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82718U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82718U CN202482718U CN2012200200659U CN201220020065U CN202482718U CN 202482718 U CN202482718 U CN 202482718U CN 2012200200659 U CN2012200200659 U CN 2012200200659U CN 201220020065 U CN201220020065 U CN 201220020065U CN 202482718 U CN202482718 U CN 2024827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switch
- hydraulic
- switch
- turnout
- railw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ilway Tracks (AREA)
Abstract
一种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铁路道岔更换方法存在的需使用道岔起道机、轨道车及轨道吊车配合施工,成本大且车辆运行时挤占运输资源,更换过程中遇故障排除需占用大量封锁时间,同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施工过程不安全等问题。它通过滑轨将预铺道岔整体横向移动到待换位置,预铺道岔横移范围内布置若干根导向滑轨,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至少5-15组移动单元,每组移动单元共设有两台换岔小车,分别布置于预铺道岔的两根相邻岔枕(宜选用两根等长岔枕)的两端滑轨之上,每台换岔小车由液压升降装置、横向移动滑车、纵向调整滑车三部份组成。本实用新型具备经济、安全、方便、快捷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更换铁路道岔的小型机械设备,是一种具有经济、安全、方便、快捷优点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列车速度、轴重、牵引定数和通过总重不断增大,铁路道岔使用寿命缩短,因而更换日益频繁。现铁路道岔更换多采用横移法,横移法采用钢轨作为滑轨,在预铺道岔钢轨和滑轨间垫入横向移动滑轮,拉动道岔横向就位。然后,使用道岔起道机提升道岔撤出横向移动滑轮及滑轨,在道岔岔枕下垫入纵向调整滑轮,下落道岔并对道岔进行纵向调整,再次使用道岔起道机提升道岔撤出纵向调整滑轮后下落道岔,使道岔横、纵、垂向基本就位,从而完成道岔更换。
目前这种更换铁路道岔方法的主要程序为:
一、 道岔预铺:
1、 选定预铺位置:进行场地勘查,选定与待换道岔平行且对齐的预铺位置。
2、 搭设预铺平台:用枕木、钢轨等搭设平台。平台要牢固、平稳,高度适宜(横移道岔不跨越既有线路时,预铺道岔轨面平或略高于待换道岔轨面;横移道岔跨越既有线路时,预铺道岔岔枕底面平或略高于施工横移时跨越的所有线路的最高轨面)。
3、 预铺岔枕、岔枕锚固、安装垫板、组装道岔。
二、 更换道岔:
1、 更换前准备:
(1)、用轨道吊车将道岔起道机吊上预铺道岔按预定位置摆好。
(2)、穿入第一节滑轨,安设好滑轮,使滑轨垂直预铺道岔且相互平行。
(3)、准备好枕木头、接长滑轨、连接夹板和螺栓。
2、封锁施工:
(1)、拆除待换道岔。
(2)、清筛道床、补充道砟。
(3)、平整道床,控制好道床顶面标高和两侧侧宽,清理影响道岔横向移动、纵向调整的障碍物。
(4)、接长滑轨,垫好枕木头使滑轨稳固。
(5)、使用拉绳缓慢、匀速拉动道岔横向就位,及时整正歪斜滑轮。
(6)、道岔横移就位后使用道岔起道机提升道岔,撤出横向移动滑轮、滑轨和枕木头,枕底垫入纵向调整滑轮。
(7)、下降道岔使之落于纵向调整滑轮上,使用撬棍纵向调整道岔就位。
(8)、使用道岔起道机二次提升道岔,撤出纵向调整滑轮,下降道岔使之横、纵、垂向基本就位。
(9)、连接道岔前后线路,回填道砟。
(10)、将道岔起道机推出道岔施工区下道。
(11)、道岔起道、捣固。
(12)、检查、开通道岔。
然而,目前这种施工方法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使用道岔起道机,需配备轨道车及轨道吊车吊装道岔起道机,挤占运输资源,因而不经济、不方便。
2、更换过程中道岔起道机操作手、调整滑轮人员等在道岔上作业,垫入和撤出枕木墩及纵向调整滑轮需在岔枕底部作业,因而不安全。
