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26786U -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 Google Patents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26786U CN201926786U CN2010205984767U CN201020598476U CN201926786U CN 201926786 U CN201926786 U CN 201926786U CN 2010205984767 U CN2010205984767 U CN 2010205984767U CN 201020598476 U CN201020598476 U CN 201020598476U CN 201926786 U CN201926786 U CN 2019267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ser diode
- optical
- plug
- sender
- optoelectronic transceiv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包括:发讯激光二极管;光感测器;光纤配接器,具有二端面角均为8度的陶瓷插芯;耦合部,具有三个不同的开口以分别容纳发讯激光二极管、光感测器、及陶瓷插芯的一端,以致于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光轴与陶瓷插芯的光轴配置成彼此偏移3.8度角;以及卡合部,设有中空的壳体以容纳陶瓷插芯的另一端,以及设有配置于壳体外周围的卡合构件,以允许以插拔方式与外部光纤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采用插拔设计,不需要设置缠绕式的光纤,因而显著地降低了体积,并且可以解决回损不佳的问题,显著的增进了耦合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特别是关于例如光通信、有线电视等光电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信号传输及转换的光电收发器。
背景技术
在高速通讯网络中,已广泛使用光纤通信设备。特别是随着高速区域网络和光纤入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光纤通信系统的需求日愈增加。在光纤通信设备或系统中,光电收发模块安装于通讯设备中以进行光电信号的转换及传输,为了增加系统设计的弹性及维修方便,光电收发模块以可插拔方式插入于通讯设备中。这些光电收发模块或设备的体积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须要小型化,且不能因体积的小型化而降低性能。
在光电收发模块中,光电收发器是其核心元件,因此,光电收发模块的小型化通常取决于光电收发器的体积。
在传统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已知有不同型式的光电收发器。图1显示一传统的光电收发器1A,其主要包含发讯激光二极管(transmitting laser diode)1、光感测器2、及卡接/实体连接型(简称SC/PC)光纤配接器3。当光电收发器1A要与外部的光通信网络连接时,其卡接端4与光纤5a卡接,而光纤5a的另一端插入至APC(角度型实体连接)/APC型光纤配接器6,而连接至外部光通信网络。在此类光电收发器中,由于从激光二极管1发射的光经过光纤配接器3、光纤5a、及光纤配接器6而连接至光通信网络,所以,光信号经过此光路径后功率损耗达到0.3dB至0.4dB。此外,光纤配接器3的端面光回传反射损耗(简称光回损)不佳,而此等级的功率损耗对于例如2.5GHz等高传输速率通信的应用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图2显示另一现有的单纤双向光电收发器,又称为尾纤式双向光电收发器1B。如图2所示,尾纤式双向光电收发器1B包含发讯激光二极管LD、光感测器10、陶瓷插芯11、及光纤5c。光电收发器1B在与外部的光通信网络连接时,经由自其本体引出的光纤5c的一端插入至APC/APC型光纤配接器12而连接至光通信网络。在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1B中,设有缠绕的光纤5c以解决光回损问题。但是,此缠绕的光纤5c的半径需要大于15毫米,一股而言是30毫米,因此,使得光电收发器1B的体积无可避免地增加,因而阻碍整体模块的小型化。
此外,在先前技术中,为了解决激光二极管耦合效率低的问题,会增加激光二极管的功率,但这会增加成本,或者采用6度或更小的端面角度的陶瓷插芯,但这会因为回损较差而导致传输不稳定。一般而言,陶瓷插芯是由中空陶瓷壳及设于陶瓷壳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而且陶瓷插芯的端面研磨成特定角度,例如6度。
因此,需要提供体积小、损耗低且成本低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实用新型内容
虑及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通过设置带角角度的陶瓷插芯及将陶瓷插芯的光轴与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光轴配置成特定的偏移补偿角,可以降低光电收发器的体积、降低光回损、以及增加耦合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提供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包括:发讯激光二极管,根据收到的电信号而发射光信号;光感测器,用于接收光信号以及根据收到的光信号而产生电信号;光纤配接器,具有二端面角均为8度的陶瓷插芯;耦合部,具有三个不同的开口以分别容纳发讯激光二极管、光感测器、及陶瓷插芯的一端,以致于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光轴与陶瓷插芯的光轴配置成彼此偏移3.8度角;以及,卡合部,设有中空的壳体以容纳陶瓷插芯的另一端,以及设有配置于壳体外周围的卡合构件,以允许以插拔方式与外部光纤构件连接。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采用插拔设计,因而不须要设置缠绕式的光纤,而显著地降低了体积,以及,由于陶瓷插芯与外部光通信网络连接的一端面的角度为8度,所以,可以解决回损不佳,而与发讯激光二极管耦合的一端的端面角度也为8度且其光轴与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光轴配置成3.8度角偏移补偿,而可以显著增进耦合效率,例如增加10%至15%。
从参考附图的下述举例说明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点、目的及功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显示根据先前技术的光电收发器与光通信网络的连接;
图2为显示根据先前技术的另一光电收发器与光通信网络的连接;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与光通信网络的连接;
