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78418U - 卡缘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缘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78418U
CN202178418U CN2011200560096U CN201120056009U CN202178418U CN 202178418 U CN202178418 U CN 202178418U CN 2011200560096 U CN2011200560096 U CN 2011200560096U CN 201120056009 U CN201120056009 U CN 201120056009U CN 202178418 U CN202178418 U CN 202178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p mechanism
main part
bayonet connector
groove
group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560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560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78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78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7841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座,自其顶面开设有一中央插槽,所述电连接座至少一端设置有一组接部;至少一退卡机构,安装于所述组接部,所述退卡机构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纵长方向开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于纵长方向的内侧壁相向凸设有一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通槽中部位置。本实用新型使得所述退卡机构在安装或单独存在受到外力时不易断裂,且具有足够的弹性而使得安装容易。

Description

卡缘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退卡机构的卡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卡缘连接器,用以将一电子卡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上,其包括呈长方体状的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多个导电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两端的一对退卡机构。所述绝缘本体两端设有容置所述退卡机构的一组接部。所述退卡机构用以将所述电子卡卡固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其包括一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底端用以退出所述电子卡的一顶出部,以及用于扳动所述退卡机构的一操作部。所述主体部中心沿纵长方向开设有一通槽,其外侧设有凸块和枢接部,所述凸块用以固定所述退卡机构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相关的技术如中国专利CN200420024303.X、CN01273845.X所示。 
将所述退卡机构安装于所述组接部时,先挤压所述退卡机构的所述主体部,使所述主体部适当变形,然后插进所述组接部内部。 
然而,目前的电子产品都在朝着轻、薄、小的方向发展,要求在电路板板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排布更多的电子组件,以实现多功能化,这就势必要求所述卡缘连接器的横向宽幅变小,其中的零件退卡机构也得跟着变小,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这样的问题:1.为了使所述退卡机构具有足够的弹性,所述通槽的横向宽幅开得较大,使得所述通槽的壁厚薄了,从而削弱了所述主体部的强度,当所述退卡机构在安装时,容易造成所述主体部的变形量过多而断裂。2.为了使所述退卡机构具有足够的弹性,所述通槽的横向宽幅开得较大,使得所述通槽的壁厚薄了,从而削弱了所述主体部的强度,当所述退卡机构未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所述退卡机构相互挤压,造成所述主体部断变形量过多而断裂;3.为了使所述退卡机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述通槽的横向宽幅开得较大,这样容易造成所述退卡机构因弹性不够而安装困难。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卡缘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卡机构在安装或单独存在受到外力时不易断裂,且具有足够的弹性而使得安装容易的卡缘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座,自其顶面开设有一中央插槽,所述电连接座至少一端设置有一组接部;至少一退卡机构,安装于所述组接部,所述退卡机构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纵长方向开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于纵长方向的内侧壁相向凸设有一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通槽中部位置。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二侧分别设有一枢转轴,所述组接部对应设有供所述二枢转轴枢接的二枢接孔;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侧向延伸设有二抵持部,所述组接部对应设有收容所述二抵持部的二收容槽;所述抵持部外侧形成有一钩部,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一卡扣结构,所述钩部与所述卡扣结构相卡扣配合,使所述退卡机构得以卡固于所述组接部;所述二钩部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二卡扣结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退卡机构的扣合干涉量等于所述二钩部外侧之间的距离减去所述二卡扣结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加强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扣合干涉量;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向上设有一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扳动所述退卡机构;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侧向延伸设有一顶出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通过于退卡机构设有所述通槽,所述通槽于纵长方向的内侧壁相向凸设有一加强部,从而保证所述退卡机构既具有足够的弹性,又不致容易断裂。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中退卡机构欲安装于电连接座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中退卡机构安装于电连接座后的侧视图; 
图6为图2的前视图; 
图7为图1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电连接座    1          绝缘本体    11         中央插槽    111 
侧墙        112        收容室      113        组接部      12 
收容腔      121        第一侧壁    122        端壁        123 
第二侧壁    124        枢接孔      125        收容槽      126 
卡扣结构    127        退卡机构    2          主体部      21 
操作部      22         顶出部      23         扣合部      24 
枢转轴      25         抵持部      26         钩部        261 
