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53175U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53175U
CN202253175U CN2011203472171U CN201120347217U CN202253175U CN 202253175 U CN202253175 U CN 202253175U CN 2011203472171 U CN2011203472171 U CN 2011203472171U CN 201120347217 U CN201120347217 U CN 201120347217U CN 202253175 U CN202253175 U CN 202253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gp
module backlight
support chip
disposed
diaphragm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472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1203472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53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53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531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支撑片、一反射片、一光学膜片组及一光源。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支撑片配置于第一表面上且邻近导光板的一侧边。支撑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凹口。反射片覆盖第二表面且具有一延伸部。延伸部从导光板的侧边延伸至第一表面上而覆盖支撑片。支撑片及延伸部用以将一显示面板撑离第一表面。光学膜片组配置于第一表面上而位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光学膜片组具有至少一凸耳。凸耳卡入第一凹口以固定光学膜片组。光源配置于导光板旁。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不须配置背板及胶框即达到固定光学膜片组、包覆导光板及支撑显示面板的效果,而可使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厚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手持电子装置是指让使用者用手执持及操作的电子装置,例如移动电话、多媒体播放器、个人数字助理、掌上型电脑、掌上型游戏机及手持式卫星导航器等。这类型的电子装置通常具有较小的体积及较轻的重量,以便于使用者随身携带。 
目前的手持电子装置多利用平面显示模组进行画面的显示,其中又以液晶显示模组的技术较为纯熟且普及化。然而,由于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下方必须具有背光模组以提供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功能。一般来说,背光模组藉由背板及胶框来固定导光板、光学膜片、反射片及光源等构件,同时藉由背板与胶框支撑显示面板。背板及胶框的配置会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而使得手持电子装置的轻薄化受到限制。 
中国台湾公开专利第TW201111879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其导光片及发光元件透过粘合的方式装设在反射片上。中国台湾公告专利第TWM244455号揭露一种导光板的反射扩散结构,其由反射材料所制成并用以容置导光板及发光元件。中国台湾公告专利第TWM354623号揭露一种导光板,其具有用以容置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容置槽。美国公开专利第US20080291356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其导光板与框架一体成型,框架用以承载液晶面板,反射片从导光板底面向上延伸而包覆框架的侧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第一支撑片、一反射片、一光学膜片组及一光源。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第一支撑片配置于第一表面上且邻近导光板的一侧边。支撑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凹口。反射片覆盖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从导光板的侧边延伸至第一表面上而覆盖第一支撑片。第一支撑片及第一延伸部用以将一显示面板撑离第一表面。光学膜片组配置于第一表面上而位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光学膜片组具有至少一凸耳。凸耳卡入第一凹口以固定光学膜片组。光源配置于导光板旁。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光源包括: 
一电路板,配置于第一表面上,其中导光板具有一开槽,电路板覆盖开槽;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电路板上且伸入开槽中。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光源包括: 
一电路板,配置于第一表面上,其中导光板在第一表面具有一凹槽,电路板覆盖凹槽;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电路板上且伸入凹槽中。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外形与第一支撑片的外形重合。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延伸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凹口,第二凹口对位于第一支撑片的第一凹口,光学膜片组的凸耳卡入第一凹口及第二凹口。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表面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导光板在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导光板在第二区域的厚度,光源配置于第一区域内,光学膜片组及支撑片配置于第二区域内。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表面包括一斜面,连接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支撑片的材质为塑胶。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导光板为长方板体,侧边为导光板的一短边,光源邻近导光板的另一短边,第一支撑片及第一延伸部支撑显示面板的一端,光源支撑显示面板的另一端。 
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还包括两第二支撑片,配置于第一表面上且分 别邻近导光板的两长边,其中反射片还具有两第二延伸部,两第二延伸部分别从导光板的两长边延伸至第一表面上而分别覆盖两第二支撑片,两第二支撑片及两第二延伸部支撑显示面板。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个优点:光学膜片组藉由支撑片的凹口与光学膜片组的凸耳的配合来固定,反射片的延伸部从导光板的侧边延伸至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而可包覆导光板,且支撑片与延伸部可支撑显示面板。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不须配置背板及胶框即达到固定光学膜片组、包覆导光板及支撑显示面板的效果,而可使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厚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1A是图1中的其中一个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B是图1中的另一个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 
