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25077U -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25077U
CN202025077U CN2011200338039U CN201120033803U CN202025077U CN 202025077 U CN202025077 U CN 202025077U CN 2011200338039 U CN2011200338039 U CN 2011200338039U CN 201120033803 U CN201120033803 U CN 201120033803U CN 202025077 U CN202025077 U CN 202025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current
voltage
electric energy
energy meter
detec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338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燕
黄金
肖涛
李熊
许达君
张红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11200338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25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25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250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涉及一种耐压测试装置。普通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需要操作台前人工升压,高压给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且效率低下,易于出错,数据管理具随意性。本实用新型包括设有耐压检测控制模块的计算机、程控耐压仪、高压继电器板、漏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的程控耐压仪与漏电流检测单元相连;计算机与程控耐压仪通讯连接;计算机与漏电流检测单元通讯连接;漏电流检测单元与高压继电器板连接以将高压通过高压继电器控制输出给被测电能表。本方案避免了操作人员与高压源的近距离接触,保证安全;实现自动检测测试结果、自动保存数据功能,数据准确,易管理,不会随意更改,检测效率高。

Description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压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需要操作台前人工升压,接近高达4000V的交流高压,给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在耐压测试结束后,需要通过观察每个表位的状态指示灯判断测试结果并手工将之录入电脑,效率低下,易于出错,且数据管理存在随意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一种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以达到耐压测试安全、高效、记录准确、易于管理的目的。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耐压检测控制模块的计算机、用于输出高电压的程控耐压仪、与电能表连接用于控制电能表高压输入的高压继电器板、用于对漏电流自动检测并控制高压继电器板高压输出的漏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的程控耐压仪与漏电流检测单元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检测;计算机与程控耐压仪通讯连接以控制程控耐压仪的输出;计算机与漏电流检测单元通讯连接以控制漏电流检测单元并读取检测结果;漏电流检测单元与高压继电器板连接以将高压通过高压继电器控制输出给被测电能表。本方案通过计算机发送命令给程控耐压仪以控制高压输出和高压清零,安全方便,避免了操作人员与高压源的近距离接触,不需要人工旋动旋钮升出、降调高压,从而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不需要人工观察表位上的指示灯判断耐压测试结果和手工记录测试结果,实现自动检测测试结果、自动保存数据功能,数据准确,易管理,而且不会随意更改,同时也提高了检测效率。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漏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耐压方式切换及耐压结果检测板及与之相连的漏电流检测板;所述的漏电流检测板与程控耐压仪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检测;漏电流检测板与高压继电器板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控制;所述的耐压方式切换及耐压结果检测板与计算机通讯连接以将由漏电流检测板反馈的检测数据上报给计算机。
每表位设有一漏电流检测板和一高压继电器板;一程控耐压仪通过高压线连接复数个漏电流检测板使多路高压并行输出。
所述的漏电流检测板及高压继电器板设于一接地的壳体内。
所述的高压继电器板设有一继电器,所述的继电器的主触点一端通过漏电流检测板与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端电连接,其另一端与被测三相表连接,继电器的线圈与漏电流检测板电连接。
漏电流检测单元的高、低压分开布线。
所述的漏电流检测单元设有一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一光耦、一端与光耦输出端连接的上拉电阻,光耦输出端与用于控制高压继电器线圈通断电的单片机I/O连接,所述的上拉电阻的另一端接5V开关电源。正常状态下,表位漏电流不超标,漏电流检测单元不动作,光耦不导通。由于上拉电阻R1一端接了+5V开关电源,单片机IO口检测到高电平,判断该表为状态为不击穿(合格)。一旦表位漏电流超标,漏电流检测单元动作,光耦导通导致电平拉低,单片机IO口检测到低电平,判断该表为状态为击穿(不合格),同时控制表位上的高压继电器断开,不影响其它表位的继续测试。
有益效果:
1、本方案通过计算机发送命令给程控耐压仪以控制高压输出和高压清零,安全方便,避免了操作人员与高压源的近距离接触,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
2、由计算机软件和耐压结果检测单元实现自动检测测试结果、自动保存数据功能,不需要人工观察表位上的指示灯判断耐压测试结果,手工记录测试结果,数据准确,易管理,而且不会随意更改,同时也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的通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耐压测试流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型包括计算机、程控耐压仪、耐压方式切换及耐压结果检测板、每表位的漏电流检测板和高压继电器板。程控耐压仪与每表位的漏电流检测板相连,进行高压输出和检测;程控耐压仪与计算机相连,进行通讯;耐压方式控制及耐压结果检测板与计算机相连,进行通讯;耐压方式控制及耐压结果检测板与每表位的漏电流检测板相连进行状态检测;每表位的漏电流检测板与高压继电器板相连,进行高压输出和控制;高压继电器板与被测的三相电能表相连,进行高压输出。为提高安全性,整个装置外壳与大地接通,高压输出另接一根地线将电平强制置低并且对其它装置的接地线不产生噪声影响。
计算机设有耐压检测控制模块,其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
1)计算机对对耐压值、耐压时间、耐压方式进行设定;
2)计算机向耐压方式控制及耐压结果检测板发送耐压方式命令;3)计算机向程控耐压仪发送高压输出命令;
4)计算机从漏电流检测单元读取每表位状态并显示,直至耐压时间到;
5)计算机向程控耐压仪发送清零命令; 
6)计算机保存测试结果。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连接步骤,将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高端线接高压继电器板,继电器触点另一端接表托上电压电流高端,将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低端线接表位金属衬板;
2)设定步骤,对耐压值、耐压时间、耐压方式进行设定;
3)命令下达步骤,计算机向漏电流检测单元发送耐压方式命令,同时向程控耐压仪发送高压输出命令;
4)检测步骤,漏电流检测单元对通高压电的被检电能表进行检测,若漏电流超过设定值时,则漏电流检测单元断开该表位上的高压继电器并将漏电结果输出,计算机从漏电流检测单元读取每表位状态并显示;
5)检测结束步骤,当耐压测试时间结束,计算机向程控耐压仪发送清零命令并保存测试结果。
以国网表通用的电压电流回路对外壳测试为例说明其工作过程及原理,将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高端线接高压继电器板,继电器触点另一端接表托上电压电流高端,将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低端线接表位金属衬板。与计算机连接的通讯回路接线如图2。打开电脑,依据图3的步骤将耐压测试方式设定为电压电流对外壳,进行耐压测试。如图4所示,U1为快速光耦,单片机的IO口用以检测高压测试结果。正常状态下,表位漏电流不超标,漏电流检测单元不动作,光耦不导通。由于上拉电阻R1一端接了+5V开关电源,单片机IO口检测到高电平,判断该表为状态为不击穿(合格)。一旦表位漏电流超标,漏电流检测单元动作,光耦导通导致电平拉低,单片机IO口检测到低电平,判断该表为状态为击穿(不合格),同时控制表位上的高压继电器断开,不影响其它表位的继续测试。    若要测试其它回路,只要在软件中更改耐压测试方式重复步骤1即可。
以上图1-4所示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已经体现出本实用新型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对其进行形状、结构等方面的等同修改,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7)

