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27749U -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27749U
CN202027749U CN2011200938606U CN201120093860U CN202027749U CN 202027749 U CN202027749 U CN 202027749U CN 2011200938606 U CN2011200938606 U CN 2011200938606U CN 201120093860 U CN201120093860 U CN 201120093860U CN 202027749 U CN202027749 U CN 202027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omer
rigid endplate
end plate
rigid
end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938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群
姜秀娟
田伟
石锐
杨海波
陈大福
伍社毛
行勇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UMA ORTHOPAEDICS INST 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RAUMA ORTHOPAEDICS INST 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UMA ORTHOPAEDICS INST 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RAUMA ORTHOPAEDICS INST BEJING
Priority to CN2011200938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27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27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277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4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002/30001Additional features of subject-matter classified in A61F2/28, A61F2/30 and subgroups thereo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Neu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优先设计为具有仿生的终板结构、可恢复正常间盘性能的弹性体构造并可减少或消除磨屑隐患固定为一体的优势特征。所述人工椎间盘由上刚性终板、下刚性终板和位于上下刚性终板之间的弹性体髓核组成。所述上刚性终板、下刚性终板具有与相邻上骨性终板、下骨性终板相匹配且可覆盖骨性终板面积60%以上的形状特征。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弹性体髓核与上下刚性终板间轴中心处采用凸台形锁合、周边采用销钉或螺钉及垫圈的方式固接。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弹性体髓核与上下刚性终板间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间固接为一个基本无相对运动的整体,减少或消除了磨屑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植入脊柱相邻椎骨间的人工椎间盘,并且更具体涉及具有弹性体髓核和刚性终板固接为一个整体的人工椎间盘。
背景技术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非常常见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疾病。对于初期退变患者,可采用局部制动、牵引、理疗、服用活性通络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缓解症状,而对于严重且迅速发展的椎间盘疾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现有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同种异体间盘移植、融合减压植骨融合术、髓核置换、全人工间盘置换四种。
同种异体椎间盘取于死亡捐献者脊柱,在无菌技术下,将椎间盘分解成多个两端带终板下骨和椎间盘节段,直接植入受体代替退变的间盘。它能充分满足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的要求,但不能完全恢复局部解剖结构,也往往受到间盘来源的限制,并且非常容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应用有限。
脊柱减压植骨融合术首先切除退变间盘,然后在椎间植骨,使两个相邻椎体融合在一起。它是目前临床经典的手术治疗方法,它的近期效果不错,在解除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方面具有持久、稳定的疗效,但在维持脊椎功能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因为融合后手术节段虽获得了长期的稳定,但为非生理状态稳定,脊椎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总活动度减少,且有代偿性的异常应力作用于邻近节段,因此出现加速相邻节段出现退变等问题。
人工髓核置换是设计为仅更换椎间盘的一部分。人体正常椎间盘是主要由位于中央的髓核和位于周围的纤维环两部分组成。人工髓核置换是将退变间盘的中央髓核切除术后植入填充物。此法的前提条件是纤维环未受破坏,或具备一定程度的愈合能力,只适用于早、中期椎间盘退化者。
基于传统治疗方法的缺陷,全人工间盘置换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是在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一个可以活动的人工椎间盘,代替退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可实现保留颈椎运动的运动功能、防止和延缓相邻阶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
