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98234U -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98234U
CN201898234U CN2010202851049U CN201020285104U CN201898234U CN 201898234 U CN201898234 U CN 201898234U CN 2010202851049 U CN2010202851049 U CN 2010202851049U CN 201020285104 U CN201020285104 U CN 201020285104U CN 201898234 U CN201898234 U CN 201898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ing parts
packing ring
spins
housing
fastening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851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瑞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T CONTA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T CONTA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T CONTA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T CONTA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851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98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98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982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包括:一插头壳体、一对接件、两密封件、一垫圈、一衔接环以及一束紧环。插头壳体形成有一扣合部、一旋接部、一束紧部以及一挡止外环,束紧部连接于旋接部的一端。对接件设置于插头壳体内且一端设置于扣合部的端面。两密封件分别固定于扣合部的端面及夹固于束紧部内缘。垫圈设置于扣合部外缘且具有一平滑面。衔接环内缘向内凸设至少一凸块,凸块可移动地设置于扣合部与挡止外环间,且可分离地抵接于垫圈的平滑面。束紧环旋设于旋接部且可移动地压接束紧部。藉此,使衔接环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一同转动。

Description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直流电源连接装置,尤指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直流电源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欲使用电器时,常需搭配直流电源连接装置来提供电源,直流电源连接装置具有一插头与一插座,通过插头与插座的电性连接,使连接插座的电源端传送电力给连接插头的电器端。再者,公知的插头常设有衔接环,衔接环旋设于插座上,藉以加强插头固定于插座上的效果。然而,当衔接环旋设于插座时,衔接环与插头间的摩擦力常造成插头与衔接环同步转动,进而造成使用者于使用上的困扰。
因此,本实用新型人有感上述缺陷可改善,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衔接环与插头壳体相互抵接处具有较低的摩擦力,使衔接环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一同转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包括:一插座壳体,其内形成一第一信道,该插座壳体形成有一第一旋接部;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其穿设于该第一通道;一插头壳体,其内形成一第二信道,该插头壳体形成有一扣合部、一第二旋接部、一束紧部以及设置于该扣合部与该第二旋接部之间的一挡止外环,该束紧部由该第二旋接部的一端所延伸形成;一对接件,其设置于该第二通道,该对接件一端设置于该扣合部的端面,该正极端子一端插设于该对接件内,该负极端子一端抵触于该对接件的外围;一第一密封件,其固定于该扣合部的端面且环绕于该对接件的外侧,该第一旋接部的底面压接该第一密封件;一第二密封件,其夹固于该束紧部内缘;一垫圈,其设置于该扣合部外缘,该垫圈具有一平滑面;一衔接环,其形成一第一螺纹,该衔接环内缘向内凸设至少一凸块,该至少一凸块可移动地设置于该扣合部与该挡止外环间,该至少一凸块可分离地抵接于该 垫圈的平滑面,该第一螺纹旋设于该第一旋接部;以及一束紧环,其形成一第二螺纹,该束紧环内缘形成一弧面,该第二螺纹旋设于该第二旋接部,该弧面可移动地压接该束紧部;其中,该第一信道以及该第二信道内设有一密封胶体,该密封胶体部分地包覆该正极端子、该负极端子以及该对接件。
