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97136U - 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97136U
CN202197136U CN2011202468319U CN201120246831U CN202197136U CN 202197136 U CN202197136 U CN 202197136U CN 2011202468319 U CN2011202468319 U CN 2011202468319U CN 201120246831 U CN201120246831 U CN 201120246831U CN 202197136 U CN202197136 U CN 202197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radle
output
output end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468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逸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2468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97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97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971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充电控制器以及多个充电座。所述充电控制器包括交流输入端、多个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直流输出端,所述直流输出端对应多个充电模块设有多个直流输出端口,各充电模块将自该交流输入端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输送至对应直流输出端口,由该直流输出端口输出;该多个充电座依次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各充电座将自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中的一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由其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将自其他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送至连接于其后的充电座。本实用新型充电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为多个用电器充电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对电池或用电设备进行充电,是采用AC适配器与适配座构成的充电组件来实现的。通常,一个电池或用电设备需要由一个充电组件进行充电,因此,如果有多个电池或用电设备需要充电,则需要多个充电组件,也就是多个AC适配器和多个适配座,同时也就需要相应数量的排插来插接AC适配器。这样,对于有大量电池(特别是规格相同的电池)或用电设备需要充电的场合,例如办公室内,就需要有大量的电源插座,这不仅浪费资源,不便于使用,还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杂乱的电源线亦会带来安全隐患,从而增加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137457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充电器,其包括电源适配单元和由多个充电座组成的充电组件,该多个充电座由构件相互固定,并可通过电连接件并联或串联于电源适配单元正负两极之间,为多个用电器充电。虽然该充电器可同时为多个用电器充电,但由于其充电座共用一个电源适配单元,串联时只要有一个用电器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所有用电器的充电进程,并联时各用电器分流,因此充电效率比较低。此外,充电座之间需要特别设置构件和外部导线进行相互固定和电连接,使用起来较为麻烦,且会影响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的充电装置,可在节省电源插座的情况下同时为多个待充电器件充电,且避免一个待充电器件发生故障影响其他待充电器件充电进程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控制器以及多个充电座,所述充电控制器包括交流输入端、多个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直流输出端,其中,所述直流输出端对应多个充电模块设有多个直流输出端口,各充电模块将自该交流输入端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输送至对应直流输出端口,由该直流输出端口输出;该多个充电座依次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各充电座将自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中的一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由其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将自其他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送至连接于其后的充电座。
可选地,各充电座还包括设有多个输入端口的直流输入端以及设有多个输出端口的直流输出端;该多个依次连接的充电座中,在后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插接连接至在前充电座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在前充电座直流输出端的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插接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的直流输出端口一一对应,各充电座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之一连接至其充电端,其他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其对应输出端口。
可选地,各充电座还包括设有多个输入端口的直流输入端以及设有多个输出端口的直流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且其中一输入端口连接至该充电座的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各不相同;该多个依次连接的充电座中,在后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插接连接至在前充电座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在前充电座直流输出端的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插接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的直流输出端口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多个充电座具有相同的结构与规格,所述充电座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充电控制器所设充电模块的数量,所述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所设直流输出端口的数量与各充电座直流输入端所设输入端口的数量对应相同。
可选地,各充电座所设输入端口的数量较输出端口的数量多一个,各充电座的一输入端口连接至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分别连接至该充电座的输出端口;依次相连的充电座的输入端口的数量依次递减1个。
