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08276U - 农业复合楼房 - Google Patents

农业复合楼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08276U
CN202108276U CN2011201379676U CN201120137967U CN202108276U CN 202108276 U CN202108276 U CN 202108276U CN 2011201379676 U CN2011201379676 U CN 2011201379676U CN 201120137967 U CN201120137967 U CN 201120137967U CN 202108276 U CN202108276 U CN 202108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uilding
aquaculture
key
cou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379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景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1379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08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08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082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业复合楼房,包括地平面,在地平面上修建的楼房,在楼房下部设有最底部处于地平面以下的水产养殖层,在水产养殖层上方设有观察管理层,在观察管理层与地平面之间设有楼梯,在观察管理层上方设有居住控制层,在居住控制层上设有无墙通透层,顶部为大棚种植层。。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农舍修建为复合式的多层楼房,将不同层的楼房分别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而合理的利用了农舍的占地空间,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使建筑的外观效果得到提高,同时还给多种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科学、理想的生产环境及管理条件,方便了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Description

农业复合楼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生产建筑,特别是一种农业复合楼房。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农村的耕地面积使用不足,而农舍建设往往占地多、浪费大,建房用地的用途单一,一旦修建为农舍后,无论占用的空间大小是多是少,它都已经成为了永久性的冻土,除了供人居住外,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也就不会再产生其它任何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了农村用地越来越紧张。特别是现在的许多特色种养业,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势必占用大量的粮食种植土地,而且通常产地离居所较远,在管理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很多盲区,经常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难以保证持续高产稳产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农业复合楼房,它能使修建的农舍既能居住,又能实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并且能避免传统生产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是这样实现的:农业复合楼房,包括地平面,在地平面上修建的楼房,在楼房下部设有最底部处于地平面以下的水产养殖层,在水产养殖层上方设有观察管理层,在观察管理层与地平面之间设有楼梯,在观察管理层上方设有居住控制层,在居住控制层上设有无墙通透层,顶部为大棚种植层。水产养殖层的最底层修建在低于地平面的地下层,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充分利用空间,而且有利于水产养殖的进水、排水等问题;而在居住控制层上无墙通透层是没有侧面外墙的,因此透光及透气效果都极为理想,适合种植菇类、苗木、花卉、药材及反季节的高档蔬菜。
在水产养殖层之间设有支撑柱,并在水产养殖层的露天部分设有硬质网罩及透光保温层。水产养殖层之间的支撑是采用支撑柱的结构,这样既能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又能保证水产养殖层中的水流及空气畅通,并且还具有适当的光照;同时硬质网罩能防止养殖的生物逃逸,又能保证人畜不会掉到池中;而且由于设置有透光保温层,即使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也能较好保持水温,避免养殖生物因为低温而生产缓慢或停止生长,保证一年四季始终具有适合它们快速生长的条件。
