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64177U -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64177U CN202464177U CN2011205433716U CN201120543371U CN202464177U CN 202464177 U CN202464177 U CN 202464177U CN 2011205433716 U CN2011205433716 U CN 2011205433716U CN 201120543371 U CN201120543371 U CN 201120543371U CN 202464177 U CN202464177 U CN 2024641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ner
- holding piece
- axle
- folder system
- anchor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包括:拉紧器,具有本体和把手,二者被手动轴穿过,本体受力相对于把手摆动;该手动轴的中间部位是通道,手动轴的两旁各有一棘轮,棘轮周围突出若干连续的齿,其中之一齿受阻于安装于本体的第一卡固件而使棘轮暂时停止转动,得以组装于把手的第二卡固件驱使其它齿带动棘轮连同手动轴自转运动;长带,局部露出通道外面,剩余部份缠绕在安排于拉紧器的回卷装置外围;夹制装置,安排在拉紧器介于手动轴与回卷装置之间的部位,该夹制装置具有连接在拉紧器维持活动状态的夹持片,依弹力抵制紧固于拉紧器且不动的固定轴。本实用新型对长带执行夹制,降低回转卷收速率,阻止长带快速拉回而误伤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捆绑用途的拉紧器,特别是赋予拉紧器止带功能的构造改良。
背景技术
拉紧器常见于货物流通的场所,对物品具备捆绑作用。
关于拉紧器的构造,可参考中国台湾第099109246号创作专利申请案。该案是申请人拥有的早期技术之一,同时向美国提出专利申请,编列第20110233493号予以公开。
美国第20110233493号的拉紧器,具有一本体和一把手,二者被一手动轴穿过,使本体受力相对把手摆动。手动轴的中间部位是一通道,允许一长带局部露出通道外面。手动轴的两旁各有一棘轮,棘轮周围突出若干连续的齿,其中之一齿受阻于一安装于本体的第一卡固件而使棘轮暂时停止转动,得以一组装于把手的第二卡固件驱使其它齿带动棘轮连同手动轴自转运动。另外,长带剩余部份缠绕在一安排于把手的回卷装置外围。
类似的拉紧器,尚有美国公开第20100293765号及德国公开第102010002052号等专利案。
美国第20100293765 号也是申请人拥有的早期技术之一,同时取得德国第202009007685号与中国台湾实用新型证书第M389001号等专利案。在美国第20100293765专利中,揭露一安排于把手的手动回卷装置到手动轴之间具有一固定轴,随着把手靠拢本体而抵制长带悬空的部位。
德国第102010002052号专利案的拉紧器,在手动轴和回卷装置之间加装一夹制装置。这个夹制装置系以固定轴为基础,藉由一枢轴支持一夹持构件压制长带经过固定轴的部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主要目的是对长带执行夹制作用,降低回转卷收的速率,阻止长带外露端依惯性快速拉回而误伤周遭人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包括:一拉紧器,具有一本体和一把手,二者被一手动轴穿过,本体受力相对于把手摆动;该手动轴的中间部位是一通道,手动轴的两旁各有一棘轮,棘轮周围突出若干连续的齿,其中之一齿受阻于一安装于本体的第一卡固件而使棘轮暂时停止转动,得以一组装于把手的第二卡固件驱使其它齿带动棘轮连同手动轴自转运动;
一长带,局部露出通道外面,剩余部份缠绕在一安排于拉紧器的回卷装置外围;
一夹制装置,安排在拉紧器介于手动轴与回卷装置之间的部位,该夹制装置具有一连接在拉紧器维持活动状态的夹持片,依弹力抵制一紧固于拉紧器且不动的固定轴,对通过固定轴的长带产生夹持作用。
进一步,该夹持片套在一连结拉紧器的枢轴上,支持夹持片摆动夹制通过固定轴的长带。
进一步,该夹持片具有二枢接于拉紧器的扁轴,支持夹持片摆动夹制通过固定轴的长带。
进一步,该夹持片具有一弧形孔,孔内容纳固定轴与一被动轴,以孔壁驱使被动轴夹制长带接触固定轴的部位。
进一步,该弧形孔贯穿一弯折部中间部位,此弯折部与夹持片相连而介于扁轴和一受力部之间,使弯折部和夹持片拥有一夹角。
进一步,该受力部与夹持片相连,置入一设在拉紧器的限制孔而可受力拨开,连带夹持片离开固定轴,解除长带的夹制关系。
进一步,该夹持片具有一套在扁轴的扭力弹簧,驱使夹持片以扁轴为轴心相对固定轴摆动。
采用上述方案后,该夹制装置具有一连接在拉紧器维持活动状态的夹持片,可依弹力抵制一紧固于拉紧器且不动的固定轴,对通过固定轴的长带产生预期的夹持效果。
让夹持片维持活动状态的构造,相当简单,例如拉紧器牢固一根枢轴,使夹持片局部套在枢轴上;或是透过二枢接于拉紧器的扁轴,支持夹持片相对固定轴作摆动。如此,活动的夹持片和固定轴之间形成一夹紧空间,令夹持片夹制通过此空间的长带为常态。
尤其是,该夹持片具有一弧形孔,孔内容纳固定轴与一被动轴,藉由夹持片连带弧形孔同向摆动,以孔壁驱使被动轴夹制长带接触固定轴的部位。同时,弧形孔的壁面与固定轴相抵,对夹持片受力掀起的幅度具备限制作用。
另外,该夹持片还有一受力部,可置入一设在拉紧器的限制孔内,被外力拨开且连带夹持片离开固定轴,解除长带的夹制关系。该限制孔的壁面会抵触受力部,对夹持片掀起的幅度亦具有限制作用。
