该蒸发部;另外,由于该薄型扁平热管的腔室因受压扁处理而造成热管腔室空间极为狭隘,致使汽态易受液态的阻碍无法顺畅及快速至冷凝端进行冷却散热。
再者,因设于冷凝端的毛细结构于冷凝端造成压力阻抗,令汽态工作流体循环效率降低,造成部分液态的工作流体滞留于该冷凝端而产生无法回流至蒸发部的现象进而使热管的热传导效率降低。
另外,所述公知薄型化的热管于制造上均为固定管径(亦即热管的管身皆为相同的直径),无法依照使用者所欲的需求设计形状及管径大小(如一端大径一端小径或二端等径中间渐大或渐细),且因热管内的毛细结构为固定均匀环状设置,致使当对所述薄型化热管的形状做改变(如弯曲或凹折状)时,会使薄型化热管内部环状毛细结构(即烧结的金属粉末)受到弯折挤压,而致使该薄型热管的毛细结构于挤压处脱落,故令该薄型热管的热传效能大幅降低;此外,由于该薄型化热管仅具有环状的毛细结构,并无其他可变化设计性,致使其在压扁薄化时,亦因该环状毛细结构的上下层压迭,造成厚度增加而无法将热管压扁薄化至最低程度,薄化效果有限。
而公知均温板(vapor chamber)包括呈矩型状的壳体及其壳体内部腔室壁面的毛细结构,且该壳体内部填充有工作流体,并该壳体的一侧(即蒸发区)贴设在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南北桥晶片)上吸附该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使液态的工作流体于该壳体的蒸发区产生蒸发转换为汽态,将热量传导至该壳体的冷凝区(即冷凝区),该汽态的工作流体于冷凝区受冷却后冷凝为液态,该液态的工作流体再通过重力或毛细结构回流至蒸发区继续汽液循环,以有效达到均温散热的效果。
虽公知均温板可达到均温的效果,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即均温板的传热方式是由其一侧吸附热量后,藉由腔室内的工作流体的汽液相变化传导另一侧,换言之,就是均温板仅是藉由一侧面积吸附热量传导至相对另一侧面积藉以达到均温效果,但却无法具有像热管一样的传热方式,可将吸附的热量传导至远端进行散热,因此,使得均温板仅限于适合应用大面积的均匀导热,而不适合拿来应用于远端导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热传效能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热阻值(thermal resistance)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抗重力热传效能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冷凝部结构强度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热管内异音发生率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该热管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装置。
为达上述各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是提供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管体,包含两封闭端及一蒸发部与一冷凝部;该蒸发部,具有一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内表面及一第一毛细结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及一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并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且连通该第一流道。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具有上述的热管结构,该散热模组包含:多个鳍片,相邻地连接,一流道界定在两两相邻鳍片之间,前述冷凝部串连所述鳍片。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利用上述的散热模组对一发热源散热,该散热模组的热管的蒸发部接触该发热源,令蒸发部的工作流体汽液循环将发热源的热量传递至冷凝部并经由该多个鳍片散热。
前述第一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且该蒸发部的管体形状为圆形、半圆形、D字型或平板状。
前述第二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或设有镀膜,且该冷凝部的管体形状为扁平状。
前述第一流道的面积大于该一或数个第二流道的面积或面积总和。
前述第一毛细结构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为粉末烧结(powder-sintering)或网格(mesh)或纤维(ber)。
前述第二内表面更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紧邻该第三侧,该一第二流道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前述第二内表面更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三侧之间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前述第二内表面更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多个第二毛细结构间隔设在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之间,且其中一第二毛细结构紧邻该第三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紧邻该第四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相邻两第二毛细结构之间。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管体,包含:一第一封闭端;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一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二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蒸发部的形状为圆形、半圆形或平板状。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冷凝部的形状为扁平状。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一流道的面积大于该一或数个第二流道的面积或面积总和。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为粉末烧结(powder-sintering)或网格(mesh)或纤维(ber)。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三侧,该一第二流道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三侧之间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多个第二毛细结构间隔设在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之间,且其中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三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四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相邻两第二毛细结构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蒸发部的第一毛细结构的体积大于该冷凝部的第二毛细结构的体积。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中,所述冷凝部的第二毛细结构具有一自由端朝该第二封闭端延伸,一无毛细结构空间设在该自由端与该第二封闭端之间连通该第二流道。一种散热模组,包含:
多个鳍片,相邻地连接,一流道界定在两相邻鳍片之间;
一热管结构,包括:
一管体,包含:
一第一封闭端;