在观察管理层的底部设有用于投食、观察的井槽,井槽分别与每层水产养殖层连通。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管理层可以从上方投食、观察到水产养殖层,观察管理层还能存放饲料,为生产管理提供了方便。
在水产养殖层的底部设有8~15cm深,0.8~1.5m宽的凹槽。将水放掉后,水产养殖层中养殖的鱼、虾等就都汇聚在凹槽中,便于除劣选优以及整体捕捞。
水产养殖层底部从中间至边缘呈2~4°的倾斜,并且水产养殖层的排污孔分别设置在4个角落。该结构可以使水产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及其它沉淀废物缓慢地推向水池的边缘,便于将池内污物进行清理;而且在需要排水时,开打排污孔水流就能自动流向排污孔,而不需要水泵等电器进行辅助,节约了能源。
在无墙通透层与大棚种植层之间设有电梯。方便生产者将原材料及产品上下运送。
在无墙通透层上设有3层结构的卷帘,卷帘上装有与居住控制层连接的感应器;并在无墙通透层中设有与居住控制层连接的增湿装置、增温装置、增光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3层结构的卷帘可以感应室内外的环境变化,将数据输送到居住控制层,以实现无墙通透层的光照、空气、温度以及湿度的自动调节,将无墙通透层内的环境调节至与最适合生产的时节的外部环境相同。
在大棚种植层外侧设有太阳能板,太阳能板的热循环管处于水产养殖层中;并在水产养殖层的顶部设有与太阳能板连接的照明灯以及与居住控制层连接的探头。太阳能板吸收阳光,并将热量循环到水产养殖层中,为水产养殖层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且可以通过探头检测水产养殖层中的水质、空气、温度、光照等参数,通过居住控制层中的相关设备进行智能调控,为水产养殖提供最为有利的环境。例如:水池里缺氧,就开启各层水产养殖层中的自动增氧机;水面空气不流通、空气质量差、温度低,就启动热风机;如果有特别需要,就启动与太阳能板连接的照明灯为水产养殖层补光增热。
水产养殖层为1~4层,其最底层处于地平面的下方;观察管理层及居住控制层均为1层;无墙通透层为1~20层。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农舍修建为复合式的多层楼房,将不同层的楼房分别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而合理的利用了农舍的占地空间,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使建筑的外观效果得到提高,同时还给多种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科学、理想的生产环境及管理条件,方便了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施,有利于使用,而且成本不高,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农业复合楼房的结构如图1所示,修建一栋6层楼的楼房,楼房的1楼及2楼为水产养殖层2,其中,1楼的水产养殖层2的池面与地平面1齐平,2楼的水产养殖层2的底部与1楼的水产养殖层2的池面之间具有15cm左右的间隙,2楼的水产养殖层2池面与其上一层楼的顶部也具有15cm左右的间隙,以保证水产养殖层2内具有良好的光照及空气流通;3楼为观察管理层3,在观察管理层3与地平面1之间设有楼梯7,人员从楼梯7直接进入观察管理层3;4楼为居住控制层4;5楼及6楼为无墙通透层5;楼房的顶部为大棚种植层6;在无墙通透层5与大棚种植层6之间安装电梯11;在1楼、2楼及3楼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水泥柱作为支撑柱8,将水产养殖层2的露天部分安装网孔直径为2cm的硬质网罩16以及具有密封效果的透光保温层17;在观察管理层3的底部设有用于投食、观察的井槽9,井槽9的宽为2m,长为12m,并且井槽9分别与每层水产养殖层2连通;在水产养殖层2的底部制作出10cm深,1m宽的凹槽10;水产养殖层2底部从中间至边缘呈3°的倾斜,在水产养殖层2的4个角楼均设置有排污孔;在无墙通透层5的四周边缘每隔1m的距离就预先垂直固定一根直径为5cm的不锈钢管,用于相关设备的安装和固定;在无墙通透层5的四周边缘的不锈钢管上线安装一层大眼孔硬质网板,然后再与第一层网板重叠安装第二层大眼孔硬质网板,第二层网板在安装扣件的控制下可以与任意调节与第一层网板之间的距离,最后在两层网板之间安装3层结构的卷帘12,每层卷帘分别采用不同的感应特质材料制作,它能感应光、温度及湿度,并能将感应到的信息传输到居住控制层4,居住控制层4中安装的设备根据收到的数据自动对卷帘12的升降进行调控,一层设置为透气的白色卷帘,一层设置为透气的黑色卷帘;还有一层设置为不透气的卷帘,并在无墙通透层5中设有与居住控制层4连接的增湿装置、增温装置、增光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增湿装置可采用市售的喷水器,增温装置可采用太阳能散热器、增光装置可采用太阳能灯、空气调节装置可采用市售的空调);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卷帘12的升降以及各种环境调节装置,调节无墙通透层5内的环境状况;在大棚种植层6外侧设有太阳能板13,太阳能板13的热循环管14处于水产养殖层2中;并在水产养殖层2的顶部设有与太阳能板13连接的照明灯15以及与居住控制层4连接的探头18。

Claims (9)

