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50577U -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50577U
CN202350577U CN2011205393827U CN201120539382U CN202350577U CN 202350577 U CN202350577 U CN 202350577U CN 2011205393827 U CN2011205393827 U CN 2011205393827U CN 201120539382 U CN201120539382 U CN 201120539382U CN 202350577 U CN202350577 U CN 202350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gas
aggregate bin
gas channel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3938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卫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53938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3505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50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505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换热单元,每级换热单元包括气流通道,在通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在气流通道的底部向下延伸连通设有沉降集料斗,在气流通道的顶部且位于沉降集料斗与气流通道连通开口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料口,进料口靠近进气口设置;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出气口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前一个换热单元的进料口与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相连接;在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在每级换热单元内,多个沉降集料斗并列连接设置于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速为0.2~1米/秒。

Description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属于工业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利用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热量交换来得到加热或冷却后的气体或固体颗粒物,比较常见的是利用高温气体对固体颗粒物形成的粉料加热,为了尽可能多地提高气体和颗粒物的接触时间并且尽可能多地利用高温气体的热能,通常使气流与粉料形成逆向流动,以使高温气体与粉料能够充分的接触、混合,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换热更加充分,得到温度较高的粉体。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 85109480A公开了一种水泥生料立筒预热器系统,其包括预热器筒体和连接在其顶部的旋风分离器,预热器筒体顶部设有生料粉加入孔,筒体内设有双曲型缩口和撒料器,窑尾的热烟气由预热器筒体的底部进入筒体,水泥生料粉由气动泵送入立筒预热器顶部的生料粉加入孔,生料经加入孔进入筒体内后和热烟气反向对流并在对流的同时进行热交换,之后气流经筒体顶部的旋风分离器排出,热交换后升温的生料则从筒体底部排出。在此过程中,生料进入筒体后,首先进入的是筒体第一钵内,在第一钵内,生料被缩口处的喷射气流分散,大部分生料很容易堆积在缩口坡面上,当堆积达一定程度后,生料成团随机滑落进入第二钵内,又被第二钵缩口处的喷射气流分散,重复上述过程,当堆积在缩口斜面上的料团过大,滑落下来后来不及被喷射气流分散时,就撞击在撒料器上被进一步分散,最后入窑。
上述技术中,水泥生料原本以粉状进入换热筒体内,但是由于筒体内部的结构,使得生料容易聚集在缩口斜坡上由于长时间的堆积而形成块状或团状物,在进行预热时这种聚集态的生料只有表面可以与热烟气进行热交换,但其内部无法充分接触到热烟气,因而预热效果不佳,这就导致生料预热不均匀。虽然,在预热筒内设有撒料器用于分散聚集态的生料,但生料的团状或块状物仍然很容易从撒料器的空隙处落下,撒料器无法保证完全接触团状或块状物来对其进行分散,所以仍然无法解决前述对生料预热不均匀的问题。
此外,在该技术中,生料和热烟气是在对向接触过程中进行换热的,由于该换热过程中,气流一直是沿其原本的流动方向进行流动并换热,在流动换热的过程中,由于热烟气和生料各自都有速度,所以二者在对向接触的过程中接触时间很短,导致生料和热烟气的换热效率很低。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热量交换装置耗能都很大,如水泥厂5级预热塔的系统压损在1万帕左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水泥生料容易聚集在缩口斜坡上形成块状或团状物,在进行预热时这种聚集态的生料表面可以与热烟气进行直接接触的热交换,但其内部却无法充分接触到热烟气,因而预热效果不佳,这就导致粉料预热不均匀,虽然在预热筒内设有撒料器用于分散聚集态的粉料,但粉料的团状或块状物仍然很容易从撒料器的空隙处落下,撒料器无法保证完全分散聚集态的粉料;进而提供一种使粉料均匀预热的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的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由于气流一直是沿其原本的流动方向进行流动并换热的,并且在流动换热的过程中热烟气和生料各自都有速度,所以二者在对向接触的过程中接触换热的时间很短,导致生料和热烟气的换热效率很低;进而提出一种延长热烟气与生料粉体间的接触换热时间,从而提高其换热效率的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的换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的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换热单元,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气流通道,在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
所述气流通道横向设置;
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底部向下延伸开设有沉降集料斗,所述沉降集料斗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开口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的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设置;
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出气口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相连通。
在所述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在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内,设置所述沉降集料斗为多个,多个所述沉降集料斗并列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
所述进料口位于每个所述沉降集料斗的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设置。
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进料口位于最上游的所述沉降集料斗的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沉降集料斗相连接。
 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连接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顶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连通处位于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与其气流通道连通开口的上方。
 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前一个换热单元的进料口与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相连接。
 由四级换热单元组成,每级所述换热单元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沉降集料斗。
 所述气流通道为矩形。
 所述沉降集料斗为漏斗形。
 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速为0.2~2米/秒。
