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30844U -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30844U
CN202330844U CN201120459919.9U CN201120459919U CN202330844U CN 202330844 U CN202330844 U CN 202330844U CN 201120459919 U CN201120459919 U CN 201120459919U CN 202330844 U CN202330844 U CN 202330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pickup
optical image
lens group
pickup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599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宗翰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30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308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沿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其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透镜表面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且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料。通过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以及第四透镜至第五透镜之间的间距,可有效缩短光学总长度、修正像差及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特别涉及一种由复合透镜所组成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如何在有效的空间条件下提升微型化摄影镜头的成像质量成为业者关注的重点。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影镜头,如美国专利第7,365,920号所示,多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高规格行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及成像质量上的迅速攀升,现有的四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镜头模块,再加上电子产品不断地往高性能且轻薄化的趋势发展,因此急需一种适用于轻薄、可携式电子产品上,使可携式电子产品的成像质量提升且可以缩小整体镜头体积的光学取像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藉以提升微型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并有效缩短光学总长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f/f3|<0.65;以及
0.1<T34/T45<2.7。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中任意二透镜之间分别具一空气间隔。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四透镜具有一焦距f4,该第五透镜具有一焦距f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2<f4/f<0.9;以及
-1.2<f5/f<-0.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0,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1<R10/f<0.6。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还包括一光圈,于该光轴上,该光圈与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一距离SD,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一距离TD,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7<SD/TD<1.1;以及
0.1<T34/T45<2.4。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3.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2.0。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f/f3|<0.35。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7。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四透镜具有一焦距f4,该第五透镜具有一焦距f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2<f4/f<0.9;以及
-1.2<f5/f<-0.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1.0<(R1+R2)/(R1-R2)<0。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3.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
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R5/R6<3.2;以及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f/f3|<0.65。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7。
上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1.0<(R1+R2)/(R1-R2)<0。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提供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所需的部分屈折力,可有助于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当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时,可有效加强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进而使得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变得更短。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有效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差。
当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时,则有利于补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高阶像差;当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时,更有效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珀兹伐和(Petzval Sum)。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时,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高阶像差,以提升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成像质量。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有效分配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以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敏感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凸面时,有效加强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配置,而有助于分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敏感度。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则与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形成一望远镜头(Telephoto lens),可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小型化。当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时,可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主点(principle point)与成像面之间的距离变大,有利于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小型化。当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时,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三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透镜表面为非球面,以有效消减像差与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
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满足上述|f/f3|<0.65时,第三透镜的屈折力较合适,可针对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需求,修正像差或更进一步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满足上述0.1<T34/T45<2.7时,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以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间距较为合适,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小型化。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满足上述0<R5/R6<3.2时,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高阶像差,提升成像质量。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满足上述0.30毫米(millimeter,mm)<CT2+CT3<0.72毫米时,可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中各透镜之间的配置较为紧密,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1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1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2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2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3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3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4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4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4D系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5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5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6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6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7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7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图8C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图8D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0,30,40,50,60,70,80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第一透镜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第一透镜物侧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第一透镜像侧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第二透镜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第二透镜物侧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第二透镜像侧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第三透镜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第三透镜物侧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第三透镜像侧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第四透镜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第四透镜物侧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第四透镜像侧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第五透镜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  第五透镜物侧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第五透镜像侧面
