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90493U - 一种手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690493U CN201690493U CN2010202222615U CN201020222261U CN201690493U CN 201690493 U CN201690493 U CN 201690493U CN 2010202222615 U CN2010202222615 U CN 2010202222615U CN 201020222261 U CN201020222261 U CN 201020222261U CN 201690493 U CN201690493 U CN 2016904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phone
- wearable device
- keypad
- face
- phon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机,包括一本体及可相对所述本体滑动的盖体,其中:该手机上设置有一第一通话系统和一第二通话系统,所述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之间可相互切换,所述本体和盖体上分别设有便于手指佩戴的第一佩戴装置和第二佩戴装置。通过在手机本体上设置第一佩戴装置及在盖体上设置第二佩戴装置,可方便用户二手指套入该二佩戴装置内,从而防止手机从手掌滑落;且通过设置两套通话系统可根据需要切换使用,便于用户操作,接听效果佳,极具实用性和方便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滑动型且可戴于手指上的手机。
背景技术
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同外形,功能多样的手机也越来越多。现有的手机在接听或拨打电话时,通常是用户将手机握持于手掌中,然后靠近耳朵进行接听。然,该种过程存有一隐患,若用户稍不留意,手掌不经意松开,则手机将会从手掌滑落,从而摔坏手机。也有一些用户习惯在走路时握持手机,然随着手臂的摆动,手机容易从手掌脱出,摔坏手机的风险较大。另外,随着一些电子产品结构的改进,常常伴随有听筒与话筒设计不合理的现象,造成手机的接听效果不是很理想。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握持时不容易手掌脱落、听筒与话筒设计合理,接听效果理想的手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机,该手机具备两套通话系统,可根据使用情况不同而自由切换,同时可戴于手指上而防止滑落、方便携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机,包括一本体及可相对所述本体滑动的盖体,其中:该手机上设置有一第一通话系统和一第二通话系统,所述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之间可相互切换,所述本体和盖体上分别设有便于手指佩戴的第一佩戴装置和第二佩戴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通话系统包括设置于本体前表面的一第一听筒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一第一话筒,所述第二通话系统包括设置在本体背面的一第二话筒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一第二听筒。
其中,所述盖体包括一收容盒及与收容盒铰接的一按键板,所述收容盒用于安装电池,所述按键板上设置所述第一听筒、第二话筒及第二佩戴装置。
其中,所述按键板包括一按键面及一端面,所述按键面上设置有多个按键,所述端面与按键板的铰接的一端相对,所述端面上设置所述第一话筒及第二听筒,所述盖体未开启时,所述按键面朝向本体的背面。
其中,所述端面上设有按钮,通过按压所述按钮以将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相互切换。
其中,所述第二佩戴装置为弹性体,其两端分别与按键板和收容盒连接,当所述按键板相对收容盒转动而垂直本体时,所述第二佩戴装置弯曲呈环状。
其中,所述第一佩戴装置为佩戴环。
其中,所述佩戴环呈U形,设置在本体的背面的一端,且可相对本体的背面竖起或平置。
其中,所述本体的前表面上设有第一摄像头及多个喇叭,所述本体的背面设置有第二摄像头。
其中,所述本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插接芯片卡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手机本体上设置第一佩戴装置及在盖体上设置第二佩戴装置,可方便用户二手指套入该二佩戴装置内,从而防止手机从手掌滑落;且通过设置两套通话系统可根据需要切换使用,便于用户操作,接听效果佳,极具实用性和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手机的前表面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手机的背面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手机侧面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手机滑动打开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手机的可戴于手指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手机的通话切换控制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机100,包括一本体10及可相对所述本体10滑动的一盖体20,该手机100上设置有一第一通话系统和一第二通话系统,所述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之间可相互切换,所述本体10和盖体20上分别设有便于手指佩戴的第一佩戴装置15和第二佩戴装置26。
所述第一通话系统包括设置于本体前表面101的一第一听筒12及设置于所述盖体20上的一第一话筒2462,所述第二通话系统包括设置在本体的背面102的一第二话筒16及设置于所述盖体20上的一第二听筒2464。