3、大量人力拉动道岔用力不一、不匀,道岔易拉斜、滑轮易歪斜脱落、滑轨和岔枕相互干涉情况需占用时间调整,因而不经济、浪费封锁时间。
4、滑轨间有不平行误差或滑轨本身局部侧向弯曲,道岔横移时滑轮易歪斜、脱落,需占用时间调整,因而浪费封锁时间。
5、道岔横移过程中岔枕底部遇障碍阻挡时,需用道岔起道机提升道岔,在横向移动滑轮上垫入垫板抬高道岔高度,需占用时间调整,因而浪费封锁时间。
6、道岔起道机两个液压支腿距离较近且和岔枕平行,由于道岔纵向较长,在跨线等下落高度较大时液压支腿伸出过长,因柴油机震动在道岔下落时道岔起道机和道岔发生颤抖,道岔易纵向倾倒,因而不安全。
7、道岔起道机的柴油机噪音大,很难统一指挥道岔起道机操作手,造成下落不均时,道岔易纵向倾倒,因而不安全。
8、使用大量枕木墩做保护墩,需锯制木枕,因而不经济。
9、道岔起道机在撤出横向移动滑轮和滑轨、撤出纵向调整滑轮时需两次起落道岔,因而浪费封锁时间。
10、纵向调整滑轮垫入后,需大量人员使用撬棍纵移道岔,因而不经济、不方便。
综上,现有的施工方法因更换过程中遇故障排除需占用大量封锁时间,使用道岔起道机时需轨道车及轨道吊车配合施工,成本大且车辆运行时挤占运输资源,同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施工过程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铁路道岔更换方法存在的需使用道岔起道机、轨道车及轨道吊车配合施工,成本大且车辆运行时挤占运输资源,更换过程中遇故障排除需占用大量封锁时间,同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施工过程不安全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通过滑轨将预铺道岔整体横向移动到待换位置,预铺道岔横移范围内布置若干根导向滑轨,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至少5-15组移动单元(根据道岔型号、钢轨型号及岔枕材质确定移动单元组数),每组移动单元共设有两台换岔小车,分别布置于预铺道岔的两根相邻岔枕(宜选用两根等长岔枕)的两端滑轨之上,每台换岔小车由液压升降装置、横向移动滑车、纵向调整滑车三部份组成;
所述液压升降装置放置于横向移动滑车之上,其包括底座及设置于底座之上的液压缸、液压油箱、手压泵、回油阀,伸出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承力杆,所述承力杆两端分别连接着所述底座板两侧滑道内的滑杆,所述承力杆亦可通过其两端安设的滑轮上的钢丝绳同滑杆间接连接,所述滑杆垂直于底座板且其底端设有钩脚,所述钩脚朝向预铺道岔并可分别伸入其对应的两相邻岔枕的端部底面;
在道岔横向移动就位时,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道床顶面上分别布置所述纵向调整滑车,所述纵向调整滑车上布置有液压支腿及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纵向调整滑车的液压支腿可支撑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
每组移动单元中的两个所述横向移动滑车底部均设置沿滑轨运行的宽滑轮,其中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上另设有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
为了实现横向移动的目的,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上设置缠绕有钢丝绳的套筒,所述钢丝绳末端连接的滑轨端部连接卡利用穿销固定在前进方向最末一节滑轨的端部,摇动所述手动摇把,所述套筒即转动缠绕钢丝绳进而拉动道岔横向移动就位。
为了实现纵向调整的目的,所述纵向调整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利用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安装在所述液压支腿下方承力座内的滑轮,所述纵向调整滑车底座上设有供滑轮滑动的开口槽,摇动所有纵向调整滑车的所述手动摇把即可对道岔进行纵向调整。
所述液压支腿由液压装置和有孔钢管组成,所述液压装置包括液压缸及油箱、活塞杆、手压泵、回油阀,所述有孔钢管套装于所述液压缸及油箱外壁,其内部设有承力板,外壁设有穿销孔;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端部安装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径略大于所述有孔钢管的外径,且其外壁上布置与有孔钢管上的穿销孔孔径一致、孔间距一致的穿销孔。