153,253,353,453,553,653,753,853  反曲点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红外线滤光片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成像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  影像感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先以图1A作一举例说明,以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镜组成及配置关系,以及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条件式,而其它相异之处将于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
以图1A为例,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由光轴的物侧至像侧(如图1A由左至右)依序包括有一光圈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红外线滤光片1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172,影像感测元件172配置于一成像面170上。其中于光轴上,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中任二透镜之间分别具有一空气间隔(air distance)。
第一透镜110包括一第一透镜物侧面111及一第一透镜像侧面112。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以提供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需的部分屈折力,且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再者,第一透镜物侧面111可为凸面,以加强第一透镜110的正屈折力,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变得更短。
第二透镜120包括一第二透镜物侧面121及一第二透镜像侧面122。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以有效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像差。
第三透镜130包括一第三透镜物侧面131及一第三透镜像侧面132。第三透镜物侧面131为凸面且第三透镜像侧面132为凹面,以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高阶像差,以提升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成像质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130可具负屈折力,以有效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 Sum),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举例而言,第三透镜130也可具正屈折力,以有利于补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高阶像差。
第四透镜140包括一第四透镜物侧面141及一第四透镜像侧面142。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以有效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折力,进而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敏感度。第四透镜物侧面141与第四透镜像侧面142均为凸面,以有效加强第四透镜140的正屈折力配置,而有助于分配第一透镜110的屈折力,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敏感度。
第五透镜150包括一第五透镜物侧面151及一第五透镜像侧面152。当第五透镜像侧面152为凹面,可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170,以促进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小型化。当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时,可与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140形成望远镜头(Telephoto lens),以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并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小型化。此外,第五透镜150还可包括至少一反曲点153,以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172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可满足以下条件式:
(条件式1):|f/f3|<0.65
(条件式2):0.1<T34/T45<2.7
(条件式3):0<R5/R6<3.2
(条件式4):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其中,f为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130的焦距,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131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132的曲率半径,于光轴上,T34为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间距(即第三透镜像侧面132与第四透镜物侧面141之间的距离),T45为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的间距(即第四透镜像侧面142与第五透镜物侧面151之间的距离),CT2为第二透镜120的厚度(即第二透镜物侧面121与第二透镜像侧面122之间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130的厚度(即第三透镜物侧面131与第三透镜像侧面132之间的距离)。
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上述(条件式1)时,第三透镜130的屈折力较合适,可针对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需求,修正像差或更进一步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其中,符合上述(条件式1)的最佳范围可为|f/f3|<0.35。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上述(条件式2)时,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间距以及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的间距较为合适,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小型化。其中,符合上述(条件式2)的最佳范围可为0.1<T34/T45<2.4。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上述(条件式3)时,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高阶像差,提升成像质量。其中,符合上述(条件式3)的最佳范围可为0<R5/R6<2.0。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上述(条件式4)时,可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各透镜之间的配置较为紧密,以维持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小型化。
此外,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也可满足下列条件式:
(条件式5):0.2<f4/f<0.9
(条件式6):-1.2<f5/f<-0.2
(条件式7):0.1<R10/f<0.6
(条件式8):0.7<SD/TD<1.1
(条件式9):30<V1-V2<42
(条件式10):-1.0<(R1+R2)/(R1-R2)<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140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150的焦距,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111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112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152的曲率半径,V1为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于光轴上,SD为光圈100与第五透镜像侧面152之间的距离,TD为第一透镜物侧面111与第五透镜像侧面152之间的距离。
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5)时,可控制第四透镜140的屈折力大小配置,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像差及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敏感度。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6)时,第五透镜150具有合适的屈折力,以修正像差,进而获得更高的成像品质。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7)时,使得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170,进一步缩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8)时,可缩短光学光学总长度,以达到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小型化。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9)时,有利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色差的修正。当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满足(条件式10)时,有助于修正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球差。
其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的材质可为塑料,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的透镜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且可以有效降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光学总长度。
此外,在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再者,应使用需求可在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插入至少一光阑,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光阑,以排除杂散光并提高成像质量或限制其被摄物的成像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将以下述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方案。其中,各实施例中参数的定义如下:Fno为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光圈值,HFOV为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此外,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条件式ASP)表示:
X ( Y ) = ( Y 2 / R ) / ( 1 + sqrt ( 1 - ( 1 + k ) * ( Y / R ) 2 ) ) + Σ j ( Ai ) * ( Y i )
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距光轴的距离,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在各实施例中i可为但不限于4、6、8、10、12、14、16。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所示,为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由物侧至像侧(即沿着图1A的左侧至右侧)依序包括有一光圈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红外线红外线滤光片1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172,影像感测元件172设置于一成像面170上。其中于光轴上,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中任二透镜之间分别具一空气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纳米(nanometer,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1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1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1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1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152为凹面,第五透镜1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153。