1.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耐压检测控制模块的计算机、用于输出高电压的程控耐压仪、与电能表连接用于控制电能表高压输入的高压继电器板、用于对漏电流自动检测并控制高压继电器板高压输出的漏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的程控耐压仪与漏电流检测单元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检测;计算机与程控耐压仪通讯连接以控制程控耐压仪的输出;计算机与漏电流检测单元通讯连接以控制漏电流检测单元并读取检测结果;漏电流检测单元与高压继电器板连接以将高压通过高压继电器控制输出给被测电能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耐压方式切换及耐压结果检测板及与之相连的漏电流检测板;所述的漏电流检测板与程控耐压仪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检测;漏电流检测板与高压继电器板相连以进行高压输出和控制;所述的耐压方式切换及耐压结果检测板与计算机通讯连接以将由漏电流检测板反馈的检测数据上报给计算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表位设有一漏电流检测板和一高压继电器板;一程控耐压仪通过高压线连接复数个漏电流检测板使多路高压并行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电流检测板及高压继电器板设于一接地的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继电器板设有一继电器,所述的继电器的主触点一端通过漏电流检测板与程控耐压仪高压输出端电连接,其另一端与被测三相表连接,继电器的线圈与漏电流检测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漏电流检测单元的高、低压分开布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电流检测单元设有一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一光耦、一端与光耦输出端连接的上拉电阻,光耦输出端与用于控制高压继电器线圈通断电的单片机I/O连接,所述的上拉电阻的另一端接5V开关电源。
CN2011200338039U 2011-01-31 2011-01-31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5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338039U CN202025077U (zh) 2011-01-31 2011-01-31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338039U CN202025077U (zh) 2011-01-31 2011-01-31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25077U true CN202025077U (zh) 2011-11-02

Family

ID=44850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33803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25077U (zh) 2011-01-31 2011-01-31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250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087A (zh) * 2011-01-31 2011-11-09 浙江省电力公司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7390161A (zh) * 2017-08-12 2017-11-24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电能表自动化流水线耐压装置
CN109683069A (zh) * 2018-12-13 2019-04-26 深圳市峰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薄膜电容的耐压测试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087A (zh) * 2011-01-31 2011-11-09 浙江省电力公司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7390161A (zh) * 2017-08-12 2017-11-24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电能表自动化流水线耐压装置
CN109683069A (zh) * 2018-12-13 2019-04-26 深圳市峰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薄膜电容的耐压测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6087A (zh)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4932358B (zh) 一种基于pxi架构的大中型卫星通用发射控制台
CN101937222B (zh) 板级测试系统
CN104849582B (zh) 过流保护及电压监测装置拷机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04631149U (zh) 保护卡件功能测试系统
CN108919002A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的测试系统
CN104777444B (zh) 避雷器放电计数器综合校验仪及校验方法
CN106324426B (zh) 一种四星形电压互感器二次极性智能测试仪
CN202025077U (zh) 三相电能表耐压测试装置
CN209590584U (zh) 自动上下电控制装置
CN103048581A (zh) 线缆测试装置
CN103412203A (zh) 电机变频驱动器老化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206690889U (zh) 一种电动汽车便携直流充电设备
CN111880516A (zh) 基于电动汽车锂电池控制器的自动化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16013591U (zh) 一种多功能手车开关控制回路测试仪
CN208384025U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的测试系统
CN113253079A (zh) 一种微机型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5427063U (zh) 采集器现场故障模拟判断装置
CN204882853U (zh) 电能表耐压试验装置
CN204856200U (zh) 一种伺服控制器柔性自动测试系统
CN105425149B (zh) 一种交流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装置
CN207742664U (zh) 一种计算机测试系统
CN205608133U (zh) 一种单相接地故障辅助检测装置
CN201886091U (zh) 变频器测试仪
CN204287351U (zh) 一种集中器硬件功能自动化测试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