为了防止换岔小车受非轴向力时滑移,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滑杆上部和底部钩脚处分别设置与道岔钢轨轨底卡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起到调紧或松开功能的紧线器,所述轨底卡可使用铁路工务维修中使用的轨距杆卡形式。
所述滑杆的钩脚上表面设置可增加摩擦力的牙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的技术效果是:更换道岔时可以不使用道岔起道机,节省机械、节约燃料;更换道岔时可以不使用轨道车及轨道吊车,节约成本、不挤占运输资源;更换道岔时道岔上无作业人员、无需在岔枕底部作业,因而更安全;更换道岔时作业程序紧凑,减少占用封锁施工时间;横向移动滑车采用宽滑轮、齿轮驱动,匀速、平行拉动道岔,避免了道岔横移时滑轮歪斜脱落情况的发生;道岔横移过程中枕底遇障碍时,液压升降装置可以迅速提升道岔;液压升降装置可以避免道岔起道机噪音大无法统一指挥的问题;液压支腿可以在道岔横移过程中及时调整过度歪斜滑轨,提高了道岔纵向、横向稳定性,并可以迅速撤出横向移动滑车及滑轨,另外,液压支腿及有孔钢管自行调节支腿高度,不再使用枕木墩做保护墩,减少了木枕使用数量;横向移动滑车和纵向调节滑车使用齿轮驱动,节省人力,移动匀速;液压升降装置最后下落时可以控制下落道岔高度,起到了调整道岔长平及水平的作用。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a为液压升降装置示意图(活塞杆朝下布置方式);
图1-b-1为另一种液压升降装置示意图一(活塞杆朝上布置方式);
图1-b-2为另一种液压升降装置示意图二(活塞杆朝上布置方式);
图2-a为横向移动滑车示意图(有齿轮箱驱动装置);
图2-a-1为图2-a中横向移动滑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另一种横向移动滑车示意图(无齿轮箱驱动装置);
图3为纵向调整滑车示意图;
图3-1为纵向调整滑车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腿有孔钢管示意图;
图5为连接杆示意图;
图6为横向移动滑车滑轨端部连接卡示意图;
图7-a为道岔横移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
图7-b为道岔横移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图8-a为道岔横移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
图8-a-1为图8-a的侧视图;
图8-b为道岔横移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图8-b-1为图8-b的侧视图;
图9-a为撤出滑轨及横向移动滑车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
图9-b为撤出滑轨及横向移动滑车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图10-a为道岔纵向调整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
图10-b为道岔纵向调整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图11-a为道岔垂向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
图11-b为道岔垂向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预铺道岔的布置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Ⅰ预铺道岔、Ⅱ换岔小车;