优选地,该插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内形成一第三通道,该第一壳体包含该扣合部、该挡止外环以及一第三旋接部,该第三旋接部由该挡止外环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该第二壳体内形成一第四通道,该第二壳体包含该第二旋接部、该束紧部以及一第三螺纹,该第三螺纹由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该束紧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该第三螺纹旋设于该第三旋接部,该对接件设置于该第三通道,该密封胶体设于该第三通道。
优选地,扣合部外缘对应于该垫圈凹设形成一凹槽,该垫圈设置于该凹槽内。
优选地,该垫圈呈C形,该凹槽外形对应于该垫圈。
优选地,该垫圈固定于该衔接环与该扣合部间,该至少一凸块转动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
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包括:一插头壳体,其形成有一扣合部、一旋接部、一束紧部以及位于该扣合部与该旋接部之间的一挡止外环,该束紧部连接于该旋接部的一端;一对接件,其设置于该插头壳体内,该对接件一端设置于该扣合部的端面;一第一密封件,其固定于该扣合部的端面且环绕于该对接件的外侧;一第二密封件,其夹固于该束紧部内缘;一垫圈,其设置于该扣合部,该垫圈具有一平滑面;一衔接环,其内缘向内凸设至少一凸块,该至少一凸块移动地设置于该扣合部与该挡止外环间,该至少一凸块分离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以及一束紧环,其旋设于该旋接部,该束紧环移动地压接该束紧部。
优选地,该插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包含该扣合部以及该挡止外环,该第二壳体包含该第二旋接部以及该束紧部,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该束紧部的一端旋设于该第一壳体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一端,该对接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的效果:
衔接环以凸块抵接于垫圈的平滑面,使衔接环与插头壳体相互抵接处具 有较低的摩擦力,因此,衔接环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一同转动,进而令使用者安装更为方便。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说明书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头壳体的束紧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插座壳体                    11第一通道
12第一旋接部                 13隔板
131正极穿孔                  132负极穿孔
14挡片                       15插座防水垫圈
16螺帽                       17限位外环
171限位面                    2正极端子
3负极端子                    4插头壳体
41第二通道                   42扣合部
421环侧壁                    422扣合空间
423垫圈              4231平滑面
424凹槽              43第二旋接部
431挡止面            44束紧部
441爪条              442开口端
443间隙              45挡止外环
46第一壳体           461第三通道
462第三旋接部        47第二壳体
471第四通道          472第三螺纹
48插头防水垫圈       5对接件
51音叉               52绝缘层
53外管               54接地弹片
6第一密封件          7第二密封件
8衔接环              81第一螺纹
82凸块               83挡止块
9束紧环              91第二螺纹
92弧面               10密封胶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包括:一插座壳体1、一正极端子2、一负极端子3、一插头壳体4、一对接件5、一第一密封件6、一第二密封件7、一衔接环8以及一束紧环9。
请参阅图3和图4,该插座壳体1内形成有一第一信道11,且插座壳体1形成有一第一旋接部12、一隔板13以及一挡片14,该第一旋接部12形成于插座壳体1的外缘,该隔板13由插座壳体1内缘延伸形成于第一通道11,且隔板13具有与第一通道11连通的一正极穿孔131与一负极穿孔132。
该正极端子2穿设于第一通道11及正极穿孔131内;该负极端子3穿设于第一通道11及负极穿孔132内;该挡片14设置于隔板13上,且挡片14抵接于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其中,该第一通道11内的挡片14上涂设一密封胶体10,使密封胶体10部分地包覆该正极端子2与该负极端子3,藉以使水气无法流通于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的两端,进而达到防水的效果。