通槽        27         加强部      2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用以插设一电子卡(未图标),所述电子卡通过所述卡缘连接器以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上。所述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座1,以及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座1两端的二退卡机构2。虽然本实施例示出两个所述退卡机构2,但所述卡缘连接器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所述退卡机构2。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电连接座1包括一绝缘本体11,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两端的一组接部12,以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部的多个端子(未图示)。 
所述绝缘本体11以塑料等绝缘材质制成,并呈纵长形,其顶面开设有一中央插槽111,所述中央插槽111用以供所述电子卡插接。所述中央插槽111具有相对设置的二侧墙112,所述二侧墙112间隔设有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1顶面及底面的多个收容室113。所述端子对应容设于所述收容室113,并部分进入所述中央插槽111内部,以电性接触所述电子卡上的导电部位。 
所述组接部12高于所述绝缘本体11,其具有贯穿所述组接部12顶部及底部的一收容腔121,所述收容腔121用以收容所述退卡机构2,并部分与所述中央插槽111相连通。 
所述收容腔121具有二第一侧壁1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22的一端壁123及一第 二侧壁124。所述二第一侧壁122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纵长方向上;所述端壁123与所述第二侧壁124相对设置,并位于与所述绝缘本体11纵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其中,所述端壁123的高度比所述第一侧壁122低,所述第二侧壁124的高度比所述第一侧壁122高。 
所述二第一侧壁122上分别设有一枢接孔125。所述二第一侧壁122于各自邻近所述第二侧壁124的位置,分别凹设有一收容槽126,所述收容槽126内设有卡扣结构127。 
请参阅图3、图6和图7,所述退卡机构2装设于所述组接部12,与所述组接部12形成枢接关系。所述退卡机构2具有一主体部21、一操作部22以及一顶出部23。 
所述主体部21顶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操作部22,所述操作部22用于扳动所述退卡机构2,可简便地使所述电子卡退出所述中央插槽111。 
所述主体部21顶部侧向延伸有一扣合部24,所述扣合部24朝向所述绝缘本体11设置,用以与所述电子卡的卡扣部相配合。 
所述主体部21下端侧向延伸有所述顶出部23与所述电子卡的底边相对应,所述顶出部23与所述扣合部24位于所述退卡机构2的同一方向上。所述顶出部23位于所述收容腔121内,以当解除所述退卡机构2与所述电连接座1的扣合关系时,用于顶出所述电子卡。 
所述主体部21下端相对的二外侧分别设有一枢转轴25。所述二枢转轴25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二第一侧壁122之间的距离。所述主体部21容设于所述收容腔121内时,所述枢转轴25与所述枢接孔125对应枢接,以使所述退卡机构2得以相对所述电连接座1转动,两者之间呈滑配关系。 
所述主体部21于所述扣合部24与所述顶出部23之间侧向延伸设有二抵持部26,所述二抵持部26与所述扣合部24及所述顶出部23同向设置。所述抵持部26外侧形成有一钩部261。所述抵持部26对应所述收容槽126设置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6内,令所述钩部261与所述卡扣结构127相卡扣配合,以使所述退卡机构2得以卡固于所述组接部12。 
所述主体部21中心沿纵长方向开设有一通槽27,所述通槽27位于所述操作部22与所述顶出部23之间,所述通槽27于纵长方向的内侧壁相向凸设有一加强部271,所述加强部271大致位于所述通槽27的中部位置。所述加强部271的设置使得所述通槽27的空间呈中间窄两头宽状,从而当所述退卡机构2装设于所述组接部12时,由于所述退卡机构2的所述二枢转轴25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二第一侧壁122之间的距离,故需适当挤压所述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会借由所述通槽27形成的弹性向内变形而使所述枢转轴25滑入所述枢接 孔125,此时,所述二加强部271相抵靠在一起来控制所述主体部21的弹性变形量,使得所述主体部21的变形量控制在一定值(即所述枢转轴25刚好能滑入所述枢接孔125即可),避免所述主体部21过度变形而损坏所述退卡机构2。 
可参照图4和图5,我们从力学上来分析本实用新型如何实现所述退卡机构2与所述组接部12之间的卡固关系。所述二抵持部26的所述钩部261外侧之间的距离称为A,所述二卡扣结构127的外侧之间的距离称为B,而所述退卡机构2的扣合干涉量等于A-B,故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二加强部271之间的距离设计为小于所述扣合干涉量,以增加所述退卡机构2扣合于所述电连接座1的卡扣力,使得所述退卡机构2难以退出所述组接部12,从而达到良好地卡固所述电子卡于所述电连接座1上的效果。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271也可延长至所述通槽27下部,使所述通槽27呈上端宽下端窄的形状,但所述加强部271须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槽27纵长方向上的中心处,也需所述加强部27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扣合干涉量;本实施例虽然仅示出所述通槽27一内侧壁上设有一个所述加强部271,但所述退卡机构2的所述通槽27一内侧壁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加强部271,但其中一对称的所述加强部271须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槽27纵长方向上的中心处。由本实施例联想出的其它形状,也同样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内。 
组装时,请参阅图1,首先,将各所述端子对应容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收容室113,使得所述端子部分进入所述中央插槽111内部,以使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中央插槽111时,所述电子卡的导电位置与所述端子弹性抵接而形成电性通路。 
其次,请参阅图2和图6,将一所述退卡机构2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上时,先适当挤压所述主体部21,使其适当弹性变形。然后,将所述退卡机构2设入所述组接部12的所述收容腔121内,使所述枢转轴25滑入所述枢接孔125内。由于所述主体部21中心开有所述通槽27,故具有很好的弹性,在安装时不会因为弹性不够造成安装困难,也不致损坏所述绝缘本体11的所述组接部12。请参阅图3,所述抵持部26进入所述收容槽126内,借由所述钩部261与所述卡扣结构127相卡扣配合而卡固在所述收容腔121内,且所述抵持部26的外侧面与所述卡扣结构127的内侧面干涉配合。 
最后,可参照图6和图7,将另一所述退卡机构2按同样的方法装设于另一所述组接部12上。至此,完所述卡缘连接器的组装过程。 
当所述退卡机构2单独存在受力不当外力,致使所述主体部21通过所述通槽27而向内变形时,由于所述通槽27内的中部位置设有所述加强部271,故所述主体部21向内变形到一定程度,所述二加强部271会抵靠在一起,以控制所述主体部21的变形量,从而保护所述退卡机构2不受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在组装所述退卡机构于所述组接部时,需适当挤压所述主体部,使所述主体部变形才能使所述枢转轴滑入所述枢接孔,由于所述通槽内大致中部位置设有所述加强部,故可通过所述二加强部相抵靠在一起来控制所述主体部的弹性变形量,使得所述主体部的变形量控制在一定值(即所述枢转轴刚好能滑入所述枢接孔即可),避免所述主体部过度变形而损坏所述退卡机构。 
2.所述二加强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扣合干涉量,这样可增加所述退卡机构扣合于所述电连接座的卡扣力,使得所述退卡机构难以退出所述组接部,从而达到良好地卡固所述电子卡于所述电连接座上的效果。 
3.当所述退卡机构单独存在(比如未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运输过程中)受力不当外力,致使所述主体部通过所述通槽而向内变形时,由于所述通槽内的中部位置设有所述加强部,故所述主体部向内变形到一定程度,所述二加强部会抵靠在一起,以控制所述主体部的变形量,从而保护所述退卡机构不受损坏。 
4.由于所述主体部中心开有所述通槽,故具有很好的弹性,在安装时不会因为弹性不够造成安装困难,也不致损坏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组接部。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7)