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且连接所述鳍片,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一种电子装置,具有至少一发热源,该电子装置包含:
一散热模组包括:
多个鳍片,相邻地连接,一流道界定在两相邻鳍片之间;
一热管结构,包括:
一管体,包含:
一第一封闭端;
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且连接该发热源,该蒸发部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且连接所述鳍片,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蒸发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蒸发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蒸发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蒸发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蒸发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B剖面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6E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6F为本实用新型冷凝部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的组合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应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管体10
第一封闭端11
第二封闭端12
13a~13f蒸发部
131a~131f第一外表面
132a~132f第一内表面
133a~133f第一毛细结构
134a~134f第一流道
fA1~fA3第一厚度
14冷凝部
141第二外表面
142第二内表面
1421第一侧
1422第二侧
1423第三侧
1424第四侧
143a~143c第二毛细结构
1431a自由端
145无毛细结构空间
第二厚度fB
20散热单元
21鳍片
211流道
212通孔
30电子设备
31发热源
32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一管体10,该管体包括一第一封闭端11、一第二封闭端12、一蒸发部13a及一冷凝部14。
一并参阅图4A所示,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该蒸发部13a,设置在实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11,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a及一第一内表面132a,该第一外表面131a界定一第一厚度fA1(如图3及图4A中的延伸线所示),该第一厚度fA1的设置将在后面详述。该第一外表面131a上形成一第一毛细结构133a,该第一毛细结构133a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设于该第一内表面131a上,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a。
一并参阅图6A所示,为图2的B-B剖视示意图,该冷凝部14,设置在实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12处,具有一第二外表面141及一第二内表面142,该第二外表面141界定一第二厚度fB(如图3及第图6A中延伸线所示)小于该第一外表面131a的第一厚度fA1,该第二厚度fB的设置将在后面详述。
该第二内表面142界定至少一第一侧1421相对一第二侧1422及一第三侧1423相对一第四侧1424,该冷凝部142局部设有一第二毛细结构143a。前述第二毛细结构143a位于该第一侧1421及该第二侧1422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1421及该第二侧1422且连接该第三侧1423,且界定一第二流道144a在该第一侧1421及该第二侧1422之间,并连通该第一流道134a。
如图3B所示,该冷凝部142的第二毛细结构143a具有一自由端1431a朝该第二封闭端12延伸,且一无毛细结构空间145界定在该自由端1431a与该第二封闭端12之间,连通该第二流道144a。前述无毛细结构空间145令传递至冷凝部14的汽态的工作流体迅速凝结成液体的工作流体。
前述蒸发部13a及冷凝部14的具体实施详述如后:
如图4A所示,前述的蒸发部13a的第一内表面131a为光滑面且形状为圆形。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的实施中,如图4B所示,该蒸发部13b为半圆形,且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b及一第一内表面132b,该第一外表面131b具有一平面1311b,并界定一第一厚度fA2。该第一内表面132b上形成一第一毛细结构133b,该第一毛细结构133b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绕该第一内表面132b,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b。
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实施中,如图4C所示,该蒸发部13c为平板状,且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c及一第一内表面132c,该第一外表面131c具有一第一平面1311c及一第二平面1312c,并界定一第一厚度fA3。该第一内表面132c上形成一第一毛细结构133c,该第一毛细结构133c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绕该第一内表面131c,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c。
再者,在一具体实施中,如图5A所示,该蒸发部13d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d及一第一内表面132d。该第一内表面132d设有多个沟槽,令该第一内表面132d为多个凹凸构形,一第一毛细结构133d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绕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132d上,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d。在本具体实施中该第一外表面131d界定的厚度与前述图4A相同,将一并在后详述。
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实施,如图5B所示,该蒸发部13e为半圆形,且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e及一第一内表面132e,该第一外表面131e具有一平面1311e。该第一内表面131e设有多个沟槽,令该第一内表面132e为多个凹凸构形。一第一毛细结构133e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绕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132e上,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e。在本具体实施中该第一外表面131e界定的厚度与前述图4B相同,将一并在后详述。
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实施,如图5C所示,该蒸发部13f为平板状,且具有一第一外表面131f及一第一内表面132f,该第一外表面131f具有一第一平面1311f及一第二平面1312f。该第一内表面132f设有多个沟槽,令该第一内表面132f为多个凹凸构形。一第一毛细结构133f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绕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132f上,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34f。在本具体实施中该第一外表面131f界定的厚度与前述图4C相同,将一并在后详述。
