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28937U -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28937U CN202328937U CN2011204871003U CN201120487100U CN202328937U CN 202328937 U CN202328937 U CN 202328937U CN 2011204871003 U CN2011204871003 U CN 2011204871003U CN 201120487100 U CN201120487100 U CN 201120487100U CN 202328937 U CN202328937 U CN 2023289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exchanger
- cavity
- condenser
- recup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属于冷凝器,解决现有热泵型机组热回收设备运行不稳定及效率低的问题,本冷凝器结构:一个管式换热器的中间设有一块金属挡板,将其管体分成两个腔体;每个腔体上分别设有制冷剂进、出口,并各与热泵型机组中的一个压缩机连接;一个腔体一端设有冷却水进出口,并通过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的冷凝换热管连通;另一个腔体一端设有热水循环进出口,并通过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的热回收换热管连通。本冷凝器中不管机组是处于满负荷运行还是部分负荷运行,换热器内的媒质都能充分和管体内的制冷剂换热,机组运行效率高;采用本冷凝器使一个换热器可对应两个压缩机回路,机组的管路系统更简洁并连接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凝器,尤其是指一种热泵型机组用的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双通道冷凝器。
背景技术
热泵型机组的热回收主要是指冷凝热量的回收利用,通过回收利用机组制冷循环中产生的冷凝热量来制取热水,满足用户的各种使用需求。热回收主要通过热回收换热器在制冷剂和循环水之间换热实现冷凝热量的回收。冷凝热的回收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冷凝热的回收是在普通冷水机组的基础上进行外部改造,在外部串联板式换热器与循环水换热制取热水,这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水温不可控、冷凝压力不稳定、系统回油困难等诸多问题,现已被淘汰。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体化集成热回收功能的热泵型机组,其热回收换热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热回收器与冷凝器相互独立,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这种方式设备部件多、制作复杂,可靠性低,且制冷剂回路阻力大,压价高,运行效率低,特别是在部分负荷运行时效率受影响大。另一种方式是热回收器和冷凝器集合在一个壳体内,但是每个换热器只能对应一个制冷回路,即一个压缩机系统对应一个换热器,对于多个压缩机的机组,需要多个换热器,制造相对复杂。且,当压缩机机组中有的压缩机运行而有的不运行时,造成不同回路之间的温度不平衡,制冷剂和循环水之间的换热温差大,冷凝压力高,系统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均能稳定、高效运行的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器结构为:
一个管式换热器,其中间设有一块金属挡板,将换热器的管体分成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两部分,金属挡板置于管体内的部分设有数个通孔;
所述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上分别设有制冷剂进口及制冷剂出口,并每个腔体的制冷剂进、出口各与所述热泵型机组中的一个压缩机连接;
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端分别设有冷却水进口及冷却水出口,并通过冷凝换热管连通,冷却水进、出口与第一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所述冷凝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冷凝换热管与金属挡板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所述第二腔体的外侧端分别设有热水循环进口及热水循环出口,并通过热回收换热管连通,热水循环进、出口与第二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所述热回收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所述热回收换热管与金属挡板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所述冷凝换热管采用铜或铜镍合金或钛制成。
所述热回收换热管采用铜或铜镍合金或钛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结构的冷凝器中集成了热回收器的功能和普通冷凝器的冷凝功能。
使用本冷凝器,不管机组是处于满负荷运行还是部分负荷运行,即不管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所在的制冷剂回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换热器内的媒质都能充分和管体内的制冷剂换热,机组运行效率高,避免了现有各种热回收方式的弊端。另外,相比其他的热回收机组系统,采用此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双通道冷凝器使得一个换热器可对应两个压缩回路系统,机组的管路系统更简洁,管路短,连接方便,减少机组体积。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集成了热回收器的功能和普通冷凝器的冷凝功能,其设有三组进出口:制冷剂进出口、冷却水进出口和热水循环进出口,具体结构参见图1,本冷凝器的结构为:
一个管式换热器1,其中间设有一块金属挡板4,将换热器1的管体分成第一腔体2及第二腔体3两部分,金属挡板4置于管体内的部分设有数个通孔;
第一腔体2及第二腔体3上分别设有制冷剂进口6,5及制冷剂出口7,8,第一腔体2的制冷剂进、出口6、7与第二腔体3的制冷剂进、出口5、8各与热泵型机组中的一个压缩机连接;
