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7098U -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97098U CN201797098U CN2010202142409U CN201020214240U CN201797098U CN 201797098 U CN201797098 U CN 201797098U CN 2010202142409 U CN2010202142409 U CN 2010202142409U CN 201020214240 U CN201020214240 U CN 201020214240U CN 201797098 U CN201797098 U CN 2017970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connecting section
- substrate
- jig arm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及一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包含一基板及呈前、后相邻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基板、两第一夹臂及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一夹持空间,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一弹性臂,弹性臂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各第一夹臂设有一第一侧抵接段及一第一顶抵接段,各第二夹臂设有一第二侧抵接段及一第二顶抵接段,且各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藉此,该导电端子具有较精简的构造、较低的接触阻抗,且加工较容易,其成本较低。本创作另提供一连接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以连接缆线的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按,现今计算机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而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已普及于社会中,随着科技愈发达,电子产品之间的连结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得电子产品能与另一电子产品相互连结,通常会透过缆线及与缆线连接的连接装置,而达成上述的功能。
其中,连接装置包含一线缆连接器及一与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且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分别与不同的缆线连接,并藉此连接于该电子装置。习知的线缆连接器大致包含一壳体及一设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对接连接器则也包含一壳体与设置于壳体内的对接端子,通过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相互插接,而进行讯号或电力的传输。
但,习知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为达成多点接触的状态,通常以金属圆管体制造,并在该金属圆管体的周缘加工出多个沟槽,从而使其形成多个接触爪部,故其导电端子的构造往往较为复杂且加工的难度较高,导致制造上的困难及制造成本的提高。
因此,本创作人有感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创作。
发明内容
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较精简、接触阻抗较低且加工成本较低的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两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
本创作另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一线缆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导电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一壳体内部,该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以及一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二壳体;及一对接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二壳体内部,该对接端子包括:一第二缆线连接部;及一连接于该第二缆线连接部的第二接触部,其末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内凹形成一抵接面;其中,该对接连接器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时,该对接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插置于该导电端子的夹持空间内,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顶抵接段及该两第二顶抵接段皆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上侧,该弹性臂的弹性抵接部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下侧,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侧抵接段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相对两侧,该两第二侧抵接段的凸包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两抵接面。
本创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导电端子的构造较为精简,加工难度较低,不但在制造上较为容易与方便,而且可降低加工成本。
2、导电端子可与对接端子达成多点接触的状态,且导电端子可针对该对接端子提供两段式的侧向夹持力,并降低其接触阻抗。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创作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创作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创作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创作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5本创作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图5的A部分放大图。
图7图2的7-7剖视图。
图8本创作的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相互插接至定位时的侧视图。
图9图8的9-9剖视图。
图10图8的10-10剖视图。
图11图8的11一11剖视图。
图12图11的A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1线缆连接器 10第一壳体
11第一插置空间 12第一容置空间
13扣孔 14收容槽
16第一定位套 17第一弹性套体
18第一迫紧套 19第一螺锁帽体
20导电端子 21第一缆线连接部
22第一接触部 23基板
24第一夹臂 241第一侧抵接段
242第一顶抵接段 2421凸包
25第二夹臂 251第二侧抵接段
2511凸包 252第二顶抵接段
26夹持空间 27弹性臂
271弹性抵接部 28剖沟
30第一缆线 31第一导体
32第一绝缘层 4对接连接器
40第二壳体 41主体部
42对接部 421嵌槽
43第二插置空间 44第二容置空间
45扣钩 46第二定位套
47第二弹性套体 48第二迫紧套
49第二螺锁帽体 50对接端子
51第二缆线连接部 52第二接触部
521抵接面 60第二缆线
61第二导体 62第二绝缘层
70防水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创作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一线缆连接器1及一与线缆连接器1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4。线缆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4可分别与两缆线30、60连接,从而连接至一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可为太阳能接线盒或其它的接线装置,并未有限定。上述两缆线30、60可为同轴电缆线,但不限定,其包含一第一缆线30及一第二缆线60,其中第一缆线30包括一第一导体31及一包覆于第一导体31外的第一绝缘层32,而第二缆线60包括一第二导体61及一包覆于第二导体61外的第二绝缘层62。
请参阅图3及图4,线缆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壳体10及一导电端子20。第一壳体10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11,第一壳体10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连通于第一插置空间11的第一容置空间12(请配合参阅图7)。此外,第一壳体10在第一插置空间11的两侧设有两扣孔13。
