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25015U -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25015U
CN201725015U CN2010202056333U CN201020205633U CN201725015U CN 201725015 U CN201725015 U CN 201725015U CN 2010202056333 U CN2010202056333 U CN 2010202056333U CN 201020205633 U CN201020205633 U CN 201020205633U CN 201725015 U CN201725015 U CN 201725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link
capacitor
relay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056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Hodg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Hodg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Hodg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Hodg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056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25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25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250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所述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测试治具,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功能单一、成本高与工作效率低等缺陷,以实现功能多、成本低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测试用具,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继电器(即relay),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的电器,可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继电器及非电气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继电器两大类;这类继电器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和通信等装置中。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如下:
(1)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
(3)固态继电器(SSR)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包括:(1)额定工作电压: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2)直流电阻: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3)吸合电流: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4)释放电流: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继电器的测试包括:(1)测触点电阻: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2)测线圈电阻: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一般地,继电器测试仪器,只能用于测试继电器的触点电阻、线圈电阻、闭合电压、闭合电流、释放电压与释放电流等。
但是,使用上述继电器测试仪器,不能测量继电器的闭合时间与释放时间;并且,上述继电器测试仪器的造价较贵,测试效率较低,不能同时检测多个继电器。
综上所述,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继电器测试仪器至少存在以下的缺陷:
(1)功能单一: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继电器测试仪器,不能测量继电器的闭合时间与释放时间,也不能同时测量多个继电器;
(2)成本高:现有技术中继电器测试仪器的造价较贵;
(3)工作效率低:现有技术中继电器测试仪器的测试效率较低,也不能同时检测多个继电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以实现功能多、成本低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所述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包括接线端子P1、第一二极管D18、第二二极管D19、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电解电容C9、第二电解电容C10与稳压块VR1,其中:所述接线端子P1的第三连接端与第一二极管D18的阳极连接,第一连接端与第二二极管D19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8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1的第一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正极、+12V电源、以及稳压块VR1的输入端Vin连接;第二二极管D19的阳极,与第一电容C18的第二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负极、以及稳压块VR1的接地端GND连接;稳压块VR1的输出端Vout,与第二电容C12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容C12的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负极,均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单元包括复位模块、单片机、第一至三反相器、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晶振模块、第一至四按键模块与电容C5,其中:所述单片机的连接端PA0-PA6与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B0-PB6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D0-PD6与第三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E2与报警单元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
Figure GSA00000123022300041
与复位模块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B7经第一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D7经第二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十六连接端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C0-PC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F4-PF7与调试单元配合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F0-PF3与第一至四按键模块对应连接,单片机的电源端VCC、AVCC与ARER均接+5V电源、并经电容C5接地,单片机的接地端GND接地;所述晶振模块,连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2之间;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单片机的连接端PA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对应连接;第一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第一反相器的公共端COM接+12V电源;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一至七连接端对应连接;第二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九至第十五连接端连接;第三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47、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8与第四电阻R60、第电容C7与三极管Q8,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47与第四电阻R60,串接在+5V电源与地之间;三极管Q8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47及第四电阻R60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5V电源,集电极经第三电阻R58接地;第二电阻R52与电容C7,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2及电容C7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晶振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6、第二电容C8与晶振体Y1,其中:所述第一电容C6与第二电容C8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2之间;晶振体Y1,连接在第一电容C6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一连接端之间;第一电容C6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二连接端,均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至七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K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5与三极管Q1,其中:在所述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接+12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2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5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5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1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八继电器模块包括二极管D17、第一三极管Q11、第二三极管Q13、继电器K8、第一电阻R65、第二电阻R66、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Q13的基极作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连接端PA7连接,集电极与