当然,外力消失后,夹持片仍旧依弹力配合固定轴夹制长带,取得降低回转卷收速率的预期效果,阻止长带外露端依惯性快速拉回而误伤周遭人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表现本实用新型拉紧器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分解后的情况;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表现组装完成的拉紧器;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表现夹紧长带的拉紧器;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表现解除夹紧作用的拉紧器;
图5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图,局部放大图4;
图6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表现本实用新型拉紧器第二较佳实施例有关夹制装置的内部构造。
标号说明
拉紧器10
本体20 侧片21
圆孔22 第一卡固件23
非圆形孔24 限制孔25
把手30 翼片31
第二卡固件32
手动轴40 弧形杆41
棘轮42 通道43
齿44
长带50
夹制装置60、80 固定轴61、81
夹持片62、82 扁轴63
受力部64 弯折部65
弧形孔66、84
扭力弹簧70 被动轴71、83
箭头7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拉紧器10,是由一本体20与一把手30组成,适用于物品捆绑的领域。
该本体20两旁同向弯折一对侧片21,并排在把手30两侧同向弯折的二翼片31旁边,藉由一手动轴40穿过若干设置于侧片21及翼片31的圆孔22,使把手30与本体20连接为一体而可受力来回摆动。
该手动轴40具有二弧形杆41,利用一对套在弧形杆41旁边的棘轮42,支持两弧形杆41相隔而形成一通道43。此通道43位于手动轴40的中间部位,允许一长带50局部露出通道43外面。
该棘轮42与手动轴40具备同步作动关系。在棘轮42周围突出若干连续的齿44,其中之一齿44受阻于一安装于本体20的第一卡固件23,使棘轮42暂时停止转动。只有在其它齿44被一组装于把手30的第二卡固件32驱动下,使棘轮42因应第一卡固件23退开而回复无阻力状态同时带动手动轴40一起旋转,让长带50局部绕在手动轴40外。
另外,长带50剩余部份缠绕在一安排于本体20的回卷装置(图中未示出)外围,藉由一设置在手动轴40和回卷装置之间的夹制装置60,夹持长带50悬空的部位。
图中的夹制装置60具有一固定轴61,两端紧固于对应的侧片21且不动,配合一连接在两侧片21之间且保持活动状态的夹持片62,压制通过固定轴61的长带50。
该夹持片62具有二扁轴63,各扁轴63突出于夹持片62侧边两端之一,局部枢接于一贯穿侧片21的非圆形孔24,藉由弹力驱使夹持片62与固定轴61相抵。夹持片62两侧的另端各自突出一受力部64,可置入一贯穿侧片21的限制孔25内,对受力部64掀起的幅度产生限制作用。
此处所称的弹力,来自于一套在扁轴63的扭力弹簧70,驱使夹持片62以扁轴63为轴心相对固定轴61摆动。
另外,在扁轴63与受力部64之间还有一弯折部65。该弯折部65与夹持片62相连,二者之间拥有一夹角,并在弯折部65中间部位贯穿一弧形孔66,孔内容纳固定轴61和一被动轴71。该被动轴71接收来自于弧形孔66壁面的推力而靠紧固定轴61,对通过固定轴61的长带50产生预期的夹持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弧形孔66壁面的弯曲程度,相当于以扁轴63为中心点,自非圆形孔24到固定轴61的距离为半径,形成一圆的局部圆周弧度,故孔壁不会受阻于固定轴61,对夹持片62的摆动不生影响。
在图3中,夹持片62和固定轴61之间形成一容许长带50通过的夹紧空间,令夹持片62依弹力夹制通过此空间的长带50为常态,可以消耗长带50缠绕在回卷装置(图中未示出)外围的回卷力量,直到长带50维持静止不动状态为止。
接着看到图4及图5,以大于弹力的外力拨开侧片21外面的受力部64,其掀起幅度受限于限制孔25壁面,连带夹持片62依箭头72方向离开固定轴61,同时缩小扭力弹簧70的卷径。此刻,被动轴71回复自由状态,不再接收弧形孔66壁面的推力,自然会被长带50的张力顶开,进而解除夹制关系,使长带50重新绕在回卷装置外围。
当然,施与受力部64的外力消失后,夹持片62仍旧依弹力往固定轴61方向偏摆,驱使弧形孔66壁面推动被动轴71夹制通过固定轴61的长带50。
根据上述构造,还能衍生以下实施例。譬如:图6所示的夹制装置80中,夹持片82与原来的方位上、下颠倒,且弧形孔84弧度左、右相反,改装到固定轴81的下方,令被动轴83偏摆地夹住通过固定轴81的长带50。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非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熟习此技艺者从上述实施例衍生的各种变化、修改与应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
Claims (7)
1.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包括:一拉紧器,具有一本体和一把手,二者被一手动轴穿过,本体受力相对于把手摆动;该手动轴的中间部位是一通道,手动轴的两旁各有一棘轮,棘轮周围突出若干连续的齿,其中之一齿受阻于一安装于本体的第一卡固件而使棘轮暂时停止转动,得以一组装于把手的第二卡固件驱使其它齿带动棘轮连同手动轴自转运动;
一长带,局部露出通道外面,剩余部份缠绕在一安排于拉紧器的回卷装置外围;
