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49599U - 偶极天线 - Google Patents

偶极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49599U
CN201549599U CN200920268987XU CN200920268987U CN201549599U CN 201549599 U CN201549599 U CN 201549599U CN 200920268987X U CN200920268987X U CN 200920268987XU CN 200920268987 U CN200920268987 U CN 200920268987U CN 201549599 U CN201549599 U CN 201549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department
feed
port
connec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689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耿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Ant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689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49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49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495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一种偶极天线,包括一基板、位于基板上表面的第一上辐射部与第二上辐射部、以及位于基板下表面的第一下辐射部与第二下辐射部。第一上及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第一极化方向延伸。第二上及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第二极化方向延伸。第一上及下辐射部、第二上及下辐射部分别排列成一矩阵。排列于同一列中的辐射单元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馈入端口。而排列于不同列中的辐射单元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馈入端口。每一列的辐射单元可交错的被排列,可以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置较多的辐射单元,以有效的提高天线增益。

Description

偶极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涉及一种偶极天线。
背景技术
通讯系统使人类可以无远弗届的传递以及交换讯息。在通讯系统中,无线通讯系统因为能摆脱线路的羁绊,因此在使用上具有绝佳的便利性。
无线通讯系统一般具有天线,以经由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信号以及接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送来的信号。
偶极天线具有体积小、可弯曲且可结合其它组件与电路的优点。因此,在各种天线中,偶极天线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天线种类。一般来说,偶极天线包含有基板、馈入端口、辐射单元以及连接线。馈入端口、辐射单元以及连接线形成于基板上,且馈入端口经由连接线连接至辐射单元。信号可经由馈入端口从外部电路输入至偶极天线,并且输入的信号可经由连接线传递至辐射单元。然后,再由辐射单元以电磁波的形式将信号发射出偶极天线。
一般来说,当偶极天线具有愈多的辐射单元,偶极天线的增益越高。然而,目前的无线通讯系统,特别是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无线通讯系统,皆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进行设计。天线基板的面积也需要配合系统的体积而缩小。因此,于有限的面积上所能配置的辐射单元的数量也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小尺寸的偶极天线增益难以提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无线通讯系统的传输效率或是传输质量,无线通讯系统会应用多输入/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的技术。于多输入/输出的技术上,单一偶极天线需要能收发多个信号。而此些信号之间容易互相干扰,进而降低天线的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偶极天线,用以有效的排列辐射单元,以增加天线增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
一第一馈入端口,该第一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
一第二馈入端口,该第二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
多个第一辐射单元,每一该第一辐射单元包括一第一上辐射部以及一第一下辐射部,该第一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第一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每一该第一辐射单元的该第一上辐射部和该第一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一第一极化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辐射单元,每一该第二辐射单元包括一第二上辐射部以及一第二下辐射部,该第二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第二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每一该第二辐射单元的该第二上辐射部和该第二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一第二极化方向延伸;
一第一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连接在该第一馈入端口与该第一上辐射部之间;
一第二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连接在该第二馈入端口与该第二上辐射部之间;
一第三连接线,位于该下表面,与该第一连接线重叠,连接在该第一馈入端口与该第一下辐射部之间;以及