1液压缸、2活塞杆、3液压油箱、4手压泵、5回油阀、6滑道、7滑杆、8钩脚、9连接板、10开口槽、11连接杆连接螺栓、12承力杆、13套管、14穿销孔、15支架、16底座板、17连接板、18滑轮箱、19轮轴、20宽滑轮、21钢丝绳、22齿轮箱、23摇轴、24齿轮、25摇轴、26齿轮、27承力座、28液压缸及油箱、29活塞杆、30手压泵、31回油阀、32开口槽、33齿条、34齿轮箱、35有孔钢管套管部、36穿销孔、37支腿钢管承力板、38紧线器、39穿销孔、40穿销孔、41滑轮轴、42滑轨、43岔枕、44滑轮、45钢丝绳、4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12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该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将预铺道岔Ⅰ整体横向移动到待换位置,预铺道岔Ⅰ横移范围内布置若干根导向滑轨42,其中:包括至少5-15组移动单元,每组移动单元共设有两台换岔小车Ⅱ,分别布置于预铺道岔Ⅰ的两根相邻岔枕(宜选用两根等长岔枕)的两端滑轨42之上,即每一根滑轨42配备两台换岔小车Ⅱ。每台换岔小车Ⅱ由液压升降装置、横向移动滑车、纵向调整滑车三部份组成;液压升降装置采用液压装置提升或降落道岔,横向移动滑车采用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完成横向移动,纵向调整滑车上的液压支腿以纵向调整滑车装置为底座,可调整和撤出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42,而后利用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完成纵向调整。
液压升降装置放置于横向移动滑车之上,其包括底座及设置于底座之上的液压缸1、液压油箱3、手压泵4、回油阀5,伸出液压缸1的活塞杆2端部设置承力杆12,承力杆12两端分别直接连接着底座板16两侧滑道6内的滑杆7,或承力杆12通过其两端安设的滑轮44上的钢丝绳45同滑杆7间接连接。滑杆7垂直于底座板16且其底端设有钩脚8,钩脚8朝向预铺道岔Ⅰ并可分别伸入其对应的两相邻岔枕43的端部底面,钩脚8上表面设置可增加摩擦力的牙槽。液压升降装置的滑杆7上部和底部钩脚8处分别设置连接杆连接螺栓11,使用如图5所示连接杆通过连接杆连接螺栓11和轨底卡将液压升降装置同道岔钢轨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起到调紧或松开功能的紧线器,所述轨底卡可使用铁路工务维修中使用的轨距杆卡形式。采用手动液压装置提升或下落道岔,经济、方便、无噪音。根据道岔总重和滑轨布置,计算出道岔单根滑轨最大承重,从而确定液压装置压力。根据道岔跨线需下落的高度并预留冗余,确定液压缸长度和活塞杆行程,满足一般情况下的下落高度要求。根据液压装置的压力确定液压缸径和壁厚、活塞杆杆径、液压油量、油箱容积等。
道岔横向移动就位后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道床顶面上分别布置纵向调整滑车,纵向调整滑车底座上布置有液压支腿及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两个纵向调整滑车的液压支腿可支撑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15。液压支腿由液压装置和图4所示有孔钢管组成,液压装置包括液压缸及油箱28、活塞杆29、手压泵30、回油阀31,有孔钢管套管部35套装于液压缸及油箱28外壁,其内部设有承力板37,外壁设有穿销孔36;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15端部安装有套管13,套管13的内径略大于图4所示支腿有孔钢管的外径,且其外壁上布置与支腿有孔钢管上的穿销孔36孔径一致、孔间距一致的穿销孔14。液压支腿支撑稳定、节省木枕、使用方便。一根滑轨42传递的道岔重量由四个支腿分担,根据每个支腿承受的重量确定液压装置的缸径、壁厚、活塞杆杆径、油箱容积等。液压装置行程不需太大,油路为供油出活塞杆提升道岔,松开回油阀缩活塞杆下落道岔。有孔钢管支撑高度用穿销调节,为液压装置能够快速提升道岔节省时间,从而尽快撤出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42。由于每一根滑轨处的四个支腿在垂直道岔方向上都在岔枕端部,支撑间距最大,在平行道岔方向上双支撑连成一长排,因而支撑稳定、安全。