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及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7的阴极接+12V电源、并接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在所述继电器K8中,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66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67及第四电阻R68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65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65的公共端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24、第二电阻R25与三极管Q4,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B7与地之间;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四按键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按键模块包括电容C1、第一电阻R42、第二电阻R53、第三电阻R49与按键S4,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F0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3,连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与地之间;按键S4的固定端、以及第三电阻R49,串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以及+5V电源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ATmega128-16AC,所述反相器的型号为ULN2003A。
进一步地,所述调试单元包括型号为JTAG1的调试器、第一电阻R191、第二电阻R201、第三电阻R221、第四电阻R231与第五电阻R251,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19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CK端,第二电阻R20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DO端,第三电阻R22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MS端,第四电阻R23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DI端,第五电阻R25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RST端;所述调试器的第七连接端接+5V电源,调试器的第二连接端与第十连接端均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单元包括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所述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模块包括电阻R4与发光二极管D1,其中:所述电阻R4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作为显示单元的第一连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69、第二电阻R70、警铃LS1与三极管Q12,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E2与地之间,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警铃LS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警铃LS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继电器测试治具,由于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采用单片机,可以同时独立检测多路继电器的闭合时间、释放时间,通过显示单元可以指示相对应的继电器是否NG;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功能单一、成本高与工作效率低的缺陷,以实现功能多、成本低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a、图1b及图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主控单元及显示单元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调试单元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电源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第一至四按键模块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报警单元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复位模块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测试治具中晶振模块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调试器;2-第一反相器;3-第二反相器;4-第三反相器;5-单片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如图1a-图7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电源包括接线端子P1、第一二极管D18、第二二极管D19、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电解电容C9、第二电解电容C10与稳压块VR1,其中:接线端子P1的第三连接端与第一二极管D18的阳极连接,第一连接端与第二二极管D19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8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1的第一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正极、+12V电源、以及稳压块VR1的输入端Vin连接;第二二极管D19的阳极,与第一电容C18的第二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负极、以及稳压块VR1的接地端GND连接;稳压块VR1的输出端Vout,与第二电容C12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容C12的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负极,均接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与图1c所示,上述主控单元包括复位模块、单片机5、第一至三反相器、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晶振模块与第一至四按键模块与电容C5。
其中,上述单片机5的连接端PA0-PA6与第一反相器2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B0-PB6与第二反相器3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D0-PD6与第三反相器4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E2与报警单元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
Figure GSA00000123022300091
与复位模块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B7经第一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D7经第二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十六连接端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C0-PC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对应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F4-PF7与调试单元配合连接,单片机5的连接端PF0-PF3与第一至四按键模块对应连接,单片机5的电源端VCC、AVCC与ARER均接+5V电源、并经电容C5接地,单片机5的接地端GND接地;晶振模块,连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5的连接端XTAL2之间;第一反相器2的输出端OUT1-OUT7、与单片机5的连接端PA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对应连接;第一反相器2的接地端GND接地,第一反相器2的公共端COM接+12V电源;第二反相器3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一至七连接端对应连接;第二反相器3的接地端GND接地;第三反相器4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九至第十五连接端连接;第三反相器4的接地端GND接地。
上述第一至七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K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5与三极管Q1,其中:在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接+12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第一反相器2的输出端OUT1,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2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5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5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1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第八继电器模块包括二极管D17、第一三极管Q11、第二三极管Q13、继电器K8、第一电阻R65、第二电阻R66、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其中:第二三极管Q13的基极作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与单片机5的连接端PA7连接,集电极与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及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7的阴极接+12V电源、并接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在继电器K8中,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66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第一三极管Q1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67及第四电阻R68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65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65的公共端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
