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38976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38976U
CN201638976U CN2010200036034U CN201020003603U CN201638976U CN 201638976 U CN201638976 U CN 201638976U CN 2010200036034 U CN2010200036034 U CN 2010200036034U CN 201020003603 U CN201020003603 U CN 201020003603U CN 201638976 U CN201638976 U CN 201638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signal terminal
those
electrical junc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0036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0036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38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38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389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含有:具有第一讯号端子组的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二讯号端子组的第二绝缘本体,及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将第二绝缘本体插入第一绝缘本体底部的容置空间,使第一讯号端子组与第二讯号端子组形成接触。其中,第一讯号端子组包含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每一个第一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朝容置空间方向突伸出第一绝缘本体,且弯折延伸及反折后再朝第一绝缘本体方向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之末端,而将电性连接部之末端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因此,可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的固定效果,防止第一讯号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可与电缆连接器对接之连接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等电子装置,通常会连接缆线以进行电讯号的传输。该些电子装置内具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与缆线之电缆连接器对接,以进行电讯号的传输。
请参阅台湾专利证书号M331782,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结构包括绝缘本体、复数端子及绝缘上盖;绝缘本体具有嵌合部及平台,于平台之前侧面上设有水平槽,复数端子排列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绝缘上盖系搭接于绝缘本体之平台上;其中,该绝缘上盖前缘设有可嵌入该水平槽之凸肋,使该绝缘上盖均匀受力并增强组装强度。
再者,请参阅台湾专利证书号M357043,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绝缘本体以及复数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基座以及舌片;该复数端子以射出成形方式设置在绝缘本体,贯穿基座并且设置在舌片上,各端子具有宽阔部与渐缩部以设置在基座内,此外,各端子具有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以设置在舌片内,藉由宽阔部、渐缩部、第一定位片以及第二定位片,能让端子牢固设置在绝缘本体内而不会相对绝缘本体前后位移或是上下位移,藉此提高电连接器的耐用度。
又,请参阅台湾专利证书号M321602,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其具有嵌合部并设有复数个端子,每一个端子具有接触部及弹性部,并使接触部保持于嵌合部上;上盖,其可配合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软性扁平电缆,其末端一面设有复数接点,并利用上盖将软性扁平电缆压合于绝缘本体上,使接点与端子的弹性部形成相互接触;外壳,系罩覆于上盖上方并与绝缘本体形成相互固定,使接点与端子的弹性部充分达到接触,再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由外壳或其他外部金属片与软性扁平电缆之间的接地导接结构,由此,提高电连接器的强度,具有较佳的定位性及使用范围。
另外,请参阅第1图,已知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10a、第一端子20a、第二绝缘本体30a、第二端子40a及遮蔽壳体50a。第一端子20a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a,而第二端子40a固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a,遮蔽壳体50a固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a周缘。第一端子20a具有一接触部21a、电性连接部22a及末端部23a,接触部21a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a前端的表面,接触部21a向后端102a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22a,电性连接部22a穿过第一绝缘本体10a而向下及反折朝第一绝缘本体10a前端101a延伸形成末端部23a,末端部23a进而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0a。
但是,已知的连接器具有以下缺点:
一、已知技术仅使用一种形状的端子,将端子大体中间位置埋设于绝缘本体内,使端子一端显露于绝缘本体前端,端子另一端显露于绝缘本体后端,使得端子的固定效果不佳,受力时容易产生松动,进而造成电讯号的传输不稳定。
二、已知技术中,虽然亦有使用如第一端子20a及第二端子40a之两种形状的端子,用以解决端子受力时容易产生松动的问题,但是必须增加第一绝缘本体10a成形时的塑料使用量,使得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再者,第一端子20a之电性连接部22a朝第一绝缘本体10a前端101a弯折延伸形成末端部23a,仅以一小段的末端部23a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0a,受力时无法达到有效的支撑,第一端子20a仍然容易向第一绝缘本体10a后端102a松动,使电讯号的传输不稳定。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连接器,第一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朝容置空间方向突伸出第一绝缘本体,且弯折延伸及反折后再朝第一绝缘本体方向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的末端,电性连接部的末端的凹口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凹口可增加电性连接部与第一绝缘本体的接触面积,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的固定效果,防止第一讯号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连接器,因为凹口可增加第一讯号端子之固定效果,使大部分的电性连接部得以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仍具有最佳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连接器,凹口可直接成形于第一讯号端子,无须额外的加工程序,使制造程序简单。