每组移动单元中的两个横向移动滑车底部均设置沿滑轨42运行的宽滑轮20,其中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上另设有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横向移动滑车采用宽滑轮横移走行,安全、节省时间。横向移动滑车同时承受两侧两根岔枕43传递的道岔重力而平衡,采用接近两根岔枕间净距宽度的宽滑轮20时,滑轨在一定范围内不平行或局部有一定的侧弯的情况下,宽滑轮20可横向滑动调节而不会歪斜、扭曲。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上设置缠绕有钢丝绳的套筒,钢丝绳末端连接的图6所示滑轨端部连接卡利用穿销固定在前进方向最末一节滑轨的端部,摇动所述手动摇把,套筒即转动缠绕钢丝绳21进而拉动道岔横向移动就位。采用齿轮驱动的横向移动滑车横移道岔,道岔平行移动、节省人力。横向移动滑车根据单根滑轨最大承重和摩擦系数,考虑滑轨挠度,确定所需拉力。据此拉力选择齿轮组数、大小齿轮轮径比及摇把力臂。
纵向调整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利用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安装在所述液压支腿下方承力座27上的滑轮,纵向调整滑车底座上设有供滑轮滑动的开口槽32,摇动所有纵向调整滑车的所述手动摇把即可对道岔进行纵向调整。采用齿轮驱动的纵向调整滑车对道岔纵向进行调整,节约人力、节省时间。纵向调整滑车设计要考虑最大承重和摩擦系数、道床不水平等因素和足够驱动力冗余,计算出所需最大驱动力,据此驱动力选择齿轮组数、大小齿轮轮径比及摇把力臂。
使用纵向调整滑车纵向调整道岔作业程序紧凑,节约人力、节省时间。将液压支腿安设于纵向调整滑轮上方的承力座27上。道岔横移就位后连接两侧支腿,使用两侧支腿液压装置提升道岔,在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不受力时撤出,松开支腿液压装置回油阀31下落道岔,然后松开移动小车液压升降装置回油阀5使道岔下落基本就位,在岔枕43底部不承力时同时摇动纵向调整滑车齿轮箱上的摇轴纵向调整道岔就位。
采用相邻用两根岔枕端部底面承力、L形滑杆用连接杆同道岔轨底连接,保持换岔小车稳定。利用道岔相邻岔枕总有至少两根长度相等的特点将滑轨穿于此两等长岔枕间(即使相邻两根岔枕长度不同时但因其长度变化量不大,只需将液压升降装置略微斜置,亦不影响换岔小车使用),液压升降装置两根滑杆采用L形在岔枕端部勾住枕底。利用L形滑杆和道岔提升和下落同步的特点,在L形滑杆上部和底部用连接杆同道岔钢轨轨底连接,连接杆(液压装置朝下布置时可在滑道面向道岔侧或内侧设开口槽,连接杆在开口槽内滑动)随道岔升降而滑动,从而保持换岔小车稳定,同时可增强L形滑杆抗弯性能。由于液压升降装置滑杆采用L形在岔枕端部勾住枕底,L形滑杆受非轴向拉力产生弯矩,因而滑道要有一定的刚度,滑杆也宜采用工字钢或方钢及特殊加工工艺增强其抗弯性能。在滑杆钩脚处安设连接杆同道岔钢轨轨底连接,不仅对换岔小车起到了稳定作用,还能增强滑杆的抗弯性能。
图1-a为液压装置活塞杆朝下布置方式,供油缩活塞杆提升道岔,松开回油阀出活塞杆下落道岔,该种布置方式液压缸压力大,使用一节活塞杆(出杆长度600毫米)时换岔小车整体高度可控制在一米左右,方便人力搬动。该种布置方式必须满足图1-a中的承力杆12下底面至钩脚8上顶面间垂直距离要略大于横向移动滑车滑轮处有效高度(不计轮缘高度)和滑轨高度之和的必要条件,因道岔岔枕底面和滑轨轨底在同一水平面上,满足此条件时钩脚8才能伸入枕底。为保证道岔提升离开预铺平台,承力杆12底面在和底座板16底面等高度时,活塞杆2必须有一定出缸长度,此长度即为道岔最大提升高度,一般在100毫米。在活塞杆2全部伸出液压缸1时,连接在滑杆上的连接板17滑至滑道上的开口槽10底端,在活塞杆2完全缩入液压缸1时,连接板17和承力杆12滑至开口槽10顶端。
图1-b-1为液压装置活塞杆朝上布置方式,供油出活塞杆提升道岔,松开回油阀缩活塞杆下落道岔,该种布置方式液压缸压力小,在使用两节活塞杆(出杆长度600毫米)的情况下换岔小车整体高度可控制在一米左右,方便人力搬动。该种布置方式必须满足在活塞杆2全部伸出液压缸1时,钩脚8顶面距底座板16底面之间垂直距离要小于横向移动滑车滑轮处有效高度(不计轮缘高度)和滑轨高度之和,此差值即为道岔提升最大高度,一般在100毫米。
图1-b-2为为另一种液压装置活塞杆朝上布置方式,承力杆12通过其端部安设的滑轮44及钢丝绳45同滑杆间接连接的布置方式。钢丝绳45一端固定于连接两侧滑道6的连接板上,另一端绕过滑轮44后沿滑杆7的凹槽串入并同滑杆7固定。该种布置方式液压缸压力大,在使用一节活塞杆(出杆长度300毫米时滑杆升降高度600毫米)的情况下,换岔小车整体高度可控制在0.8米左右。
图2-a为带齿轮箱驱动装置的横向移动滑车,图2-b为无齿轮箱驱动装置的横向移动滑车。图2-a和图2-b 所示横向移动滑车两个为一组,分别在同一根滑轨上的岔枕两端的换岔小车上使用,图2-a所示带齿轮箱驱动装置的横向移动滑车在使用时放在道岔横移前进方向一侧提供驱动力,图2-b所示无齿轮箱驱动装置的横向移动滑车在使用时放在道岔横移前进的后侧。