人工椎间盘置换旨在实现下述的一些或全部:缓解椎间盘性疼痛,能够吸收震荡,恢复运动范围,重建椎间隙高度,可翻修,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稳定性等。一般而言,已经发展了刚性型、塑料型、机械弹簧型、流体填充型、弹性体型、混合型等多种椎间盘。
刚性型间盘是指整个间盘由不锈钢、钛合金、钴合金类金属及氧化铝和氧化锆类陶瓷等刚性材料制造而成,一般为上下两部分构件,两者间通过球-窝或类似球-窝的滑动关节来实现脊椎的屈曲、伸展、侧弯、轴向旋转等的运动。此类间盘构造较为简单,但是刚性-刚性材料不具备弹性、不能吸收震荡,且球窝关节存在因滑动摩擦造成金属磨屑外泄而引起临床炎症反应隐患的缺点。
塑料型间盘是在刚性型两个刚性终板间引入一个塑料核,三者间通过球-窝或类似球-窝的滑动关节实现运动。塑料核一般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聚氨酯塑料材料。此类间盘改善了刚性型间盘不能吸收震荡的缺点,但是刚性板与塑料核之间的球窝滑动摩擦使得容易产生塑料磨屑,仍存在磨屑外泄引起炎症的隐患。
机械弹簧型椎间盘是在两个刚性终板间设置一个或多个机械弹簧,通过限定弹簧弹性系数,用以维持椎间高度及实现活动性。此类间盘可恢复一定的活动性,但是难以实现正常间盘多角度、多方位复杂的仿生运动性能。
流体填充型椎间盘通常是在上下刚性终板间设置一个流体填充腔室,通过填充不可压缩流体或通过流体反应固化得固体。流体填充型较易实现较大的活动度,但操作相对较复杂。
弹性体型椎间盘是在上下刚性终板间引入一个弹性体核,而通过弹性体核的变形来实现椎间盘的活动性。此类间盘难点在于将弹性体固定在刚性终板上。刚性终板与弹性体核间的连接方式有机械嵌合凹部、多孔表面、多孔连接结构等。这些连接方式实现了一定的连接,然而嵌合或多孔处存在大量摩擦面,在长期植入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因反复摩擦使得材料磨损、生热改变微环境、连接件弯曲、脱离等可能。
混合型间盘是涉及到上述原理中的两种或多种的组合。例如将一弹性体包覆膜包覆刚性球窝关节的组合体引入上下终板间。
上述各种类型的人工间盘均可解决与椎间盘置换设计有关的一些问题,但是各种人工间盘都存在显著的缺点,如几乎所有间盘都有滑动摩擦界面而存在磨屑隐患。因此,需要一种人工椎间盘,其避免滑动摩擦界面而减少或消除磨屑隐患,更具体的说,它是一种整体式人工间盘,具有仿生的、符合解剖学的外观结构,能吸收震荡且无磨屑隐患,具有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椎间盘,具有仿生的、符合解剖学的、与相邻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结构,可吸收震荡和实现接近正常间盘的活动范围弹性体髓核构造,以及可减少或消除磨屑隐患的整体式固定方式。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具有与相接触上下骨性终板相匹配且可覆盖骨性终板面积60%以上的形状特征。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间固接为一体,基本无相对运动,减少或消除了磨屑隐患。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弹性体髓核与上下刚性终板间轴中心处采用凸台形锁合、周边采用销钉或螺钉及垫圈的方式固接。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弹性体髓核与上下刚性终板间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与骨性终板较好匹配,可覆盖骨性终板绝大部分的仿生人工椎间盘,以改善假体下沉等缺陷,并可以保留尽可能多的骨性终板,可翻修。
又一目地是提供一种在运动中各部件间无相对滑动摩擦、可减少或消除磨屑隐患的整体式的间盘假体。
再一目地是提供一种及时和长期稳定的,可长期使用的综合性能优异的人工椎间盘。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椎骨间上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上刚性终板;
与椎骨间下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下刚性终板;
位于上下刚性终板之间的弹性体髓核;
所述弹性体髓核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固接为一体。
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具有与相接触的椎骨间上下骨性终板相匹配吻合的轮廓形状,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大小覆盖相接触的上下骨性终板面积的60%以上。
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周边销钉或螺钉之一及垫圈的方式固接。
所述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至上下刚性终板轮廓边缘的薄膜附件结构。
所述中心凸台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为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逐渐增大的斜凸台,斜凸台水平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梯形。
所述中心凸台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为由两个尺寸不同、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增大的棱柱组成的双层凸台,凸台水平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梯形。
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外周处及所述垫圈、所述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上均开有销钉或螺钉孔,所述销钉或螺钉依次穿过上下刚性终板、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垫圈上的销钉或螺钉孔。
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
所述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有中心凸台,与上下骨性终板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周边处有一环形的、从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向上下刚性终板内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内开槽;所述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包过上下刚性终板边缘嵌入上下刚性终板周边内开槽中的周边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植入脊柱相邻椎骨间的人工椎间盘,包括:与椎骨间上、下骨性终板分别相邻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及位于终板之间的弹性体髓核结构;所述弹性体髓核结构与所述刚性终板间通过牢固固定或连接为一体,使得弹性体髓核与刚性终板间基本无相对运动。