其特征在于:一夹制装置,安排在拉紧器介于手动轴与回卷装置之间的部位,该夹制装置具有一连接在拉紧器维持活动状态的夹持片,依弹力抵制一紧固于拉紧器且不动的固定轴,对通过固定轴的长带产生夹持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片套在一连结拉紧器的枢轴上,支持夹持片摆动夹制通过固定轴的长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片具有二枢接于拉紧器的扁轴,支持夹持片摆动夹制通过固定轴的长带。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片具有一弧形孔,孔内容纳固定轴与一被动轴,以孔壁驱使被动轴夹制长带接触固定轴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弧形孔贯穿一弯折部中间部位,此弯折部与夹持片相连而介于扁轴和一受力部之间,使弯折部和夹持片拥有一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受力部与夹持片相连,置入一设在拉紧器的限制孔而可受力拨开,连带夹持片离开固定轴,解除长带的夹制关系。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片具有一套在扁轴的扭力弹簧,驱使夹持片以扁轴为轴心相对固定轴摆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5433716U CN202464177U (zh) | 2011-12-22 | 2011-12-22 |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5433716U CN202464177U (zh) | 2011-12-22 | 2011-12-22 |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64177U true CN202464177U (zh) | 2012-10-03 |
Family
ID=46912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54337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64177U (zh) | 2011-12-22 | 2011-12-22 |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6417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06084A (zh) * | 2015-07-22 | 2020-09-25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捆扎机 |
-
2011
- 2011-12-22 CN CN2011205433716U patent/CN2024641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06084A (zh) * | 2015-07-22 | 2020-09-25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捆扎机 |
US11123788B2 (en) | 2015-07-22 | 2021-09-21 | Max Co., Ltd. | Binding machine |
US11958100B2 (en) | 2015-07-22 | 2024-04-16 | Max Co., Ltd. | Binding machin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00902B1 (en) | Hand-pulled device for winding binding strap | |
US8157245B2 (en) | Ratchet tie-down and reinforcement assembly | |
CA2824999C (en) | Self-locking clip systems and methods | |
JP5819516B2 (ja) | バンド締付け具 | |
CN202464177U (zh) | 一种拉紧器夹制装置 | |
CA2827586A1 (en) | Ratchet strap binder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strap in length | |
US20120160989A1 (en) | Eyewear mounting device | |
JP4285564B2 (ja) | 脱毛装置 | |
KR101109653B1 (ko) | 벨트의 단부가 내부로 들어가는 버클 | |
US6966915B2 (en) | Depilating device | |
TW201134456A (en) | Device | |
CN102205880A (zh) | 手拉器 | |
CN101318564A (zh) | 可轻易卷放捆带的拉具 | |
CN202464169U (zh) | 一种拉紧器的止带结构 | |
KR101073720B1 (ko) | 모근부 파마기 | |
JP5254420B2 (ja) | リボン巻回リール | |
CN202219852U (zh) | 自动收带拉紧机 | |
TWI458670B (zh) | 手拉器具捲收纜繩結構 | |
KR200419895Y1 (ko) | 전동식 탈모기 헤드 | |
CN205819959U (zh) | 一种带有保护卡盖的捆绑带紧固器 | |
CN203410354U (zh) | 快速汽车安全拉紧装置 | |
TWM435437U (en) | Slow strap-release buffering structure of hand puller with dual blocking pieces | |
TWI476117B (zh) | Film transducers | |
KR20110007952U (ko) | 상자포장용 수동 테이프 커터 | |
CN204527048U (zh) | 车载固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