图3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的背光模组支撑显示面板的立体图。 
图4A是图4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5A是图5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1的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7A是图7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及光源的局部剖视图。 
50:显示面板 
100:背光模组 
110、210:导光板 
110a、210a:第一表面 
110b、210b:第二表面 
110c:开槽 
112、118:短边 
114、116:长边 
120:支撑片 
122、132a:凹口 
130:反射片 
132:延伸部 
140:光学膜片组 
142:凸耳 
150、250:光源 
152、252:电路板 
154、254:发光二极管光源 
210c:凹槽 
A1:第一区域 
A2:第二区域 
S: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图1A是图1中的其中一个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B是图1中的另一个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侧视图。图3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包括一导光板110、多个支撑片120(绘示为三个)、一反射片130、一光学膜片组140及一光源150。导光板110例如为长方板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导光板的形状,导光板11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0a及一第二表面110b,第一表面 110a例如为导光板110的出光面。这些支撑片120的材质例如为塑胶且配置于第一表面110a上,并分别邻近导光板110的一短边112、一长边114及一长边116。 
反射片130覆盖第二表面110b且具有多个延伸部132(绘示为三个)。这些延伸部132分别从导光板110的短边112、长边114及长边116延伸至第一表面110a上而分别覆盖这些支撑片120。光学膜片组140配置于第一表面110a上且具有至少一凸耳142,各延伸部132的至少部分外形与对应的支撑片120的外形重合,邻近短边112的支撑片120具有至少一凹口122,且邻近短边112的延伸部132具有对位于凹口122的凹口132a,凸耳142卡入凹口122及凹口132a以固定光学膜片组140。光源150配置于导光板110旁。 
图4为图1的背光模组支撑显示面板的立体图,图4A是图4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局部侧视图,图5A是图5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图。请参考图4至图6,各支撑片120及各延伸部132用以将一显示面板50撑离第一表面110a,而使导光板110与显示面板50之间具有用以配置光学膜片组140的空间,且支撑片120与延伸部132可支撑显示面板50以减少显示面板50直接放置于光学膜片组140上而压伤光学膜片组140,造成画面不良的情况。 
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光学膜片组140藉由支撑片120的凹口122与光学膜片组140的凸耳142的配合来固定,反射片130的延伸部132从导光板110的侧边延伸至导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而可包覆导光板110,且支撑片120与延伸部132可支撑显示面板50。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100可以不须配置背板及胶框即达到固定光学膜片组140、包覆导光板110及支撑显示面板50的效果,而可使背光模组100具有较薄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邻近短边112的支撑片120及延伸部132支撑显示面板50的一端,光源150邻近导光板110的另一短边118且支撑显示面板50的另一端,而邻近长边114的支撑片120及邻近长边116的支撑片120亦可支撑显示面板50。在其它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可仅配置邻近短边112的支撑片120,而不配置邻近长边114的支撑片120及邻近长边116的支撑片120,本实用新型不对支撑片120的数量加以限制。此外,在其它实施例 中,邻近长边114的支撑片120及邻近长边116的支撑片120亦可具有凹口,且光学膜片组140具有用以卡合于所述凹口的凸耳,以更稳固地固定光学膜片组140。 
请参考图5及图6,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0a包括一第一区域A1、一第二区域A2及斜面S,导光板110在第一区域A1的厚度大于导光板110在第二区域A2的厚度,斜面S连接于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之间,光源150配置于第一区域A1内,光学膜片组140、支撑片120与延伸部132配置于第二区域A2内。藉此设计方式,导光板110在第二区域A2具有足够的空间来配置光学膜片组140、支撑片120与延伸部132,光学膜片组140的顶端、支撑片120的顶端与延伸部的顶端不会高于光源150的顶端,以使光源150和支撑片120与延伸部132可共同支撑显示面板50。换句话说,导光板在第二区域A2的厚度加上光学膜片组140的厚度、支撑片120的厚度与覆盖第一表面110a的延伸部132的厚度相当于导光板在第一区域A1的厚度加上光源50的厚度,因此显示面板50可放置于一具有相同厚度的表面上。 
图7为图1的导光板的立体图,图7A是图7中的画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3及图7,本实施例的光源150包括一电路板15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54(图3绘示出一个)。电路板152配置于第一表面110a上,导光板110具有一开槽110c,电路板152覆盖开槽110c,发光二极管光源154配置于电路板152上且伸入开槽110c中,而可以侧向入光的方式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10。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及光源的局部剖视图。相较于图3的导光板110具有从第一表面110a贯穿至第二表面110b的开槽110c,图8的导光板210在第一表面210a具有未贯穿至第二表面210b的凹槽210c,光源250的电路板252覆盖凹槽210c,光源250的发光二极管光源254配置于电路板252上且伸入凹槽210c,而可以侧向入光的方式提供光线至导光板210。 
此外,由于发光二极管光源154具有一定厚度,而本实用新型将导光板110在第一区域A1的厚度设计为大于导光板110在第二区域A2的厚度,除可达到显示面板50放置于一具有相同厚度的表面上的效果之外,配置于导光板110第一区域A1内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54可较不容易自开槽110c 或凹槽210c裸露出,因而可减少漏光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个优点:光学膜片组藉由支撑片的凹口与光学膜片组的凸耳的配合来固定,反射片的延伸部从导光板的侧边延伸至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而可包覆导光板,且支撑片与延伸部可支撑显示面板。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不须配置背板及胶框即达到固定光学膜片组、包覆导光板及支撑显示面板的效果,而可使背光模组具有较薄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创作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书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支撑片,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且邻近该导光板的一侧边,其中该第一支撑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凹口;