根据一个优选的特征,上下刚性终板具有与所述刚性终板相邻接触骨性终板相匹配的轮廓形状,其可覆盖与所述刚性终板相邻接触骨性终板面积的60%以上,优选覆盖面积为70%-90%。所述刚性终板表面喷覆有涂层以利于骨的长入,实现及时和长期稳定,涂层粒径在50-500μm,涂层厚度为10-200μm。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特征,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销钉或螺钉及垫圈的方式固接。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至上下刚性终板轮廓边缘的薄膜附件结构。中心凸台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为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逐渐增大的,水平截面可为圆形、矩形、梯形斜凸台,或为由两个尺寸不同、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增大的棱柱组成的双层凸台。,所述弹性体髓核轴心处有向内凹入的斜向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刚性终板凸台向匹配,形成形锁合。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外周处及所述垫圈、所述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上均开有销钉或螺钉孔,所述销钉或螺钉依次穿过上下刚性终板、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垫圈上的销钉或螺钉孔。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特征,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述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有中心凸台,与上下骨性终板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周边处有一环形的、从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向上下刚性终板内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内开槽。所述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包过上下刚性终板边缘嵌入上下刚性终板周边内开槽中的周边结构。
通过本发明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方面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优选的人工椎间盘终板外形轮廓图
图1a是一个优选的人工椎间盘上终板外形轮廓仰视图
图1b是图1a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c是一个优选的人工椎间盘下终板外形轮廓俯视图
图1d是图1c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2是一种优选的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的机械配合方式示意图
图2a是一种优选配合方式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图2c是图2a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2d是图2a的凸台多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是另一种优选的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的机械配合方式示意图
图3a是一种优选配合方式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椎间盘,其具有与相邻椎骨相匹配的轮廓形状与大小的、符合解剖学的仿生的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以及具有位于山下刚性终板间的弹性体髓核18结构。上下刚性终板和弹性体髓核间通过固接为一体,避免产生滑动摩擦界面而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磨屑隐患,以具有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与技术内容来解释和讨论本发明。
图1显示的一个优选的人工椎间盘终板外形轮廓图。图1a、1b是上终板,图1c、1d是下终板。在人工间盘植入过程中需对与植入节段上下骨性终板加以磨削,以与相接触的人工椎间盘的上下刚性终板相匹配,以实现对人工间盘的积极固定,避免松动与滑出。上下骨性终板的磨削量取决于人工椎间盘刚性终板的形状和轮廓与骨性终板初始形状和轮廓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磨削量越少。在患者进行不适当运动、感染等导致置换失败时,人工椎间盘应易于翻修,而且在翻修后仍可以保留脊椎的节段性运动及稳定性,避免采用减压植骨融合术,因此人工椎间盘终板设计应尽可能与骨性终板相匹配,以使得置换手术时尽可能多地保留椎体骨量,为可能进行的翻修留有余地。从另一个角度说,大量的解剖学研究已经证明,脊椎骨性终板高矿化承载区主要位于边缘区,因此人工椎间盘终板设计应覆盖骨性终板绝大部分,以充分利用高矿化承载区,避免因承载力不够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造成人工椎间盘下沉甚至失效。
图1a是一个优选为植入颈椎的人工椎间盘实施例,显示的是上刚性终板3仰视图。上刚性终板3外形轮廓为与相接触上骨性终板1类似。上骨性终板1的外形轮廓为近似矩形,但有前后不对称的弧度,前弧度6与后弧度8。椎间盘上刚性终板3具有与上骨性终板1相匹配的轮廓结构,更具体的说,上刚性终板3的前弧度7与后弧度9分别与上骨性终板1的前弧度6与后弧度8弧度近似一致,包括但不限于近似矩形,也可适当简化为椭圆形、豌豆形、花生型等。上刚性终板3尺寸大小为覆盖相接触上骨性终板1面积的60%以上,优选覆盖面积为70%-90%。