第一腔体2的外侧端分别设有冷却水进口10及冷却水出口9,冷却水进口10及冷却水出口9通过冷凝换热管(未图示)连通,冷却水进、出口10、9与第一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该冷凝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4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1管体内(贯穿于换热器1两个腔体内),冷凝换热管与金属挡板4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第二腔体3的外侧端分别设有热水循环进口12及热水循环出口11,热水循环进口12及热水循环出口11通过热回收换热管(未图示)连通,热水循环进、出口12、11与第二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该热回收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4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1管体内(贯穿于换热器1两个腔体内),热回收换热管与金属挡板4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上述冷凝换热管与热回收换热管均可采用铜或铜镍合金或钛制成。
当热泵型机组进行热回收运行时,换热器1的管体内流动制冷剂,热水通过热水循环进口12及热水循环出口11进入管体内的热回收换热管,由于热回收换热管贯穿于管体内,使热水与管体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吸收热量进一步加热热水,同时冷却制冷剂。
当热泵型机组进行制冷或制热模式运行时,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口10及冷却水出口9进入管体内的冷凝换热管,由于冷凝换热管贯穿于管体内,使冷却水与管体内的制冷剂换热,冷却制冷剂。
本结构的冷凝器中不管机组是处于满负荷运行还是部分负荷运行,即不管第一腔体2或第二腔体3所在的制冷剂回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换热器内的媒质都能充分和管体内的制冷剂换热,机组运行效率高。另外,相比其他的热回收机组系统,采用此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双通道冷凝器使得一个换热器可对应两个压缩回路系统,机组的管路系统更简洁,管路短,连接方便,减少机组体积。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冷凝器结构为:
一个管式换热器,其中间设有一块金属挡板,将换热器的管体分成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两部分,金属挡板置于管体内的部分设有数个通孔;
所述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上分别设有制冷剂进口及制冷剂出口,并每个腔体的制冷剂进、出口各与所述热泵型机组中的一个压缩机连接;
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端分别设有冷却水进口及冷却水出口,并通过冷凝换热管连通,冷却水进、出口与第一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所述冷凝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冷凝换热管与金属挡板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所述第二腔体的外侧端分别设有热水循环进口及热水循环出口,并通过热回收换热管连通,热水循环进、出口与第二腔体的接触部位分别用封头密封,所述热回收换热管通过所述金属挡板的2个通孔转弯折回并贯穿于换热器管体内,所述热回收换热管与金属挡板的通孔处密封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换热管采用铜或铜镍合金或钛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回收换热管采用铜或铜镍合金或钛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871003U CN202328937U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871003U CN202328937U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28937U true CN202328937U (zh) | 2012-07-11 |
Family
ID=46440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48710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28937U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28937U (zh) |
-
2011
- 2011-11-30 CN CN2011204871003U patent/CN2023289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91721B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06670103U (zh) | 一种带辅助冷源的冷却机组 | |
CN203375758U (zh) | 制冷循环系统 | |
CN102393106B (zh) | 一种具有热回收及冷凝温度控制结构的双通道冷凝器 | |
CN203413884U (zh) | 一种新型高效壳管式水冷凝器 | |
CN201110676Y (zh) | 带回热器的冰箱制冷循环系统 | |
CN201206917Y (zh) | 多级循环式冷热水设备 | |
CN202470548U (zh) | 一种具有热回收及冷凝温度控制结构的双通道冷凝器 | |
CN205783983U (zh) | 空气源冷水机组的热量高效回收装置 | |
CN204084969U (zh) | 用于制冷装置的闭式循环冷却系统 | |
CN202328937U (zh) | 热泵型机组的带热回收双通道冷凝器 | |
CN202304050U (zh) | 采用高效盘管式蒸发器的工业冷水机组换热系统 | |
CN201218634Y (zh) | 一种双回路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 | |
CN214701260U (zh) | 提高出水温度的热泵机组及热水供应站 | |
CN204388412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10070112U (zh) | 一种复合式大温差供冷系统 | |
CN202928175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02792723U (zh) | 用于冷柜的平行流冷凝器 | |
CN102980332B (zh) |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 |
CN105783331A (zh) | 空气源冷水机组的热量高效回收装置 | |
CN205048785U (zh) | 一种利用内燃机冷却水余热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 |
CN205156454U (zh) | 冷库热回收冲霜系统 | |
CN200993508Y (zh) | 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 | |
CN2924383Y (zh) | 高效热能热泵热水器水箱 | |
CN200986343Y (zh) | 多级循环式冷热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