如图6A所示,前述的冷凝部14的形状为扁平状,该第二外表面141具有一上平面1411及一下平面1412,该第二内表面142为光滑面,该第二毛细结构143a连接该第一侧1421及该第二侧1422及该第三侧1423,一第二流道144a被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143a与该第四侧1424之间。
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实施,如第6B图所示,一第二毛细结构143b设在该第三侧1423与第四侧1424的实质上中间处,两个第二流道144b分别被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143b与该第三侧1423之间及该第二毛细结构143b与该第四侧1424之间。
另外,在另一具体可行实施,如图6C所示,多个第二毛细结构143c间隔设在该第三侧1423与该第四侧1424之间,且其中一第二毛细结构143c连接该第三侧1423,另一第二毛细结构143c连接该第四侧1424,另一第二毛细结构143c设在该第三侧1423与第四侧1424实质上中间处,两个第二流道144c分别界定在该相邻两第二毛细结构143c之间。
续如图6D、图6E及图6F所示,这些图式与前述图6A至图6C式描述的结构大致上相同,兹不再赘述相同之处,惟其不同处在于该第二内表面142设有多个沟槽1421。
再者,前述第二毛细结构143a至143c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几种状态,可以视管体10的冷凝部14的宽度、传导效率以及汽液循环效率的需求设定数量。
前述的第一毛细结构133a至133f及第二毛细结构143a至143c,具有导流能力,提供更多的回流通道(channel),其中该第二毛细结构143a至143c因为连接在冷凝部14第一侧1421及第二侧1422之间,对于厚度较小且为扁平状的冷凝部14而言还具有支撑的功效,以防止冷凝部14凹陷,该第一毛细结构133a至133f及第二毛细结构143a至143c具体为粉末烧结(powder-sintering)或网格(mesh)或纤维(fiber)或前述的加总。再者前述第一毛细结构133a~133f的体积大于第二毛细结构143a至143c的体积。
以下将详述各第一厚度fA1、fA2、fA3与该第二厚度fB的设置:
复参阅图4A及图5A所示,由于该蒸发部13a、13d的形状为圆形,因此该第一厚度fA1为第一外表面131a、131d的最大外径的长度。
请复参阅图4B及图5B所示,由于该蒸发部13b、13e的形状为半圆形,因此该第一厚度fA2为第一外表面131b、131e的最大半径的长度。
请复参阅图4C及图5C所示,由于该蒸发部13c、13e的形状为平板状,因此该第一厚度fA2为第一外表面131c、131f的第一平面1311c、1311f与第二平面1312c、1311f之间的最大长度。
请复参阅图6 A至图6F所示,由于该冷凝部14的形状为扁平状,因此该第二厚度fB为该第二外表面141的上平面1411与下平面1412之间的最大长度。
前述的第一厚度fA1、fA2及fA3例如但不限制,大于等于3mm;前述的第二厚度fB例如但不限制,小于等于2.5mm。
再者前述的第一流道134a至134f的面积大于该一个第二流道144a的面积或数个第二流道144b、144c的面积总和。
请续参照图7A及图7B所示,显示一散热单元20,包括多个鳍片21相邻连接,一流道211界定在两相邻鳍片21之间,每一鳍片21设置至少一通孔212。令前述管体10的冷凝部14贯穿所述通孔212,以令所述鳍片21串接该冷凝部14。
其中该冷凝部14与散热单元的多个鳍片连接的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冷凝部14直接贴设与该散热单元20的多个鳍片21,或者该散热单元20的多个鳍片21设有嵌槽供该冷凝部14对应嵌合的方式。
请续参照图8A、图8B所示,显示一电子设备30,例如一电路板其上设有一发热源31(如图8B所示),例如为CPU或MCU或南北桥晶片或通信微处理器等。将前述的散热单元20设在该电子设备30上,且令该管体10的蒸发部13a藉由一固定件32固定在该发热源31上并与该发热源31接触,令在蒸发部13a的工作流体汽液循环将发热源31的热量传递至冷凝部14经由该多个鳍片21散热。
以下将以上述一实施来详细描述该热管结构的运作: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管体10内充填有利于蒸发散热的工作流体例如但不限制为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
当发热源31产生热量时,前述热量传导到该热管10的蒸发部13a,通过该热管10的蒸发部13a其内液态的工作流体吸收热量而产生蒸发,以转换为汽态的工作流体,汽态的工作流体传导至该冷凝区14,随着汽态的工作流体热量也传递至冷凝部14,籍由鳍片21对外扩散散热,随着热量的降低,汽态的工作流体迅速转回液态的工作流体,并藉由该第一毛细结构133a及该第二毛细结构143a迅速回流至该蒸发部13a而继续汽液循环。
由于管体10的蒸发部13a的第一厚度fA1大于冷凝部14的第二厚度fB,且第一流道134a的面积大于该第二流道144a的面积,提供一较大空间令蒸发部13a的工作流体可迅速从液态转换为汽态,且汽态的工作流体在第一流道143a的内的移动速度较快。由于冷凝部14的第二流道144a的面积较小,则会产生较大的热阻抗(thermal resistance),不利于将气态的工作流体将热量传递至冷凝部14,藉由第一及第二毛细结构133a、143a可有效降低管内的热阻抗,促使液态的工作流体迅速回流至蒸发部13a,以有效加快汽液循环效率,提升抗重力热传效能。
再者,藉由该第一毛细结构133a环绕形成在该蒸发部13a的第一内表面132a,配合该第二毛细结构143a设置在冷凝部14的第二内表面142的第一侧1421及第二侧1422之间,减少汽态工作流体往冷凝部14流动时产生的异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提升热传效能。
2.降低管体内的热阻值(thermal resistance)。
3.提升抗重力热传效能,也就是热量可以长距离的传递,换言之就是管体的长度可以延伸更长。
4.提升冷凝部结构强度。
5.减少管体内异音发生率。
然本实用新型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所定者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管体,包含:
一第一封闭端;
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表面为光滑面或设有多个沟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的形状为圆形、半圆形或平板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的形状为扁平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面积大于该一或数个第二流道的面积或面积总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为粉末烧结(powder-sintering)或网格(mesh)或纤维(ber)。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三侧,该一第二流道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三侧之间及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第四侧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表面还界定一第三侧相对该第四侧,该多个第二毛细结构间隔设在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之间,且其中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三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连接该第四侧,另一第二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三侧与第四侧实质上中间处,多个第二流道分别界定在该相邻两第二毛细结构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的第一毛细结构的体积大于该冷凝部的第二毛细结构的体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的第二毛细结构具有一自由端朝该第二封闭端延伸,一无毛细结构空间设在该自由端与该第二封闭端之间连通该第二流道。
