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01321U -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01321U
CN202501321U CN 201220073166 CN201220073166U CN202501321U CN 202501321 U CN202501321 U CN 202501321U CN 201220073166 CN201220073166 CN 201220073166 CN 201220073166 U CN201220073166 U CN 201220073166U CN 202501321 U CN202501321 U CN 202501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element
light source
module backlight
backboard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731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07316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01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01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013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背板,光学膜片组与背板围成封闭的空间,背板的表面设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第一光源,第一光源的出光面正对光学膜片组设置。其中,背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反射单元和多个第二反射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和一第二反射单元至少对应一第一光源,第一反射单元、第二反射单元及背板的表面围成一钝角三角形,第一反射单元与第二反射单元分别自背板表面延伸并相交于光学膜片组的底面,第一反射单元的长度小于第二反射单元的长度,且第一光源设于第一反射单元在背板表面上的投影面内。本实用新型省掉了成本较高的导光板,具有结构简单,可量产性能较佳,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超大尺寸背光源的发展推动了相应面光源的开发,随着液晶显示市场竞争的日渐强烈,大型背光源的开发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对于采用大尺寸导光板(LGP)的背光源,在导光板的制程上面临的压力也日趋增大,不仅在制程上难以得到突破,就连在产出良率上也同样难以得到突破。
如今,市场上已出现由多个小型导光板构成的小面光源拼凑形成大面光源的背光产品;但是,这样的产品可量产性能较差,难以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生产成本高且量产性能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需导光板且生产成本低廉的背光模组。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背板,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背板围成封闭的空间,所述背板的表面设有呈矩阵排列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正对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其中:所述背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反射单元和多个第二反射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和一第二反射单元至少对应一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及所述背板的表面围成一钝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分别自所述背板表面延伸并相交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底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在所述背板表面上的投影面内。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表面设有镜面反射纸。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面向所述第一光源的表面涂布有一层使光线漫反射的材料层。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钝角三角形为等腰钝角三角形。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范围在120°至150°之间。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为135°。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板的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面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设置。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均为发光二极管。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均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由于采用了倾斜设置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使光源的光线经过两次散射式的反射而均匀性地射出,由此不必再耦合进入导光板进行漫反射形成均匀面光源,节省了昂贵的导光板,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同时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均为平面且一体连接,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可量产性能也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一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另一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的分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一侧内部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采用了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110和背板130;所述背板130与光学膜片组110围成封闭的空间。
在所述背板130上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光源140,所有第一光源140上的光源呈矩阵式排列;所述第一光源140的出光面正对所述光学膜片组110的内侧面设置,例如,当所述第一光源140的底面贴靠在所述背板130上之时,所述第一光源140的出光面就平行所述光学膜片组110的内侧面。
重要的是,在所述背板130上倾斜设置有多个第一反射单元160和多个第二反射单元170,一第一反射单元160和一第二反射单元170对应一第一光源140,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用于对所述第一光源140发出的光线做第一次反射,较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更加倾斜的第二反射单元170用于对经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第一次反射后的光线做第二次反射;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及所述背板130的表面围成一钝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分别自所述背板130表面延伸并相交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0的底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光源140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在所述背板130表面上的投影面内。
由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超大电视的尺寸一般都比较大,为了降低材料和模具费用,所述背板130也可以是拼接的背板组件,而且为了提高反射效果,所述背板130可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反射板(附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的面向所述第一光源140的表面涂布有一使光线漫反射的材料层,及漫反射层,用于提高光线在第一次反射时的漫反射效果。所述漫反射层需要提供高反射率(一般在80%以上)的反射材料,主要起到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线,使光线多方向反射,反射的效率越高,则光能利用率也就越高。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表面粘贴有镜面反射纸,用于加强光线在第二次反射时的反射强度。
根据斜面反射光的能量分布规律,较好的是,所述钝角三角形可以设置为等腰钝角三角形,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范围在120°至150°之间,优选的是,当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与所述第一光源140出光面之间的夹角θ1等于45°时,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等于180°-45°=135°,此种情形下,斜面反射光线的能量最大,以尽量将所述第一光源140发出光线的能量全部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上。
根据光能的分布原理,原理光源的反射面应以更大的斜面夹角来分光;由于背光区块较多,光程较短,由此可以将曲面改为与水平方向夹角一定的平面,较好的是,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与所述第一光源140出光面之间的夹角θ2小于等于30°,具体角度可根据超大电视的尺寸和第一反射单元160的宽度作综合计算后确定。
所述第一光源140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在所述背板130表面上的投影面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140的中轴线交于倾斜状态的第一反射单元160的中间位置上,由此通过进一步优化光源的位置,以获得效果更好的面光源产品。所谓的第一光源140的中轴线,指的是图1中所述第一光源140横截面的中线位置,所谓的第一反射单元160的中间位置,指的是图1中用于示意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60的斜线段的中点位置。
