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67434U - 舌针 - Google Patents

舌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67434U
CN201567434U CN2008201896666U CN200820189666U CN201567434U CN 201567434 U CN201567434 U CN 201567434U CN 2008201896666 U CN2008201896666 U CN 2008201896666U CN 200820189666 U CN200820189666 U CN 200820189666U CN 201567434 U CN201567434 U CN 201567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inhock
latch
heigh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201896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原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67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674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即使对于线圈弧长度小的线圈也能增大针编弧的比率以增大针织物的伸缩性的舌针。如图(a)所示那样,将针舌关闭时的针钩(3)的前端(3a)至针舌(4)的前端(4a)的长度L加长,使L:H的比率为60%以上,由此即使对于线圈弧长度小的线圈也能增大针编弧的比率,增大针织物的伸缩性。另外,相对于从底部至针钩(3)的上端(3b)的针钩高度H,从针钩(3)的上端(3b)至针舌(4)的前端(4a)的开口部的高度(A)处在10%以上20%以下的比率范围内。开口部的截面面积(a)与(b)相同。因此,从外部打开舌针(4)时不会出现问题。

Description

舌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所使用的舌针。
背景技术
以往,在横机的针织物编织中多使用图4所示那样的舌针1(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舌针1在针杆2的前端侧具有针钩3。针钩3在前端3a处弯曲成钩状。钩状部分与针杆2之间由针舌4开闭。针舌4的开闭通过以轴5为中心的摆动位移来进行。在针钩3的内侧,能够将捕捉针织纱而形成的线圈卡定。在由横机进行的针织物的编织中,舌针1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将线圈卡定于针钩3内的状态下,舌针1向右方移动时,针钩3内的线圈相对地向左方移动。若针舌4关闭的话,则由线圈将针舌4打开,线圈向针杆2的左方移动。新的针织纱被供给到针钩3内,舌针1向左方移动时,将供给到针钩3内的针织纱拉入而形成新的线圈。移动到针杆2的左方的线圈向右方移动,由针舌4关闭针钩3。进而成为在关闭的针舌4之上向右方移动的旧线圈,经过脱圈轨迹6a,从针舌4的前端4a脱离,仅有舌针3内的新线圈以与旧线圈相连的状态卡定在舌针1上。
关于由舌针1形成线圈时的脱圈的定时(timing),从针舌4的前端4a到针钩3的前端3a的长度L尤为重要。长度L越短则脱圈就越晚,存在线圈中针编弧的比率变小的倾向。当针编弧的比率变小时,针织物的伸缩性变小,加工质量差。
对于舌针1的针舌4,不仅需要由针钩3内部的线圈从内侧打开,而且还需要从外部打开。例如,为了在未将线圈卡定在针钩3内的状态下打开针舌4,在横机中在滑架上设置刷毛,使刷毛对针舌4的前端4a进行作用。另外,在移圈时,在接收线圈的一侧,也需要从关闭的针舌4的前端4a侧由线圈打开针舌4,捕捉至针钩3内。在由刷毛或线圈将针舌4打开时,相对于从舌针1的底部至针钩3的上端3b的针钩高度H,采用斜线表示的开口部7的高度A的比率尤为重要。高度A为从针舌4的前端4a起到针钩3侧的开口部前端3c为止的距离。在从针舌4的前端4a描画与舌针1的底面垂直的直线时,针钩3侧的开口部前端3c是在针钩3的钩状部分的上侧与该直线相交的点。如果无法确保针钩3的开口部高度A,则接收移圈的线圈时,还存在针舌4的前端4a突刺入线圈而将其割断的担忧。从经验上来讲,该A∶H的比率需要在1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为了确保该A∶H的比率,不能使从针舌4的前端4a到针钩3的前端3a的长度L太长。就现状来讲,具有充分使用实效的舌针中的L∶H的比率为30%左右。
另外,针织纱进入到开口部7时,配合楔状的形状进行变形。当开口部7的楔状的形状的截面面积相比针织纱的截面面积过小时,还存在针舌4的前端4a突刺入露出到外部的部分中的担忧。开口部7的截面面积能够通过开口部高度A、从针舌4的前端4a到针舌4内侧与针钩3钩状部分外侧相接的位置为止的进深B进行估算。即,将该形状设为三角形,将开口部高度A设为底边,将进深B设为高度,可通过1/2×A×B计算截面面积。另外,针钩3的钩状部分的外周侧的倾斜角度θ也存在影响脱圈特性的可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50451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从针舌4的前端4a至针钩3的前端3a的长度L为针钩高度H的30%左右的舌针1具有充分的使用实效。将针钩3的高度H作为基准,考虑标准的范围的线圈确认能够可靠地进行编织。然而,存在线圈中被称为针编弧的部分的比率变小的倾向。相对于同一个针钩3,若缩短针舌4的长度的话,则能够加长从针舌4的前端4a到针钩3的前端3a的长度L,增大针编弧的比率。然而,当针舌4的长度缩短时,前端4a的开口部高度A也变小,要从外部通过刷毛或移圈的线圈等可靠地打开针舌4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编织针编弧的比率变大的线圈的舌针。
