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3517U - 缄封带 - Google Patents

缄封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93517U
CN201793517U CN2010205091057U CN201020509105U CN201793517U CN 201793517 U CN201793517 U CN 201793517U CN 2010205091057 U CN2010205091057 U CN 2010205091057U CN 201020509105 U CN201020509105 U CN 201020509105U CN 201793517 U CN201793517 U CN 201793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uing layer
sealing belt
layer
film
glu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091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崇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al King Adhesive Tape (shanghai Song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al K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al K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al K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091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93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93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935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包括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撕开膜、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其中,该胶黏层具有与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且该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该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由于该缄封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与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不同,经多次撕开或封合仍可有效避免残胶的情况发生,可供使用者重复使用。

Description

缄封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缄封带,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黏贴物品的封口且可多次撕开或封合的缄封带。
背景技术
缄封带(Sealing Tape)可应用于诸如塑料袋等可容装物体的袋体上,以供多次撕开或封合该袋体的封口,借此防止该袋体内装的物件自其封口脱出。
如图1所示,现有的缄封带10是于撕开膜12一侧表面涂布有一第一胶黏层14,且该第一胶黏层14远离该撕开膜12一侧表面上还涂布有紧度大于该第一胶黏层14的第二胶黏层16,而于该撕开膜12另一侧表面上则涂布有离型剂层18。如此,便可利用该第二胶黏层16牢固地贴附至诸如塑料膜材的袋体20,当该撕开膜12与该第一胶黏层14分离时,袋体20则仍黏接于该第二胶黏层16上。
然而,由于此种缄封带具有两层胶黏层,除了增加工艺复杂性之外,并令生产成本提高,所制成的缄封带厚度较厚且占空间。而且,厚度较厚的缄封带在卷绕成圆盘状单元的成品时有一定长度的限制,令使用者必须时常更换新的成品,增长加上料时间。
相较之下,若仅使用单一胶黏层,虽可避免上述缺点,但对于需要多次撕开或封合的被封缄物而言,单一胶黏层容易发生胶体分别残留在被封缄物的封口与本体,而无法重复使用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且经多次撕开或封合仍可避免发生残胶情况的缄封带。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包括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撕开膜、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其中,该胶黏层具有与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该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该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黏附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抗黏颗粒,该抗黏颗粒为无机填料。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局部遮蔽结构,该局部遮蔽结构具有穿透口,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一表面。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口的面积为大于该局部遮蔽结构表面积的60%。
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由于该缄封带胶黏层第一表面与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不同,经多次撕开或封合仍可有效避免残胶的情况发生,可供使用者重复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一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2A至图2C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使用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二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三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四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7A、图7B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五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8A、图8B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六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
图9A至图9C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七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及底部俯视图;
图10现有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0、200、300、400、500、600、700缄封带
12、110、210、310、410、510、610、710撕开膜
14第一胶黏层
16第二胶黏层
18离型剂层
20袋体
112、212、312、412、512、612、712第一表面
114、214、314、414、514、614、714第二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抗黏层
130、230、330、430、530、630、730胶黏层
132、232、332、432、532、632、732胶黏层第一表面
134、234、334、434、534、634、734胶黏层第二表面
216辨识部
340、540、640、740抗黏层
440端部
536、636抗黏颗粒
736遮蔽结构
736a穿透口
A封口部分
A’本体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为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第一实施例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一实施例。该些图式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其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且所显示的构成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形状及尺寸比例所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辨识标示、形状及尺寸比例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构成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100包括撕开膜110,撕开膜具有第一表面112以及相对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112的第二表面114;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112的抗黏层1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114的胶黏层130。该胶黏层1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1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与撕开膜第二表面1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110的第二表面114。
图2A至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使用说明。如图2A图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封缄物品时,先以缄封带1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黏贴至待封缄物的封口部分A。在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中,由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134对于被封缄物封口部分A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对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114的黏着力,使用者将缄封带100的撕开膜11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132撕开,即可使缄封带100的撕开膜110及抗黏层120与缄封带100的胶黏层130分离。
接着,如图2B所示,将黏合有缄封带的待封缄物封口部分A贴合至待封缄物的本体部分A’,使该缄封带100的胶黏层第一表面132黏合至待封缄物的本体部分A’,即完成被封缄物的封合。当使用者欲再次开启被封缄物时,只需将被封缄物的封口撕开,亦即,将被封缄物的封口部分A与本体部分A’分离,即可开启封口。由于该缄封带1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再次开启被封缄物的封口时,缄封带的胶黏层130只会黏附在被封缄物的封口部分A,而不会残留在被封缄物的本体部分A’,如图2C所示,适用于需要多次撕开或封合的被封缄物,例如文具礼品、杂志书籍等的包装。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结构中,该抗黏层120形成于该撕开膜110第一表面112且完全覆盖该第一表面112。于该具体实例中,是于该撕开膜110第一表面112涂覆离型剂,形成抗黏层120,以于该缄封带100卷绕为成品时(如图3所示),该外层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不致黏附至相邻内层的撕开膜110的第一表面112。
第二实施例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二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2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2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214的撕开膜2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212的抗黏层2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214的胶黏层230。该胶黏层2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2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2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与撕开膜210第二表面2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210的第二表面214。
于该具体实例中,可使用向性聚丙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聚乙烯(PE,Polyethylene)、或其它适当的塑料材料制作撕开膜210,并借由印刷、显影、激光、或其它等效方式形成有连续或不连续字样的辨识部216,诸如「SELAING TAPE REMOVEL LINER」,以提醒使用者该缄封带可撕除的部分,如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中,由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2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对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214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胶黏层第二表面234黏贴至被封缄物封口,再将缄封带200的撕开膜21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232撕开,即可使缄封带200的撕开膜210及抗黏层220与缄封带200的胶黏层230分离。将待封缄物未黏贴缄封带的本体部分,贴合至该缄封带200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后,即完成被封缄物的封合。使用者欲再次开启被封缄物时,由于该缄封带胶黏层第二表面2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封缄胶带的胶黏层230只会黏附在被封缄物封口部分(即,被封缄物与胶黏层第二表面234接触的一侧),而不会残留在被封缄物本体部分(即,被封缄物与胶黏层第一表面232接触部分),适合用于需要多次撕开或封合的被封缄物。