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连接器,第一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抵顶定位槽的壁面,以形成稳固的结构,防止第一讯号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进一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连接器,第二讯号端子的电性连接部前端伸出第二讯号端子槽,而位于定位槽中,使第一讯号端子的电性连接部容易与第二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接触,以增加电讯号传输时的稳定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凹设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槽,该第一绝缘本体底部凹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讯号端子槽连通该容置空间;第一讯号端子组,该第一讯号端子组包含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该些第一讯号端子一对一地固定于该些第一讯号端子槽,每一个该些第一讯号端子包含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接触部,该定位部一端延伸形成该接触部,该接触部显露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之表面;及一电性连接部,该定位部另一端延伸形成该电性连接部,该电性连接部朝该容置空间方向突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且弯折延伸及反折后再朝该第一绝缘本体方向延伸形成该电性连接部的末端,该电性连接部之末端具有至少一个凹口,该凹口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槽;第二讯号端子组,该第二讯号端子组包含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该些第二讯号端子一对一地固定于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该第二绝缘本体及该第二讯号端子组插入该第一绝缘本体之容置空间,该些第一讯号端子与该些第二讯号端子形成一对一地接触;以及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包覆该第一绝缘本体。
有益效果:
一、第一讯号端子的电性连接部末端的凹口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凹口可增加电性连接部与第一绝缘本体的接触面积,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的固定效果,防止第一讯号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
二、因为凹口可增加第一讯号端子之固定效果,使大部分的电性连接部得以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仍具有最佳的固定效果。
三、凹口可直接成形于第一讯号端子,无须额外的加工程序,使制造程序简单。
四、第一讯号端子的电性连接部抵顶定位槽的壁面,以形成稳固的结构,防止第一讯号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进一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的固定效果。
五、第二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前端伸出第二讯号端子槽,而位于定位槽中,使第一讯号端子的电性连接部容易与第二讯号端子之电性连接部接触,以增加电讯号传输时的稳定性。
六、第一讯号端子组、遮蔽外框及第一框架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而第二讯号端子组及第二框架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以简化连接器的制造程序,并增加产品的良率。
七、第二讯号端子组、第二框架及第二绝缘本体可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部的容置空间,以减少连接器的体积。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第1图是已知连接器的剖面图。
第2图是表示连接器的分解图。
第3图是表示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第4图是表示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第5图是表示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一讯号端子组的组合图。
第6图是第5图的局部剖视图。
第7图是表示连接器之第二绝缘本体及第二讯号端子组的组合图。
第8图是表示连接器的另一分解图。
第9图是第8图的剖视图。
第10图是表示连接器之立体图。
符号说明
第一绝缘本体-10a,前端-101a,后端-102a,第一端子-20a,接触部-21a,电性连接部-22a,末端部-23a,第二绝缘本体-30a,第二端子-40a,遮蔽壳体-50a,第一绝缘本体-10,前端-101,后端-102,左侧-103,右侧-104,顶部-105,底部-106第一讯号端子槽-11,容置空间-12,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121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122,固定部-13,支撑板-14,第一讯号端子组-20,第一讯号端子-21,接触部-211,定位部-212,电性连接部-213支撑段-2131,突伸段-2132,接触段-2133,凹口-214第二绝缘本体-30,前端-301,后端-302,左侧-303,右侧-304,顶部-305,底部-306,第二讯号端子槽-31,定位槽-32,固定部-33,第二讯号端子组-40,第二讯号端子-41,电性连接部-411,定位部-412,接脚部-413
遮蔽壳体-50,遮蔽外框-51,顶板-511,侧板-512,线缆焊接空间-513,遮蔽外框固定部-514,第一框架-52,第一框架固定部-521,第二框架-53,第二框架固定部-53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第2图、第3图及第4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设置于电路板上(图未示),用以与电缆连接器(图未示)对接,使该电缆连接器可与该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该连接器是一种低电压差动讯号传轮(LVDS)连接器,其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10、第一讯号端子组20、第二绝缘本体30、第二讯号端子组40及遮蔽壳体50。
第一绝缘本体10为绝缘的塑料件,第一绝缘本体10具有:前端101、与前端101对应的后端102、左侧103、与左侧103对应的右侧104、顶部105及一与顶部105对应的底部106。第一绝缘本体10具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槽11、容置空间12及多数个固定部13。该些第一讯号端子槽11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地凹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顶部105近前端101的位置,容置空间12凹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底部106近后端102的位置(如第3图),使每一个第一讯号端子槽11的一端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顶部105,且由该端延伸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以形成另一端,使每一个第一讯号端子槽11的另一端得以连通容置空间12。该些固定部13分别固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周缘,例如,但不局限,固定部13的形状可为凸块或凹槽。