本发明的舌针,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从底部至针钩上端的针钩高度H,从针钩前端至针舌前端的长度L处在6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相对于针钩高度H,从针钩上端至针舌前端的开口部的高度A处在1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的舌针,其特征在于,在横机的针床中按10机号至14机号的排列间距被使用,具备移圈用的叶片。
另外,本发明的舌针,其特征在于,从上述针钩上端向上述针钩前端侧的倾斜为12°以下且8°以上。
根据本发明,针舌关闭时的针钩前端至针舌前端的长度L相对于针钩高度H变长为6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所以,形成线圈时的脱圈的定时提早。由于脱圈的定时提早,所以能够加大针编弧的比率,增大针织物的伸缩性。即使脱圈的定时提早,相对于从底部到针钩上端的针钩高度,从针钩上端至针舌前端的开口部的高度也处在1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在从外打开针舌时不会出现问题,能够稳定地编织线圈。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由横机良好地编织线圈以及进行移圈。
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加长从针钩前端钩状折回的部分的长度,能够加长针舌关闭时从针钩前端到针舌前端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比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舌针1和具有相同针钩高度的现有方式的局部主视图。
图2为对比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舌针1和具有相同针钩高度的现有方式的局部主视图。
图3为对比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舌针1和具有相同针钩高度的现有方式的局部主视图。
图4为现有的舌针1的局部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舌针
2针杆
3针钩
3a前端
3b上端
3c开口部前端
4针舌
4a前端
8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分别由(a)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舌针1,由(b)表示与实施方式对应的现有的方式,由此加以对比表示。在各舌针1中对应的部分,标注以与图4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虽在图1至图3中省略了图示,但从针舌4的前端4a到针钩3的前端3a的长度L、针钩3的高度H、开口部高度A、进深B以及倾斜角度θ分别与图4相同的部分对应。但也省略了开口部7的图示。
在图1至图3中,由附图标记4b表示针舌4的前端4a如由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旋转打开的状态。图1至图3还示出了舌针1的针杆2中的、设置在比打开状态的针舌4b还离开针钩3侧的位置的肩2a。肩2a作为在移圈时卡定移圈用线圈的台阶差。在肩2a附近的针杆2的一侧还设置叶片8。叶片8是板簧,进行施力而使前端与针杆2的侧面接触。在肩2a的位置附近,在叶片8与针杆2的侧面之间设置间隙,能够使通过移圈接收线圈一侧的舌针1的针钩3进入到该间隙中。接收侧的针钩3由针舌4关闭,所以通过由肩2a卡定的线圈而打开,将线圈捕捉到针钩3内。在进行这样的移圈时,也需要从外部打开针舌4,针钩3的前端形状有影响。
在横机中,织针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列在针床上。针床中每24.5mm(1英寸)的织针的排列数量由机号来表示,编织出数值越大线圈弧长度就越短越细的线圈、以及数值越小线圈弧长度就越长越粗的线圈。
图1、图2以及图3分别由各图的(a)表示作为与10机号、12机号以及14机号的针钩高度H相当的织针1的实施方式,由各图的(b)表示现有对应的方式。
下表对比表示图1至图3中(a)表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和(b)表示的现有方式的各部分。作为单位,尺寸为mm,比率为%,倾斜角度为°,截面面积为mm2。各项目中(a)与(b)共通的要素以单一数值表示,不同要素以“(a)的数值/(b)的数值”的形式进行表示。
【表】
  项目   图1   图2   图3
  机号   10   12   14
  针钩高度H   2.00   1.75   1.50
  长度L   1.26/0.66   1.05/0.65   1.00/0.45
  L∶H的比率   63/33   60/37   67/30
  项目   图1   图2   图3
  开口部高度A   0.29/0.33   0.20/0.27   0.23/0.22
  A∶H的比率   15/17   11/15   15/15
  倾斜角度θ   10.0/13.0   8.5/15.0   11.5/15.0
  进深B   0.51   0.35/0.40   0.36/0.35
  截面面积   0.070/0.077   0.034/0.055   0.041/0.036
根据上表可以判断出,在图1至图3的(a)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针舌关闭时的针钩3的前端3a至针舌4的前端4a的长度L为针钩3的高度H的60%以上且67%以下。判断出,直到L/H为70%左右为止都可同样增大针编弧的比率,增强针织物的伸缩性。另外,还可判断出,(a)的各实施方式与(b)的现有方式同样,相对于从底部至针钩3的上端3b的针钩高度H,从针钩3的上端3b到针舌4的前端4a的开口部的高度A为10%以上且20%以下的比率的范围内。另外,认为开口部的截面面积也相等。因此,从外部打开针舌4这一点,实施方式与现有方式是等同的。
在图1至图3中可确认的是,在(a)的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θ也为12°度以下且8°以上的范围,虽然倾斜比(b)的现有方式平缓,但在从针舌4脱圈下来的线圈脱离针钩3时却不会出现问题。由于倾斜角度θ平缓,所以,即便针钩3的钩状部分的长度变长,也不会使针钩3的前端3a处的曲率变小。