关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1-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31
表1-1
此外,于表1-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111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1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41
表1-2
此外,从表1-1中可推算出表1-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42
表1-3
由表1-3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f/f3|为0.04,符合(条件式1)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T34/T45为0.64,符合(条件式2)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R5/R6为1.12,符合(条件式3)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CT2+CT3为0.64,符合(条件式4)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f4/f为0.42,符合(条件式5)所述的范围。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f5/f为-0.38,符合(条件式6)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R10/f为0.26,符合(条件式7)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SD/TD为0.99,符合(条件式8)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V1-V2为32.1,符合(条件式9)所述的范围。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R1+R2)/(R1-R2)为-0.37,符合(条件式10)所述的范围。
请参照图1B所示,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曲线示意图。其中,波长486.1nm的光线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的纵向球差曲线是为图1B图面中的实线L。波长587.6nm的光线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的纵向球差曲线是为图1B图面中的虚线M。波长656.3nm的光线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中的纵向球差曲线是为图1B图面中的点线N。横坐标为焦点位置(mm),纵坐标为标准化(Normalized)的入射瞳或光圈半径。也就是说,由纵向球差曲线可看出近轴光(纵坐标接近0)及边缘光(纵坐标接近1)分别进入系统后的焦点位置的差异。从图1B中可知,本实施例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1mm至0.01mm之间。
在后述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的内容,图2B、图3B、图4B、图5B、图6B、图7B与图8B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中,其所表示的实线L是为波长486.1nm的光线的纵向球差曲线,虚线M为波长587.6nm的光线的纵向球差曲线,点线N为波长656.3nm的光线的纵向球差曲线,为简洁篇幅,故不再逐一赘述。
再请参照图1C所示,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曲线示意图。其中,子午面(Tangential Plane)的像散场曲曲线是为图1C图面中的虚线T。弧矢面(Sagittal Plane)的像散场曲曲线为图1C图面中的实线S。横坐标为焦点的位置(mm),纵坐标为像高(mm)。也就是说,由像散场曲曲线可看出子午面及弧矢面因曲率不同所造成焦点位置的差异。从图1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产生的子午面的像散场曲介于-0.025mm至0.01mm之间,弧矢面的像散场曲介于-0.025mm至0mm之间。
在后述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的内容,图2C、图3C、图4C、图5C、图6C、图7C与图8C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中,其所表示的实线S是为弧矢面的像散场曲曲线,虚线T是为子午面的像散场曲曲线,为简洁篇幅,故不再逐一赘述。
再请参照图1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Distortion)曲线示意图。其中,水平轴为畸变率(%),垂直轴为像高(mm)。也就是说,由畸变曲线G可看出不同像高所造成畸变率的差异。从图1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0%至1.5%之间。如图1B至图1D所示,依照上述第一实施例进行设计,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在后述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的内容,图2D、图3D、图4D、图5D、图6D、图7D与图8D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中,其所表示的实线G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的畸变曲线,为简洁篇幅,故不再逐一赘述。
需注意的是,波长486.1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分别产生的畸变曲线与像散场曲曲线接近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的畸变曲线与像散场曲曲线,为避免图1C与图1D图式的混乱,于图1C与图1D图中未绘制出波长486.1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10所分别产生的畸变曲线与像散场曲曲线,以下第二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也同。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2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2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2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2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2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2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252为凹面,第五透镜2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253。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2-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71
表2-1
于表2-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2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2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2-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72
表2-2
此外,从表2-1中可推算出表2-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82
表2-3
请参照图2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2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1mm至0.01mm之间。
再请参照图2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2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02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01mm之间。
再请参照图2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2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0%至2%之间。如图2B至图2D所述,依照上述第二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2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3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3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3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3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3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3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352为凹面,第五透镜3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353。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3-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191
表3-1
于表3-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3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3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3-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01
表3-2
此外,从表3-1中可推算出表3-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02
表3-3
请参照图3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3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25mm至0.02mm之间。
再请参照图3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3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3mm至0.02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01mm之间。
再请参照图3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3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0%至2%之间。如图3B至图3D所述,依照上述第三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3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4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4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4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4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4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4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452为凹面,第五透镜4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453。此外,光圈400配置于第一透镜410与第二透镜420之间。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4-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11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21
表4-1
于表4-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4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4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4-2:
表4-2
此外,从表4-1中可推算出表4-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23
表4-3
请参照图4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4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3mm至0.02mm之间。
再请参照图4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4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05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3mm至0mm之间。