如图2-a-1所示,横向移动滑车一般采用三轴变力,第一根摇轴23上安装固定小齿轮,第二根齿轮轴上安装固定一大一小一对齿轮,第三根齿轮轴上安装固定一个大齿轮和缠绕钢丝绳的套筒。第一根摇轴23两端由手动摇把摇动,第一根摇轴23上固定的小齿轮驱动第二根齿轮轴上的大齿轮,因第二根齿轮轴上的大小齿轮固定而同步转动,第二根齿轮轴上的小齿轮驱动第三根齿轮轴上的大齿轮,第三根齿轮轴上的大齿轮和套筒固定而同步,钢丝绳21末端连接的滑轨端部连接卡固定于滑轨端部,套筒转动缠绕钢丝绳21拉动道岔移动就位。
图3为纵向调整滑车示意图。每台换岔小车使用两个纵向调整滑车,纵向调整滑车底座箱宽度不能超过图1-a或1-b中的滑道6的宽度,超过时底座箱伸入岔枕端部之下使道岔不能下落至道床顶面,底座箱底部可设加宽钢板满足承载力要求。如图3-1所示,纵向调整滑车一般也采用同横向移动滑车相同的三轴驱动方式,但不采用钢丝绳拉动的方式,而是采用齿条驱动,由第三根轴上的大齿轮驱动齿条推动底座内的滑轮,同时摇动所有纵向调整滑车即可对道岔纵向调整。
图4为支腿有孔钢管示意图,支腿有孔钢管套筒部35内径要略大于图3所示液压缸及油箱28的外径,以便支腿有孔钢管套筒部35能够套入图3所示液压缸及油箱28且不晃动。
图5为连接杆示意图,图5所示连接杆两端分别用穿销同图1-a或图1-b中连接杆连接螺栓11和道岔钢轨轨底卡连接,用紧线器调紧或松开,轨底卡可使用铁路工务维修中使用的轨距杆卡形式。
图6为横向移动滑车滑轨端部连接卡示意图,在最末一节滑轨轨腰处预先烧孔,用穿销将滑轨端部连接卡同滑轨固定。
图7-a为道岔横移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图7-b为道岔横移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此状态为道岔横向移动过程中,使用换岔小车的液压升降装置和横向移动滑车的工作状态,此状态时不使用纵向调整滑车部分,只是在遇故障需调整滑轨或横向移动滑车时才连接纵向调整滑车使用其液压支腿。
图8-a为道岔横移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图8-b为道岔横移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 此状态为道岔横向移动就位后,连接纵向调整滑车及其液压支腿时的工作状态。
图8-a-1为图8-a的侧视图,图8-b-1为图8-b的侧视图。
图9-a为撤出滑轨及横向移动滑车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图9-b为撤出滑轨及横向移动滑车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此状态为道岔横移就位后使用纵向调整滑车的液压支腿提升道岔,在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不受力时撤出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后的工作状态。
图10-a为道岔纵向调整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图10-b为道岔纵向调整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此状态为使用纵向调整滑车对道岔进行纵向调整就位时的换岔小车的液压升降装置和纵向调整滑车的工作状态。
图11-a为道岔垂向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下布置),图11-b为道岔垂向就位状态时示意图(液压升降装置的活塞杆朝上布置)。此状态为道岔横向、纵向就位后使用液压升降装置下落道岔至道床顶面时换岔小车的液压升降装置和纵向调整滑车的工作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预铺道岔的布置示意图。
工作过程简述:在图1-a或1-b-1、1-b-2中,松开回油阀5,用人力踩踏钩脚8,使活塞杆2伸长,垫入横向移动滑车后钩脚8顶面低于岔枕底面,关闭回油阀5,使用手压泵4向液压缸1供油提升道岔,使道岔悬空于预铺平台一定高度。将图6所示滑轨端部连接卡牵引至最末一节滑轨端部连接好,用摇把摇动摇轴23拉动道岔横移就位。将图4所示的支腿有孔钢管从图1-a或1-b-1、1-b-2中套管13中插入,将图3中液压缸及油箱28套入图4所示的有孔钢管套筒部35内。关闭图3中回油阀31,使用手压泵30向液压缸及油箱28中的液压缸供油提升道岔使图2-a及2-b所示的横向移动滑车不承受道岔重力时撤出图2-a及2-b所示的横向移动滑车和滑轨。松开图3中回油阀31,然后松开图1-a或1-b-1、1-b-2中回油阀5,在道岔岔枕接近道床顶面时关闭回油阀5。在图3中用摇把摇动摇轴25纵向调整道岔就位。根据标高、水平逐一对称松开图1-a或图1-b-1、1-b-2中回油阀5再次下落道岔,至此道岔横、纵、垂向基本就位。在回填道砟捣固密实后撤出换岔小车,即可开通道岔。