图1b为终板图1a中A-A截面的剖视图,进一步显示上刚性终板3与上骨性终板1相接触表面10具有一个类似于拱形的表面弧度11,这是与所植入节段的相接触上骨性终板1相匹配特征的结果,表面弧度11弧度大小与上骨性终板1相接触表面10弧度近似一致。
图1c是一个优选为植入颈椎的人工椎间盘实施例,显示的是下刚性终板4的外形轮廓为与相接触下骨性终板2类似,更具体的说,下终板4的前弧度13与后弧度15分别与相接触下骨性终板2的前弧度12与后弧度14弧度近似一致,包括但不限于近似矩形,也可适当简化为椭圆形、豌豆形、花生型等。下终板4尺寸大小为覆盖相接触下骨性终板2面积的60%以上,优选覆盖面积为70%-90%。
基于脊椎特殊的生理构造,下骨性终板2与上骨性终板1表面形貌不尽相同,因此与下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下刚性终板4设计为具有与上刚性终板3不同的结构。图1d显示的终板图1c中B-B截面的剖视图。与上刚性终板3的表面弧度11不同的是,下刚性终板4与相接触下骨性终板2相接触表面16为近似水平,这是与所植入节段的相接触下骨性终板2的表面17相匹配特征的结果。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的轮廓、弧度、尺寸设计等可通过CT测量、三维建模等各种数学软件及分析方法精确测量与实现。上刚性终板、下刚性终板表面喷可覆有涂层5,以利于骨的长入,实现及时和长期稳定,涂层粒径在50-500μm,涂层厚度为10-200μm。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的是,本实施例以植入颈椎的人工间盘为例,显示出人工椎间盘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结构为符合解剖学和几何学上与所植入节段相接触上骨性终板1、下骨性终板2相符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植入颈椎,亦可设计为与腰椎、胸椎等区域相接触骨性终板相匹配吻合的形状,植入腰椎、胸椎等脊柱的任意节段。本说明书中其他以植入颈椎的实施例,在基本设计原理和思路不变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相应的变通,植入到腰椎、胸椎等任意节段。
以往的刚性金属或塑料髓核与刚性终板的球窝配合方式,金属-金属、金属与塑料髓核滑动摩擦运动易产生磨屑,存在远组织炎症隐患。在髋和膝置换术中,假体磨损碎屑是造成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磨损碎屑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骨质溶解、假体松动等,在脊椎间盘置换中,也应在磨损、磨屑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研究和预防。
目前,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间的连接方式有粘合、机械嵌合凹部、多孔表面、多孔连接结构等。但是这些连接方式都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在粘结强度或磨屑或性能维持上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粘合对于一些难粘金属材料与模量、表面性能相差较大的弹性体间难以实现一种高强度的牢固固定;多孔连接结构或构件有结构较复杂,多孔面等存留大量摩擦面而在长期植入过程中因反复摩擦使得材料磨损、产生磨屑隐患及摩擦生热、改变微环境,在反复活动中多孔连接结构可能弯曲、充满多孔间的材料因被分割为细小直径而可能断裂等。因此,存在结构相对简单、可减少或消除摩擦隐患、强度好的刚性终板和弹性体髓核间连接方式的需求。
本发明中,弹性体髓核18和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间以一种牢固固定、避免相对滑动摩擦的方式来消除磨屑隐患。
图2提供了一种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的连接方式。图2a、2b、2c为连接结构的整体示意图,2d为图2a的凸台多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0为中心轴线。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与弹性体髓核18之间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销钉或螺钉及垫圈的方式固接。24为上刚性终板3的凸台,25为下刚性终板4的凸台,26a-26h为均匀分布在上刚性终板3上的销钉或螺钉示意,27a-27h为均匀分布在下刚性终板4上的销钉或螺钉示意,21为垫圈。螺钉或铆钉数量为4-12个,优选6-10个,图中示出8个的优选情况,螺钉或铆钉均匀分布在垫圈21上,其中铆钉形状可为圆形或方形。此实施方式中,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19及从所述主体结构19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至上下刚性终板轮廓边缘的薄膜附件结构20。
中心凸台均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有向内凹入的、上下刚性终板中心凸台相匹配的凹槽,中心凸台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中心凸台优选为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逐渐增大的斜凸台,或为由两个尺寸不同、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增大的棱柱组成的双层凸台。图2a示出的一种优选的的中心凸台水平截面为圆形。然而,中心凸台也水平截面也设计为可为方形、矩形、梯形等,优选的具体实施情况见图2d。图2d中d1-d3是斜向凸台的俯视图及A-A向剖视图,d4-d8是双层凸台俯视图及A-A向剖视图。中心凸台的加入,一方面加大了固定面积,另一方面,斜向的、沿远离所述刚性终板3,4方向尺寸增大的形锁合,使得弹性体髓核18更不容易在拉伸、侧弯、扭转等胜利运动时从刚性终板3,4上脱离,增强了固定效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轴向支撑。
为提高上下刚性终板和弹性体髓核间固定强度,防止剥离,达到消除相对滑动、避免磨屑隐患的目的,除了中心凸台构成的形锁合,在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的方式是以周边销钉或螺钉及垫圈的方式辅助加强固定。其中铆钉、螺丝钉在图中未加以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非常容易明了和理解。垫圈21的加入使销钉或铆钉固定成一平面,平衡和减少由于铆钉或螺钉配合带入的应力集中。垫圈21为具有椭圆形或方形或具有与所述相邻接触刚性终板相近的轮廓形状的环形结构,所述垫圈的外环23具有与所述弹性体髓核薄膜附件结构20外周缘相同的不超出相邻接触上下刚性终板外周缘的外轮廓,内环22具有相同或不超过所述弹性体髓核薄膜附件结构20内周缘的内轮廓。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上分别开有与铆钉或螺钉相配合的铆钉或螺钉孔。弹性体髓核与上下刚性终板相接触的界面处亦可采用销钉或螺丝钉、垫圈机械固定加粘合的混合固接,加强连接的固定效果。