进一步而言,请参阅第3图,容置空间12具有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121及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122。第一绝缘本体10之顶部105大体中间的位置具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一端连接于第一绝缘本体10之顶部105,且由该端往容置空间12内延伸形成支撑板14另一端。由此,支撑板14间隔容置空间12以形成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121及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122。
第一讯号端子组20包含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21,第一讯号端子21为导电的金属件。每一个第一讯号端子21系为独立构件而彼此不连接,且以并排的方式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讯号端子21具有接触部211、定位部212、具有至少一个凹口214的电性连接部213,定位部212一端延伸形成接触部211,定位部212另一端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213,电性连接部213之末端设有凹口214。凹口214的形状及数目可依实际情形而作变化设计,例如,但不局限,凹口214的形状可为半圆形缺口、矩形缺口或三角形缺口,而凹口214的数目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因此,凹口214可直接成形于第一讯号端子21,无须额外的加工程序,使制造程序简单。
第二绝缘本体30为绝缘的塑料件,第二绝缘本体30具有前端301、与前端301对应的后端302、左侧303、与左侧303对应的右侧304、顶部305及与顶部305对应的底部306。第二绝缘本体30的前端301及后端302分别对应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前端101及后端102。第二绝缘本体30具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槽31、定位槽32及多数个固定部33。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31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地凹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顶部305近后端302的位置,定位槽32凹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顶部305近前端301的位置,使每一个第二讯号端子槽31的一端连通定位槽32,且由该端向后延伸形成另一端,使每一个第二讯号端子槽31的另一端显露于第二绝缘本体30的后端302。该些固定部33分别固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周缘,例如,但不局限,固定部33的形状可为凸块或凹槽。
第二讯号端子组40包含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41,第二讯号端子41为导电的金属件。每一个第二讯号端子41系为独立构件而彼此不连接,且以并排的方式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二讯号端子41具有电性连接部411、定位部412及接脚部413,定位部412一端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411,定位部412另一端延伸形成接脚部413。
遮蔽壳体50用以包覆第一绝缘本体10。遮蔽壳体50包含有一遮蔽外框51、第一框架52及第二框架53。遮蔽外框51为导电的金属件,遮蔽外框51的大小对应第一绝缘本体10的大小,使遮蔽外框51可覆盖于第一绝缘本体10之顶部105。遮蔽外框51具有一顶板511及两侧板512,该两侧板512大体上垂直地连接于顶板511两侧,使顶板511及侧板512界定形成一线缆焊接空间513。遮蔽外框51具有多数个遮蔽外框固定部514,该些遮蔽外框固定部514与第一绝缘本体10之固定部13形成固接,可将遮蔽外框51固接于第一绝缘本体10。
第一框架52为导电的金属件,第一框架52的大小对应第一绝缘本体10的大小,使第一框架52可围绕于第一绝缘本体10周缘。第一框架52具有多数个第一框架固定部521,所述第一框架固定部521与第一绝缘本体10的固定部13形成固接,可将第一框架52固接于第一绝缘本体10周缘。
第二框架53为导电的金属件,第二框架53的大小对应第二绝缘本体30的大小,使第二框架53可围绕于第二绝缘本体30周缘。第二框架53具有多数个第二框架固定部531,该些第二框架固定部531与第二绝缘本体30之固定部33形成固接,可将第二框架53固接于第二绝缘本体30周缘。
请参阅第5图、第6图及第9图,当该些第一讯号端子21以一对一的方式插入成形(Insert molding)、固定于该些第一讯号端子槽11时,第一讯号端子21之接触部211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表面,且位于线缆焊接空间513内(如第9图),用以与电缆连接器对接。第一讯号端子21的定位部212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顶部105,而将第一讯号端子21固定于第一讯号端子槽11。第一讯号端子21之电性连接部213穿过第一绝缘本体10而位于容置空间12内。电性连接部213朝容置空间12方向突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0,且朝第一绝缘本体10的后端102方向弯折延伸及反折后再朝第一绝缘本体10的顶部105方向延伸形成电性连接部213的末端,使凹口214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如第6图)。
由此,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末端的凹口214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凹口214可增加电性连接部213与第一绝缘本体10的接触面积,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21的固定效果,防止第一讯号端子21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再者,因为凹口214可增加第一讯号端子21之固定效果,使大部分的电性连接部213得以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外,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此外,再将遮蔽外框51及第一框架52分别固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顶部105及周缘,用以包覆第一绝缘本体10,防止电磁干扰。于是,第一讯号端子组20、遮蔽外框51及第一框架52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0,以简化连接器的制造程序,并增加产品的良率。