Claims (3)

1.一种舌针,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从底部至针钩上端的针钩高度H,从针钩前端至针舌前端的长度L处在6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相对于针钩高度H,开口部的高度A处在1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在横机的针床中按10机号至14机号的排列间距被使用,具备移圈用的叶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舌针,其特征在于,从上述针钩上端向上述针钩前端侧的倾斜为12°以下且8°以上。
CN2008201896666U 2007-12-29 2008-12-29 舌针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674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536A JP2009161873A (ja) 2007-12-29 2007-12-29 べら針
JP2007-341536 2007-12-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67434U true CN201567434U (zh) 2010-09-01

Family

ID=40964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2018966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67434U (zh) 2007-12-29 2008-12-29 舌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61873A (zh)
CN (1) CN20156743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2903B2 (ja) 2011-10-03 2016-05-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61873A (ja) 200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28908A1 (en) Knitting method for wide rib texture by plating
CN102220669B (zh) 可编织毛巾组织的双面提花针织圆机
US7726156B2 (en) Sinker for knitting system and knitting system showing reduced wear
CN102859057B (zh)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357248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US3635051A (en) Knitting method
KR101347648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방법
JP4852092B2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CN104420069A (zh) 带有可横向于针床运动的导纱器的平针针织机
CN201567434U (zh) 舌针
EP2180093B1 (en) Cylindrical fabric knitting method
CN102140725B (zh) 添纱编织方法
EP2546399B1 (en)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KR20090110893A (ko) 바늘 이동 기구
EP2392708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wear with collar having v-neck point and knitted fabric
KR100585278B1 (ko) 4-베드 횡편기에 의한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플레이팅 편성방법
CN1035102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215713757U (zh) 电脑针织横机织针
CN210737047U (zh) 一种高速经编机用双面固定的针床摆臂
KR102001049B1 (ko) 크리너용 양면 루우프파일 원단 및 편직기
CN220887908U (zh) 一种针织提花机用织针
CN216615025U (zh) 一种能够生产长毛绒面料的移圈机
CN201729957U (zh) 钩针
CN213037952U (zh) 一种防漏针的新型电脑横机织针
JPH07238445A (ja) 天竺ジャカードの筒状編地編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