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26690U -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 Google Patents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26690U
CN202426690U CN 201120522004 CN201120522004U CN202426690U CN 202426690 U CN202426690 U CN 202426690U CN 201120522004 CN201120522004 CN 201120522004 CN 201120522004 U CN201120522004 U CN 201120522004U CN 202426690 U CN202426690 U CN 202426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ecoverable
tube chamber
silk thread
circu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205220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丹
陈美娟
李玉茜
冷德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Micr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Micr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Micr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2052200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26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26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266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它由柱体主体(2)和连接在其两端的端部(3)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柱体部分(2)呈鳞状结构,该鳞状结构为编织形成的结构,所述的两个端部(3)中至少有一个端部(3)的顶端设有至少一圈环状结构(4),所述的环状结构(4)中穿装有回收用丝线(5),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常规支架存在的缺陷,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新颖、手术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疗效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管腔中支用的用于扩张治疗狭窄或梗阻病变的支架,具体地说是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疗领域里经常会出现人体内的管腔由于不同原因而引起狭窄或梗阻等疾病,为了减轻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介入疗法逐渐发展起来。该疗法是用导管将药物或手术器材送到病变处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高弹性网状支架的导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方式。
现在非血管管腔内的支架主要以手工编织的菱形网格状支架为主,在一些病变情况下其弯曲性能不理想,径向支撑力不够,置入后轴向缩短率较大,从而产生较多并发症,严重时导致二次手术等问题。同时,此类支架的可回收问题一直也比较困扰。
起初,支架植入人体后是无法回收的,一旦支架放置位置不当或病人的并发症较严重,不能及时安全有效地取出支架,将会产生较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临床上对支架提出了可回收的要求,并且对于人体内的支架的植入期限的要求也需要支架具有可回收性,否则会在人体内产生组织增生、丝材因腐蚀而断裂导致官腔穿孔、出血等严重后果。
目前,支架的可回收性方面应用最多的是在头端部的网眼内穿线,但由于网眼与支架表面是平行的,在拉线时由于丝材与丝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此所需的拉力也较大,经常出现头端部收缩不到位而线断裂的情况,导致支架难以回收,或者拉线时头端部收缩不平整,在回收过程中刺激管腔壁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管腔内支架存在的径向强度不高和回收不便的问题,设计一种回收方便,径向强度好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它由柱体主体2和连接在其两端的端部3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柱体部分2呈鳞状结构,该鳞状结构为编织形成的结构,所述的两个端部3中至少有一个端部3的顶端设有至少一圈环状结构4,所述的环状结构4中穿装有回收用丝线5,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
所述的端部3与柱体部分2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当端部3为分体结构时,它通过焊接、软丝强或覆膜与柱体部分2相连。
所述的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为一根或多根,结点的数量与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相等。
所述的两个端部3的结构同为喇叭口、球头、杯口形或任意两个的排列组合。
所述的柱体主体2和端部3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局部或全部设有覆膜,所述的覆膜材料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端部3的环状结构4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4缠绕成一圈或多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结构支架由生物相容性好的丝材加工而成,整体由两端和中间部分组成。中间部分和两端部分可以采用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工艺的混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中间部分采用机织编织时,在增强了支架整体的径向支撑强度的同时使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特殊的鳞状网格结构减小了支架对管腔壁的刺激,具有较小的轴向缩短率使定位更准确。整体支架和两端部分采用手工编织时,其头端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一定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组成,环状结构可以由丝材缠绕成多种形状,可以缠绕一圈或多圈,在该环状结构内可以穿过一根或多根具有足够强度的丝线,并在丝线的接头处打结,打结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两端形状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常规支架存在的缺陷,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新颖、手术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实用新型的头端部可回收结构使支架在回收时头端部的每个网眼可以很容易地收缩在一起,并且结构很规整,避免了在回收时支架头端部刺激管腔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环状结构的角度设计减小了丝线与丝材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可回收支架的安全性。同时回收线多结头的设计提高了可回收的成功率及操作的便捷性,使支架在治疗病变部位的同时保证其自身的可回收性,防止因支架植入时间过长或不易取出而产生的组织增生、丝材因腐蚀而断裂等严重缺陷。本实用新型在微创手术器材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工艺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可以快速推广到临床使用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未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植入人体管腔内病变部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植入人体管腔内病变部位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
     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如图1、2),支架1是由主体部分呈柱状结构的柱体部分2和两端的端部3组成的管网状结构,并由生物相容性好的丝材编织而成。柱体部分2和两端端部3可以采用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两种工艺的混合,两部分的网格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柱体部分2呈鳞状结构,如图1所示,图1的柱体部分与一个端部均为鳞状结构,图2的柱体部分为鳞状结构。两端端部为具有一定旋转角度(可为45度或60度等)的环状结构4。当采用手工编织整体支架1或两端端部3时,其端部3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一定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4(图1的上端,图2的上、下两端),环状结构4可以由丝材缠绕成多种形状,可以缠绕一圈或多圈,在该环状结构的最外端一圈内可以穿过一根或多根具有足够强度的回收用丝线5,并在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打结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需要而定。柱体部分2和两端的端部3可以是分体结构或一体结构,分体结构通过特定方式连接在一起,两者的组合方式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而定。两端端部3的结构可以同为喇叭口、球头、杯口等多种形状或任意两种组合。
使用前,支架被压缩固定在输送装置中,使用过程中,通过导丝引导、X线或内窥镜的辅助监视作用下,将支架1送至病变部位并释放,例如管腔内狭窄部位,支架准确地固定在管腔内的病变处,逐渐重新恢复形状并扩张撑开管腔,并能很好的贴合管壁(如图5、6)。    
若头端部3是手工编织,在回收支架前,将取出装置通过特定方式传送到支架放置位置,例如取样钳等装置,夹住回收用丝线5的结头7后,拉住回收用丝线5收紧支架头端部,依然在X线或内窥镜的辅助监视作用下观察支架头端部的状态,确认后将支架从管腔内拉出,回收完成。
实施例二。
如图3、4所示。
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如图3、4),支架1是由主体部分呈管网状结构的柱体部分2和两端的端部3组成,并由生物相容性好的丝材编织而成。的柱体部分2和两端的端部3可以采用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两种工艺的混合,其与柱体部分2的网格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当采用手工编织整体支架1或两端部3时,其端部3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一定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4组成,环状结构4可以由丝材缠绕成多种形状,可以缠绕一圈或多圈,在该环状结构4内可以穿过一根或多根具有足够强度的回收用丝线5,并在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打结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需要而定。柱体部分2和两端部3可以是分体结构或一体结构,分体结构通过特定方式连接在一起,如通过焊接、软丝强或覆膜连接,两者的组合方式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而定。两端部3的结构可以是喇叭口、球头、杯口等多种形状的组合。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最大区别是支架1的内/或外表面可以局部或全部覆膜,覆膜材料4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两端和主体的覆膜方式可以相同或不同,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使用前,支架被压缩固定在输送装置中,使用过程中,通过导丝引导、X线或内窥镜的辅助监视作用下,将支架1送至病变部位并释放,例如管腔内狭窄部位,支架准确地固定在管腔内的病变处,逐渐重新恢复形状并扩张撑开管腔,并能很好的贴合管壁(如图5、6)。
若头端部是手工编织,在回收支架前,将取出装置通过特定方式传送到支架放置位置,例如取样钳等装置,夹住回收线5的结头后,拉住回收线收紧支架头端部,依然在X线或内窥镜的辅助监视作用下观察支架头端部的状态,确认后将支架从管腔内拉出,回收完成。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6)