此外,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有一插座防水垫圈15以及一螺帽16,并且于插座壳体1外缘向外延伸形成一限位外环17,该限位外环17靠近第一旋接部12的部位为一限位面171,若将该插座壳体1安装于一板件上时,该板件将抵接于限位面171,该插座防水垫圈15套设于第一旋接部12进而设置于板件上,该螺帽16旋设于第一旋接部12,并且以该螺帽16与限位外环17压接插座防水垫圈15与板件,藉此,以该插座防水垫圈15密封板件与插座壳体1之间的缝隙,进而令水气无法侵入。
请参阅图6和图7,该插头壳体4内形成一第二信道41,且插头壳体4形成有一扣合部42、一第二旋接部43、一具有弹性的束紧部44以及位于该扣合部42与该第二旋接部43之间的一挡止外环45。
该扣合部42内形成与第二通道41相连通的一环侧壁421。该束紧部44连接于第二旋接部43的一端。该第一密封件6固定于扣合部42的端面且用以环绕于对接件5的外侧;该第二密封件7夹固于束紧部44内缘。其中,第一密封件6与第二密封件7可为环状密封垫。
再者,该束紧部44由第二旋接部43底面的外缘延伸形成,并且,束紧部44具有数个爪条441(如图8所示),束紧部44的该些爪条441端缘形成具有弹性的一开口端442,且每两个爪条441之间具有一间隙443,该第二旋接部43底面的内缘为一挡止面431,该第二密封件7设置于该开口端442与挡止面431之间。
该对接件5穿过该扣合部42而设置于插头壳体4的第二通道41内,且对接件5外缘抵接于该环侧壁421。对接件5一端设置于扣合部42端面且远离插头壳体4的一侧,藉以方便将正极端子2一端插设于对接件5内,且令负极端子3一端抵触于对接件5的外围,藉以达成电性连接。其中,将密封胶体10涂设于第二通道41内,使密封胶体10部分地包覆对接件5,藉以使水气无法流通于对接件5的两端,进而达到防水的效果。
再者,该对接件5具有一音叉51、设置于音叉51一端的一绝缘层52、包覆于绝缘层52的一外管53以及连接该外管53的一接地弹片54。正极端子2一端插设于对接件5的音叉51内,负极端子3一端抵触于对接件5的外管53上。
此外,于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正极端子2另一端连接于一线路或一电 路板,负极端子3另一端连接于一线路或一电路板,对接件5的音叉51另一端连接于一缆线。
该衔接环8相对于第一旋接部12形成一第一螺纹81,衔接环8底部的内缘朝内凸设至少一凸块82,该至少一凸块82移动地设置于扣合部42,第一螺纹81旋设于第一旋接部12,并使第一旋接部12的底面压接第一密封件6,藉此,以第一密封件6密封该插头壳体4与插座壳体1之间的缝隙,以达到防止水气侵入的效果。
再者,衔接环8于第一螺纹81末端朝内延伸形成一挡止块83,当第一螺纹81旋设于第一旋接部12时,该挡止块83可限制衔接环8的行程。扣合部42外缘与该挡止外环45之间形成一环状的扣合空间422,该至少一凸块82可移动地设置于该扣合空间422。此外,凸块82可为环状、弧状、凸起状或勾状等外型,并且凸块82的数量可为单个或多个。
该束紧环9相对于第二旋接部43形成一第二螺纹91,束紧环9内缘形成一弧面92。第二螺纹91旋设于插头壳体4的第二旋接部43时,该弧面92可移动地压接束紧部44。再者,该弧面92连接于第二螺纹91末端,该弧面92所包围的空间由该第二螺纹91的末端朝远离第二螺纹91的方向逐渐缩小。藉此,当弧面92移动地压接束紧部44时,开口端442与第二密封件7将随着弧面的变化而放大或缩小,使得第二密封件7可与音叉51另一端连接的缆线形成无缝隙的接触,进而令水气无法侵入。
请参阅图9和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进一步具有一垫圈423,该垫圈423设置于扣合部42的外缘,且垫圈423具有一平滑面4231。该扣合部42外缘对应于垫圈423凹设形成一凹槽424,垫圈423设置于凹槽424内。此外,垫圈423可呈C形,而凹槽424外形可对应于垫圈423亦形成C形,藉以使垫圈423卡固于扣合部42,而令垫圈423不易转动。
再者,凸块82可分离地抵接于垫圈423的平滑面4231。当衔接环8的第一螺纹81旋设于插头壳体4的第一旋设部42时,凸块82可转动地抵接于垫圈423的平滑面4231。藉此,衔接环8与插头壳体4之间具有较低的摩擦力,使衔接环8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4一同转动,进而令使用者安装更为方便。
请参阅图11至图1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插头壳体4具有一第一壳体46与一第二壳体47,该第一壳体46内形成一第三通道461,该第二壳体47内形成一第四通道471。
请参阅图12和图13,该第一壳体46包含该扣合部42、挡止外环45以及一第三旋接部462,该第三旋接部462由挡止外环45相对于该扣合部42的一端延伸形成,该对接件5设置于该第三通道461内,密封胶体10涂设于该第三通道461内,使密封胶体10部分地包覆对接件5,藉以使水气无法流通于对接件5的两端,进而达到防水的效果。
该第二壳体47包含该第二旋接部43、束紧部44以及一第三螺纹472,该第三螺纹472由第二壳体47相对于束紧部44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三螺纹472旋设于第三旋接部462。
再者,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一插头防水垫圈48,该插头防水垫圈48穿过该第三旋接部462且抵触于该挡止外环45,第三螺纹472旋设于第三旋接部462,且第二壳体47压接于该插头防水垫圈48。