进一步而言,请参阅第9图,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大体中间位置具有一支撑段2131,支撑段2131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突伸段2132及一接触段2133。突伸段2132一端连接于定位部212,且由该端朝容置空间12方向突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0以形成突伸段2132另一端。突伸段2132另一端朝第一绝缘本体10的后端102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支撑段2131之后,再反折朝第一绝缘本体10的顶部105方向延伸形成接触段2133,而接触段2133末端的凹口214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顶部105。于是,电性连接部213大体中间位置(如支撑段2131)抵顶第一绝缘本体10的支撑板14,使电性连接部213一端(如突伸段2132)位于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121,电性连接部213另一端(如接触段2133)位于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122,且电性连接部213的末端(如凹口214处)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
请参阅第7图及第8图,当该些第二讯号端子41以一对一的方式固设于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31时,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前端伸出第二讯号端子槽31,而位于定位槽32中,用以与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接触。第二讯号端子41的定位部412固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的顶部305,而将第二讯号端子41固定于第二讯号端子槽31。第二讯号端子41的接脚部413穿过第二绝缘本体30而突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0。此外,再将第二框架53固设于第二绝缘本体30周缘,用以包覆第二绝缘本体30,防止电磁干扰。于是,第二讯号端子组40及第二框架53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30,以简化连接器的制造程序,并增加产品的良率。
请参阅第8图至第10图,组装有第二讯号端子组40及第二框架53的第二绝缘本体30由第一绝缘本体10的底部106插入容置空间12,使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与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形成一对一地接触,可将第一讯号端子21的接触部211所接收到的电讯号传输至第二讯号端子41的接脚部413,进而使电缆连接器与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由此,第二讯号端子组40、第二框架53及第二绝缘本体30可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0内部的容置空间12,以减少连接器的体积。
当组装有第二讯号端子组40及第二框架53的第二绝缘本体30收容于容置空间12时,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插入定位槽32,且抵顶定位槽32的壁面。换言之,支撑段2131、突伸段2132及接触段2133与定位槽32的壁面接触,可承受第一讯号端子21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的作用力,以形成稳固的结构。由此,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抵顶定位槽32的壁面,以形成稳固的结构,防止第一讯号端子21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再者,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前端伸出第二讯号端子槽31,而位于定位槽32中,使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容易与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接触,以增加电讯号传输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一、第一讯号端子21之电性连接部213末端的凹口214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凹口214可增加电性连接部213与第一绝缘本体10的接触面积,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21的固定效果,防止第一讯号端子21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
二、因为凹口214可增加第一讯号端子21之固定效果,使大部分的电性连接部213得以显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外,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仍具有最佳的固定效果。
三、凹口214可直接成形于第一讯号端子21,无须额外的加工程序,使制造程序简单。
四、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抵顶定位槽32的壁面,以形成稳固的结构,防止第一讯号端子21与电缆连接器对接时产生松动,进一步增加第一讯号端子21的固定效果。
五、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前端伸出第二讯号端子槽31,而位于定位槽32中,使第一讯号端子21的电性连接部213容易与第二讯号端子41的电性连接部411接触,以增加电讯号传输时的稳定性。
六、第一讯号端子组20、遮蔽外框51及第一框架52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0,而第二讯号端子组40及第二框架53可模块化地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30,以简化连接器的制造程序,并增加产品的良率。
七、第二讯号端子组40、第二框架53及第二绝缘本体30可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0内部的容置空间12,以减少连接器的体积。
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也不限于说明书中所述,凡是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实用新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内容。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绝缘本体,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凹设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槽,该第一绝缘本体底部凹设有容置空间,该些第一讯号端子槽连通该容置空间;
第一讯号端子组,该第一讯号端子组包含有多数个第一讯号端子,该些第一讯号端子一对一地固定于该些第一讯号端子槽,每一个该些第一讯号端子包含有:
定位部,该定位部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
接触部,该定位部一端延伸形成该接触部,该接触部显露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之表面;及
电性连接部,该定位部另一端延伸形成该电性连接部,该电性连接部朝该容置空间方向突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且弯折延伸及反折后再朝该第一绝缘本体方向延伸形成该电性连接部的末端,该电性连接部的末端具有至少一凹口,该凹口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
第二绝缘本体,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槽;
第二讯号端子组,该第二讯号端子组包含有多数个第二讯号端子,该些第二讯号端子一对一地固定于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该第二绝缘本体及该第二讯号端子组插入该第一绝缘本体之容置空间,该些第一讯号端子与该些第二讯号端子形成一对一地接触;以及