第三实施例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三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3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3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314的撕开膜3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312的抗黏层3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314的胶黏层330。该胶黏层3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3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3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与撕开膜310第二表面314相对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310第二表面314。
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3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3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之间还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340,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对于该抗黏层3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3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3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3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300的撕开膜310,连同抗黏层3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332撕开,使缄封带300的撕开膜310及抗黏层320、340与缄封带300的胶黏层3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
第四实施例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四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4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4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414的撕开膜4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412的抗黏层4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的胶黏层430。该胶黏层4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4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4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4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432与撕开膜410第二表面4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410的第二表面414。
于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43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的一侧边,而非完全覆盖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该缄封带4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414未形成有胶黏层的端部440,则可供使用者用以分离缄封带400的撕开膜410与缄封带400的胶黏层430。
第五实施例
图7A与图7B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五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5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5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514的撕开膜5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512的抗黏层5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514的胶黏层530。该胶黏层5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5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5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与撕开膜510第二表面5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510的第二表面514。
如图7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内掺合有抗黏颗粒536,例如无机填料或金属氧化物等颗粒,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5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该抗黏颗粒的粒径与掺合数量可根据胶黏层的黏胶种类,以及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加以调整。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5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5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之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540,如图7B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对于该抗黏层5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5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5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5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500的撕开膜510,连同抗黏层5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532撕开,使缄封带500的撕开膜510及抗黏层520、540与缄封带500的胶黏层5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仅需要一层胶黏层,即可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产生不同的的黏着力。相较现有技术,不但具有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工艺时间等优点,且能更进一步减少缄封带成品体积与厚度,亦可大幅缩小缄封带成品所需的存放空间。
第六实施例
图8A与图8B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六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6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6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614的撕开膜6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612的抗黏层6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614的胶黏层630。该胶黏层6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6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与撕开膜610第二表面6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610的第二表面614。
如图8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第一表面632黏附有抗黏颗粒636,例如无机填料或金属氧化物等颗粒,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6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该抗黏颗粒的粒径与黏附的数量可根据胶黏层的黏胶种类,以及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加以调整。
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6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6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之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640,如图8B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对于该抗黏层6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6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6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6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600的撕开膜610,连同抗黏层6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632撕开,使缄封带600的撕开膜610及抗黏层620、640与缄封带600的胶黏层6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
第七实施例
图9A至图9C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七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7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7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714的撕开膜71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712的抗黏层7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714的胶黏层730。该胶黏层7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734,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与撕开膜710第二表面7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710的第二表面514。
如图9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形成有局部遮蔽结构736,且该遮蔽结构736具有穿透口736a,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如图9B所示。使用该缄封带封缄被封缄物时,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受限于遮蔽结构736,仅有部分具黏性的胶黏层透过该局部遮蔽结构736的穿透口736a与被封缄物接触。由于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并未形成有遮蔽结构736,故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与被封缄物具有较大接触面积,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该遮蔽结构的穿透口面积比例,以及该遮蔽结构的厚度,可根据胶黏层的黏胶种类,或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加以调整。一般而言,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开口为占该遮蔽结构表面积60%以上,较佳占该遮蔽结构表面积80%以上;更佳占该遮蔽结构表面积90%以上。
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7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7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之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740,如图9C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对于该抗黏层7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7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7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700的撕开膜710,连同抗黏层7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732撕开,使缄封带700的撕开膜710及抗黏层720、740与缄封带700的胶黏层7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撕开膜,该撕开膜具有第一表面与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该胶黏层具有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该胶黏层第二表面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黏附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抗黏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抗黏颗粒为无机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局部遮蔽结构,该局部遮蔽结构具有穿透口,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口的面积为大于该局部遮蔽结构表面积的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CN2010205091057U 2010-08-25 2010-08-25 缄封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3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091057U CN201793517U (zh) 2010-08-25 2010-08-25 缄封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091057U CN201793517U (zh) 2010-08-25 2010-08-25 缄封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93517U true CN201793517U (zh) 2011-04-13