图4为爆炸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图5为剖面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图6为光路径图,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的补偿角的关系。
附图标号:
5d光纤
20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21发讯激光二极管
22固定套
23滑圈
24第一滤光片
25金属座
26光感测器
27第二滤光片
28陶瓷插芯
29金属固定座
30陶瓷套筒
32上勾
33壳
34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下述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20与光通信网络的连接方式。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光电收发器20可以经由光纤5d而连接至外部的光通信网络,不需要经过外光纤配接器(例如图1及图2中所示的配接器6和12)。
接着,将参考图4及图5,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20的构造。
图4及图5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20的爆炸视图及剖面视图。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20包含发讯激光二极管21、光感测器26、耦合部份、光纤配接器、卡合部,其中,耦合部份具有金属座25、第一滤光片24、及第二滤光片27,光纤配接器由陶瓷插芯28、金属固定座29、陶瓷套筒30、及金属套筒31组成,以及,卡合部由上勾32、壳33、以及卡环34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发讯激光二极管21穿过固定套22以及滑圈23而固定至耦合部份中的金属座25。发讯激光二极管21根据收到的电信号而发光以传输信号。举例而言,发讯激光二极管21可为分散回馈式激光二极管,但不限于此。
光感测器26固定至耦合部份,接收光信号以转换成电信号。举例而言,光感测器26可为雪崩型光电二极管,但不限于此。
耦合部份包含金属座25、第一滤光片24、及第二滤光片27。金属座25为立体且中空的,以及设有三个开口以分别容纳发讯激光二极管21、光感测器26、及光纤配接器,藉以使发讯激光二极管21、光感测器26、及光纤配接器能够在其中依预定光路径来进行光耦合。三个开口中,二个开口的法线是一致的,亦即,这二开口是彼此对立,而另一开口的法线与这二个开口的法线彼此垂直。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滤光片24设置成与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光轴成45度,使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通过,而使要传送给光感测器26的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反射以由光感测器26接收。而第二滤光片27设置成与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光轴相平行,而与光感测器26的接收光轴相垂直,用于阻挡波长与要由光感测器26接收的光的特定波长不同的所有光通过。
光纤配接器由陶瓷插芯28、金属固定座29、陶瓷套筒30、及金属套筒31组成。由图5可见,陶瓷插芯28的二端面均研磨成8度角,所以,光纤配接器为APC/APC型。陶瓷插芯28的一端通过固定座29而固定至金属座25,以与发讯激光二极管21及光感测器26相互耦合,而其另一端通过陶瓷套筒30及金属套筒31而固定至卡合部,如此,可以导引发射自激光二极管21及传送至光感测器26的光信号,而与外部光通信网络互相通信。
卡合部由上勾32、壳33、以及卡环34组成。从图4及图5清楚可见,上勾32从壳33的一开口置入而固定于壳33之内、卡环34与壳33的相卡合。如此,相对应的卡合机构(未显示)的外部光纤5d可以插入卡合部的壳33中并通过卡合机构而与卡环34相卡合固定,以致于以可插拔的方式与双向光电收发器20相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中陶瓷插芯28的轴心(容纳于其中的光纤的轴心)、发讯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光轴、光感测器26的接收光轴之间的夹角关系配置成光耦合效率显著增加。特别地,陶瓷插芯28的轴心与发讯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光轴配置成3.8度偏移补偿角,而且,陶瓷插芯28的二端面角为8度。
图6为光路径图,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20中陶瓷插芯28的轴心(容纳于其中的光纤的轴心)与发讯激光二极管21的发射光光轴之间的夹角关系。
如图6所示,当光自陶瓷插芯28以α入射角(α=8°)入射而以折射角β射出时,根据折射原理:
n1sinα=n2sinβ
其中,α=8°,n1=1.467(陶瓷插芯之玻璃光纤的折射率)n2=1(空气折射率)。
根据上述公式,可求得θ=arc(Sin(n1Sinα)/n2)-8°=3.78°。
因此,若将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光轴与陶瓷插芯的轴心之间的夹角配置为3.8°±0.2°时,将可使得光的出射角度与激光二极管LD的射出光角度一致。如此,由于要由光感测器接收的光是从外部光纤经过陶瓷芯传输,然后,经过45度滤光片(第一滤光片24)反射进入光感测器,而光经过陶瓷插芯的8度端面折射后,会如图6所示股朝向8度角的长边方向偏移3.78度,所以,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3.8度的补偿偏移角,入射光到达45度的滤光片(第一滤光片24)的入射角可以成为45度,反射后就垂直入射到光感测器中,而得到最好的耦合效率。
根据上述,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收发器采用插拔设计,因而不须要设置缠绕式的光纤,而显著地降低了体积,以及,由于陶瓷插芯与外部光通信网络连接的一端面的角度为8度,所以,可以克服回损不佳的问题,而与发讯激光二极管耦合的一端的端面角度也为8度且其光轴与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光轴配置成3.8度角偏移补偿,而可以显著增进耦合效率,例如增加10%至15%。
在上述说明书中,已参考众多具体细节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这些细节随着实施不同而不同,但是,说明书及图式应被视为说明而非限定。应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揭示的举例说明的实施例。权利要求范围应依最广义的解释以涵盖所有修改及均等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包括:
发讯激光二极管,根据收到的电信号而发射光信号;
光感测器,用于接收光信号以及根据收到的光信号而产生电信号;
光纤配接器,具有二端面角均为8度的陶瓷插芯;
耦合部,具有三个不同的开口以分别容纳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所述光感测器、及所述陶瓷插芯的一端,以致于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光发射光光轴与所述陶瓷插芯的光轴配置成彼此偏移3.8度角;以及
卡合部,设有中空的壳体以容纳所述陶瓷插芯的另一端,以及设有配置于所述壳体外周围的卡合构件,以允许以插拔方式与外部光纤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插入于固定套中,所述固定套再固定至所述耦合部的一侧,以及,陶瓷插芯的一端插入于固定座中,所述固定座再固定至所述耦合部的另一侧,所述另一侧与所述固定套固定的所述耦合部的所述一侧是彼此相反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是分散回馈式激光二极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测器是雪崩光电二极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包含三面开口的中空金属立方体底座、第一滤光片、及第二滤光片,所述三面开口中的二个开口的法线是彼此一致的,而另一开口的法线与所述二个开口的法线彼此垂直,所述第一滤光片设置成与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光轴成45度,所述第二滤光片设置成与所述发讯激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光轴相平行且与所述光感测器的接收光轴垂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984767U CN201926786U (zh) | 2010-11-09 | 2010-11-09 |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984767U CN201926786U (zh) | 2010-11-09 | 2010-11-09 |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26786U true CN201926786U (zh) | 2011-08-10 |
Family
ID=44430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9847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26786U (zh) | 2010-11-09 | 2010-11-09 |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2678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28087A (zh) * | 2016-08-30 | 2016-11-16 | 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远距离低功耗方向可调的红外遥控系统 |
CN107643568A (zh) * | 2017-11-09 | 2018-01-30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光模块 |
-
2010
- 2010-11-09 CN CN2010205984767U patent/CN2019267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28087A (zh) * | 2016-08-30 | 2016-11-16 | 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远距离低功耗方向可调的红外遥控系统 |
CN107643568A (zh) * | 2017-11-09 | 2018-01-30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光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400894A1 (en) | Indoor hybrid connectivity system for providing both electrical power and fiber optic service | |
US6909821B2 (en) | Network for distributing signals to a plurality of users | |
WO2017118271A1 (zh) | 一种用于双链路传输的并行收发光模块和制作方法 | |
WO2016119115A1 (en) | Multi-channel, parallel transmission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
CN102508343B (zh) | 单纤双向组件及其封装方法 | |
US20140099055A1 (en) | Single-Fiber Bi-Directional Optical Transceiver | |
CN101713849B (zh) | 光纤传导过程中抑制色散的方法、专用适配器及安装方法 | |
CN107153235A (zh) | 一种光网络单元 | |
US20080124029A1 (en) | Optical receptacle | |
CN110045466A (zh) | 光收发器 | |
CN201926786U (zh) | 插拔式双向光电收发器 | |
CN110850533A (zh) | 单纤四向光组件及光模块 | |
US8899846B2 (en) | Receptacle diplexer | |
US20110206327A1 (en) | Active optical c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i-directional optical sub-assembly | |
CN201910805U (zh) | 一种单光纤双向传输光收发一体组件 | |
US20120155811A1 (en) | Connection module of optical signals | |
CN117369067A (zh) | 一种光纤射频传输的单纤双向光模块 | |
CN103197391A (zh) | 一种基于带尾纤的波分复用的光模块 | |
US8783970B2 (en) | Optical fiber module | |
CN210864117U (zh) | 一种近波长单纤双向光收发一体器件 | |
CN100487506C (zh) | 光收发一体模块自环的实现装置 | |
CN202102143U (zh) | 光纤接头 | |
CN102436044B (zh) | 插拔型单纤三向光电组件 | |
CN110794526A (zh) | 一种近波长单纤双向光收发一体器件 | |
CN202661684U (zh) | 插拔式光电收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