再请参照图4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4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1%至0.5%之间。如图4B至图4D所述,依照上述第四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4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5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5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5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5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5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5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552为凹面,第五透镜5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553。此外,光圈500配置于第一透镜510与第二透镜520之间。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5-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31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41
表5-1
于表5-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5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5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5-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42
表5-2
此外,从表5-1中可推算出表5-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43
表5-3
请参照图5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5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1mm至0.02mm之间。
再请参照图5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5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25mm至0.1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4mm至0mm之间。
再请参照图5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5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1%至2%之间。如图5B至图5D所述,依照上述第五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6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6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6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6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6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6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652为凹面,第五透镜6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653。此外,光圈600配置于第一透镜610与第二透镜620之间。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6-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61
表6-1
于表6-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6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6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6-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6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71
表6-2
此外,从表6-1中可推算出表6-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72
表6-3
请参照图6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6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6mm至0.03mm之间。
再请参照图6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6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mm至0.1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3mm至0mm之间。
再请参照图6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6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1.5%至2%之间。如图6B至图6D所述,依照上述第六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6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七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7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7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7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7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7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7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7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752为凹面,第五透镜7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753。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7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7-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81
表7-1
于表7-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7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7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7-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8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91
表7-2
此外,从表7-1中可推算出表7-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292
表7-3
请参照图7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7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5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5mm至0.01mm之间。
再请参照图7C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7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7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5mm至0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5mm至0mm之间。
再请参照图7D所示,是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7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7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1.5%至0%之间。如图7B至图7D所述,依照上述第七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7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具体实施方式及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且第八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相同,其元件编号均以8作为百位数字的开头,表示其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为求简化说明,以下仅就相异之处加以说明,其余相同处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811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面831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832为凹面,第四透镜物侧面841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842为凸面。第五透镜像侧面852为凹面,第五透镜850包括至少一反曲点853。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8-1所示: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301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311
表8-1
于表8-1中,由第一透镜物侧面811至第五透镜像侧面852均可为非球面,且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8-2: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312
表8-2
此外,从表8-1中可推算出表8-3所述的内容:
Figure BSA00000616317700313
表8-3
请参照图8B所示,是为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从图8B中可知,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接收波长486.1nm、587.6nm或656.3nm的光线,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所产生的纵向球差均介于-0.01mm至0.01mm之间。
再请参照图8C所示,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从图8C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所产生的子午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02mm之间,弧矢面像散场曲介于-0.02mm至0mm之间。
再请参照图8D所示,为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从图8D中可知,波长587.6nm的光线入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所产生的畸变率介于0%至1.5%之间。如图8B至图8D所述,依照上述第八实施例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80可有效改善各种像差。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f/f3|<0.65;以及
0.1<T34/T45<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于该光轴上,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中任意二透镜之间分别具一空气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四透镜具有一焦距f4,该第五透镜具有一焦距f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2<f4/f<0.9;以及
-1.2<f5/f<-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0,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1<R10/f<0.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还包括一光圈,于该光轴上,该光圈与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一距离SD,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具有一距离TD,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7<SD/TD<1.1;以及
0.1<T34/T45<2.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f/f3|<0.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11.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为塑料材质件,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四透镜具有一焦距f4,该第五透镜具有一焦距f5,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2<f4/f<0.9;以及