可选地,所述多个充电座依次插接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插接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
可选地,各充电座还设有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在该充电座的多个输入端口与充电端之间切换,以将该充电座一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连接至其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
可选地,所述切换开关可为手动切换开关或自动切换开关。
可选地,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是固定连接于该充电端,且所述多个充电座中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各不相同。
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充电控制器的交流输入端连接至交流电源的电源连接线。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器还包括连接至其充电控制模块的指示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根据各充电模块对各待充电器件充电状况的反馈信息控制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并控制所述指示模块指示各待充电器件的充电状态。
可选地,所述充电控制器还包括用于调整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模块,通过该充电控制模块调整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
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只需一个电源插座即可供多个充电座同时为多个待充电器件进行充电,充电座的最大连接数量由充电控制器中充电模块的数量确定,节省资源和空间,降低使用成本,且多个充电座只需彼此插接即可使用,安全方便;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充电控制器中设置多个充电模块,各充电模块均接入交流电并独立为一充电座供电,各充电座可以提供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特别是,当一个待充电器件发生故障时,其他待充电器件的充电进程不会受到影响;再次,本实用新型的交流转换与电流控制均由充电控制器完成,仅充电控制器需接入交流电,其充电控制器的输出以及多个充电座的输入与输出均为低压直流电,因此,使用更为安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座可采用相同结构和规格,不仅便于随意插接,也利于批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充电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一充电座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包括电源连接线10、充电控制器20以及多个充电座30,该充电控制器20通过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交流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多个依次相连的充电座30对连接至各充电座30的待充电器件40进行充电。该待充电器件40可为充电电池或其他内置充电电池的用电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电池为例。
具体而言,充电控制器20,如图2所示,包括交流输入端21、多个充电模块22、充电控制模块23、指示模块24以及直流输出端25。其中,交流输入端21用于插接电源连接线10,以将交流电接入各充电模块22。各充电模块22分别用于将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充电控制模块23连接至各充电模块22,以控制各充电模块22将转换得到的直流电输送至直流输出端25。充电过程中,各充电模块22还可将各待充电器件40的充电状况反馈至充电控制模块23,由充电控制模块23根据该反馈信息对各充电模块22的充电电流进行调整和控制。指示模块24连接至该充电控制模块24,由该充电控制模块24控制,指示各待充电器件40的充电状态。该指示模块24可采用发光二极管或显示屏实现。直流输出端25对应多个充电模块22设有多个直流输出端口250(见图4),每一直流输出端口250对应连接至一充电模块22,将来自该充电模块22的直流电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额外设置有电源连接线10,充电控制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为交流插座。除此之外,充电控制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亦可为交流插头;且该交流输入端21可经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一交流电源,亦可直接连接至一交流电源。
如图3所示,各充电座30具有直流输入端31、切换开关32、充电端33以及直流输出端34。各充电座30,对应充电控制器20直流输出端25的多个直流输出端口250,于其直流输入端31设有多个输入端口310,于其直流输出端34设有多个输出端口340;该些输出端口310可直接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340(充电座30未连接待充电器件40的情况下),在充电时由切换开关32将其中一有直流电流入的输入端口310切换连接至充电端33,其他则直接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340;当然,该切换开关32亦可在充电时将其中一有直流电流入的输入端口310切换连接至充电端33,将其他有直流电流入的输入端口310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340,而未有直流电流入的输入端口310则不需再连接至输出端口340。该切换开关32可采用手动切换开关实现,亦可采用自动切换开关来实现。各充电座30的充电端33则用于外接待充电器件40,以对其进行充电。用于为多个待充电器件40充电时,多个充电座30可依次相连,在后充电座30的直流输入端31插接至在前充电座30的直流输出端34,其输入端口310与在前充电座30直流输出端34的输出端口340一一对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30的直流输入端31插接至充电控制器20的直流输出端25,其输入端口310与所述充电控制器20直流输出端25的直流输出端口250一一对应,由此,即可将多个充电座30稳固连接,而无需采用其他连接件。此时,各充电座30连接至充电端33的输入端口310互不相同。
使用时,将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充电控制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充电控制器20的直流输出端25连接至一充电座30的直流输入端31,该充电座30的切换开关32将直流输入端31的一输入端口310与该充电座30的充电端33连接,即可对连接至该充电座30的待充电器件40进行充电并进行充电控制和显示。若同时需要对多个待充电器件40进行充电,则可根据需要充电的待充电器件40的个数选择相应数量的充电座30,将这些充电座30依次相连,即,在后充电座30的直流输入端31连接至在前充电座30的直流输出端34,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30的直流输入端31则直接插接至充电控制器20的直流输出端25,待充电器件40则分别连接至各充电座30的充电端33,如图1所示。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充电装置的多个充电座30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规格制成,因此,其插接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