一第四连接线,位于该下表面,与该第二连接线重叠,连接在该第二馈入端口与该第二下辐射部之间。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极化方向以及该第二极化方向为互相垂直。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辐射单元为排列成一第一矩阵,且该多个第二辐射单元为排列成一第二矩阵,其中该第一矩阵中每一列的该第一辐射单元与该第二矩阵中每一列的该第二辐射单元为交错排列。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连接至相邻的该列第一辐射单元和该列第二辐射单元的该第一连接线和该第二连接线同时位于所连接的相邻的该列第一辐射单元和该列第二辐射单元之间。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一上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一下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上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下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行上的该第一上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行上的该第一下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上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下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上辐射部、每一该第一下辐射部、每一该第二上辐射部以及每一该第二下辐射部的形状为一多边形。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底板以及多个支撑件,该多个支撑件位于该底板以及该基板的该下表面之间。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底板为一金属底板。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接地端口位于该基板上的一角落,该第一接地端口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线以及该第三连接线;以及
一第二接地端口位于该基板上的一角落,该第二接地端口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线以及该第四连接线。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
多个辐射单元,每一该辐射单元包括一上辐射部以及一下辐射部,该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该多个辐射单元排列成一列;
一馈入端口,该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位于该多个辐射单元排列成的该列的一端;
一上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将该馈入端口连接至各该上辐射部;以及
一下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将该馈入端口连接至各该下辐射部,其中该上连接线与该下连接线为重叠。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上连接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多个第三线段、一第一接点以及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一接点以及该多个第二接点位于该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连接于该第一接点以及该馈入端口,该多个第三线段的其中之一以一对一方式连接至该多个第二接点的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二线段沿着该多个辐射单元的排列方向沿伸。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下连接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多个第三线段、一第一接点以及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一接点以及该多个第二接点位于该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连接于该第一接点以及该馈入端口,该多个第三线段的其中之一以一对一方式连接至该多个第二接点的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二线段沿着该多个辐射单元的排列方向沿伸。
上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辐射单元的该上辐射部和该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以相反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偶极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的辐射单元以纵列交错的方式配置,因此可以在有限的基板的面积内容置较多的辐射单元,以提高天线增益。另一方面,排列于同一列上的辐射单元为串行结构,可减少所需要连接线的线段长度,进而减低连接线的传输耗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A、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分别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操作于5100MHz、5300MHz、5500MHz、5700MHz以及5900MHz的水平场形图;
图5A、图5B、图5C、图5D以及图5E分别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操作于5100MHz、5300MHz、5500MHz、5700MHz以及5900MHz的垂直场形图;
图6A、图6B、图6C、图6D以及图6E分别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操作于5100MHz、5300MHz、5500MHz、5700MHz以及5900MHz的水平场形图;
图7A、图7B、图7C、图7D以及图7E分别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操作于5100MHz、5300MHz、5500MHz、5700MHz以及5900MHz的垂直场形图;
图8A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的驻波比与频率的对照图;
图8B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的驻波比与频率的对照图;
图8C为信号经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馈入端口以及第二馈入端口馈入时,本实用新型的偶极天线的信号隔离度与频率的对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基板
11上表面
12下表面
21第一馈入端口
22第二馈入端口
30辐射单元
301上辐射部
302下辐射部
31第一辐射单元
311第一上辐射部
311a第一组串行单元
311b第二组串行单元
312第一下辐射部
32第二辐射单元
321第二上辐射部
321a第三组串行单元
321b第四组串行单元
322第二下辐射部
40连接线
40a第一线段
40b第二线段
40c第三线段
41第一连接线
42第二连接线
43第三连接线
44第四连接线
51第一接地端口
52第二接地端口
60底板
62支撑件
n1第一接点
n2第二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偶极天线的正面示意图。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偶极天线的背面示意图。图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偶极天线的侧面示意图。此偶极天线具有一基板10、一馈入端口20、多个辐射单元30和二连接线(即图式中的401和402,以下统称40)。
每一辐射单元30包括上辐射部301和下辐射部302。上辐射部301位于基板10的上表面11。下辐射部302位于基板10的下表面12。
馈入端口20位于基板10上,并且馈入端口20贯穿基板10,以连通基板10的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
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位于基板10的上表面11的连接线称之为上连接线401,而将位于基板10的下表面12的连接线称之为下连接线402。上连接线401将各上辐射部301连接至馈入端口20。下连接线402将各下辐射部302连接至馈入端口20。并且,上连接线401与下连接线402重叠。