13.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鳍片,相邻地连接,一流道界定在两相邻鳍片之间;
一热管结构,包括:
一管体,包含:
一第一封闭端;
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且连接所述鳍片,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1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发热源,该电子装置包含:
一散热模组包括:
多个鳍片,相邻地连接,一流道界定在两相邻鳍片之间;
一热管结构,包括:
一管体,包含:
一第一封闭端;
一第二封闭端;
一蒸发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封闭端处且连接该发热源,该蒸发部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一内表面,该第一外表面界定一第一厚度,一第一毛细结构环设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并界定一第一流道;及
一冷凝部,设置在靠近该第二封闭端处且连接所述鳍片,该冷凝部具有一第二外表面及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外表面界定一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厚度,该第二内表面界定至少一第一侧相对一第二侧,且该冷凝部局部设有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并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且该一或数个第二毛细结构界定一或数个第二流道在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之间,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一流道。
CN 201220291099 2012-06-15 2012-06-15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14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1099 CN202614050U (zh) 2012-06-15 2012-06-15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1099 CN202614050U (zh) 2012-06-15 2012-06-15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14050U true CN202614050U (zh) 2012-12-19

Family

ID=47347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91099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14050U (zh) 2012-06-15 2012-06-15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1405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414A (zh) * 2012-06-15 2014-01-1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TWI608213B (zh) * 2015-07-30 2017-12-1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transfer device
US10458720B2 (en) 2015-07-22 2019-10-2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transfer device
CN110940215A (zh) * 2019-11-14 2020-03-31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变截面热管的结构及制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414A (zh) * 2012-06-15 2014-01-1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CN103512414B (zh) * 2012-06-15 2015-07-29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US10458720B2 (en) 2015-07-22 2019-10-2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transfer device
TWI608213B (zh) * 2015-07-30 2017-12-1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Heat transfer device
CN110940215A (zh) * 2019-11-14 2020-03-31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变截面热管的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10940215B (zh) * 2019-11-14 2021-05-11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变截面热管的结构及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0278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or
CN101566748B (zh) 散热模组及采用该散热模组的背光模组
CN1971195A (zh) 一种热扩散用平板热管
CN2834120Y (zh) 自然空冷式被动循环微槽群相变散热系统
CN107567248A (zh) 液冷散热装置
CN202614050U (zh)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US20130213612A1 (en) Heat pip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0506004C (zh) 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
CN202041110U (zh) 一种附加毛细芯的超导微循环平板热管
CN101819001A (zh) 超导元件结构
CN103474404A (zh) 环路并行式热管散热器
CN102646651A (zh) 薄型热板结构
CN202142519U (zh) 薄型热板结构
CN212413342U (zh) 一种用于交换机芯片和光模块的液冷散热装置
CN113660833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高热流密度通讯机盒
CN103512414B (zh) 热管结构、散热模组与电子装置
CN203788635U (zh) 散热模块
CN209726886U (zh) 一种均温板
CN2834121Y (zh) 一种异地强制液冷式微槽群相变散热系统
CN203537724U (zh) 散热装置
EP3966514A1 (en) Heat transfer system and electric or optical component
CN103615921A (zh) 新型散热器
CN207744054U (zh) 一种具有辅助散热外壳的智能电视
CN201638132U (zh) 一种散热模组
CN102691920A (zh) 带有毛细管散热结构的led照明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729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