此时,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通过手动控制各充电座30切换开关32(切换开关32为手动切换开关的情况下)或切换开关32的自动控制(切换开关32为自动切换开关的情况下),令各充电座30直流输入端31均有一输入端口310连接至该充电座30的充电端33且各充电座30连接至其充电端33的输入端口310互不相同,也就是说,保证多个充电座30充电端33一一对应于充电控制器20的多个充电模块22,由充电模块22对其经充电座30所连接的待充电器件40独立充电。
如图4所示,为多个充电座30与充电控制器20相连的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充电控制器20通过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交流电源(100~240VAC),将交流电送入其充电模块22,各充电模块22分别将交流电进行直/交流转换获得直流电,并将该直流电经对应的直流输出端口250输送至第一充电座30的对应输入端口310,例如,第一充电模块22将其转换获得的直流电输送至该充电座30的第一输入端口310,第二充电模块22将其转换获得的直流电输送至该充电座30的第二输入端口310,…,第N充电模块22将其转换获得的直流电输送至该第一充电座30的第N输入端口310。该第一充电座30的切换开关32将其第一输入端口310连接至其充电端33,其他输入端口310则仍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340,于是,连接至该第一充电座30的待充电器件40由第一充电模块22进行充电,来自其他充电模块22(除第一充电模块22)的直流电则经第一充电座30的其他输出端口340输送至连接至该第一充电座30直流输出端34的第二充电座30。该第二充电座30的切换开关32将其第二输入端口310连接至其充电端33,其他输入端口310则仍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340,于是,连接至该第二充电座30的待充电器件40由第二充电模块22进行充电,来自其他充电模块22(除第一和第二充电模块22)的直流电则经第二充电座30的对应输出端口340输送至连接至该第二充电座30直流输出端34的第三充电座30。以此类推,该充电控制器20可以通过依次连接的N个充电座30为N个待充电器件40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多个充电座30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规格制成,因此,其插接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可选地,该多个充电座30亦可具有固定的插接顺序,亦即,各充电座30直流输入端31的输入端口310与直流输出端34的输出端口340依次减少,或者,各充电座30所设输入端口310的数量较输出端口340的数量多一个,依次相连的充电座的输入端口的数量依次递减1个。此外,各充电座30亦可固定设置一输入端口310与充电端33连接,且各充电座30固定连接至其充电端33的输入端口310互不相同,此时,则无需再设置切换开关32。
同时,充电控制器20上可设置控制开关(图未示),该控制开关连接至充电控制模块23,用以供用户调整充电电流。该控制开关可设置多个充电档位,例如快充档位和慢充档位等,可供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充电座25则可为可放置充电电池的充电槽。
可见,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的多个充电座30虽然在外部结构上形成串联连接结构,但在电气结构上,特别是对于各充电座30连接的待充电器件40而言,则形成并联连接结构,由充电控制器20的各充电模块22独立供电并以对各待充电器件40进行充电。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对每个待充电器件40都可以有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效率高;且其可连接的充电座30的数量亦即可供同时充电的待充电器件20的数量,由充电控制器20所设置的充电模块22的数量来确定。此外,当某一待充电器件40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待充电器件40的充电进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充电装置只需一个电源插座即可供多个充电座同时为多个待充电器件进行充电,充电座的最大连接数量由充电控制器中充电模块的数量确定,节省资源和空间,降低使用成本,且多个充电座只需彼此插接(亦可采用其他各种易知连接方式,例如通过电线连接)即可使用,安全方便;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充电控制器中设置多个充电模块,各充电模块均接入交流电并独立为一充电座供电,各充电座可以提供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特别是,当一个待充电器件发生故障时,其他待充电器件的充电进程不会受到影响;再次,本实用新型的交流转换与电流控制均由充电控制器完成,仅充电控制器需接入交流电,其充电控制器的输出以及多个充电座的输入与输出均为低压直流电,因此,使用更为安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座可采用相同结构和规格,不仅便于随意插接,也利于批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控制器以及多个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器包括交流输入端、多个充电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直流输出端,其中,所述直流输出端对应多个充电模块设有多个直流输出端口,各充电模块将自该交流输入端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输送至对应直流输出端口,由该直流输出端口输出;该多个充电座依次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各充电座将自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中的一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由其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将自其他直流输出端口接入的直流电送至连接于其后的充电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充电座还包括设有多个输入端口的直流输入端以及设有多个输出端口的直流输出端;该多个依次连接的充电座中,在后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连接至在前充电座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在前充电座直流输出端的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的直流输出端口一一对应,各充电座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之一连接至其充电端,其他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其对应输出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充电座还包括设有多个输入端口的直流输入端以及设有多个输出端口的直流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且其中一输入端口连接至该充电座的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各不相同;该多个依次连接的充电座中,在后