1.一种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座,自其顶面开设有一中央插槽,所述电连接座至少一端设置有一组接部;
至少一退卡机构,安装于所述组接部,所述退卡机构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沿纵长方向开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于纵长方向的内侧壁相向凸设有一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通槽中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二侧分别设有一枢转轴,所述组接部对应设有供所述二枢转轴枢接的二枢接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侧向延伸设有二抵持部,所述组接部对应设有收容所述二抵持部的二收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外侧形成有一钩部,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一卡扣结构,所述钩部与所述卡扣结构相卡扣配合,使所述退卡机构得以卡固于所述组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钩部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二卡扣结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退卡机构的扣合干涉量等于所述二钩部外侧之间的距离减去所述二卡扣结构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加强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扣合干涉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上设有一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扳动所述退卡机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侧向延伸设有一顶出部。 
CN2011200560096U 2011-03-03 2011-03-03 卡缘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78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60096U CN202178418U (zh) 2011-03-03 2011-03-03 卡缘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60096U CN202178418U (zh) 2011-03-03 2011-03-03 卡缘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78418U true CN202178418U (zh) 2012-03-28

Family

ID=45868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5600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78418U (zh) 2011-03-03 2011-03-03 卡缘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784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2493A (zh) * 2016-10-05 2018-02-2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具有退卡装置的卡缘连接器及成型退卡装置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2493A (zh) * 2016-10-05 2018-02-2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具有退卡装置的卡缘连接器及成型退卡装置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78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US6837745B2 (en) Electric jack
US8888508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8888507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20130137307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30260587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201601340U (zh) 电连接器
KR20110029194A (ko) 배터리커넥터용 소켓
CN201498674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2178418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1888046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690060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头、插座
CN101752721B (zh)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及其组件
US9787027B2 (en)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CN212209825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插头
WO2018006655A1 (zh) 连接装置及射频拉远单元
US930630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3326277U (zh) 易插拔的条形连接器
CN202004179U (zh) 电连接器
CN206340719U (zh) 一种Mini USB连接器
CN205231368U (zh) 双面连接器
CN201774029U (zh) 电连接器
CN218070437U (zh) 插头插座结构
CN212659698U (zh) 电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
CN2377706Y (zh) 电池连接器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