Family

ID=43848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0910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3517U (zh) 2010-08-25 2010-08-25 缄封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935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5968A (zh) * 2019-12-17 2020-02-28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残胶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80486A (zh) * 2019-07-27 2021-01-29 齐羿(嘉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两侧留边并实现上下不同黏度的胶带及其生产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0486A (zh) * 2019-07-27 2021-01-29 齐羿(嘉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两侧留边并实现上下不同黏度的胶带及其生产工艺
CN110845968A (zh) * 2019-12-17 2020-02-28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残胶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61708B1 (en) Resealable container and closure seal
US20110058755A1 (en) Packaging pouch
CN205952725U (zh) 一种卷烟的包装硬盒
CN201793517U (zh) 缄封带
CN201746496U (zh) 防伪封箱胶带
CN106904360B (zh) 可使快递及物流用胶袋再次使用的快速封装与开启装置
CN205952724U (zh) 一种卷烟包装硬盒
CN107244489B (zh) 可快速封装与开启包装体的封装带
CN206033669U (zh) 分层牛皮纸胶带
US9994364B1 (en) Reusable sealing device for plastic courier bag
CN210349027U (zh) 面单
CN218453580U (zh) 包装袋
CN210237515U (zh) 无基材封缄胶带
CN218199318U (zh) 防盗拆纸板包装箱
CN215795491U (zh) 一种快递袋
CN217261805U (zh) 一种新型可放置餐具配件的袋中袋手捧纸袋
CN209757933U (zh) 一种物流包装袋
CN213057893U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易开口纸箱
US20030037512A1 (en) Process for making a self-closing, resealable package
CN219667665U (zh) 可重复开启压敏性包装膜
CN215045272U (zh) 胶带封口纸箱
CN213922208U (zh) 一种邮件包装袋
CN210437689U (zh) 一种车牌邮寄用快递袋
CN220683317U (zh) 一种快递袋
CN214453478U (zh) 奶粉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WANGJIA TAPE (SONGJIANG, SHANGHA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WANGJIA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5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WAN, CHINA TO: 201600 SONGJIANG, SHANGHA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18

Address after: 201600 Chinese Shanghai Songjiang District Jin Yu Lu No. 1118

Patentee after: Seal King Adhesive Tape (Shanghai Songjia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a Taiwan Taoyuan County

Patentee before: Wangjia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