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3554U -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3554U
CN202403554U CN2011205677335U CN201120567733U CN202403554U CN 202403554 U CN202403554 U CN 202403554U CN 2011205677335 U CN2011205677335 U CN 2011205677335U CN 201120567733 U CN201120567733 U CN 201120567733U CN 202403554 U CN202403554 U CN 202403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element heater
heater unit
space regio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677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扈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OJIE ELECTRIC HEAT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OJIE ELECTRIC HEAT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OJIE ELECTRIC HEAT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AOJIE ELECTRIC HEAT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5677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03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3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35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由在炉体的炉膛中的耐火材料支撑砖上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区(3),每个加热单元区(3)内设置有能够安装加热元件单元(4)的空间区(5);空间区(5)分割成能放置3个以上加热元件单元(4)的空间位置,加热器可以由若干相同结构加热单元区(3)组合构成,也可以用若干不同结构加热单元区(3)组合构成;同一加热单元区(3)内放置的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串联后接至电源。由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炉膛尺寸及不同的热量要求,组合形式也适应不同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是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位置各种分布的组合方式。它加热均匀温度控制精确。

Description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背景技术
工业电阻炉通常用电热合金丝作为加热元件,通过它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由热能来加热被处理的工件。为了保证工件热处理的质量,炉子的炉温均匀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为了达到这个指标要求,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通常加热元件在炉膛内是均匀布置的,这种方式只能满足对炉温均匀度要求一般的炉子。而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用工业热处理炉的炉温均匀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热处理台车炉的炉温均匀度要求为±5℃(一般为±10℃),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加热元件的优化布置方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航空用加热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体的炉膛中的耐火材料支撑砖上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区,每个加热单元区内设置有能够安装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区;空间区分割成能放置3个以上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位置,加热器可以由若干相同结构加热单元区组合构成,也可以用若干不同结构加热单元区组合构成;同一加热单元区内放置的各个加热元件单元串联后接至电源。
所述的加热单元区由空间区和加热元件单元构成,不同螺旋节距的加热元件单元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加热元件单元在空间区内放置的数量不同或在空间区内放置的位置不同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所述加热元件单元为电热合金丝;电热合金丝为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可以分成3种不同的结构,即螺旋节距可以是T;也可以是2T;或是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两端的1/4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T,在中间的1/2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2T,这样构成1T加热元件单元;2T加热元件单元;T+2T加热元件单元这三种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
所述的空间区内放置的加热元件单元至少有3个以上,各个加热元件单元的螺旋节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各个加热元件单元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3个加热元件单元分别在空间区内的放置空间位置可以是对称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放置,可以是有空位置放置即有间隔分布,也可以是无间隔分布,如依次由上至下3个空间位置分别都放置有加热元件单元,下面三个为空位置,也可以是有间隔分布,即两个加热元件单元之间有空间位置上没有放置加热元件单元简称空位。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每个空间区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相同空间位置上;或若干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每个空间区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3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相同空间位置上;或3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3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每个空间区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4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相同空间位置上;或4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4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每个空间区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5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相同空间位置上;或5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5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每个空间区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6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相同空间位置上;或6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6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对由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炉膛尺寸及不同的热量要求,组合形式也适应不同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是3个不同结构加热元件单元在空间区5内放置的位置不同构成不同组合的各种加热单元区3结构。加热元件的单元加工成不同的节距T,根据炉膛对热量的需求,将加热元件的单元优化布置在合理的位置处。可以是有间隔的,也可以是没有间隔的,用多种组合的布置,达到炉温的均匀度的要求。例如在某高温台车炉,在其有效工作室的尺寸长为4500mm×宽2200mm×高1300mm。将加热元件的单元经优化布置后,炉温均匀度在500℃时为±3.15℃,在940℃时为±2.8℃,在1010℃时为±2.7℃,小于等于±5℃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节距为T加热元件单元; 
图2是节距为2T的加热元件单元;
图3是节距为T +2T 混合的加热元件单元;
图4是实施例1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4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5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6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7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8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9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10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11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12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13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14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15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16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17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18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19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20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21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22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23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24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25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26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27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28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29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30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31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32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33加热元件单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实施例加热单元区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炉体、2.炉膛、3.加热单元区、4.加热元件单元、5.空间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工业电阻炉的加热元件布置,特别是加热元件的优化布置提高了航空用工业电阻炉的炉温均匀性。
根据炉子炉膛尺寸的大小,可选择图4至图39中的几种型式加以组合(见表1至表3所示),组成炉子的加热区,达到炉温均匀度≤5℃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三种加热元件的单元,组合成多种加热区,达到炉温均匀度≤5℃的要求。例某加热区由下列单元组合,加热区的最多单元为6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体的炉膛中的耐火材料支撑砖上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区,每个加热单元区内设置有能够安装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区;空间区分割成能放置3个以上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位置,加热器可以由若干相同结构加热单元区组合构成,也可以用若干不同结构加热单元区组合构成;同一加热单元区内放置的各个加热元件单元串联后接至电源。
所述的加热单元区3由空间区5和加热元件单元4构成,不同螺旋节距的加热元件单元4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加热元件单元4在空间区5内放置的数量不同或在空间区5内放置的位置不同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所述的空间区5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3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或3个加热元件单元放置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所述加热元件单元3为电热合金丝;电热合金丝为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可以分成3种不同的结构,即螺旋节距可以是T;也可以是2T;或是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两端的1/4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T,在中间的1/2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2T,这样构成1T加热元件单元;2T加热元件单元;T+2T加热元件单元这三种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