1.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它由柱体主体(2)和连接在其两端的端部(3)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柱体部分(2)呈鳞状结构,该鳞状结构为编织形成的结构,所述的两个端部(3)中至少有一个端部(3)的顶端设有至少一圈环状结构(4),所述的环状结构(4)中穿装有回收用丝线(5),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端部(3)与柱体部分(2)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当端部(3)为分体结构时,它通过焊接、软丝线或覆膜与柱体部分(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为一根或多根,结点的数量与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两个端部(3)的结构同为喇叭口、球头、杯口形或任意两个的排列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柱体主体(2)和端部(3)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局部或全部设有覆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的端部(3)的环状结构(4)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4)缠绕成一圈或多圈。
CN 201120522004 2011-12-14 2011-12-14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26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20522004 CN202426690U (zh) 2011-12-14 2011-12-14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20522004 CN202426690U (zh) 2011-12-14 2011-12-14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26690U true CN202426690U (zh) 2012-09-12

Family

ID=46776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522004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26690U (zh) 2011-12-14 2011-12-14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266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8579A (zh) * 2011-12-14 2012-06-13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CN110731835A (zh) * 2019-10-25 2020-01-31 郑州美港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聚合物肾动脉支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8579A (zh) * 2011-12-14 2012-06-13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WO2013086868A1 (zh) * 2011-12-14 2013-06-20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CN110731835A (zh) * 2019-10-25 2020-01-31 郑州美港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聚合物肾动脉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8579A (zh)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CN206792446U (zh) 一种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
CN101415377B (zh) 支架植入物近端自定心输送系统和方法
CN103391797B (zh) 可脱离金属球囊递送装置和方法
CN206777370U (zh) 一种可调距离的左心耳封堵器
CN102871700B (zh) 用于栓塞动脉瘤的编织体系统
CN104434352B (zh) 一种顺应性可回收气道覆膜内支架及其制作方法
CN104622607B (zh) 腹主动脉支架的输送系统
CN108697423A (zh) 抽吸装置和锚定的分流装置
CN105188797B (zh) 经中隔套管、尖端、递送系统和方法
CN104873305B (zh) 术中分支按需阻断式支架型人工血管系统及使用方法
JP2014221411A (ja) リード線を抜去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2503114A (ja) 血管移植片およびデリバリーカテーテル
CN103405289B (zh) 一种基于液体金属的用于缺损外周神经功能修复的装置
CN206491831U (zh) 支架推送系统以及对应的血流导向装置
CN106667539B (zh) 一种隔离装置后装载的介入系统
CN202426690U (zh) 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CN206995365U (zh) 十二指肠支架以及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器
CN206102691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内窥镜套扎器
CN203710194U (zh) 腹主动脉支架的输送系统
CN106859721B (zh) 一种隔离装置预装载的介入系统
CN104546245B (zh) 医用支架、医用支架取出器及取出方法
CN202908768U (zh) 用于栓塞动脉瘤的编织体系统
CN201602915U (zh) 一种具有双小波段设计的侧支型覆膜支架
CN204379495U (zh) 医用支架取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0061 Nanji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hi tech Road, No. three, No. 10

Patentee after: MICRO-TECH (NAN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61 Nanjing Province, Pukou District, Nanjing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i tech Road No. three, No. 10, No.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Micro-Tech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