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87772U -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87772U
CN201787772U CN2010202289371U CN201020228937U CN201787772U CN 201787772 U CN201787772 U CN 201787772U CN 2010202289371 U CN2010202289371 U CN 2010202289371U CN 201020228937 U CN201020228937 U CN 201020228937U CN 201787772 U CN201787772 U CN 201787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cooling tube
supercooling
master stream
super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289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生
秦鸿亮
赵慧敏
刘俊明
霍玉涛
相金波
王东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Group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Haier Qingda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Group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Haier Qingda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Group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Haier Qingda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0202289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877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87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8777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的过冷管组件,以实现可设置较长的配管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过冷管组件,用于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冷媒出口连接的冷凝器、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的室内机,还包括过冷管组件,该过冷管组件包括节流阀及至少两个过冷管,每个过冷管包括干流通路与支流通路。各个过冷管的干流通路相并联,各个过冷管的支流通路相并联,且并联后的支流通路再与节流阀串联。干流通路设置于冷凝器与室内机之间,且冷凝器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上游侧,室内机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下游侧。并联的支流通路的一端通过与其串联的节流阀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

Description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冷管组件,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空调机的套管式过冷管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尤其是变频空调机组在过负荷运行时,压缩机电机超负荷运转并且吸气温度上升,这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此外,内外机之间的长配管会导致冷媒温度上升以及压力损失增大,因此影响了整个空调机组的制冷性能。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采用盘管作为室外机的过冷结构,例如三菱重工海尔KX4室外机中的过冷盘管等。然而,现有技术的过冷管存在阻力损失高的缺点,获得过冷度的同时要抵消自身压力损失,用来抵消长配管压力损失的有效过冷度就会减少,这样很难实现较长的配管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冷管组件,以实现可减小自身压力损失从而可设置较长的配管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的过冷管组件,包括节流阀及至少两个过冷管,每个过冷管包括干流通路与支流通路。各过冷管的干流通路相并联,各过冷管的支流通路相并联,且并联后的支流通路再与所述节流阀串联。
若采用具有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结构的过冷管组件,可减小自身压力损失从而可设置较长的配管。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过冷管组件为支流通路位于干流通路之内的套管式过冷管。
通过采用套管式的过冷管结构,可简单地提高过冷管组件的换热效率,增加过冷度。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过冷管组件的节流阀为电磁膨胀阀。
通过常见的电磁膨胀阀即可实现支流冷媒的节流效果。
技术方案4:技术方案4的空调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冷媒出口连接的冷凝器、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的室内机、过冷管组件,该过冷管组件包括节流阀及至少两个过冷管,每个过冷管包括干流通路与支流通路。各过冷管的干流通路相并联,各过冷管的支流通路相并联,且并联后的支流通路再与节流阀串联。干流通路设置于冷凝器与室内机之间,且冷凝器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上游侧,室内机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下游侧。并联的支流通路的一端通过与其串联的节流阀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
采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具有多个过冷管式的空调机,可设置较长的配管,进而提高空调机的安装自由度,增加过冷度获得较高的制冷量。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空调机的过冷管为支流通路位于干流通路之内的套管式过冷管。
通过采用套管式的过冷管结构,可简单地提高过冷管组件的换热效率,增加过冷度。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4或5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的空调机的节流阀为电磁膨胀阀。
通过常见的电磁膨胀阀即可实现支流冷媒的节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实施方式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过冷管组件30的制冷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主要由压缩机10、冷凝器20、高压储液器60、过冷管组件30、膨胀阀40和蒸发器50等部件组成。
图1中虚线方框内为过冷管组件30,包括电磁膨胀阀32和过冷管33等。过冷管33具有干流管道34与支流管道35,并且干流管道34具有干流管道入口34a与干流管道出口34b、支流管道35具有支流管道入口35a与支流管道出口35b。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管33为套管式结构,支流管道35位于干流管道34之内,或者说是干流管道34套在支流管道35之外。冷凝器20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冷媒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高压储液器60的冷媒入口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以并联方式设置的一对过冷管33,该并联方式是指,两个过冷管33、33的干流管道34、34之间为并联关系,两个支流管道35、35之间为并联关系。过冷管33的干流管道34的干流管道入口34a与高压储液器60的冷媒出口60b连接,干流管道出口34b通过膨胀阀40与室内机的蒸发器的一端连接,该室内机蒸发器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0的冷媒入口连接。另外,过冷管33的支流管道入口35a通过电磁膨胀阀32与高压储液器60的冷媒出口60b连接,支流管道出口35b与压缩机10的冷媒入口连接。
图1中用箭头表示了该制冷系统100在制冷时冷媒的流向,其中实线箭头表示干流流向,虚线箭头表示支流流向。如图所示,在制冷模式下,高温的冷媒从压缩机10的冷媒出口流出,流至冷凝器20中,在该冷凝器20中被冷却,从冷凝器20中流出的冷媒流入高压储液器60,从高压储液器60中流出的冷媒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经干流管道入口34a流入过冷管33的干流管道34中,另一部分被电磁膨胀阀32节流降温后经支流管道入口35a流入过冷管33的支流管道35中。在过冷管33中,流动于干流管道34和支流管道35中的温度不同的冷媒产生热交换,干流管道34中的冷媒被再次降温,通过膨胀阀40流入室内机的蒸发器50中被蒸发以用于制冷。从支流管道35中流出的冷媒经压缩机10的冷媒入口流入到压缩机10中,以对该压缩机10进行降温。
另外,在制冷系统100的制热模式下电磁膨胀阀32关闭,此时过冷管组件30不起作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过冷管组件30的空调制冷系统100过冷度得到了增加,从而可以克服长配管带来的压力下降以及冷媒温度上升等影响制冷效果的问题。并且,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并联的双过冷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降低了过冷管的自身压力损失,在相同换热管长度的条件下,过冷度略有增加,有效过冷度增加,从而使得内外机配管可连接长度大大增加。在现有技术中,配管长度最长为500米左右(配管总长度),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过冷管,配管总长度达到1000米。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过冷管组件30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焓值,纵坐标表示压力,抛物线表示饱和状态线,其中A区为液态区,B区为两相区,C区为气相区。1-2对应制冷系统100中的压缩机10对冷媒做功的过程,1为压缩机的吸入点,2为输出点。2-3为冷媒冷凝过程,其间冷媒向周围环境放热。3-4或3-5为冷媒过冷过程,此段距离越长表示过冷度越大。5-6或4-4’为节流过程,在此过程中,冷媒的压力温度降低。6-1或4’-1为冷媒蒸发过程,其间冷媒从室内吸收热量变为气体,之后被压缩机吸入,从而完成制冷循环过程。1处的焓值减去6处的焓值为单位质量制冷量,即h1-h6。其中,3-5对应的是设置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冷管组件30之后,冷媒从过冷管33的干流管道入口34a到干流管道出口34b的过程。由图3可得,过冷度为3-4时,液体节流进入两相区。液体冷媒所能承担的压力降是ΔP2。但过冷度为3-5时液体冷媒所能承担的压力降是ΔP1,很明显ΔP1>ΔP2。当配管较长时或内外机高度差较大时压力损失较大,而如果ΔP太小液体将提前进入两相区,成为气液两相流,而气体不具制冷作用,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过冷管组件30可以使过冷度增加,从而可以克服由长配管带来的压力下降与冷媒温度上升等影响制冷效果的问题。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干流冷媒与支流冷媒的流向为反向即“逆流”,即在所述过冷管33的上部设置所述支流管道入口35a,在所述过冷管33的下部设置所述支流管道出口35b。根据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两路流体流向相同即“顺流”的方法,即,在所述过冷管33的下部设置所述支流管道入口35a,在所述过冷套管的上部设置所述支流管道出口35b。
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电磁膨胀阀32对流向过冷管33的支流管道35的冷媒节流降温,然而,也可以代替电磁膨胀阀而选用其他类型的节流阀。
还有,关于并联的过冷管33的数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然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的数量,例如3个。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过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节流阀及至少两个过冷管,每个过冷管包括干流通路与支流通路,
所述各过冷管的干流通路相并联,所述各过冷管的支流通路相并联连接,且所述并联后的支流通路再与所述节流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管为支流通路位于干流通路之内的套管式过冷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为电磁膨胀阀。
4.一种空调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冷媒出口连接的冷凝器、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过冷管组件,该过冷管组件包括节流阀及至少两个过冷管,每个过冷管包括干流通路与支流通路,
所述各过冷管的干流通路相并联,所述各过冷管的支流通路相并联,且所述并联后的支流通路再与所述节流阀串联,
所述干流通路设置于冷凝器与室内机之间,且冷凝器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上游侧,室内机位于干流通路冷媒流动的下游侧,
所述并联的支流通路的一端通过与其串联的所述节流阀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冷媒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管为支流通路位于干流通路之内的套管式过冷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为电磁膨胀阀。
CN2010202289371U 2010-06-18 2010-06-18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77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89371U CN201787772U (zh) 2010-06-18 2010-06-18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89371U CN201787772U (zh) 2010-06-18 2010-06-18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87772U true CN201787772U (zh) 2011-04-06