上述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24、第二电阻R25与三极管Q4,其中: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串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PB7与地之间;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第一至四按键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按键模块包括电容C1、第一电阻R42、第二电阻R53、第三电阻R49与按键S4,其中: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串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PF0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3,连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与地之间;按键S4的固定端、以及第三电阻R49,串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以及+5V电源之间。
上述显示单元包括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模块包括电阻R4与发光二极管D1,其中:电阻R4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作为显示单元的第一连接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47、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8与第四电阻R60、第电容C7与三极管Q8,其中:第一电阻R47与第四电阻R60,串接在+5V电源与地之间;三极管Q8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47及第四电阻R60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5V电源,集电极经第三电阻R58接地;第二电阻R52与电容C7,串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
Figure GSA00000123022300111
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2及电容C7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
如图7所示,上述晶振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6、第二电容C8与晶振体Y1,其中:第一电容C6与第二电容C8串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5的连接端XTAL2之间;晶振体Y1,连接在第一电容C6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一连接端之间;第一电容C6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二连接端,均接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调试单元包括型号为JTAG1的调试器1、第一电阻R191、第二电阻R201、第三电阻R221、第四电阻R231与第五电阻R251,其中:第一电阻R19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1的TCK端,第二电阻R20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1的TDO端,第三电阻R22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1的TMS端,第四电阻R23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1的TDI端,第五电阻R25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1的RST端;调试器1的第七连接端接+5V电源,调试器1的第二连接端与第十连接端均接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报警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69、第二电阻R70、警铃LS1与三极管Q12,其中: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串接在单片机5的连接端PE2与地之间,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警铃LS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警铃LS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单片机5的型号为ATmega128-16AC,第一至三反相器的型号均为ULN2003A。采用单片机5,可以同时独立检测多路继电器的闭合时间、释放时间,并用LED指示相对应的继电器是否NG等;有利于解决继电器动作时间的测试问题,而且制造成本很低,同时可以检测多个,且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继电器测试治具,由于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采用单片机5,可以同时独立检测多路继电器的闭合时间、释放时间,通过显示单元可以指示相对应的继电器是否NG;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功能单一、成本高与工作效率低的缺陷,以实现功能多、成本低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主控单元、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其中,所述电源、调试单元、显示单元与报警单元,均与主控单元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接线端子P1、第一二极管D18、第二二极管D19、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电解电容C9、第二电解电容C10与稳压块VR1,其中:
所述接线端子P1的第三连接端与第一二极管D18的阳极连接,第一连接端与第二二极管D19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8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1的第一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正极、+12V电源、以及稳压块VR1的输入端Vin连接;第二二极管D19的阳极,与第一电容C18的第二连接端、第一电解电容C9的负极、以及稳压块VR1的接地端GND连接;稳压块VR1的输出端Vout,与第二电容C12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容C12的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二电解电容C10的负极,均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单元包括复位模块、单片机、第一至三反相器、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晶振模块、第一至四按键模块与电容C5,其中:
所述单片机的连接端PA0-PA6与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B0-PB6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D0-PD6与第三反相器的输入端IN1-IN7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E2与报警单元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
Figure FSA00000123022200011
与复位模块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B7经第一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D7经第二显示驱动模块、与显示单元的第十六连接端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C0-PC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对应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F4-PF7与调试单元配合连接,单片机的连接端PF0-PF3与第一至四按键模块对应连接,单片机的电源端VCC、AVCC与ARER均接+5V电源、并经电容C5接地,单片机的接地端GND接地;
所述晶振模块,连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2之间;
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单片机的连接端PA7,与第一至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对应连接;第一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第一反相器的公共端COM接+12V电源;
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一至七连接端对应连接;第二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
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OUT7,与显示单元的第九至第十五连接端连接;第三反相器的接地端GND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47、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8与第四电阻R60、第电容C7与三极管Q8,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R47与第四电阻R60,串接在+5V电源与地之间;三极管Q8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47及第四电阻R60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5V电源,集电极经第三电阻R58接地;第二电阻R52与电容C7,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2及电容C7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晶振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6、第二电容C8与晶振体Y1,其中:所述第一电容C6与第二电容C8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1与单片机的连接端XTAL2之间;晶振体Y1,连接在第一电容C6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一连接端之间;第一电容C6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二电容C8的第二连接端,均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七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K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5与三极管Q1,其中:
在所述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接+12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OUT1,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2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5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继电器K1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5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1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的公共端为第一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八继电器模块包括二极管D17、第一三极管Q11、第二三极管Q13、继电器K8、第一电阻R65、第二电阻R66、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其中:
所述第二三极管Q13的基极作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连接端PA7连接,集电极与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二连接端及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7的阴极接+12V电源、并接继电器K8中衔铁的第一连接端;
在所述继电器K8中,电磁开关的控制端经第二电阻R66接+12V电源、并经第三电阻R67与第四电阻R68接地,电磁开关的固定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67及第四电阻R68的公共端连接,集电极经第一电阻R65接5V电源,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65的公共端为第八继电器模块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二显示驱动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24、第二电阻R25与三极管Q4,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B7与地之间;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24与第二电阻R25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显示单元的第八连接端连接;
所述第一至四按键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按键模块包括电容C1、第一电阻R42、第二电阻R53、第三电阻R49与按键S4,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F0与地之间;第二电阻R53,连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与地之间;按键S4的固定端、以及第三电阻R49,串接在第一电阻R42与电容C1的公共端、以及+5V电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ATmega128-16AC,所述反相器的型号为ULN2003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试单元包括型号为JTAG1的调试器、第一电阻R191、第二电阻R201、第三电阻R221、第四电阻R231与第五电阻R251,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R19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CK端,第二电阻R20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DO端,第三电阻R22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MS端,第四电阻R23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TDI端,第五电阻R251的第一连接端+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调试器的RST端;
所述调试器的第七连接端接+5V电源,调试器的第二连接端与第十连接端均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包括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所述第一至十六显示模块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显示模块包括电阻R4与发光二极管D1,其中:
所述电阻R4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第二连接端接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作为显示单元的第一连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69、第二电阻R70、警铃LS1与三极管Q12,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串接在单片机的连接端PE2与地之间,第一电阻R69与第二电阻R70的公共端与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警铃LS1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警铃LS1的第一连接端接+5V电源。
CN2010202056333U 2010-05-27 2010-05-27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25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056333U CN201725015U (zh) 2010-05-27 2010-05-27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056333U CN201725015U (zh) 2010-05-27 2010-05-27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25015U true CN201725015U (zh) 2011-01-26

Family

ID=43493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0563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25015U (zh) 2010-05-27 2010-05-27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25015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5664A (zh) * 2013-12-15 2014-03-26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仪继电器控制位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6481987A (zh) * 2016-09-10 2017-03-08 浙江大学 一种检测管道泄漏的封闭球系统
CN107015144A (zh) * 2017-05-19 2017-08-04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CN108957306A (zh) * 2018-05-16 2018-12-07 向天 基于全参数测量型继电器智能校验系统
CN110231561A (zh) * 2019-06-17 2019-09-13 王爱华 一种磁簧开关测试的方法
CN113820594A (zh) * 2021-04-01 2021-12-21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Qe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5664A (zh) * 2013-12-15 2014-03-26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仪继电器控制位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6481987A (zh) * 2016-09-10 2017-03-08 浙江大学 一种检测管道泄漏的封闭球系统
CN107015144A (zh) * 2017-05-19 2017-08-04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CN107015144B (zh) * 2017-05-19 2024-02-02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CN108957306A (zh) * 2018-05-16 2018-12-07 向天 基于全参数测量型继电器智能校验系统
CN110231561A (zh) * 2019-06-17 2019-09-13 王爱华 一种磁簧开关测试的方法
CN113820594A (zh) * 2021-04-01 2021-12-21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Qe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25015U (zh) 一种继电器测试治具
CN202256455U (zh) 一种磁平衡式霍尔电流传感器
CN107102232B (zh) 一种便携式模拟断路器
CN207895047U (zh) 一种接触器主触点通断状态检测功能电路
CN101793943A (zh) 智能型熔断器寿命试验系统
CN109031107B (zh) 检测高压继电器触点通断的电子辅助触点电路
CN203643576U (zh) 一种继电器检测装置
CN103454581A (zh) 一种接触器性能测试设备
CN201654166U (zh) 智能型熔断器寿命试验系统
CN103645440B (zh) 一种应用于多通道电池测试的切换装置
CN202068170U (zh) 一种三相水泵或风机电源相序自动调整装置
CN202533526U (zh) 开关传感器或电磁阀的通用测试电路
CN104297674A (zh) 一种霍尔开关测试设备
CN106246586B (zh) 一种直流风扇故障检测电路
CN105471233A (zh) 交流电源瞬断触发装置
CN204794018U (zh) 微机保护与测控装置
CN202443109U (zh) 磁保持继电器老化筛选装置
CN109470960A (zh) 一种飞机中央配电盒功能测试装置
CN101820164A (zh) 漏电检测模块以及具有漏电检测模块的漏电保护断路器
CN209133419U (zh) 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
US20220231498A1 (en) Circuit with Timing Function and Leakage Protection Plug
CN208781740U (zh) 一种用于交流充电桩的继电器及其过零检测灭弧电路
CN110531260A (zh) 小型电机驱动性能测试系统
CN201656428U (zh) 漏电检测模块以及具有漏电检测模块的漏电保护断路器
CN205319094U (zh) 一种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及其自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