于各个辐射单元30上,上连接线401与上辐射部301的接点和下连接线402与下辐射部302的接点重叠。并且,于各个辐射单元30上,上辐射部301和下辐射部302以相反方向延伸。于此,于各个辐射单元30上,上辐射部301和下辐射部302可基于与上连接线401/下连接线402的接点而相互对称。
辐射单元30沿着第一方向排成一串行。并且,各个辐射单元30的上辐射部301和下辐射部302可沿着相同方向延伸。馈入端口20位于辐射单元30的串行的一端。
各连接线40具有一第一线段40a、一第二线段40b、多条第三线段40c、一第一接点n1和多个第二接点n2。
第一线段40a的两端分别直接连接至馈入端口20和第一接点n1。第三线段40c的一端一对一直接连接至辐射单元30,而第三线段40c的另一端则一对一直接连接至第二接点n2。并且,第三线段40c彼此不交错。
其中,第二线段40b沿着辐射单元30的排列方向沿伸。第一接点n1和第二接点n2位于第二线段40b上。于此,第一接点n1位于第二线段40b中,即不位于第二线段40b的两端。换言之,第二线段40b由第一接点n1区分成两区段。于此,一部分的第二接点n2位于第二线段40b的一区段上,且另1部分的第二接点n2位于第二线段40b的另一区段上。并且,第二线段40b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点n2。其中,可依照实际需求来设定第二线段40b的二区段上的第二接点n2的数量。
再者,上述结构可应用于双极化天线。
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偶极天线的正面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偶极天线的背面示意图。其中,图2B为图2A沿着Y轴方向翻转180°后所得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2A以及图2B,此偶极天线偶可具有一基板10、二馈入端口(以下分别称的为第一馈入端口21和第二馈入端口22)、多个辐射单元及四条连接线。
其中,将与第一馈入端口21连接的辐射单元称之为第一辐射单元31,并且将与第二馈入端口22连接的辐射单元称之为第二辐射单元32。
并且,将位于基板10的上表面11的连接线分别称之为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而将位于基板10的下表面12的连接线分别称之为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
基板10具有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第一馈入端口21贯穿基板10的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第二馈入端口22同样也贯穿基板10的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
每一第一辐射单元31包括第一上辐射部311和第一下辐射部312。每一第二辐射单元32包括第二上辐射部321和一第二下辐射部322。第一上辐射部311和第二上辐射部321位于上表面11,且第一下辐射部312和第二下辐射部322位于下表面12。
基板10可为印刷电路板,而第一馈入端口21、第二馈入端口22、第一辐射单元31、第二辐射单元32、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与第四连接线44可为形成在基板10表面的印刷线路。
其中,每一第一辐射单元31的第一上辐射部311和第一下辐射部312相互对称且沿着第一极化方向延伸。每一第二辐射单元32的第二上辐射部321和第二下辐射部322相互对称且沿着第二极化方向延伸。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极化方向与第二极化方向可为互相垂直。举例而言,第一极化方向为-45°,且第二极化方向为45°。
请参照图2A,第一连接线41电性连接于第一馈入端口21与第一上辐射部311之间。第二连接线42电性连接于第二馈入端口22与第二上辐射部321之间。
请参照图2B,第三连接线43电性连接于第一馈入端口21与第一下辐射部312之间。第四连接线44电性连接于第二馈入端口22与第二下辐射部322之间。
其中,第一连接线41与第三连接线43上下重叠,且第二连接线42与第四连接线44上下重叠。
多个第一辐射单元31排列成一第一矩阵。多个第二辐射单元32排列成一第二矩阵。第一矩阵以及第二矩阵具有多个列。在此实施例中,每个列的方向为沿着Y轴延伸的方向。
此时,第一矩阵中每一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与第二矩阵中每一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是为交错排列。换言之,第一辐射单元31与第二辐射单元32是以纵列交错的方式排列。举例而言,多个第一辐射单元31可分为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及第八列。多个第二辐射单元32亦可分为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及第八列。沿着X轴的方向观之,交错排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与第二辐射单元32依序可为第一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第一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第二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第二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第八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和第八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
另一方面,连接至相邻的第一辐射单元31和的第二辐射单元32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是同时位在所连接的相邻的此列第一辐射单元31和此列第二辐射单元32之间。也就是说,沿着X轴的方向观之,辐射单元与连接线的排列顺序为第一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一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第二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二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第八列的第一辐射单元31、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与第八列的第二辐射单元32。
在第一矩阵的每一列中可排列有多个第一辐射单元31。在第二矩阵的每一列中可排列有多个第二辐射单元32。
排列于同一列中的辐射单元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馈入端口。也就是说,排列于同一列上的第一辐射单元31当中的第一上辐射部311,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排列于同一列上的第一辐射单元31当中的第一下辐射部312,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排列于同一列上的第二辐射单元32当中的第二上辐射部321,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排列于同一列上的第二辐射单元32当中的第二下辐射部322,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
更进一步的说。在上表面11上,同一列上的第一上辐射部311中,数个(比如说三个)较靠近第一馈入端口21的第一上辐射部311是串行成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在同一列的第一上辐射部311,其它的数个(比如说其它的五个)第一上辐射部311是串行成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以及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是并联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