图3提供了另一种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与弹性体髓核18的连接方式。图3a、3b为连接结构的整体示意图。0为中心轴线。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中心凸台设计与构造与图2原理和方法相同,两种实施方式的差别在于周边辅助固定的不同。图3提供的周边辅助固定没有用销钉或螺丝钉,也没有用垫圈,而是采用一种弹性形髓核18周边反包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的形式。所述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轴心处有分别有中心凸台24和中心凸台25,与上下骨性终板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周边处有一环形的内开槽34。内开槽从刚性终板表面开口处向里截面积逐渐增大,即从内堑槽表面开口36向堑槽底面开口35口径逐渐增大。所述弹性体髓核18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32及从所述主体结构32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包过上下刚性终板边缘31的周边薄膜33及嵌入上下刚性终板周边内开槽中的附件结构30。
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与上下骨性终板接触表面周边表面28比中心表面29弧面要低,弹性体髓核的附件结构30填充到周边嵌入刀上下刚性终板内开槽34后,附件结构30上表面与刚性终板中心表面29形成一个连续的过渡。弹性体髓核18的柱状主体结构32轮廓具有与上刚性终板3、下刚性终板4相似的轮廓形状,柱状主体结构32的尺寸比刚性终板边缘31轮廓尺寸略小,以避免在椎间盘运动过程中,特别是侧弯时,弹性体髓核18凸出到上刚性终板3或下刚性终板4的边缘31之外,造成上下刚性终板的挤压和碰撞,形成应力集中而造成间盘失稳甚至失效。弹性体髓核18与上刚性终板3或下刚性终板4相接触的界面处亦可采用反包固定加粘合的混合固接,加强连接的固定效果。
以上已经根据特定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大量的变化和更改。

Claims (9)

1.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椎骨间上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上刚性终板;
与椎骨间下骨性终板相接触的下刚性终板;
位于上下刚性终板之间的弹性体髓核;
所述弹性体髓核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固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具有与相接触的椎骨间上下骨性终板相匹配吻合的轮廓形状,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大小覆盖相接触的上下骨性终板面积的6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周边销钉或螺钉之一及垫圈的方式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至上下刚性终板轮廓边缘的薄膜附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凸台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为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逐渐增大的斜凸台,斜凸台水平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3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凸台位于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嵌入到所述弹性体髓核柱状主体结构中,为由两个尺寸不同、沿上下刚性终板表面朝向弹性体髓核方向尺寸增大的棱柱组成的双层凸台,凸台水平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3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外周处及所述垫圈、所述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上均开有销钉或螺钉孔,所述销钉或螺钉依次穿过上下刚性终板、弹性体髓核薄膜附加结构、垫圈上的销钉或螺钉孔。
8.根据权利要求1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与弹性体髓核采用中心凸台加周边弹性体包覆刚性终板的方式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刚性终板轴心处有中心凸台,与上下骨性终板接触的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周边处有一环形的、从上下刚性终板表面向上下刚性终板内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内开槽;所述弹性体髓核具有位于轴心的柱状主体结构及从所述主体结构与刚性终板接触表面向外延伸、包过上下刚性终板边缘嵌入上下刚性终板周边内开槽中的周边结构。 
CN2011200938606U 2011-04-01 2011-04-01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7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938606U CN202027749U (zh) 2011-04-01 2011-04-01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938606U CN202027749U (zh) 2011-04-01 2011-04-01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27749U true CN202027749U (zh) 2011-11-09

Family

