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角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人体植入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人工角膜。
背景技术
热烧伤或化学伤引起的角膜瘢痕化,重度新生血管化的病变角膜,或Steven-Johnson综合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斯-琼氏综合征)导致的严重干眼等眼表疾病都可使角膜的透明度产生改变,从而引起视力下降。虽然这些受损的角膜通过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有可能恢复部分视力,但这些移植的角膜在临床上表现出很高的失败率。有鉴于此,人工角膜移植是这些患者复明的一条重要途径。另外在一些传统角膜移植不可能施行,或角膜移植多次失败的患者,人工角膜移植成为唯一可能成功的复明手术方式。但到目前为止各型研究开发的人工角膜都存在着一些缺点,而且价格昂贵,移植后存在一些致盲性的并发症,所以急需开发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稳定性及操作简单可靠的人工角膜。
而且,研发人工角膜还存在着另一个技术障碍是供体角膜的严重缺乏,尤国内民众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去世后大部分不愿捐献角膜,因此,很多角膜病患者虽说理论上可通过传统角膜移植达到复明,但由于缺乏供体角膜,实际中仍然难以实现,因此,也亟需开发出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的新型人工角膜以替代传统角膜移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以往人工角膜的一些缺点,提供一种具有最佳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的人工角膜,同时其手术操作在临床上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人工角膜包括前板、后板、钛环、把手和替代角膜。前板由透明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制成,前板的前表面为凸形弧度设计,屈光度为40-48度,后表面与人体的自体角膜的前表面相贴,前板后表面的中央设有外壁面带螺纹的圆柱体形的光学镜柱;后板设有中孔和边孔,中孔的内壁面设有与光学镜柱外壁面螺纹相适配的螺纹,边孔利于患者自体角膜的水化及营养供给;钛环设有中孔和边孔,边孔用于插入把手的悬臂;前板、后板、自体角膜在悬臂的作用下连接固定。替代角膜在手术中用于临时代替人体自体角膜。
本实用新型可优化为:
所述光学镜柱的圆柱体长度可在3-4mm内选择,直径可在2.5-4mm内选择。
所述的带有光学镜柱的前板及后板由医疗级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成。所述光学镜柱的前表面设有激素类涂层,光学镜柱的后表面设有肝素、Avastin、哌加他尼钠、Lucentis(雷珠单抗)、VEGF-Tr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混合涂层。
所述后板为带中孔的圆盘,圆盘周边带有直径为0.5-1.5mm的多个边孔,后板的前表面与自体角膜的后表面相贴。
所述钛片为椭圆形结构,中央孔直径为2.3-4mm,两侧各有一直径为0.5-0.9mm的边孔,钛环的厚度为0.20-0.30mm。
所述金属微型把手的两条悬臂的直径为0.6-1.0mm。
所述替代角膜为甲基悬臂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水凝胶制备,厚度为0.5-1.5mm,直径为8-10mm,屈光度为30-60度。
本实用新型人工角膜适用于眼表泪液分泌相对正常,但传统穿透角膜移植排斥风险较高的一些患者,如眼部热烧伤,化学伤引起的角膜白斑伴有大量血管增生或多次角膜移植后排斥的患者,角膜厚度无明显变薄,通过手术方法将分体式人工角膜植入患者眼内后,避免人工角膜与患者眼球出现分离,同时避免术后人工角膜与自体角膜交接面的并发症如角膜溶解坏死、房水渗漏、感染、人工角膜排异脱出、眼内炎症及人工角膜前膜、后膜形成等,具体来说,有以下有益效果:
1、人工角膜设计简单可靠,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与穿透角膜移植步骤大致相同,可为大多数眼科临床医生所掌握,不易于产山眼内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2、替代角膜在手术中的运用,可维持术中眼球结构的稳定及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同时方便眼内手术操作,为自体角膜作为人工角膜载体提供了辅助器械。
3、人工角膜主要由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及金属钛构成,技术上较为容易生产,并且透明材料易于观察眼前后段结构。
4、人工角膜的镜柱前后表面都进行了化学修饰,其中前表面将涂有一层含有可降解激素类的透明涂层,可抑制周边上皮细胞在镜柱前表面的爬行生长。在镜柱后表面将修饰有一层可缓慢降解的肝素混合涂层,可抑制人工角膜后膜的形成。
5、人工角膜的钛片及微型螺旋把手设计,考虑到了自体角膜载体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均及前后表面曲率差异,而这一设计可使人工角膜复合体接合紧密达到水密状态,从而减少了术后漏水这一并发症的出现。
6、人工角膜的载体为患者自体角膜,充分考虑到了角膜供体材料缺乏的因素,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传统角膜移植传染疾病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角膜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板的示意图。
图4为钛片的示意图。
图5为替代角膜示意图。
图6为把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人工角膜包括前板1、后板2、钛环3、把手(见图6)和替代角膜(见图5)。
如图2所示,前板1由透明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制成,前板1的前表面11为凸形弧度设计,屈光度为40-48度,可通过光学测量仪器设定镜柱的焦点距离,以同具有不同眼轴长度的患者相匹配。后表面12与人体的自体角膜4的前表面相贴,前板1的后表面12的中央设有圆柱体形的光学镜柱10,光学镜柱10配有螺纹,利于钛环3的固定。直径为2.5-4mm范围内选择,长度为2.5-4mm范围内选择。光学镜柱10突入前房有利于防止人工角膜后膜的形成,光学镜柱01使用的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透光性。
如图3所示,后板2设有中孔21和边孔22,中孔21的内壁面设有与光学镜柱10外壁面螺纹14相适配的螺纹,后板2的直径为6.0-8.0mm,中孔21的直径为2.3-4mm,带有多个边孔22,以利于患者自体角膜4的水化及营养供给。
如图4所示,钛环3为三孔式结构,包括用于套入光学镜柱10的中孔30和用于旋紧钛环3的两个对称边孔131,边孔直径为0.5-0.9mm。钛片厚度为0.20-0.30mm。金属微型把手的两条悬臂可通过钛环3的边孔131使其沿光学镜柱10的螺纹14旋紧达到水密状态。
如图5所示,替代角膜在手术中用于临时代替人体自体角膜,厚度为0.5-1.5mm,直径为8-10mm,由水凝胶制成。临时人工角膜可在术中待自体角膜4植片取下后,用于封闭角膜植床。一方面利于眼内手术操作如白内障摘除,减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在术中提供足够时间用于组装人工角膜复合体,解决了供体角膜缺乏的难题。
使用本实用新型人工角膜装置进行手术移植的具体步骤如下:
(1)按眼内手术操作常规进行消毒和眼部麻醉,将Flieringa环缝合固定于巩膜上;
(2)环钻刻切及角膜剪帮助下取下部分全层患者角膜,放入角膜保存液,同时将替代角膜缝合于植床;
(3)在替代角膜下进行眼内操作,如取出坏死碎屑、瞳孔成型、虹膜粘连分离、白内障摘除或人工晶体植入;
(4)对取下的自体角膜4植片用3mm环钻进行中央钻孔,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将自体角膜4植片套入人工角膜光学镜柱10,然后依次套入后板2及钛片3,并用把手旋紧钛片3使人工角膜复合体成水密状态;
(5)取下临时人工角膜,用10-0尼龙缝线将人工角膜复合体与角膜植床进行对位缝合。手术后配戴治疗性接触镜以保护角膜创口并促进其愈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框架与技术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或替代,均应为等效的置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