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由第一连接线41连接。换言之,第一连接线41可区分为主线以及支线。第一连接线41的主线沿着Y轴的方向延伸。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共同连接至此主线。之后,再由第一连接线41的主线向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延伸出支线,借以连接至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接着,主线再延伸出的一延伸线。此延伸线与主线相连的位置为于相邻的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的支线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的支线之间。最后,第一组串行单元31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11b经由延伸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
同一列上的第二上辐射部321中,数个(比如说三个)较靠近第二馈入端口22的第二上辐射部321是串行成第三组串行单元321a。在同一列的第二上辐射部321,其它的数个(比如说其它的五个)第二上辐射部321是串行成第四组串行单元321b。第三组串行单元321a以及第四组串行单元321b是并联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
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是由第二连接线42连接。换言之,第二连接线42可区分为主线以及支线。第二连接线42的主线沿着Y轴的方向延伸。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共同连接至此主线。之后,再由第二连接线42的主线向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延伸出支线,借以连接至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接着,主线再延伸出的一延伸线。此延伸线与主线相连的位置为于相邻的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的支线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的支线之间。最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a与第二组串行单元321b经由延伸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
另一方面,排列于不同列的辐射单元是以并联的方式连接至馈入端口。也就是说,排列于不同列上的第一辐射单元31当中的第一上辐射部311,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排列于不同列上的第一辐射单元31当中的第一下辐射部312,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排列于不同列上的第二辐射单元32当中的第二上辐射部321,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排列于不同列上的第二辐射单元32当中的第二下辐射部322,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第二馈入端口22。
更进一步的举例来说。第一列第一上辐射部311的延伸线称为第一延伸线、第二列第一上辐射部311的延伸线称为第二延伸线、...、与第八列第一上辐射部311的延伸线称为第八延伸线。其中,第一延伸线与第二延伸线并联成第一中延伸线。第三延伸线与第四延伸线并联成第二中延伸线。第一中延伸线与第二中延伸线并联成第一大延伸线。第五延伸线与第六延伸线并联成第三中延伸线。第七延伸线与第八延伸线并联成第四中延伸线。第三中延伸线与第四中延伸线并联成第二大延伸线。最后,第一大延伸线与第二大延伸线再并联连接至第一馈入端口21。
同样地,排列于不同列的第二上辐射部321,以相同的方式连接到第二馈入端口22。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线41与第三连接线43上下重叠,且第二连接线42与第四连接线44上下重叠。也就是说,位于另一面,也就是在下表面12上的第一下辐射部312的电性连接方式与第一上辐射部311相同,且第二下辐射部322的电性连接方式与第二上辐射部321相同。
在此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上辐射部311、每一第一下辐射部312、每一第二上辐射部321与每一第二下辐射部322的形状是为一多边形。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与第四连接线44可连接至此五边形的一顶点。
此外,为了防止平时因气候关系累积电荷在天线金属表面,而增加雷击机会,偶极天线另包括有第一接地端口51以及第二接地端口52。第一接地端口51以及第二接地端口52设置于基板10上。
第一接地端口51连接于第一连接线41以及第三连接线43,且第二接地端口52连接于第二连接线42以及第四连接线44。
请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偶极天线更包括基板10、底板60和支撑件62。
支撑件62设置于基板10以及底板60之间,因此基板10以及底板60之间存在有一空间。
此底板60可为一金属底板。金属底板可反射电磁波,使电磁波朝相同方向发射出去,进而使此偶极天线具有指向性。
请参照图4A、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一馈入端口21馈入时,偶极天线的水平场形图。图4A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1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4B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3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4C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5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4D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7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4E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9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
请参照图5A、图5B、图5C、图5D以及图5E,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一馈入端口21馈入时,偶极天线的垂直场形图。图5A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1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5B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3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5C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5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5D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7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5E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9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