所述的空间区5内放置的加热元件单元4至少有3个以上,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的螺旋节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在空间区5内的放置空间位置可以是对称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放置,可以是有空位置放置即有间隔分布,也可以是无间隔分布,如依次由上至下3个空间位置分别都放置有加热元件单元4,下面三个为空位置,也可以是有间隔分布,即两个加热元件单元4之间有空间位置上没有放置加热元件单元4简称空位。
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若干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以下实施例中将1T加热元件单元;2T加热元件单元;T+2T加热元件单元这三种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简称节距为T或节距为2T;或节距为T+2T。
以下实施例中将空间区5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编成1、2、3、4、5、6空间位置,以下实施例中简称为:1、2、3、4、5、6位置。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空位是指空间区5的空间位置上没有放置加热元件单元简称空位。
所述加热元件单元4可间隔分布于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区5中。
所述三种加热元件单元4可相互组合串联。
表1
表2
Figure 538983DEST_PATH_IMAGE004
表3
Figure 207862DEST_PATH_IMAGE006
图1是节距为T加热元件单元4。
将电热合金丝绕成螺旋节距为T的加热元件单元4(形如弹簧)。
图2是节距为2T的加热元件单元4。
将电热合金丝绕成螺旋节距为2T的加热元件单元4。
图3是节距为T +2T 混合的加热元件单元4。
将电热合金丝绕成螺旋节距不等的加热元件单元4,在加热元件单元4的长度方向,两端的1/4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T,在中间的1/2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2T。
图4是实施例1,节距为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的3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3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4、5、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5是实施例2,节距为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的3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6是实施例3,节距为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的3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7是实施例4,节距为2T 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3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4、5、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8是实施例5,节距为2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9是实施例6,节距为2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0是实施例7,节距为T+2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3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4、5、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1是实施例8,节距为T+2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2是实施例9,节距为T+2T的三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3个空位)。
将节距为T+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为空位,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3是实施例10,节距为T+2T的六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2T的6个加热元件单元组合起来,布置在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4是实施例11,节距为T的六个标准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6个加热元件单元组合起来,布置在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5是实施例12,节距为2T的六个标准加热元件组合。
将节距为2T的6个加热元件单元4组合起来,布置在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6是实施例13,节距为3个T与节距为3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3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7是实施例14,节距为3个2T与节距为3个T+2T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2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3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8是实施例15,节距为3个T与节距为3个2T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3、5上,3个 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4、6上,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19是实施例16,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上,节距为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5、6上,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0是实施例17,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4上,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5上,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6上,将它们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1是实施例18,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5上,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4位置上,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6上,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2是实施例19,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6上,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5上,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4上,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3是实施例20,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5上,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6上,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4上,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4是实施例21,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T+2T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5上,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上,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6上,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5是实施例22,节距为2个T与2个2T、1个T+2T、1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上,节距为T+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5上,6为空位,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6是实施例23,节距为2个T与2个2T、1个T+2T、1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上,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T+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5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均放置于加热炉炉膛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7是实施例24,节距为2个T与2个2T、1个T+2T、1个空位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4、5上,2个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是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1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8是实施例25,节距为2个T、2个2T与1个T+2T、1个空位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4、5上,节距为T+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29是实施例26,节距为2个T、2个2T与1个T+2T、1个空位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上,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4、5上,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3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0是实施例27,节距为1个T、2个2T与2个T+2T、1个空位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5上,节距为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1是实施例28,节距为2个T、1个2T与2个T+2T、1个空位混合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上,节距为T+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上,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4、5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6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2是实施例29,节距为1个2T与4个T+2T、1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2T的1个加热元件单元4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上,4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2、4、5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 5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3是实施例30,节距为2个2T与2个T+2T、2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2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6上,2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5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4是实施例31,节距为2个T与2个T+2T、2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6上,2个T+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5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5是实施例32,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5上, 2个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2、6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3、4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6是实施例33,节距为2个T与2个2T、2个空位加热元件单元组合。
将节距为T的2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3、5上, 2个2T的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布置在空间区5的位置数1、6上,空间区5的位置数2、4为空位,将它们搁至于加热炉炉膛内的搁丝砖上,全部串联起来,接至电源,组成一个加热区。
图37是本实施例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实施例一个加热单元区3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的实施例组合为功率密度平均布置,即为在一个加热区内在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值相同(W/cm2)瓦/平方公分。
图15的实施例组合为功率密度平均减少布置,即为在一个加热区内在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值较图4实施例减少。
其余组合为功率密度不均匀布置,即为在一个加热区内在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值不相等。加热区的大小及数量根据加热炉的炉膛尺寸大小经设计计算确定。
由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炉膛尺寸及不同的热量要求,组合形式也适应不同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是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空间位置各种分布的组合方式。

