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76175U - 内螺旋换热管 - Google Patents

内螺旋换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76175U
CN201876175U CN2010206338697U CN201020633869U CN201876175U CN 201876175 U CN201876175 U CN 201876175U CN 2010206338697 U CN2010206338697 U CN 2010206338697U CN 201020633869 U CN201020633869 U CN 201020633869U CN 201876175 U CN201876175 U CN 201876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tube
heat exchanger
out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338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祥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EMI STEEL TUB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EMI STEEL TUB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EMI STEEL TUB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EMI STEEL TUB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6338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76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76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761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螺旋换热管,至少包括外管,外管的内部为介质通道;介质通道内设置有换热部件,换热部件的外表面为螺旋状;换热部件将介质通道划分为与外管换热的直接换热区及与换热部件换热的间接换热区;位于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部件与直接换热区的换热介质交换热能。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由于在外管内设置了外表面螺旋的换热部件,增加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间接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在换热管的整体换热效率上要大大高于现有的换热管。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成本低,制造便利等有益效果,适用于石油、化工、化肥、锅炉、制药、食品、电力、核能、环保、供热等多种行业中用作高效换热器或换热设备的用管。

Description

内螺旋换热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等换热设备的换热管。
背景技术
按GB/T24590-2009《高效换热器用换热管》标准,我国现行的换热器用高效换热管共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T型槽管、波纹管、内波外螺纹管、内槽管。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冷加工工艺在金属基管(直光管)上制造加工出来的换热管。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T型槽管,在金属基管1的外壁上通过冷加工形成密集的螺旋状T型凹槽11。T型槽管按结构形式可分为:I型,管外壁呈T型槽道,管内壁表面光滑;II型,管外壁呈T型槽道,管内壁表面呈波纹状。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波纹管,在金属基管1上通过冷加工形成管内、外表面均呈波纹状11的换热管。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内波外螺纹管,在金属基管1上通过冷加工形成管外壁呈螺纹11、管内壁呈波纹状12的换热管。
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内槽管,在金属基管1的内壁通过冷加工形成凹槽11的换热管。内槽管按结构形式可分为:I型,轴向凹槽;II型,螺旋状凹槽。
上述四大类换热管与未经冷加工直接用作换热管的金属直光管相比,因为在金属基管上具有冷加工所形成的槽形、波形等,强化了传热效果,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故被称为换热器用“高效”换热管。
上述这四大类换热管都是以无缝金属直光管作为基管通过冷加工成型的,其冷加工工艺主要是对无缝金属直光管做形状的变化。进一步地,这四大类换热管都是在无缝金属直光管的内、外壁上进行冷加工,加工幅度受管壁厚度所限,因此难以再大幅度地提高换热面积。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在做热交换时,水、油、气等换热介质在换热管内流通,借助于换热管壁实现与换热管外的其他介质之间交换热量的技术目的。在热交换过程中,靠近换热管管壁区域的换热介质所进行的热交换比较充分,换热效率较高;而远离换热管管壁、位于换热管中心区域的换热介质的热交换并不充分,因此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换热管虽经过一定改进,但整体换热效率仍较低。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明显的不足:
1、受制于冷加工设备的规格限制,换热管成品在规格、长度等方面均受到很大的局限;
2、由于有冷加工步骤,原材料的损耗较大;
3、由于冷加工过程复杂,导致产品的加工精度参差不齐;
4、冷加工工艺的检验方法和检验手段难以保证成品质量;
5、受加工工艺限制,制管效率不高;
6、这四大类换热管大多具有特殊的外型,给换热器设备的制作诸如对波纹管、外槽管的折流板的处置带来许多不便;
7、这四大类换热管都经过冷加工,管体上存有残余应力,在介质通过时会形成湍流,强化了换热管的局部腐蚀,因此对换热器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由于上述原因,进入了一个技术瓶颈,换热面积、换热效率难以再大幅度提高,制约了换热器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换热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内螺旋换热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螺旋换热管,至少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内部为介质通道;所述介质通道内设置有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的外表面为螺旋状;所述换热部件将所述介质通道划分为与所述外管换热的直接换热区及与所述换热部件换热的间接换热区;位于所述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直接换热区的换热介质交换热能。
较佳地,所述换热部件为一内管,所述内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中。
较佳地,所述内管由多个弧形表面连接形成。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弧形表面为所述内管经过压制加工获得的连续的冷轧加工面。
较佳地,所述内管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较佳地,所述换热部件上还包括与所述外管紧密贴合的结合部。
较佳地,所述外管和/或所述换热部件为金属焊管。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均为金属焊管且在同轴内外套合的状态时,所述外管的纵向焊缝与所述内管的纵向焊缝在圆周方向上错位设置。
较佳地,所述内管的内表面、外表面均为光滑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由于在外管内设置了换热部件,与现有技术中同等直径的换热管相比,换热面积增加了数倍。
进一步地,上述换热部件还将外管内的介质通道划分为靠近外管管壁的直接换热区及靠近外管中心的间接换热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在热交换过程中,换热介质在介质通道中通过时,靠近外管管壁的直接换热区中的换热介质通过外管管壁直接与外管外的另一介质换热,介质通道内该区域的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外管内设置了换热部件,靠近外管中心的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还可以通过换热部件与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形成热交换,再由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将该部分能量与外管外的该另一介质换热,如此大大提高了介质通道内该区域的换热效率。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器由于将换热部件的外表面设置为螺旋状,增加了换热部件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改善了换热部件的换热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在整体换热效率上大致为现有换热管的数倍,要大大高于现有的换热管。
本实用新型还首次采用焊管为原材料,而焊管的成本比现有技术中用作换热管原材料的无缝管的成本至少低20%左右,因而本实用新型大幅度地降低了换热管的制造成本。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由于外管具有光滑的外表面,在制造换热器设备时,内螺旋换热管与管片的密封效果好,更适于现有换热器设备的制作技术,其设计寿命和使用寿命大大高于现有的四大类换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便利等有益效果,适用于石油、化工、化肥、锅炉、制药、食品、电力、核能、环保、供热等多种行业中用作高效换热器或换热设备的用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T型槽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波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内波外螺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内槽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的实施例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内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的实施例2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D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E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F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G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H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I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J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K是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为一具有一定长度的金属管,主要包括金属的外管1及设置在外管1内部的内管2,两者紧密配合,固定设置在一起。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外管1为一金属焊管,如奥氏体不锈钢焊管、碳素钢焊管、钛及钛合金焊管、镍及镍合金焊管,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焊管等。外管1的内、外表面均为光滑表面。