Claims (6)
1.一种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通过滑轨将预铺道岔整体横向移动到待换位置,预铺道岔横移范围内布置若干根导向滑轨,
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5-15组移动单元,每组移动单元共设有两台换岔小车,分别布置于预铺道岔的两根相邻岔枕的两端滑轨之上,每台换岔小车由液压升降装置、横向移动滑车、纵向调整滑车三部份组成;
所述液压升降装置放置于横向移动滑车之上,其包括底座及设置于底座之上的液压缸、液压油箱、手压泵、回油阀,伸出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承力杆,所述承力杆两端分别连接着所述底座板两侧滑道内的滑杆,或所述承力杆通过其两端安设的滑轮上的钢丝绳同滑杆间接连接,所述滑杆垂直于底座板且其底端设有钩脚,所述钩脚朝向预铺道岔并可分别伸入其对应的两相邻岔枕的端部底面;
预铺道岔横向移动就位后,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道床顶面上分别布置所述纵向调整滑车,所述纵向调整滑车上布置有液压支腿及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纵向调整滑车的液压支腿支撑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
每组移动单元中的两个所述横向移动滑车底部均设置沿滑轨运行的宽滑轮,其中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上另设有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预铺道岔横移前进方向的横向移动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上设置缠绕有钢丝绳的套筒,所述钢丝绳末端连接的滑轨端部连接卡利用穿销固定在前进方向最末一节滑轨的端部,摇动所述手动摇把,所述套筒即转动缠绕钢丝绳进而拉动道岔横向移动就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调整滑车的齿轮组变力驱动机构,动力输入轴端设置手动摇把,动力输出轴利用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安装在所述液压支腿下方承力座内的滑轮,所述纵向调整滑车底座上设有供滑轮滑动的开口槽,摇动所有纵向调整滑车的所述手动摇把即可对道岔进行纵向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支腿由液压装置和有孔钢管组成,所述液压装置包括液压缸及油箱、活塞杆、手压泵、回油阀,所述有孔钢管套装于所述液压缸及油箱外壁,其内部设有承力板,外壁设有穿销孔;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两侧支架端部安装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径略大于所述有孔钢管的外径,且其外壁上布置与有孔钢管上的穿销孔孔径一致、孔间距一致的穿销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滑杆上部和底部钩脚处分别设置与道岔钢轨轨底卡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起到调紧或松开功能的紧线器,所述轨底卡使用铁路工务维修中使用的轨距杆卡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的钩脚上表面设置可增加摩擦力的牙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0200659U CN202482718U (zh) | 2011-12-01 | 2012-01-17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89754.X | 2011-12-01 | ||
CN201120489754 | 2011-12-01 | ||