-1.2<f5/f<-0.2。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1.0<(R1+R2)/(R1-R2)<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R5/R6<3.2。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4。
19.一种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沿着一光轴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
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凸面;以及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五透镜为塑料材质件;
其中,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6,于该光轴上,该第二透镜具有一厚度CT2,该第三透镜具有一厚度CT3,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R5/R6<3.2;以及
0.30毫米<CT2+CT3<0.72毫米。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包括至少一反曲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1,该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30<V1-V2<42。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具有一焦距f,该第三透镜具有一焦距f3,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f/f3|<0.65。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于该光轴上,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具有一间距T45,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T34/T45<2.7。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曲率半径R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
-1.0<(R1+R2)/(R1-R2)<0。
CN201120459919.9U 2011-08-12 2011-11-15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308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8935A TWI439752B (zh) 2011-08-12 2011-08-12 光學影像拾取透鏡組
TW100128935 2011-08-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30844U true CN202330844U (zh) 2012-07-11

Family

ID=4644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5991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30844U (zh) 2011-08-12 2011-11-15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CN201110369652.9A Active CN102928957B (zh) 2011-08-12 2011-11-15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9652.9A Active CN102928957B (zh) 2011-08-12 2011-11-15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11023B2 (zh)
CN (2) CN202330844U (zh)
TW (1) TWI43975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8957A (zh) * 2011-08-12 2013-02-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CN103777324A (zh) * 2013-10-11 2014-05-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1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
CN104101987A (zh) * 2013-04-08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105093493A (zh) * 2015-03-06 2015-11-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6054356A (zh) * 2016-01-27 2016-10-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957687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8476B (zh) 2012-01-12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系統
TWI444651B (zh) 2012-03-30 2014-07-1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ve-piece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ns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TWI498622B (zh) 2012-10-31 2015-09-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lens
TWI454732B (zh) 2012-10-31 2014-10-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CN103293644B (zh) * 2013-02-06 2015-11-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543514B (zh) * 2013-06-28 2016-08-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US9857568B2 (en) 2013-07-04 2018-01-02 Corephotonics Ltd. Miniature telephoto lens assembly
KR101757101B1 (ko) 2013-07-04 2017-07-12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소형 망원 렌즈 조립체
JP6394598B2 (ja) * 2013-07-12 2018-09-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9557527B2 (en) 2013-10-09 2017-01-31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lens
JP6274942B2 (ja) * 2014-03-27 2018-02-07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5枚の光学素子構成の撮像レンズ
CN104142559B (zh) 2014-04-18 2016-07-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JP6332851B2 (ja) * 2014-05-12 2018-05-3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622792B (zh) * 2015-01-12 2018-05-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
CN105445912B (zh) * 2015-04-09 2017-11-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570436B (zh) 2015-06-26 2017-0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613480B (zh) 2017-02-08 2018-0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9864B (zh) 2017-02-17 2018-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5016106A (zh) * 2017-05-03 2022-09-06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662293B (zh) * 2017-05-22 2019-06-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片式廣角鏡片組
CN109031594B (zh) * 2018-08-03 2022-07-12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174746A (zh) * 2019-03-08 2019-08-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736322B (zh) * 2020-08-26 2020-11-06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5920B2 (en) 2005-12-28 2008-04-2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our-piece lens assembly
JP5607398B2 (ja) * 2009-04-07 2014-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端末機器
JP5348563B2 (ja) * 2010-01-13 2013-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2053367A1 (ja) * 2010-10-21 2012-04-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431312B (zh) * 2011-06-28 2014-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片組
TWI436089B (zh) * 2011-08-04 2014-05-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光學透鏡組
TWI439752B (zh) * 2011-08-12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透鏡組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8957A (zh) * 2011-08-12 2013-02-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CN10377731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
CN104101987B (zh) * 2013-04-08 2016-07-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104101987A (zh) * 2013-04-08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105866928A (zh) * 2013-04-08 2016-08-1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105866928B (zh) * 2013-04-08 2019-03-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103777324B (zh) * 2013-10-11 2016-01-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4A (zh) * 2013-10-11 2014-05-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093493A (zh) * 2015-03-06 2015-11-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US9854143B2 (en) 2015-03-06 2017-12-26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CN106054356A (zh) * 2016-01-27 2016-10-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CN108957687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957687B (zh) * 2017-05-19 2020-08-2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38947A1 (en) 2013-02-14
TW201307939A (zh) 2013-02-16
US8611023B2 (en) 2013-12-17
CN102928957B (zh) 2015-01-07
TWI439752B (zh) 2014-06-01
CN102928957A (zh)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30844U (zh) 光学影像拾取透镜组
CN202330845U (zh) 影像拾取光学镜片组
CN201926812U (zh) 光学取像系统
CN202330846U (zh) 拾像光学镜组
CN202443163U (zh) 影像镜组
CN202067015U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
CN202008546U (zh) 广视角摄影镜头
CN201993514U (zh) 成像用光学镜头组
CN202119966U (zh) 影像撷取镜头
CN201993515U (zh) 光学镜头组
CN202472103U (zh) 成像系统
CN201993513U (zh) 广视角摄影镜组
CN202486401U (zh) 影像镜头
CN202141850U (zh) 影像拾取镜片组
CN202182965U (zh) 取像摄影镜头组
CN202421601U (zh) 成像镜片系统
CN202421602U (zh) 成像镜头组
CN201917708U (zh) 薄型摄像光学镜组
CN102466867A (zh) 光学摄像透镜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