外管1的内部形成换热介质流通的介质通道,还设置有内管2。内管 2用作外管1内的换热部件,与外管1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本实施例中,内管2也为一金属焊管。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内管2是由一圆形的金属焊管采用压制加工工艺形成的连续的4个弧形表面21,4个弧形表面21之间通过4个圆弧的转角22连接,每一弧形表面均为一个冷轧加工面。
上述内螺旋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比现有技术中同等直径的换热管增加了大约5倍。
圆弧的转角22要有一定弧度,根据外管1直径的不同,优选地采用转角半径为2-10毫米。这样即保证了内、外管有足够的套合接触面积,又保证了内、外管紧配合的牢固和一体性;还避免了由于尖锐角的存在,在热套加工时划伤外管1的内壁。
进一步地,外管1和内管2在同轴设置并且内、外套合的状态时,外管1上的纵向焊缝与内管2上的纵向焊缝在圆周方向上错位设置(图5中未示出)。
优选地,错位的角度为9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例如30°、60°、150°、180°等角度。
另外,如图6所示,内管2的外表面为螺旋状(此为结构示意图,与图5的线条不完全对应)。
用作换热部件的内管2将外管1内的介质通道划分为几个区域。从横截面上看,本实施例中内管2是由四个弧形表面21连接形成的,这样在外管1内共形成了四个靠近外管1的直接换热区31和一个位于外管1中心区的间接换热区32。换热介质在上述内螺旋换热管中做热交换时,四个直接换热区31和一个间接换热区32中都可以同方向流通有相同的换热介质,以与外管1外的另一介质交换热量。
直接换热区31内的换热介质与外管1的管壁直接交换热量,其热交换比较充分,因此四个直接换热区31的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
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螺旋换热管由于在外管1中设置了换热部件,还形成了一个间接换热区32。间接换热区32内的换热介质与外管1的管 壁无直接接触,而是与作为换热部件的内管2的四个弧形表面21交换热量。
间接换热区32中的换热介质的热量通过四个弧形表面21交换到位于外侧的四个直接换热区31中的换热介质上,再交换到外管1外的另一介质上。这样,本实用新型借助于换热部件,使位于外管1中心区、与外管1无直接接触的间接换热区32内的换热介质也充分地参与到换热过程里,大大地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的换热部件外表面为螺旋状,增加了换热部件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改善了换热部件的换热效果。
内管2上的转角22处形成结合部,与外管1的内壁紧密贴合,形成固定设置关系。理论上,要求紧密贴合的间隙为零。当然,实际操作中,可以设定实际的检测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还由于基本没有冷加工,因此内部结构应力基本消除,抗结垢性、耐蚀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更便利等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大多具有特定的外表面形状(譬如螺旋、T槽、波纹),在制作换热器设备时,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须增加连接段;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间隙较大,固定性比较差。而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由于外管具有光滑的外表面,更适于传统换热器的制作技术,其设计寿命和使用寿命大大高于现有的四大类换热管。
考虑到在后续制作换热器设备的工艺中的需要,在与管板焊接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的外管1比内管2伸出长度可在0.5-3mm,以保证焊接时内螺旋换热管与管板融为一体或保证有足够的焊脚尺寸高度。在与管板为胀管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的外管1比内管2伸出长度可以控制在40mm左右,以利于胀管作业的可靠性。
根据客户需要,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的整体长度可以在0米至数十米之间选取。当然,如果合理配置热处理炉,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的整体长度还可以在任意长度,而不受限于冷加工设备的规格。
如果采用在线制管工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在长度方面的局限性很小,只要附以切割工步,基本可完全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实现其长度要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外管或内管之一采用焊管,而另一采用无缝金属直光管或其他常用金属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包括外管1、内管2,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内管2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在外管1中形成了三个直接换热区31和一个间接换热区3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内管2的横截面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8A、图8B、图8C、图8D、图8E、图8F、图8G、图8H、图8I、图8G、图8K所示的外管1与内管2的各种结构形式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的实施方式。
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都可以采用外表面为螺旋状的换热部件,可以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由于没有大量的冷加工作业,因而大幅地降低了换热管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具有稳定的加工质量。由于管壁上基本没有冷加工,因此内壁没有残余应力,其抗结垢性、耐蚀性更好。
从制管设备成本上比较,现有的换热管生产必须要有的专门机加工、冷加工设备。而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只需要在现有制管设备上做模具等简单改造,就可以生产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所采用的内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内螺旋换热管减少了厂房和场地的投资,具有投资省、场地占用面积不需扩大,见效快,生产效率高等有益效果,其生产效率大约为现有工艺的数倍,大大高于现有的换热管的加工工艺。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几种较佳具体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凡本技术领 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内螺旋换热管,至少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内部为介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通道内设置有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的外表面为螺旋状;所述换热部件将所述介质通道划分为与所述外管换热的直接换热区及与所述换热部件换热的间接换热区;位于所述间接换热区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直接换热区的换热介质交换热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为一内管,所述内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多个弧形表面连接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弧形表面为所述内管经过压制加工获得的连续的冷轧加工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上还包括与所述外管紧密贴合的结合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或所述换热部件为金属焊管。
8.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均为金属焊管且在同轴内外套合的状态时,所述外管的纵向焊缝与所述内管的纵向焊缝在圆周方向上错位设置。
9.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内螺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内表面、外表面均为光滑表面。
CN2010206338697U 2010-11-30 2010-11-30 内螺旋换热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76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338697U CN201876175U (zh) 2010-11-30 2010-11-30 内螺旋换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338697U CN201876175U (zh) 2010-11-30 2010-11-30 内螺旋换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76175U true CN201876175U (zh) 2011-06-22