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速为0.2~1米/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横向设置的气流通道,在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底部向下延伸开设有沉降集料斗,所述沉降集料斗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开口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料口,所述进料口靠近所述进气口设置。
高温气体以一定的流速由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同时,固体颗粒由进料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向前运动,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运动的同时实现了气流和固体颗粒之间的部分换热过程,由于高温气体携带物料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气体水平流速和一定的流动距离的前提下,流动的气体中所携带的固体颗粒物浓度有一定的限度;当气体水平流速及水平运动距离选择恰当时,无论粉料的流量(与气体中所含粉料的浓度相当)有多大,被气流带走的粉料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粉料的流量越大,被沉降换热器收集的粉料也就越多,沉降换热器的收料效率也就越高;正是基于上述原理,携带固体颗粒的高温气体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由较小空间体积的气流通道进入较大空间体积的沉降集料斗内,这时一小部分气流继续携带固体颗粒沿原流动方向继续流动,其余大部分气流则携带固体颗粒改变原流动方向朝向沉降集料斗的方向流动,这部分气流在经由气流通道进入沉降集料斗时,由于空间的突然扩大,使得携带固体颗粒的气体在进入沉降集料斗后形成瞬间的气流漩涡也就是涡流,由于涡流的产生使得高温气体和固体颗粒更进一步地充分旋动混合并充分换热,使得固体颗粒物得到均匀预热,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耗费很低的能量就能将固体颗粒物预热到所需的温度,预热后的固体颗粒物沉降储存在沉降集料斗的底部。因此,最终只有少部分剩余的固体颗粒物弥散在气体中并随气体由出气口排出装置。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出气口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相连通;虽然高温气体的一部分热量在前一级换热单元中已经用于换热而消耗掉,但其温度仍然要高于相邻换热单元中未经预热的固体颗粒物的温度,因此由前一级换热单元出气口流出的气体仍然可以在相邻的换热单元中继续用于固体颗粒物的预热,无需进一步设置热源气流,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预热能耗。另外,由前一级换热单元的出气口流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固体颗粒物,其进入后一级换热单元后,可以充分地在该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并获得进一步沉降,避免了将这部分固体颗粒随气流直接排出引起的物料的损耗,大大提高了物料的预热收率。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在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内,设置有多个沉降集料斗,多个所述沉降集料斗并列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固体颗粒物与高温气体在换热单元中相接触预热后,逐渐与气体相分离并沉积在沉降集料斗的底部,由于固体颗粒物与气体分离的速度相对于气体流动的速度更缓慢,设置多个沉降集料斗可以尽量多地收集经预热后的固体颗粒物,同时在气体的带动下,固体颗粒物在多个沉降集料斗中与气体相接触,延长了固体颗粒物的预热时间,使固体颗粒物的预热更充分。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贯通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的顶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连通处位于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与其气流通道连通开口的上方;沉积在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底部的固体颗粒物进入到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中,之后进入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中,再次进行预热,以使固体颗粒物预热的更为充分以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进一步地,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进料口与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的底部相连接;固体颗粒物经前一级换热单元预热后,作为原料进入相邻的换热单元继续进行预热,以获得实际需要的热量。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只设置有一个沉降集料斗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两个沉降集料斗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一个进料口的具有两个沉降集料斗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多级换热单元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设置有多级换热单元且每级具有两个沉降集料斗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进气口,2-进料口,3-气流通道,4-沉降集料斗,5-出料口,6-出气口,7-第一进料口,8-第二进料口,9-第一沉降集料斗,10-第二沉降集料斗,11-第一级进气口,12-第一级气流通道,13-第一级沉降集料斗,14-第一级出料口,15-第二级气流通道,16-第二级沉降集料斗,17-第三级气流通道,18-第三级沉降集料斗,19-第三级出料口,20-第四级进气口,21-第四级进料口,22-第四级气流通道,23-第四级沉降集料斗,24-第四级出料口,25-第四级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换热单元,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1,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6;所述气流通道3横向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底部向下延伸开设有沉降集料斗4,所述沉降集料斗4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出气口6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进气口1相连通。
如图1所示的所述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仅设置一级换热单元,其包括横向设置的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1,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6;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底部向下延伸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沉降集料斗4;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进料口2为一个,该进料口2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且所述进料口2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
其中,所述气流通道3可以选择设置为圆形通道或矩形通道,所述沉降集料斗4可以选择设置为漏斗形或矩形。