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包覆该第一绝缘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讯号端子槽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地凹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近前端的位置,该容置空间凹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底部近后端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部大体中间位置具有支撑段,该支撑段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突伸段及接触段,该突伸段一端连接于该定位部,且由该端朝该容置空间方向突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以形成该突伸段另一端,该突伸段另一端朝该第一绝缘本体之后端方向弯折延伸形成该支撑段之后,再反折朝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方向延伸形成该接触段,该接触段末端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具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一端连接于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且由该端往该容置空间内延伸形成该支撑板另一端,该支撑板间隔该容置空间以形成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及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该支撑段抵顶该支撑板,该突伸段位于该第一讯号端子收容室,该接触段位于该第二讯号端子收容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绝缘本体更包含有一定位槽,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地凹设于该第二绝缘本体顶部近后端的位置,该定位槽凹设于该第二绝缘本体顶部近前端的位置,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连通该定位槽,每一个该些第二讯号端子的一端伸出该些第二讯号端子槽而位于该定位槽中,且与一个该些第一讯号端子的接触段接触,每一个该些第二讯号端子的另一端突伸出该第二绝缘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口的形状为半圆形缺口、矩形缺口或三角形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壳体包含有遮蔽外框、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该遮蔽外框覆盖于该第一绝缘本体顶部,该第一框架固接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周缘,该第二框架固接于第二绝缘本体周缘。
CN2010200036034U 2010-01-13 2010-01-13 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38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0036034U CN201638976U (zh) 2010-01-13 2010-01-13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0036034U CN201638976U (zh) 2010-01-13 2010-01-13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38976U true CN201638976U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8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003603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38976U (zh) 2010-01-13 2010-01-1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389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6683A (zh) * 2011-06-27 2013-01-02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缆线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8523102A (zh) * 2024-07-25 2024-08-20 成都速易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直接板高速线缆组件及装配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6683A (zh) * 2011-06-27 2013-01-02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缆线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8523102A (zh) * 2024-07-25 2024-08-20 成都速易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直接板高速线缆组件及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97899Y (zh) 电连接器
CN102790314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2931523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2259790U (zh) 电连接器
CN201466267U (zh) 电连接器装置
CN204190087U (zh)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CN201638976U (zh) 连接器
CN102931504A (zh) 具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202285295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33984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
CN201623282U (zh) 连接器
CN205319433U (zh) 电连接器
CN202906122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4497508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02513312U (zh) 电连接器
CN201478548U (zh) 电连接器
CN201838863U (zh) 电连接器
CN201656065U (zh) 线端连接器
CN201336482Y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4179426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04130854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05282791U (zh) 多媒体连接器结构
CN204179428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02651523U (zh) 一种双接地音频接口
CN204179384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