所述本体的前表面101的中央设置有一屏幕11,该前表面101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摄像头13,其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喇叭14,所述本体背面102设置有第二摄像头17。
所述本体背面102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佩戴装置15,所述第一佩戴装置15可为一佩戴环,呈U形,可供一手指穿过,其两端可转动地与本体的背面102连接,使得该第一佩戴装置15可相对所述本体10的背面102竖起或平置,且第一佩戴装置15的两端的连线与本体10的长度方向大致成15度的夹角。
其中,所述第二话筒16位于所述第一佩戴装置15的一连接端处。所述第二摄像头17设置于邻近该端的一角处。
所述盖体20包括一收容盒22及与收容盒22铰接的一按键板24,所述收容盒22可用于安装电池,通过该电池对手机100供电,所述按键板24上设置所述第一听筒12、第二话筒16及第二佩戴装置26。
所述本体10的一侧面上邻近按键板24的一端开设有一卡槽18,该卡槽18用于插接芯片卡,如SIM卡或其他扩展卡等。
其中,该收容盒22的底部与本体10之间可连接有所述滑动结构及软性电路(图中未示),通过滑动结构以带动收容盒22相对本体10滑动,通过软性电路以导通电池与本体10上的电路。所述按键板24铰接于收容盒22的一端,如按键板24可通过一铰链242与收容盒22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5,该按键板24包括一朝向所述本体的背面102的按键面244及与按键板24铰接端相对的一端面246。所述按键面244上设置有多个按键2442,所述端面246与按键板24的铰接的一端相对,所述端面246上设置所述第一话筒2462及第二听筒2464及多个按钮2466,所述盖体20未开启时,所述按键面244朝向本体10的背面。所述第一话筒2462设置于该端面246的中部,用以与所述本体10上的第一听筒12配合形成一第一通话系统。所述第二听筒2464设置于该端面246的一端,用以与所述第二话筒16形成一第二通话系统。所述按钮2466设置于该端面246的另一端,该等按钮2466之一可用作为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的切换开关。
进一步结合参阅图6,为所述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切换控制结构30原理示意图。所述第一听筒12引出一引线121与所述第二听筒2464连通,所述第一话筒2462引出一引线161与第二话筒16连接;所述第一听筒12与所述第一话筒2462再分别引出一引线123,使该二引线123的末端位于一第一平面(未标示)内,所述第二听筒2464与第二话筒16再分别引出一引线163,使该二引线163的末端位于一第二平面(未标示)内,该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平行,提供一连接片2468设置在该二平面之间,该连接片2468与手机的一内部电路2469连接,且连接片2468可在按钮2466的作用下将二引线123连通或将二引线163连通。若将二引线123连通,则第一通话系统工作,若将二引线163连通,则第二通话系统工作。如此,通过按压按钮2466可切换第一通话系统及第二通话系统。
所述第二佩戴装置26为弹性体,其可为具有一定弯曲强度的直条块,如橡胶条,该第二佩戴装置26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按键板24的与按键面244相对的表面上的靠近所述端面246的一端,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于收容盒22的邻近所述第一佩戴装置15的一端。在按键板24的按键面244与本体10的背面平行时,即该按键板24未相对收容盒22旋转时,该第二佩戴装置26为直条状,为自然长状态。当按键板24相对收容盒24旋转而大致与收容盒24垂直时,该第二佩戴装置26两端靠拢而成拱形,此时,该第二佩戴装置26可供一手指穿过。
所述手机100在通常状态时,所述盖体20贴置于本体10的背面,所述按键板24的按键面244未相对本体10露出。当盖体20相对本体10滑动,使得按键板24露出于本体10,且盖体20不能进一步滑动,按键板24的按键面244仍平行于本体10的背面时,按压所述按扭2466,所述第一话筒2462与第一听筒12构成的第一通话系统启动,即用户可通过第一话筒2462传话及第一听筒12收听声音,且第一听筒12至第一话筒2462的距离约为人耳到嘴的距离,有利于用户接听与传声。当露出于本体10的按键板24相对收容盒22转动至大致与转动盒垂直的位置时,再次按压所述按扭2466,所述第二听筒2464与所述第二话筒16形成的第二通话系统启动,即用户可通过第二话筒16传话及第二听筒2464收听声音,且第二听筒2424至第二话筒16的距离约为人耳到嘴的距离,有利于用户接听与传声。同时,用户的二手指(如食指与无名指)可分别穿过第一佩戴装置15及第二佩戴装置26,使手机100稳固地握持于手中。
本实用新型手机通过在本体10上设置第一佩戴装置15及在盖体20上设置第二佩戴装置26,可方便用户二手指套入该二佩戴环内,从而防止手机从手掌滑落;通过在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话筒2462和第二听筒2463,在盖体20上设置第一听筒12与第二话筒16,第一话筒2462与第一听筒12构成一第一通话系统,第二话筒16与第二听筒2463构成一第二通话系统,两套通话系统可根据需要切换使用,便于用户操作,且接听效果佳。