为了方便沉降后固体颗粒的输送,优选在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设置出料口5,所述出料口5通过出料阀实现与外界的连通和隔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在工作时,高温气体以一定的流速由进气口1进入气流通道3,同时,固体颗粒由进料口2进入所述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内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向前运动,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运动的同时实现了气流和固体颗粒之间的部分换热过程,由于高温气体携带物料的能力是有限的,携带固体颗粒的高温气体向前移动的同时,一部分固体颗粒不断沉降,在移动一段距离后,高温气体由较小空间体积的气流通道3进入较大空间体积的沉降集料斗4内,这时一小部分气流继续携带固体颗粒沿原流动方向继续流动,其余大部分气流则携带固体颗粒改变原流动方向朝向沉降集料斗4的方向流动,这部分气流在经由气流通道3进入沉降集料斗4时,由于空间的突然扩大,使得携带固体颗粒的气体在进入沉降集料斗4后形成瞬间的气流漩涡也就是涡流,由于涡流的产生使得高温气体和固体颗粒更进一步地充分旋动混合并充分换热,使得固体颗粒物得到均匀预热,预热后的固体颗粒物沉降储存在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少部分剩余的固体颗粒物弥散在气体中并随气体由出气口6排出装置。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的又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其仍然是只设置有一级换热单元,同样包括横向设置的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1,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沉降集料斗4,即第一沉降集料斗9和第二沉降集料斗10,两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并列设置于所述进气口1和出气口6之间,且都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底部并向下延伸开设,两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之间通过气流通道3相连通;分别与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和第二沉降集料斗10相对应,设置有第一进料口7和第二进料口8,所述第一进料口7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进料口7位于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相应地,所述第二进料口8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进料口8位于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在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和第二沉降集料斗10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5,所述出料口5上设置有出料阀,在本实施例中选择设置所述出料阀为排灰阀。
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还可以在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出气口6之间并列设置多个沉降集料斗4,从而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预热后的固体颗粒物,同时进一步使固体颗粒物预热更充分。同时,所述进料口2可以对应多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进料口2位于每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也可以选择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仅在最上游的所述沉降集料斗4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一个进料口2。
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在工作时,高温气体以一定的流速由进气口1进入气流通道3,同时,固体颗粒由第一进料口7进入所述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内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向前运动,在高温气体携带固体颗粒运动的同时实现了气流和固体颗粒之间的部分换热过程,同时一部分固体颗粒不断沉降,在移动一段距离后,高温气体由较小空间体积的气流通道3进入较大空间体积的沉降集料斗4内,这时一小部分气流继续携带固体颗粒沿原流动方向继续流动,其余大部分气流则携带固体颗粒改变原流动方向朝向沉降集料斗4的方向流动,这部分气流携带固体颗粒进入第一沉降集料斗9内,高温气体和固体颗粒更进一步地充分旋动混合并充分换热,使得固体颗粒物得到均匀预热,预热后的固体颗粒物沉降储存在第一沉降集料斗9的底部,并打开出料阀经所述出料口5排出;少部分剩余的固体颗粒物弥散在气体中并随经换热后温度有所降低的气流由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和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之间的气流通道3流动到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内,这时位于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上部的第二进料口8开始进料,流动到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内的高温气体进一步利用其热能对进料的固体颗粒进行前述相同的加热过程,同时随气流进入第二沉降集料斗10内的固体颗粒可以进一步实现其在第二沉降集料斗10内的沉降收集。
在前述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之间也可以直接连接,连接结构关系如图3所示,这样在经第一沉降集料斗9沉降后,所述少部分剩余的固体颗粒物弥散在气体中并随经换热后温度有所降低的气流由所述第一沉降集料斗9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沉降集料斗10内,进行进一步的沉降收集。
为了更进一步地实现对高温气体温度的尽可能的利用,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对固体颗粒的沉降收集,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设置多级换热单元(参见图4),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出气口6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进气口1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在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内设置有一个沉降集料斗4,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连接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顶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且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连通处位于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与其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这样就实现了相邻的后一级换热单元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内部提供沉降的固体颗粒,同时也可以选择每一级换热单元的进料口2也同时进料。
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设置为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前一个换热单元的进料口2与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相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前一级换热单元的进料依靠于后一级换热单元的固体颗粒的沉降给料。
当然,在上述每级换热单元中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并列设置的沉降集料斗4,参见图5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流速为0.2~2米/秒。也可以选择大于2米/秒的气体流速。
优选地,所述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流速为0.2~1米/秒。