Family

ID=4416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3386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76175U (zh) 2010-11-30 2010-11-30 内螺旋换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761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389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丹佛斯有限公司 管组件以及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389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丹佛斯有限公司 管组件以及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85618U (zh) 换热管
CN102032827A (zh) 换热管的热套加工工艺
CN103776280B (zh) 具有凸形薄管板的立式换热器
CN201387260Y (zh) 高效节能聚四氟乙烯列管式换热器
CN202109802U (zh) 螺旋椭圆形换热管
CN201876166U (zh) 带孔换热管
CN202002532U (zh) 异形换热管
CN201876175U (zh) 内螺旋换热管
CN102022944A (zh) 异形换热管及异形换热管的在线制管加工工艺
CN102230754A (zh) 换热管及换热管的在线制管加工工艺
CN201876174U (zh) 双层内管换热管
CN202109787U (zh) 应用扁平形螺旋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2109788U (zh) 应用螺旋椭圆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2109789U (zh) 应用椭圆形螺旋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102095327A (zh) 应用异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102095324A (zh) 应用多层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1974085U (zh) 带直管段异形换热管
CN202002531U (zh) 应用直管段异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2119313U (zh) 扁平形换热管
CN202119309U (zh) 应用多层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102297623A (zh) 螺旋扁平形换热管及其在线制管加工工艺
CN102095317A (zh) 应用直管段异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1974084U (zh) 应用异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CN202109806U (zh) 螺旋扁平形换热管
CN202119295U (zh) 应用扁平形换热管的热交换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