Family

ID=43819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2893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7772U (zh) 2010-06-18 2010-06-18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8777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9939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系统
CN107003044A (zh) * 2014-11-14 2017-08-01 开利公司 利用热能存储的节能循环
CN108019904A (zh) * 2016-11-01 2018-05-11 伟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测试室
CN108106041A (zh) * 2017-12-07 2018-06-01 湖南华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补气增焓的车载热泵空调
WO2019042286A1 (zh) * 2017-08-30 2019-03-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过冷管组的故障检测和处理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9939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系统
CN107003044A (zh) * 2014-11-14 2017-08-01 开利公司 利用热能存储的节能循环
CN108019904A (zh) * 2016-11-01 2018-05-11 伟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测试室
WO2019042286A1 (zh) * 2017-08-30 2019-03-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过冷管组的故障检测和处理方法
CN108106041A (zh) * 2017-12-07 2018-06-01 湖南华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补气增焓的车载热泵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138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944952U (zh) 一种带过冷装置的空调
US96252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CN102645060A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3380335B (zh) 具有流动引导系统的热泵系统
CN201787772U (zh) 过冷管组件及使用该过冷管组件的空调机
CN104515319B (zh) 空调系统
CN101338951B (zh) 水冷热泵型多联式空调机组
CN103471296A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5318612A (zh) 一种空调冷凝器过冷段热电冷却系统
CN205079492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4593944U (zh) 一种带过冷装置的空调室外机系统
CN205174944U (zh) 一种空调冷凝器过冷段热电冷却系统
CN202229488U (zh) 一种空调器的双回路工质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01363971Y (zh) 一种节能空调装置
CN203908147U (zh) 除霜装置以及热泵机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78081A (zh) 一种多级热泵系统
CN201440017U (zh) 空调过冷管组件
CN202216461U (zh) 风冷热泵空调机毛细管并联单向阀节流装置
CN21157558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CN204115284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03731752U (zh) 空调过冷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CN204285906U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205026840U (zh) 一种双高效热泵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