此外,在该背光模组的一侧,由于空间的限制,此区域内往往难以再设置第一反射单元160,但是可以在所述背板130的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光源150,所述第二光源150的出光面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70设置;较好的是,所述第二光源150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光源140的出光面相垂直。
而在该背光模组的另一侧,如图2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另一侧内部结构示意图,最边缘处的第一反射单元160的顶边已处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10的边缘处,即使所述背板130上没有第一光源140与该第一反射单元160相对应,也不会对面光源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所述第一光源140和第二光源150均可采用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制作成LED灯条,也可均采用小型管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管光源制作成CCFL灯条,由此在光源的安装配置和散热处理上更方便于产品的量产化作业。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反射单元160一体成型,同时位于同一列的第二反射单元也一体成型;或者,同一行的第一反射单元160一体成型,同时位于同一行的第二反射单元170也一体成型。此外,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可有多个第一反射单元160依次排列,同时,可有多个第二反射单元170依次排列,也即同一行中相邻的数个第一光源140对应于同一第一反射单元160和同一第二反射单元170,或者同一列中相邻的数个第一光源140对应于同一第一反射单元160和同一第二反射单元170。
如图3所示,图3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分区示意图,将背光模组200进行分区,包括第一分区200a、第二分区200b、第三分区200c、第四分区200d、第五分区200e、第六分区200f,其中每一分区包括至少一列第一光源,上述分区可以根据需要设为包括相同列的第一光源,也可设为分别包括列数不同的第一光源。可以独立地控制上述背光分区,实现动态背光,这样在动态背光产品的应用中将使成本大大降低。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分区的数量,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三个、五个或任意数量的分区。
基于上述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中的大尺寸液晶显示模组及小型面光源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由于采用了倾斜设置的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使光源的光线经过两次散射式的反射而均匀性地射出形成均匀面光源,由此不必再耦合进入导光板进行漫反射,节省了昂贵的导光板,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同时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均为平面且一体连接,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可量产性能也较佳。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背板,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背板围成封闭的空间,所述背板的表面设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正对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反射单元和多个第二反射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和一第二反射单元至少对应一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及所述背板的表面围成一钝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分别自所述背板表面延伸并相交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底面,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在所述背板表面上的投影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表面设有镜面反射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面向所述第一光源的表面涂布有一层使光线漫反射的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三角形为等腰钝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范围在120°至15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为13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面面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均为发光二极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均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 201220073166 2012-03-01 2012-03-01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01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73166 CN202501321U (zh) 2012-03-01 2012-03-01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73166 CN202501321U (zh) 2012-03-01 2012-03-01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01321U true CN202501321U (zh) 2012-10-24

Family

ID=47037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7316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01321U (zh) 2012-03-01 2012-03-01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013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6389A (zh) * 2020-06-24 2020-10-02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分区控光侧入式背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6389A (zh) * 2020-06-24 2020-10-02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分区控光侧入式背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8170C (zh) 背光系统
CN20240307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CN201555153U (zh) 均匀高亮度侧光式背光源
CN202629814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US2017021988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00705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090271A (zh) 一种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03759175B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1694285A (zh) 导光板以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US2020030120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2647443U (zh) Led背光模组及led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18984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2708858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US2016036371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763910A (zh)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TW201413349A (zh) 液晶顯示裝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組
US943593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048727B (zh) 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CN201050708Y (zh) 带状光源产生装置
CN203784748U (zh) 车载音响透镜式led背光模组
CN102116439B (zh) 背光模块
CN103196097B (zh)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柱面透镜
CN202501321U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CN201902925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
CN104315407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03

Address after: 518000 9th Floor, D4 Building, International E City, 1001 Zhongshan Garden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No. 78 Huifeng 4th Road, Zhongkai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