导电端子20收容于第一壳体10内部,用以连接第一缆线30,导电端子20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21及一连接于第一缆线连接部21的第一接触部22,第一缆线连接部21连接于第一缆线30的第一导体31。
第一接触部22伸入第一插置空间11内,第一接触部22包含一基板23、两第一夹臂24及两第二夹臂25,该两第一夹臂24与该两第二夹臂25呈前、后相邻的设置,且分别自基板23相对两侧朝上延伸形成。基板23、两第一夹臂24及两第二夹臂25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26。而且,相邻的第一夹臂24与第二夹臂25之间皆设有一剖沟28,以使第一夹臂24与第二夹臂25皆较具有弹性,而有利于分别外张变形且不会产生连动。
另外,基板23朝夹持空间26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27,弹性臂27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271。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臂27自基板23的前端朝上且朝后地弯折延伸形成,弹性抵接部271弯折形成于弹性臂27的中端处。
每一第一夹臂24设有一第一侧抵接段241及一第一顶抵接段242,第一侧抵接段241连接于基板23,第一顶抵接段242自第一侧抵接段241的顶端朝内延伸形成,该两第一夹臂24的第一顶抵接段242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
每一第二夹臂25设有一第二侧抵接段251及一第二顶抵接段252,第二侧抵接段251连接于基板23,第二顶抵接段252自第一侧抵接段241的顶端朝内延伸形成,该两第一夹臂24的第一顶抵接段242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每一第二侧抵接段251的内侧朝夹持空间26凸设有一凸包2511。
请参阅图5,对接连接器4包括:一第二壳体40及一对接端子50,第二壳体40设有一主体部41、一自主体部41凸伸的对接部42及一自对接部42的前端面内凹形成的第二插置空间43(请配合参阅图7),主体部41后端面内凹形成一连通于第二插置空间43的第二容置空间44。此外,主体部41的两侧朝第二壳体40的方向延伸形成两扣钩45。
对接端子50收容于第二壳体40内部,用以连接该第二缆线60,对接端子50包括一第二缆线连接部51及一连接于第二缆线连接部51的第二接触部52,第二缆线连接部51连接于第二缆线60的第二导体61。
第二接触部52伸入第二壳体40的第二插置空间43内,第二接触部52为一平板体,且其末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朝内凹陷适当距离而形成一对应于导电端子20的凸包2511的抵接面521(请配合参阅图6及图12),藉此稍微缩短第二接触部52末端部的宽度,从而令第二接触部52在其宽度上具有一渐进式的变化,以减低对接端子50插接于导电端子20所受到的阻滞感,让对接端子50较容易插入。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7及图8,当对接连接器4与线缆连接器1相互插接时,对接连接器4的对接部42插置于线缆连接器1的第一插置空间11内,而线缆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2插置于对接连接器4的第二插置空间43内。而且,对接连接器4的第二壳体40的两扣钩45扣接于线缆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10的两扣孔13,以增加线缆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4两者的定位性与组装性,且稳固地使对接连接器4与线缆连接器1结合在一起。
对接端子50的第二接触部52插置于导电端子20的夹持空间26内,导电端子20的两第一顶抵接段242及两第二顶抵接段252皆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上侧(请配合参阅图9及图10),且弹性臂27的弹性抵接部271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下侧。导电端子20的两第一侧抵接段241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相对两侧,且两第二侧抵接段251的凸包2511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两抵接面521(请配合参阅图11及图12)。通过上述,使导电端子20与对接端子50形成多点接触与夹持的状态。
须进一步说明的是,导电端子20的两第一侧抵接段241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相对两侧,从而提供了对接端子50第一段的侧向夹持力;而导电端子20的两第二侧抵接段251的凸包2511抵接于第二接触部52的两抵接面521,又提供了对接端子50第二段的侧向夹持力。因此,导电端子20可在对接端子50的侧向上提供有两段式的侧向夹持力。
请参阅图8及图9,导电端子20的每一第一顶抵接段242进一步朝夹持空间26凸设有一凸包2421,该两第一顶抵接段242的凸包2421抵接于对接端子50的第二接触部52的上侧,藉此加强抵持第二接触部52的力量,而更进一步地降低其接触阻抗。
请再参阅图5及图7,对接连接器4更包括一防水垫圈70,防水垫圈70套设于第二壳体40的对接部42外,而线缆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10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对应地收容防水垫圈70且连通于第一插置空间11的收容槽14,且防水垫圈70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主体部41的前端面与收容槽14的内面,藉此防止水气进入连接装置的内部,达成防水的功效。此外,对接部42可进一步在其周缘表面径向凹设一嵌槽421供防水垫圈70嵌设定位,防止防水垫圈70移位。
请参阅图3、图4及图7,线缆连接器1更包括一第一定位套16、一第一弹性套体17、一第一迫紧套18及一第一螺锁帽体19,第一定位套16套设于第一缆线连接部21外且位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容置空间12内,第一弹性套体17套设于第一缆线30的第一绝缘层32外,第一迫紧套18套设于第一弹性套体17外,第一螺锁帽体19螺锁于第一壳体10的后端部,且其内部壁面抵压第一迫紧套18,通过上述,使第一缆线30紧固地与线缆连接器1结合。
请参阅图5及图7,对接连接器4更包括一第二定位套46、一第二弹性套体47、一第二迫紧套48及一第二螺锁帽体49,第二定位套46套设于第二缆线连接部51外且位于第二壳体40的第二容置空间44内,第二弹性套体47套设于第二缆线60的第二绝缘层62外,第二迫紧套48套设于第二弹性套体47外,第二螺锁帽体49螺锁于第二壳体40的主体部41,且其内部壁面抵压第二迫紧套48,通过上述,使第二缆线60紧固地与对接连接器4结合。
是以,透过本创作,具有如下述的特点及功能:
1、导电端子20的构造较为精简,加工难度较低,不但在制造上较为容易与方便,而且可降低加工成本。
2、导电端子20可与对接端子50达成多点接触的状态,且由于导电端子20的第二侧抵接段251的凸包2511与对接端子的第二接触部52间具有较其第一侧抵接段241为大的干涉量,使得第二侧抵接段251的凸包2511可提供一较第一侧抵接段241为强的侧向抵接力量,藉此使导电端子20可针对该对接端子50提供两段式的侧向夹持力,且降低其接触阻抗。
以上所述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创作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创作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0)
1.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缆线连接部;以及
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系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两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每一第一顶抵接段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另一凸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相邻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设有一剖沟,该弹性臂系自该基板的前端朝上且朝后地弯折延伸形成,该弹性抵接部系弯折形成于该弹性臂的中端处。
4.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线缆连接器,其包括:
一第一壳体;及
一导电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一壳体内部,该导电端子包括:
一第一缆线连接部;及
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系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以及
一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其包括:
一第二壳体;及
一对接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二壳体内部,该对接端子包括:
一第二缆线连接部;及
一连接于该第二缆线连接部的第二接触部,其末端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内凹形成一抵接面;