可以理解,所述切换控制结构可以进行改进,即:所述按钮2466可以省略,在盖体20相对本体10贴合或滑动打开后,手机100维持第一通话系统的状态,当按键板24相对收容盒22转动且大致垂直本体10时,可通过按键板24的转动而带动连接片2468动作而自动切换至第二通话系统的状态。从而无需通过按压按钮2466来切换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机,包括一本体及可相对所述本体滑动的盖体,其特征在于:该手机上设置有一第一通话系统和一第二通话系统,所述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之间可相互切换,所述本体和盖体上分别设有便于手指佩戴的第一佩戴装置和第二佩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话系统包括设置于本体前表面的一第一听筒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一第一话筒,所述第二通话系统包括设置在本体背面的一第二话筒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一第二听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一收容盒及与收容盒铰接的一按键板,所述收容盒用于安装电池,所述按键板上设置所述第一听筒、第二话筒及第二佩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板包括一按键面及一端面,所述按键面上设置有多个按键,所述端面与按键板的铰接的一端相对,所述端面上设置所述第一话筒及第二听筒,所述盖体未开启时,所述按键面朝向本体的背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上设有按钮,通过按压所述按钮以将第一通话系统与第二通话系统相互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佩戴装置为弹性体,其两端分别与按键板和收容盒连接,当所述按键板相对收容盒转动而垂直本体时,所述第二佩戴装置弯曲呈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佩戴装置为佩戴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环呈U形,设置在本体的背面的一端,且可相对本体的背面竖起或平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前表面上设有第一摄像头及多个喇叭,所述本体的背面设置有第二摄像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插接芯片卡的卡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222615U CN201690493U (zh) | 2010-06-04 | 2010-06-04 | 一种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222615U CN201690493U (zh) | 2010-06-04 | 2010-06-04 | 一种手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690493U true CN201690493U (zh) | 2010-12-29 |
Family
ID=43378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2226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90493U (zh) | 2010-06-04 | 2010-06-04 | 一种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69049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16423A (zh) * | 2012-10-05 | 2014-04-09 | 朱江 | 一种用于单手手持移动电子设备的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393357A (zh) * | 2016-05-16 | 2017-11-24 | 爱德华·钱德瑞·苏庇亚多 | 手指环中的学习装置 |
-
2010
- 2010-06-04 CN CN2010202222615U patent/CN20169049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16423A (zh) * | 2012-10-05 | 2014-04-09 | 朱江 | 一种用于单手手持移动电子设备的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393357A (zh) * | 2016-05-16 | 2017-11-24 | 爱德华·钱德瑞·苏庇亚多 | 手指环中的学习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39330U (zh) | 一种双屏手机 | |
CN201019145Y (zh) | 手机套 | |
WO2012102440A1 (ko) | 모바일 단말기용 케이스 | |
CN104621924A (zh) | 移动终端保护套 | |
CN203071933U (zh) | 手套蓝牙通话装置 | |
CN201690493U (zh) | 一种手机 | |
CN201114221Y (zh) | 用于移动终端的护套及具有这种护套的移动终端 | |
CN202980259U (zh) | 一种新型蓝牙手套 | |
CN103685674A (zh) | 一种手套式蓝牙通话装置 | |
CN203137114U (zh) | 一种带触屏功能的蓝牙手套 | |
CN203934708U (zh) | 蓝牙手套 | |
CN204795506U (zh) | 一种耳机 | |
CN209120408U (zh) | 一种项链式蓝牙耳机 | |
CN203058410U (zh) | 一种带有蓝牙及触屏功能的手套 | |
CN203596846U (zh) | 一种智能手机套 | |
CN2728117Y (zh) |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 | |
CN203243985U (zh) | 一种新型带蓝牙触摸功能的手套 | |
CN101442571A (zh) | 一种可佩戴在手指上的移动终端 | |
KR100800698B1 (ko) | 외장 케이스부 교체가 가능한 휴대 단말기 | |
CN201118652Y (zh) | 超薄双电池双模式操作无线电话装置 | |
CN201039228Y (zh) | 表式手机 | |
CN202177856U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202799049U (zh) | 一种蓝牙耳机 | |
CN205725896U (zh) | 一种多功能手机外壳 | |
CN2598276Y (zh) | 一种方便拇指拨号的手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