请参阅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进一步具有一垫圈423,该垫圈423设置于扣合部42的外缘,且垫圈423具有一平滑面4231。该扣合部42外缘对应于垫圈423凹设形成一凹槽424,垫圈423设置于凹槽424内。此外,垫圈423可呈C形,而凹槽424外形可对应于垫圈423亦形成C形,藉以使垫圈423卡固于扣合部42,而令垫圈423不易转动。
再者,凸块82可分离地抵接于垫圈423的平滑面4231。当衔接环8的第一螺纹81旋设于插头壳体4的第一旋设部42时,凸块82可转动地抵接于垫圈423的平滑面4231。藉此,衔接环8与插头壳体4之间具有较低的摩擦力,使衔接环8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4一同转动,进而令使用者安装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特点〕
(1)安装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衔接环8以凸块82抵接于垫圈423的平滑面4231,使衔接环8与插头壳体4相互抵接处具有较低的摩擦力,因此,衔接环8转动时不易带动插头壳体4一同转动,进而令使用者安装更为方便。
(2)具防水功能:本实用新型以第一密封件6密封该插头壳体4与插座 壳体1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件7与音叉51另一端所欲连接的缆线形成无缝隙的接触,进而达到水气无法侵入的效果。并且使用密封胶体10来隔绝水气流通于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的两端,并且隔绝水气流通于对接件5的两端。此外,使用插座防水垫圈15与插头防水垫圈48来强化防水的功效。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自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座壳体,其内形成一第一信道,该插座壳体形成有一第一旋接部;
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其穿设于该第一通道;
一插头壳体,其内形成一第二信道,该插头壳体形成有一扣合部、一第二旋接部、一束紧部以及设置于该扣合部与该第二旋接部之间的一挡止外环,该束紧部由该第二旋接部的一端所延伸形成;
一对接件,其设置于该第二通道,该对接件一端设置于该扣合部的端面,该正极端子一端插设于该对接件内,该负极端子一端抵触于该对接件的外围;
一第一密封件,其固定于该扣合部的端面且环绕于该对接件的外侧,该第一旋接部的底面压接该第一密封件;
一第二密封件,其夹固于该束紧部内缘;
一垫圈,其设置于该扣合部外缘,该垫圈具有一平滑面;
一衔接环,其形成一第一螺纹,该衔接环内缘向内凸设至少一凸块,该至少一凸块移动地设置于该扣合部,该至少一凸块分离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该第一螺纹旋设于该第一旋接部;以及
一束紧环,其形成一第二螺纹,该束紧环内缘形成一弧面,该第二螺纹旋设于该第二旋接部,该弧面移动地压接该束紧部;
其中,该第一信道以及该第二信道内设有一密封胶体,该密封胶体部分地包覆该正极端子、该负极端子以及该对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内形成一第三通道,该第一壳体包含该扣合部、该挡止外环以及一第三旋接部,该第三旋接部由该挡止外环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该第二壳体内形成一第四通道,该第二壳体包含该第二旋接部、该束紧部以及一第三螺纹,该第三螺纹由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该束紧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该第三螺纹旋设于该第三旋接部,该对接件设置于该第三通道,该密封胶体设于该第三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外缘对应于该垫圈凹设形成一凹槽,该垫圈设置于该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垫圈呈C形,该凹槽外形对应于该垫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垫圈固定于该衔接环与该扣合部间,该至少一凸块转动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
6.一种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头壳体,其形成有一扣合部、一旋接部、一束紧部以及位于该扣合部与该旋接部之间的一挡止外环,该束紧部连接于该旋接部的一端;
一对接件,其设置于该插头壳体内,该对接件一端设置于该扣合部的端面;
一第一密封件,其固定于该扣合部的端面且环绕于该对接件的外侧;
一第二密封件,其夹固于该束紧部内缘;
一垫圈,其设置于该扣合部,该垫圈具有一平滑面;
一衔接环,其内缘向内凸设至少一凸块,该至少一凸块移动地设置于该扣合部与该挡止外环间,该至少一凸块分离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以及