一反射片,覆盖该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其中该第一延伸部从该导光板的该侧边延伸至该第一表面上而覆盖该第一支撑片,该第一支撑片及该第一延伸部用以将一显示面板撑离该第一表面;
一光学膜片组,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而位于该导光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其中该光学膜片组具有至少一凸耳,该凸耳卡入该第一凹口以固定该光学膜片组;以及
一光源,配置于该导光板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包括:
一电路板,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一开槽,该电路板覆盖该开槽;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伸入该开槽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包括:
一电路板,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其中该导光板在该第一表面具有一凹槽,该电路板覆盖该凹槽;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伸入该凹槽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外形与该第一支撑片的外形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凹口,该第二凹口对位于该第一支撑片的该第一凹口,该光学膜片组的该凸耳卡入该第一凹口及该第二凹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该导光板在该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该导光板在该第二区域的厚度,该光源配置于该第一区域内,该光学膜片组及该支撑片配置于该第二区域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包括一斜面,连接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片的材质为塑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长方板体,该侧边为该导光板的一短边,该光源邻近该导光板的另一短边,该第一支撑片及该第一延伸部支撑该显示面板的一端,该光源支撑该显示面板的另一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第二支撑片,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且分别邻近该导光板的两长边,其中该反射片还具有两第二延伸部,该两第二延伸部分别从该导光板的该两长边延伸至该第一表面上而分别覆盖该两第二支撑片,该两第二支撑片及该两第二延伸部支撑该显示面板。
CN2011203472171U 2011-09-13 2011-09-13 背光模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3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472171U CN202253175U (zh) 2011-09-13 2011-09-13 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472171U CN202253175U (zh) 2011-09-13 2011-09-13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53175U true CN202253175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14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4721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3175U (zh) 2011-09-13 2011-09-13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531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2089A (zh) * 2012-10-30 2013-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US10330859B2 (en) 2015-11-19 2019-06-25 Coretroni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2089A (zh) * 2012-10-30 2013-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2902089B (zh) * 2012-10-30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US10330859B2 (en) 2015-11-19 2019-06-25 Coretroni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6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032511B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TW200622354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KR2008010763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080038669A (ko) 측면 방출 렌즈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액정표시장치
CN102540519A (zh) 显示设备
CN10289307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621744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TW200909931A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087741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136906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83900B (zh) 显示设备
CN202253175U (zh) 背光模组
CN10102550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I274934B (en) Flat display module
CN202469773U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
US7367707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11766726A (zh) 显示模组及具有该显示模组的显示设备
CN10194335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060146569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filler portion
KR20130053061A (ko) 도광판 및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2049303U (zh) 液晶模组
TW201604616A (zh) 顯示裝置
KR102045811B1 (ko) 표시장치
KR101705899B1 (ko) 에지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18

Address after: Hsinchu Science Park,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Zhongqiang Photo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Hsinchu Science Park,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