ID=44890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93860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7749U (zh) 2011-04-01 2011-04-01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27749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18811A (zh) * 2017-02-22 2017-05-10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
CN106726022A (zh) * 2017-02-22 2017-05-31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无界面摩擦的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CN106901876A (zh) * 2017-02-22 2017-06-30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仿生型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CN110946682A (zh) * 2019-12-16 2020-04-03 淮阴工学院 便于颈部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
TWI703954B (zh) * 2019-05-29 2020-09-11 曾昌和 一種具整體性脊椎應力引導及分散之脊椎椎體間植入物裝置
CN112294503A (zh) * 2020-11-30 2021-02-02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一种组合式弹性人工椎间盘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18811A (zh) * 2017-02-22 2017-05-10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
CN106726022A (zh) * 2017-02-22 2017-05-31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无界面摩擦的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CN106901876A (zh) * 2017-02-22 2017-06-30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仿生型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CN106618811B (zh) * 2017-02-22 2019-01-29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
CN106901876B (zh) * 2017-02-22 2019-03-01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仿生型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CN106726022B (zh) * 2017-02-22 2019-06-18 无锡宝莱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无界面摩擦的人工椎间盘及其成型方法
TWI703954B (zh) * 2019-05-29 2020-09-11 曾昌和 一種具整體性脊椎應力引導及分散之脊椎椎體間植入物裝置
CN110946682A (zh) * 2019-12-16 2020-04-03 淮阴工学院 便于颈部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
CN110946682B (zh) * 2019-12-16 2022-02-11 淮阴工学院 便于颈部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
CN112294503A (zh) * 2020-11-30 2021-02-02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一种组合式弹性人工椎间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27749U (zh) 一种整体式人工椎间盘
US8097036B2 (en) Motion restoring intervertebral device
JP4917027B2 (ja) 人工椎間板
CN101068512B (zh) 具有横向弓形弯曲柱形接合表面的腰椎和颈椎用椎间盘内用假体
US20200297505A1 (en) Internal Bone Fixation Device
US9295560B2 (en) Anatomic total disc replacement
CN101060818B (zh) 腰椎和颈椎用的生理椎间盘内用假体
US9707093B2 (en) Elastomeric artificial joints and intervertebral prosthesis systems
US9241808B2 (en) Auxetic prosthetic implant
CN103417313B (zh) 一种人工颈腰椎间盘
US10143564B2 (en) Implantable spinal disk
CN202821726U (zh) 一种人工椎间盘假体
CN101065081A (zh) 用于腰椎和颈椎的椎间盘内用假体及其倾斜滑芯
CN105105889B (zh) 一种人工腰椎间盘假体
CN107049563A (zh) 椎间盘假体
US20060235530A1 (en) Artificial prosthesis
CN105853031A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人工腰椎及椎间盘连接复合体
CN103565561B (zh) 腰椎间盘假体
CN107280821B (zh) 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
CN105997309B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山羊腰椎连接复合体
CN101677864B (zh) 人造椎间盘
CN110464512A (zh) 一种髋关节假体
CN114533350A (zh) 一种人工椎间盘假体
CN217448145U (zh) 一种3d打印仿生人工椎间关节假体
US20230372113A1 (en) Disc prosthesis device for the cervical sp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