1.一种农业复合楼房,包括地平面(1),在地平面(1)上修建的楼房,其特征在于:在楼房下部设有最底部处于地平面(1)以下的水产养殖层(2),在水产养殖层(2)上方设有观察管理层(3),在观察管理层(3)与地平面(1)之间设有楼梯(7),在观察管理层(3)上方设有居住控制层(4),在居住控制层(4)上设有无墙通透层(5),顶部为大棚种植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水产养殖层(2)之间设有支撑柱(8),并在水产养殖层(2)的露天部分设有硬质网罩(16)及透光保温层(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观察管理层(3)的底部设有用于投食、观察的井槽(9),井槽(9)分别与每层水产养殖层(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水产养殖层(2)的底部设有8~15cm深,0.8~1.5m宽的凹槽(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水产养殖层(2)底部从中间至边缘呈2~4°的倾斜,并且水产养殖层(2)的排污孔分别设置在4个角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无墙通透层(5)与大棚种植层(6)之间设有电梯(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无墙通透层(5)的四周设有3层结构的卷帘(12),卷帘(12)上装有与居住控制层(4)连接的感应器;并在无墙通透层(5)中设有与居住控制层(4)连接的增湿装置、增温装置、增光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在大棚种植层(6)外侧设有太阳能板(13),太阳能板(13)的热循环管(14)处于水产养殖层(2)中;并在水产养殖层(2)中设有与太阳能板(13)连接的照明灯(15)以及与居住控制层(4)连接的探头(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复合楼房,其特征在于:水产养殖层(2)为1~4层,其最底层处于地平面(1)的下方;观察管理层(3)及居住控制层(4)均为1层;无墙通透层(5)为1~20层。
CN2011201379676U 2011-05-04 2011-05-04 农业复合楼房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08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79676U CN202108276U (zh) 2011-05-04 2011-05-04 农业复合楼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79676U CN202108276U (zh) 2011-05-04 2011-05-04 农业复合楼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08276U true CN202108276U (zh) 2012-01-11

Family

ID=45433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3796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08276U (zh) 2011-05-04 2011-05-04 农业复合楼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0827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7305A (zh) * 2011-05-04 2012-11-07 赵洁 立体模式的农业生产方法及建筑
CN103306503A (zh) * 2013-07-09 2013-09-18 张领然 新农村不占地原生态高效农业住宅楼
CN107119935A (zh) * 2012-12-13 2017-09-01 陈德恩 立体循环种植养殖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7305A (zh) * 2011-05-04 2012-11-07 赵洁 立体模式的农业生产方法及建筑
CN102767305B (zh) * 2011-05-04 2015-12-02 赵洁 立体模式的农业生产方法及建筑
CN107119935A (zh) * 2012-12-13 2017-09-01 陈德恩 立体循环种植养殖方法
CN103306503A (zh) * 2013-07-09 2013-09-18 张领然 新农村不占地原生态高效农业住宅楼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4025A (zh) 竹鼠饲养舍
CN107114152A (zh) 一种滨海盐渍土地区台田浅池‑温室系统及其应用
CN102767305B (zh) 立体模式的农业生产方法及建筑
CN104273060B (zh) 土基大棚网箱的循环水养殖黄鳝的方法
KR20150134546A (ko) 양어 및 작물재배하우스
CN106774541A (zh) 绿色经营式农业设施
CN110859146A (zh) 一种小龙虾的育苗方法
CN202108276U (zh) 农业复合楼房
CN103875539B (zh) 自动调控式羊圈
CN104996313A (zh) 畜禽多层立体养殖综合体
CN106688701A (zh) 立体式农业设施
CN204860472U (zh) 竹鼠模拟野外的养殖圈舍
CN200969818Y (zh) 绿毛龟立体培养装置
CN111406535B (zh) 立体内在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CN1118227C (zh) 立体菜畜养殖设施
CN209914592U (zh) 一种节能保温种植养殖组合馆舍
CN105724322A (zh) 爬沙虫幼虫和蛹的室内规模化养殖方法
CN202890063U (zh) 一种立体养殖温室大棚
CN204860471U (zh) 竹鼠生态养殖圈
CN106212367B (zh) 一种用于林蛙养殖的棚舍及其养殖方法
CN204860490U (zh) 竹鼠仿生态养殖单元
CN115211406A (zh) 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场
US1089786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ive solar houses, buildings and skyscrapers with integrated aquaponics, greenhouse and mushroom cultivation
KR20090124475A (ko) 농업용 하우스와 그 설치방법
CN204888285U (zh) 竹鼠仿生态养殖圈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