其中,该对接连接器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时,该对接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插置于该导电端子的夹持空间内,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顶抵接段及该两第二顶抵接段皆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上侧,该弹性臂的弹性抵接部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下侧,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侧抵接段系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相对两侧,该两第二侧抵接段的凸包系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两抵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每一第一顶抵接段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另一凸包,该对接连接器的第二接触部的上侧抵接于该两第一顶抵接段的另一凸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邻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设有一剖沟,该弹性臂系自该基板的前端朝上且朝后地弯折延伸形成,该弹性抵接部系弯折形成于该弹性臂的中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第一插置空间内,该第二壳体设有一主体部、一自该主体部凸伸的对接部及一自该对接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的第二插置空间,该第二接触部伸入该第二插置空间内,且该第一壳体在该第一插置空间的两侧设有两扣孔,该第二壳体的主体部的两侧朝该第二壳体的方向延伸形成两扣钩,该对接连接器插接于该线缆连接器时,该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插置于该线缆连接器的第一插置空间内,该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插置于该对接连接器的第二插置空间内,该两扣钩扣接于该两扣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接连接器更包括一防水垫圈,该防水垫圈系套设于该第二壳体的对接部外,该线缆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对应地收容该防水垫圈且连通于该第一插置空间的收容槽,且该防水垫圈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该主体部的前端面与该收容槽的内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连接一第一缆线,该第一缆线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导体及一包覆于该第一导体外的第一绝缘层,该线缆连接器更包括一第一定位套、一第一弹性套体、一第一迫紧套及一第一螺锁帽体,该第一壳体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连通于该第一插置空间的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定位套系套设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外且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该第一弹性套体系套设于该第一缆线的第一绝缘层外,该第一迫紧套系套设于该第一弹性套体外,该第一螺锁帽体系螺锁于该第一壳体的后端部,且其内部壁面抵压该第一迫紧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接端子连接一第二缆线,该第二缆线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二缆线连接部的第二导体及一包覆于该第二导体外的第二绝缘层,该对接连接器更包括一第二定位套、一第二弹性套体、一第二迫紧套及一第二螺锁帽体,该第二壳体的主体部后端面内凹形成一连通于该第二插置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定位套系套设于该第二缆线连接部外且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该第二弹性套体系套设于该第二缆线的第二绝缘层外,该第二迫紧套系套设于该第二弹性套体外,该第二螺锁帽体螺锁于该第二壳体的主体部,且其内部壁面抵压该第二迫紧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142409U CN201797098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142409U CN201797098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97098U true CN201797098U (zh) | 2011-04-13 |
Family
ID=43851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1424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7098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970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55494A (zh) * | 2013-08-21 | 2014-06-11 | 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线缆连接器部件 |
-
2010
- 2010-05-28 CN CN2010202142409U patent/CN20179709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55494A (zh) * | 2013-08-21 | 2014-06-11 | 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线缆连接器部件 |
CN103855494B (zh) * | 2013-08-21 | 2016-03-30 | 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缆连接器部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9682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 coaxial cable | |
CN101436740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8794995B2 (en) | Low profli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1708388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US765485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train relief member for cable | |
CN102812598A (zh) | 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结构 | |
US2013033768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 |
US20090011646A1 (en) | Connector improved in reliability of connection | |
CN102195223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5355339U (zh) | 正反插usb插座 | |
CN105490059A (zh) | 正反插usb插座 | |
CN1054494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630781A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壳体 | |
CN201797098U (zh) | 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 | |
CN204858149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201075427Y (zh) | 电连接器 | |
US20090318021A1 (en) | Ultraminiature coax connector | |
US7775825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train relief member for cable | |
CN204304024U (zh)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
CN201498773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20628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48785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1527415A (zh) | 电子转接装置 | |
CN107689507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 |
CN205178120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