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连接至在前充电座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在前充电座直流输出端的输出端口一一对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的直流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且其输入端口与该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的直流输出端口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充电座具有相同的结构与规格,所述充电座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充电控制器所设充电模块的数量,所述充电控制器直流输出端所设直流输出端口的数量与各充电座直流输入端所设输入端口的数量对应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充电座所设输入端口的数量较输出端口的数量多一个,各充电座的一输入端口连接至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分别连接至该充电座的输出端口;依次相连的充电座的输入端口的数量依次递减1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充电座依次插接连接,且位于最前端的充电座插接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器的直流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充电座还设有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在该充电座的多个输入端口与充电端之间切换,以将该充电座一接入直流电的输入端口连接至其充电端,其他输入端口则连接至对应输出端口;所述切换开关为手动切换开关或自动切换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是固定连接于该充电端,且所述多个充电座中各充电座连接至其充电端的输入端口各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充电控制器的交流输入端连接至交流电源的电源连接线;所述充电控制器还包括连接至其充电控制模块的指示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根据各充电模块对各待充电器件充电状况的反馈信息控制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并控制所述指示模块指示各待充电器件的充电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器还包括用于调整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模块,通过该充电控制模块调整各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
CN2011202468319U 2011-07-13 2011-07-13 充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97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468319U CN202197136U (zh) 2011-07-13 2011-07-13 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468319U CN202197136U (zh) 2011-07-13 2011-07-13 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97136U true CN202197136U (zh) 2012-04-18

Family

ID=4595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4683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97136U (zh) 2011-07-13 2011-07-13 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971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0297A (zh) * 2013-01-10 2014-02-12 无锡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3852664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充放电试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2664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充放电试验装置
CN103852664B (zh) * 2012-11-28 2017-07-21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充放电试验装置
CN103580297A (zh) * 2013-01-10 2014-02-12 无锡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3580297B (zh) * 2013-01-10 2015-11-18 无锡知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US9780585B2 (en) 2013-01-10 2017-10-03 Chigoo Interactive Technology Co., Ltd. Movable device and method of charg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39051U (zh) 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
CN113043893B (zh) 用于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充电系统
CN101924379A (zh) 电池包及电池包与电气装置的组合
CN211266789U (zh) 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多端口适配器
CN105406265A (zh) 一种多功能模块化插排
CN204361709U (zh) 充电分配器和充电器
CN201312131Y (zh) 手机充电电路及其电池充电系统
CN202197136U (zh) 充电装置
CN201838666U (zh) 电池包与电气装置的组合
CN202663132U (zh) 移动电源
CN106410914B (zh) 分布集中式电源管理系统
CN210898617U (zh) 一种双口快充充电器
CN110635509A (zh) 一种模块化太阳能离并网逆控一体机
CN216356001U (zh) 智能分配功率的多接口充电线
CN209134100U (zh) 一种支持无线充电及集线器功能的多口适配器
JP2016111904A (ja) 充電効率が高められた充電システム並びに充電装置及び電力貯蔵設備
CN201345471Y (zh) 可自由组合的座式充电器
CN208638065U (zh) 一种多电池顺序供电电路及其风扇电路
CN207968005U (zh) 具有调压结构的充电装置
CN202405545U (zh) 一种交直流电源插座
CN109450061A (zh) 一种充电设备的无线管理系统
US20180124880A1 (en) Direct Current Power Server
CN201887533U (zh) 一种能够不间断输出电能的太阳能设备
CN212289558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快速换电柜
CN201805118U (zh) 一种具有多电器插口的插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