请参照图6A、图6B、图6C、图6D以及图6E,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二馈入端口22馈入时,偶极天线的水平场形图。图6A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1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6B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3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6C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5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6D图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7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图6E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900MHz时的水平场形图。
请参照图7A、图7B、图7C、图7D以及图7E,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二馈入端口22馈入时,偶极天线的垂直场形图。图7A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1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7B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3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7C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5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7D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7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图7E代表的是操作频率为5900MHz时的垂直场形图。
请参照图8A,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一馈入端口21馈入时,驻波比与频率的对照图。此图中水平轴为频率,垂直轴为驻波比。
请参照图8B,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二馈入端口22馈入时,驻波比与频率的对照图。此图中水平轴为频率,垂直轴为驻波比。
请参照图8C,为信号经由图2A的第一馈入端口21以及第二馈入端口22馈入时的信号隔离度与频率的对照图。此图中水平轴为频率。垂直轴为信号隔离度,单位为分贝(dB)。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偶极天线。不同极化方向的以纵列交错的方式配置每一列的辐射单元可交错的被排列,因此可以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置较多的辐射单元,以提高天线增益。此外,排列于同一列上的辐射单元是为串行结构,可减少所需要连接线的线段长度,进而减低连接线的传输耗损。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
一第一馈入端口,该第一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
一第二馈入端口,该第二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
多个第一辐射单元,每一该第一辐射单元包括一第一上辐射部以及一第一下辐射部,该第一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第一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每一该第一辐射单元的该第一上辐射部和该第一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一第一极化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辐射单元,每一该第二辐射单元包括一第二上辐射部以及一第二下辐射部,该第二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第二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每一该第二辐射单元的该第二上辐射部和该第二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沿着一第二极化方向延伸;
一第一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连接在该第一馈入端口与该第一上辐射部之间;
一第二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连接在该第二馈入端口与该第二上辐射部之间;
一第三连接线,位于该下表面,与该第一连接线重叠,连接在该第一馈入端口与该第一下辐射部之间;以及
一第四连接线,位于该下表面,与该第二连接线重叠,连接在该第二馈入端口与该第二下辐射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极化方向以及该第二极化方向为互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辐射单元为排列成一第一矩阵,且该多个第二辐射单元为排列成一第二矩阵,其中该第一矩阵中每一列的该第一辐射单元与该第二矩阵中每一列的该第二辐射单元为交错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连接至相邻的该列第一辐射单元和该列第二辐射单元的该第一连接线和该第二连接线同时位于所连接的相邻的该列第一辐射单元和该列第二辐射单元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一上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一下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上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下辐射部是以串行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行上的该第一上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一矩阵中位于同一行上的该第一下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上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于该第二矩阵中位于同一列上的该第二下辐射部是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馈入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上辐射部、每一该第一下辐射部、每一该第二上辐射部以及每一该第二下辐射部的形状为一多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底板以及多个支撑件,该多个支撑件位于该底板以及该基板的该下表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底板为一金属底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接地端口位于该基板上的一角落,该第一接地端口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线以及该第三连接线;以及