一束紧环,其旋设于该旋接部,该束紧环移动地压接该束紧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包含该扣合部以及该挡止外环,该第二壳体包含该第二旋接部以及该束紧部,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该束紧部的一端旋设于该第一壳体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一端,该对接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部外缘对应于该垫圈凹设形成一凹槽,该垫圈设置于该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垫圈呈C形,该凹槽外形对应于该垫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垫圈固定于该衔接环与该扣合部之间,该至少一凸块转动地抵接于该垫圈的平滑面。
CN2010202851049U 2010-08-06 2010-08-06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98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851049U CN201898234U (zh) 2010-08-06 2010-08-06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851049U CN201898234U (zh) 2010-08-06 2010-08-06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98234U true CN201898234U (zh) 2011-07-13

Family

ID=4425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8510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98234U (zh) 2010-08-06 2010-08-06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982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7047A (zh) * 2016-04-12 2016-10-05 胡凡 旋转式密封夹
CN107196099A (zh) * 2017-04-18 2017-09-22 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径向剪切分离电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7047A (zh) * 2016-04-12 2016-10-05 胡凡 旋转式密封夹
CN107196099A (zh) * 2017-04-18 2017-09-22 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径向剪切分离电连接器
CN107196099B (zh) * 2017-04-18 2023-06-13 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径向剪切分离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98234U (zh) 直流电源防水连接装置
CN201805082U (zh) 具防水功能的直流电源连接装置
JP2017091670A (ja) 太陽光発電コネクター
CN207442058U (zh) 带屏蔽的防水电源插座
CN208189877U (zh) 一种光伏板用防水接头
CN106684645A (zh) 一种高安全性电源公母插
CN208315886U (zh) 一种密封防水型信号连接器
CN201112862Y (zh) 防水式连接器组合装置
CN202333299U (zh) 一种旋转式防水安全电源扩展板
CN206163829U (zh) 旋转连接器
CN210297160U (zh) 一种建筑用电气安装接线盒
CN206388921U (zh) 连接器以及电动汽车
CN209461703U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防水结构
CN106877064A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电线接头
CN207474713U (zh) 一种直式压接型电子连接器
CN207834662U (zh) 一种新型扇形接电插座
CN206211094U (zh) 超高压连接器
CN205752748U (zh) 一种插接连接器
CN216773684U (zh) 一种防水的hdmi连接器
CN104466446A (zh) 地线固定结构及壳体、压缩机及箱胆壳体、设备及冰箱
CN216488743U (zh) 一种防水电子线束连接器
CN205335807U (zh) 一种直流轨道专用电缆终端接头
CN205452666U (zh) 一种电缆连接器
CN211265062U (zh) 一种防水电源线
CN208656031U (zh) 一种防水型电连接器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