上述设置有多级换热单元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在工作时,高温气体由第一级进气口11进入第一级气流通道12中,高温气体在第一级气流通道12中的流速为2米/秒,随后高温气体在第一级沉降集料斗13中形成涡流,接着高温气体依次进入第二级气流通道15、第二级沉降集料斗16、第三级气流通道17、第三级沉降集料斗18、第四级气流通道22、第四级沉降集料斗23中,并分别在第二、三、四级沉降集料斗中形成气体涡流,经换热后降温的气体最终由第四级出气口25排出,高温气体在各换热单元流动的同时,固体颗粒物由第四级进料口21进入第四级气流通道22,被通道中流速为0.8米/秒的高温气体吹散后进入第四级沉降集料斗23与高温气体涡流相互接触、换热,之后预热后的大部分的固体颗粒物向下沉降由第四级出料口24进入第三级气流通道17中,少部分的固体颗粒物随使用过的气体一起由第四级出气口25排出本装置;进入第三级气流通道17的固体颗粒物被其中流速为1.5米/秒的高温气体吹散,并在下降的过程中与第三级沉降集料斗18中的高温气体涡流相互接触、换热,经再次预热的固体颗粒物,其中大部分向下沉降由第三级出料口19进入第二级气流通道15中,剩余的固体颗粒物随高温气体由第四级进气口20再次进入第四级换热单元中参与预热过程,详细过程同上述;进入第二级气流通道15中的固体颗粒物按照上述过程依次在第二级换热单元、第一级换热单元中被再预热,最终经多次预热的固体颗粒物经第一级出料口14排出供使用。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利用一级换热后降温的高温气体进行二级、三级和四级的换热,从而将高温气体的热量充分吸收,然后吸收热量后的固体颗粒可以经沉降集料斗回到第一级换热单元内,进一步通过高温气体对其进行补充换热,从而使固体颗粒达到预定温度,这样就实现了能耗的显著降低。
经测试表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装置压损不超过100帕,如果用于水泥厂5级预热,系统压损不超过500帕,仅为现有技术耗能的1/20,甚至更低。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3)

1..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级换热单元,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气流通道(3),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1),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6);
所述气流通道(3)横向设置;
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底部向下延伸开设有沉降集料斗(4),所述沉降集料斗(4)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
在所述气流通道(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位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
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出气口(6)和相邻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进气口(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级所述换热单元内,设置所述沉降集料斗(4)为多个,多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并列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3)的进气口(1)和出气口(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2)位于每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进料口(2)位于最上游的所述沉降集料斗(4)的靠近所述进气口(1)一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沉降集料斗(4)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连接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气流通道(3)的顶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且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连通处位于所述前一级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与其气流通道(3)连通开口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前一个换热单元的进料口(2)与所述相邻换热单元的沉降集料斗(4)的底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四级换热单元组成,每级所述换热单元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沉降集料斗(4)。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或9任一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3)为矩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集料斗(4)为漏斗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或9或11任一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流速为0.2~2米/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体与固体颗粒间进行换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流速为0.2~1米/秒。
CN2011205393827U 2011-12-21 2011-12-21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50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393827U CN202350577U (zh) 2011-12-21 2011-12-21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393827U CN202350577U (zh) 2011-12-21 2011-12-21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50577U true CN202350577U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39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39382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50577U (zh) 2011-12-21 2011-12-21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3505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7297A (zh) * 2011-12-21 2012-07-25 卓卫民 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7297A (zh) * 2011-12-21 2012-07-25 卓卫民 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CN102607297B (zh) * 2011-12-21 2015-05-20 卓卫民 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06420B (zh) 粉煤灰流化床燃烧脱碳装置
CN102679578B (zh) 带有旋风分离器的太阳能颗粒吸热器
CN104874234B (zh) 一种氧化锌生产装置焙烧烟气收热降尘系统
CN103090717A (zh) 多级气体换热除尘器
CN111747663A (zh) 一种悬浮煅烧制备轻烧氧化镁的装置及工艺方法
CN102019275A (zh) 炼焦煤料的气流分级和气流干燥工艺
CN111426206A (zh) 一种烧结冷却和余热回收一体窑
CN107879595B (zh) 一种折流式玻璃配合料预热装置
CN202350577U (zh) 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CN102840576A (zh) 带独立内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CN101307140B (zh) 分段式聚酯切片固相增粘反应器
CN102607297A (zh) 一种气体与固体颗粒物间进行换热的装置
CN214991183U (zh) 一种节能闪速悬浮窑系统
CN212504609U (zh) 一种悬浮煅烧制备轻烧氧化镁的装置
CN101215631A (zh) 一种铁矿石流化床磁化焙烧装置
CN202973068U (zh) 燃水煤浆循环流化床锅炉
CN103344092B (zh) 复式对流干燥器
CN207095339U (zh) 一种高温型粉体换热器
CN110514019A (zh) 一种高温粉状物料冷却工艺及装置
CN103105067B (zh) 粉状物料悬浮换热装置及粉状物料换热系统
CN215195851U (zh) 一种净化处理装置
CN202072664U (zh) 全沸腾振动推进式煤调湿装置
CN203116534U (zh) 粉状物料悬浮换热装置及粉状物料换热系统
CN214571569U (zh) 一种粉状石灰冷却收集设备
CN217179228U (zh) 一种竖窑式冷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