Claims (9)

1.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炉体的炉膛中的耐火材料支撑砖上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区(3),每个加热单元区(3)内设置有能够安装加热元件单元(4)的空间区(5);空间区(5)分割成能放置3个以上加热元件单元(4)的空间位置,加热器可以由若干相同结构加热单元区(3)组合构成,也可以用若干不同结构加热单元区(3)组合构成;同一加热单元区(3)内放置的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串联后接至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加热单元区(3)由空间区(5)和加热元件单元(4)构成,不同螺旋节距的加热元件单元(4)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加热元件单元(4)在空间区(5)内放置的数量不同或在空间区(5)内放置的位置不同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单元为电热合金丝;电热合金丝为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可以分成3种不同的结构,即螺旋节距可以是T;也可以是2T;或是沿长度方向绕成螺旋节距的电热合金丝,两端的1/4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T,在中间的1/2长度内绕成的螺旋节距为2T,这样构成1T加热元件单元;2T加热元件单元;T+2T加热元件单元这三种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区(5)内放置的加热元件单元(4)至少有3个以上,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的螺旋节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各个加热元件单元(4)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3个加热元件单元(4)分别在空间区(5)内的放置空间位置可以是对称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放置,可以是有空位置放置即有间隔分布,也可以是无间隔分布,如依次由上至下3个空间位置分别都放置有加热元件单元(4),下面三个为空位置,也可以是有间隔分布,即两个加热元件单元(4)之间有空间位置上没有放置加热元件单元(4)简称空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若干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若干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3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3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3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4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4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4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5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5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5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空间区(5),每个空间区(5)都分割成能放置6个加热元件单元的6个空间位置,6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相同空间位置上;或6个相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还可以是6个不同结构的加热元件单元(4)放置在每个空间区(5)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以上这些分布都构成不同结构的加热单元区(3)。
CN2011205677335U 2011-08-18 2011-12-20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3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677335U CN202403554U (zh) 2011-08-18 2011-12-20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01133.4 2011-08-18
CN201120301133 2011-08-18
CN2011205677335U CN202403554U (zh) 2011-08-18 2011-12-20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3554U true CN202403554U (zh) 2012-08-29

Family

ID=46701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67733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3554U (zh) 2011-08-18 2011-12-20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035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482A (zh) * 2011-08-18 2012-07-04 西安奥杰电热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的组合方式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482A (zh) * 2011-08-18 2012-07-04 西安奥杰电热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的组合方式
CN102538482B (zh) * 2011-08-18 2016-05-25 西安奥杰电热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的布置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3554U (zh)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
CN102538482A (zh) 一种航空用加热器的组合方式
CN202403553U (zh) 一种四元变频式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613991U (zh) 一种六元混合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50U (zh) 一种五元混合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44U (zh) 一种三元非均匀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45U (zh) 一种三元均匀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48U (zh) 一种四元可调配式航空用电阻炉加器装置
CN202403549U (zh) 一种四元对称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52U (zh) 一种五元可调配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613990U (zh) 一种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元件布置结构
CN202401097U (zh) 一种六元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216556U (zh) 一种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元件布置装置
CN202403543U (zh) 一种三元无间隔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51U (zh) 一种四元混合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2403547U (zh) 一种优化的三元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204678904U (zh) 电阻炉
CN202403546U (zh) 一种三元1t航空用电阻炉加热装置
CN102288039B (zh) 一种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元件布置方法
CN102607283A (zh) 一种五元可调配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CN102419106B (zh) 一种四元混合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CN102419100A (zh) 一种三元均匀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CN102419103A (zh) 一种三元非均匀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CN102692134A (zh) 一种五元混合式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CN102419101A (zh) 一种优化的三元航空用电阻炉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