一第二接地端口位于该基板上的一角落,该第二接地端口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线以及该第四连接线。
11.一种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
多个辐射单元,每一该辐射单元包括一上辐射部以及一下辐射部,该上辐射部位于该上表面,该下辐射部位于该下表面,该多个辐射单元排列成一列;
一馈入端口,该馈入端口贯穿该基板,位于该多个辐射单元排列成的该列的一端;
一上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将该馈入端口连接至各该上辐射部;以及
一下连接线,位于该上表面,将该馈入端口连接至各该下辐射部,其中该上连接线与该下连接线为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上连接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多个第三线段、一第一接点以及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一接点以及该多个第二接点位于该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连接于该第一接点以及该馈入端口,该多个第三线段的其中之一以一对一方式连接至该多个第二接点的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二线段沿着该多个辐射单元的排列方向沿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该下连接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多个第三线段、一第一接点以及多个第二接点,该第一接点以及该多个第二接点位于该第二线段,该第一线段连接于该第一接点以及该馈入端口,该多个第三线段的其中之一以一对一方式连接至该多个第二接点的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二线段沿着该多个辐射单元的排列方向沿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辐射单元的该上辐射部和该下辐射部相互对称且以相反方向延伸。
CN200920268987XU 2009-10-28 2009-10-28 偶极天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49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8987XU CN201549599U (zh) 2009-10-28 2009-10-28 偶极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8987XU CN201549599U (zh) 2009-10-28 2009-10-28 偶极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49599U true CN201549599U (zh) 2010-08-11

Family

ID=42604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6898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49599U (zh) 2009-10-28 2009-10-28 偶极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4959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2005A (zh) * 2012-06-12 2013-01-1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带天线及其组成的阵列、阵列组和阵列组群
WO2019228309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无人飞行器的遥控器及无人飞行器
WO2021233353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2005A (zh) * 2012-06-12 2013-01-1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带天线及其组成的阵列、阵列组和阵列组群
CN102882005B (zh) * 2012-06-12 2015-10-2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微带天线及其组成的阵列、阵列组和阵列组群
WO2019228309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无人飞行器的遥控器及无人飞行器
WO2021233353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CN113708056A (zh) * 2020-05-22 2021-11-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EP4123829A4 (en) * 2020-05-22 2023-09-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JP7500777B2 (ja) 2020-05-22 2024-06-17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74380B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WO2016065830A1 (zh) 一种天线阵耦合校准网络装置及校准方法、存储介质
US20080238801A1 (en) Conductor Having Two Frequency-Selective Surfaces
CN204011746U (zh) 多频段天线
CN201549599U (zh) 偶极天线
KR102675845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전자 장치
US20180375222A1 (en) Antenna system
US10804619B2 (en) High frequency antenna device and antenna array thereof
CN109149093A (zh) 大规模mimo阵列天线
CN201528054U (zh) 三极化阵列天线
CN105591196A (zh) 一种多面pcb天线
CN110444906A (zh) 一种5g频段的八单元mimo手持终端天线
TWI700864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CN108963431B (zh) 一种移动通讯终端双极化sub-6GHz天线系统
CN110571520A (zh) 一种低剖面5g天线辐射单元及天线阵列
CN109888509B (zh) 大规模阵列天线
CN208423164U (zh) 一种高增益宽频带双极化贴片天线
JP2021520077A (ja) アンテナ構造と電子装置
CN210576442U (zh) 一种低剖面5g天线辐射单元及天线阵列
CN106558764A (zh) 一种馈电结构及双频共口径天线
CN213878431U (zh) 相位天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1051708B (zh) 立体式平板天线
KR20220036179A (ko) 안테나 장치
CN201156579Y (zh) 高增益全向性天线
CN219843137U (zh) 一种双极化双频毫米波介质谐振器天线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1

Termination date: 20121028