CN2012200200659U CN202482718U (zh) | 2011-12-01 | 2012-01-17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82718U true CN202482718U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6957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020065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82718U (zh) | 2011-12-01 | 2012-01-17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8271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5276A (zh) * | 2011-12-01 | 2012-07-04 | 孙晓伟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
2012
- 2012-01-17 CN CN2012200200659U patent/CN20248271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5276A (zh) * | 2011-12-01 | 2012-07-04 | 孙晓伟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CN102535276B (zh) * | 2011-12-01 | 2013-11-20 | 孙晓伟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35276B (zh)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
CN204627625U (zh) | 自动行走衬砌台车 | |
CN103790114B (zh) | 液压牵引与滚轮行走结合的缆载吊机及其行走方法 | |
CN102979041B (zh) | 下穿铁路道岔群顶进大跨度箱桥施工的软架空加固顶进法 | |
CN106638185A (zh) | 一种行进过程自动变跨铺轨机及使用方法 | |
CN203021883U (zh) | 一种轮轨式铁路铺轨机组 | |
CN103074829A (zh) | 一种铁路道岔换铺工法及其铁路道岔铺轨机组 | |
CN102190249B (zh) | 位于多层框架平台底层设备的吊装方法 | |
CN112281557A (zh) | 铺轨机以及轨道施工方法 | |
CN102373674A (zh) | 三角挂篮行走装置 | |
CN104929000B (zh) | 一种节段式铁路铺轨机组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2535277B (zh)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
CN202482718U (zh) | 铁路道岔整体移动装置 | |
CN100543228C (zh) | 更换铁路道岔施工工艺及道岔换铺设备 | |
CN108221512A (zh) | 可调式轨道铺设机 | |
CN204151639U (zh) | 一种拆取、运输、铺设道岔钢轨组件的机械 | |
CN110510531A (zh) | 一种斜边栈桥上轮轨自行式龙门塔吊 | |
CN203961317U (zh) | 可滑移单榀及多榀桁架胎架 | |
CN100485128C (zh) | 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 | |
CN106115555A (zh) | 一种岩土工程用浆砌石升降搬运机 | |
CN104179092A (zh) | 拆取、运输、铺设道岔钢轨组件的机械 | |
CN210655916U (zh) | 一种斜边栈桥上轮轨自行式龙门塔吊 | |
CN207245723U (zh) | 移动式仰拱栈桥 | |
CN103539018B (zh) | 一种用于无砟轨道施工的一体化吊装运输设备 | |
CN202830783U (zh) | 三角挂篮行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1120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